矛盾論的實踐論認識
作者:大海星
一
對于事物內部及其之間的矛盾,如果不斷的追問下去,矛盾的來源是什么,就會對矛盾產生不同的認識;它是由不同事物內部或之間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同一和不平衡即差別產生的;差別構成事物的不同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差別又是事物作為個體的獨立性帶來的;獨立性是個體自在狀態所保持的不以外界意志為轉移的;而保持獨立性又是自然和社會維持存在所必須的唯一要求,這就回到同一的整體性上。從這個方面看,即使我們沒有找到事物之間矛盾的本源,但矛盾離事物之間關系的本質因素實在太遠。那么就能夠得出矛盾只能作為一種現象被提出并獲得與其它普通性事物關系一樣的認識方式。因此矛盾論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而不是用來看待和認識事物的理念。
關于同一性的來源,同一性是主體對客體和自身的認識經過揚棄后達到的統一。它并不是在矛盾中通過對立的消除而實現的統一或同一。這種揚棄的方式其實是一種思維過程的上升;它并不是站在對立面的否定的一個處境中,把對立的一方作為某種客觀的物質給予消滅,而是納入和融合,當然它采取過思維上的否定的不斷連續的發展。即同一是純思維的結果;它是思維對自身的一種精練,所有將同一放在實存狀態并成為現實行動的方式都是對這個概念的曲解。如果非要用這樣的內容且必須給予概念,它就只能叫做絕對化。
在對立統一的要求下,是否存在著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這個現象是存在的,而且這個現象有可能向各對立方的本質方面去發展,給本質帶來一定的損害。但仍應意識到,本質的東西對現象有決定作用,現象只是遮蓋了本質自身,從而給主體以某個矛盾現象是主要的錯誤假象。因此矛盾作為現象是就其事物本質來解決的,不能把解決主要矛盾作為解決事物本質對立的手段;同時事物本質的觸及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所有以改造本質作為終結的行為都沒有造成矛盾的終結。解決主要矛盾要涉及本質的改造,改造本質,主體亦失去其本來屬性,主體不成其為原有主體。
二
矛盾現象的最終主體總是人的,即使是社會實體這樣的主體實存,也是以有機生物這個人的主體為基礎的。所以關于矛盾問題如果拋開人這個基礎不論,那的確會是一種異化的形而上學的東西。矛盾是在認識中產生的,錯誤的認識是錯誤的觀念帶來的;但如果站在實踐的角度上,錯誤的觀念就是錯誤的實踐方式帶來的。
認識和實踐實際上既是一對矛盾。有一種認識論上的觀點,把實踐中的認識叫做從感性獲得的事物,在思維中獲得突變,繼而成為概念。理性也就從這概念之中得到判斷,這樣就能夠對事物本質有一個客觀的把握。思維的突變,是個非常籠統的定義。從更專業的角度說,應該叫做感性直觀的領悟,這是個體的先驗感性,而且具備基本的形式范疇。那么這個領悟是否就能夠構成概念。
概念是這樣形成的。當感性直觀的內容或者純思考的內容被思維所把握后,其思想過程會給予這個內容以判斷,實際上既是第一認識。這個認識在思維中以自身認識的基底作為主體而認識則作為客體被觀照,當認識的基底具備足夠的認識能力的時候,這個第一認識中不同的部分就被思維所揚棄,認識就回到自身中來,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客觀的進一步的認識即概念。這個客觀指明自身認識的基底是經驗認識,而這個經驗認識又得自兩個來源,一是自身教養、二是社會經驗,它們統稱為教養水平。自身教養是家庭倫理給予的、社會經驗是社會倫理給予的。因此自身教養是社會經驗的基礎是本源性的最直接的認識參照。
實踐論的初始必須包含一個認識的起源即教養水平,且這個起源是有條件和規定的。即使這樣概念的可靠性往往也在主觀意志的驅使下向主體的利益傾向,這就使一個即使能夠概念清晰的矛盾也在這種復雜因素下模糊起來。所以矛盾論所要求的對事物本質的客觀認識也就成為一種理想性的愿望。概念的形成是同一的。這取決于得到很高教養水平的個體的共同認識;不能說每個人因為自身的社會經驗不同或者自身教養不同,所得的概念就應該是不一樣的。如果發生這個情況,概念的定義就被褫奪。
如上所述,在矛盾論中當主體把感性認識的突變當作概念給予理性的時候,實際上是對感性認識的第一認識作為事物的本質來把握的;它即使經過主體自身的經驗基底,但這種本身就包含不可靠主觀意志的認識基底,也只是會督促個體對不完整的概念下確信的判斷。于是,判斷不斷作用在矛盾現象上,也就必然總是導致事物超出主體認識的領域在變化;而事物也總是不斷在產生著矛盾并被認識總當作主體遭遇到的主要矛盾,進而為消除這種被當作本質的矛盾對立,就需要去不斷的實踐。這樣,在把矛盾論當作看待和認識事物的理念時,實踐和矛盾幾成一對因果。
三
以矛盾論作用在人的各種社會性上,其意識形態的表現有多種:一是社會關系中泛矛盾化的人際關系對立導致的主觀無限否定的自我確信的判斷,即始終保持著一種緊張的社會人際關系和緊張的誠信關系;二是矛盾論的不可調和的對立觀,即任何合作都是為對立進行的準備,任何被合作一方都以防范確信的對立來免遭傷害;三是主要矛盾不可自動消亡的無限遞進,即發展到某個階段一定會出現本質上的必然沖突,平衡是相對的,沖突是絕對的,時刻準備著;四是次要矛盾的虛無主義,即把當前主要矛盾作為根本任務,將所有可預見不可預見的未來未發生的事物統統放入次要矛盾中,行為動機的意圖根據以當前眼下作為行動基礎。
以矛盾論作為實踐的指導帶來兩個方向的現象;一是人的、社會的、國家間的。人作為客觀世界的主體,矛盾在人所在的社會性上表現出來,無論它怎樣團體化、組織化,最終還是要著落在人的身上。在矛盾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不斷循環之下,一個實踐發生在相互關系之間以作為理論的基礎,接著又開始下一個實踐的循環以作為理論的準備,每一次的實踐都可以被當作認識發展的必然;先是生存問題需要理論實踐接著其它問題要去理論實踐,包括教育問題、養老問題、就業問題、倫理問題、領土問題、外交問題、國防問題、經濟問題等等,當把這所有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運動下來,其實很顯然所有社會現象都在這種實踐下依次成為主要矛盾表現出來。所有矛盾實際都成為主要矛盾。這就是每一次以矛盾論的原則來對待主要矛盾的時候,主體的本質都發生異化,異化的本質又以其它的主體面貌表現著自身的矛盾。
其次就是自然的,矛盾論把所有矛盾問題都當作必須消除的對立進行統一,而不是同一。自然世界也就成為人類的絕對否定而必須以征服的態度來處置。近現代的環境問題不是因矛盾論的原則作指導的,但它說明一個現象,即人類自個體開始就具有一般矛盾論的排他性情緒;所以矛盾論的產生是意志盲動性的客觀表達,是意志的自然原則,幾乎就是感性的最高實存形式;當它發展到這個階段的時候,就具備理性的否定性那一面的全部智慧形態。想要對它進行思辨,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因為矛盾論與實踐的結合,都能夠獲得最切近可靠的根據,它首先能夠直接消除矛盾,能夠在宏觀的自然領域帶來切實的效用,能夠把純粹的思辨理性的那些不中用的玩意用現實根據擊潰。在這種作用下,實踐論也越來越倚仗矛盾論去發現矛盾的主要方面,兩者結合起來即可在創造和毀滅中不斷循環。這一對工具使人類所有生產關系都可以被再創造。
四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兩者在相互寓于中存在。普遍性矛盾是共性的、一般的、客觀的、是自在的;這個自在的解釋就是,它不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外因即發生改變,如生死之間在醫學發展到現代,死亡的實存狀態誰也改變不了;包括道德、正義、自由、倫理及其社會法則、自然法則等等,現世世界基本用這些概念的遵守即消極一面作為正面來保持;這些普遍性東西之間的矛盾是不能用矛盾論的實踐來指導的;在這里也不存在它們的主要矛盾的問題,實踐論如果把這種普遍性的東西追加為可轉移的,那么人類精神和社會形態的同一就會發生質的整體改變。
矛盾的特殊性是以普遍性作為基礎以主觀意志表現出來的,它可以是某個等級的也可以是某個社會或國家實體甚至是個體的。可這個特殊性都必須以維護事物矛盾的普遍性的正面為其個體或國家受教養水平的標準。正如上面所說,那個普遍性的東西不能觸動,而其普遍性的界定方式又只能從認識中得到,這個認識有同一性的東西給予規定。這個規定的來源是有過實踐的,但它又在它成熟的階段遠遠脫離開實踐,或者也可以叫做純粹的實踐思想,不是行為的實踐;因此矛盾論的實踐論的立足點只應該放在矛盾的特殊性上去考慮,而其目的就是讓這個特殊性無限的在被質疑的狀態中向同一的矛盾的普遍性上去接近;而其實踐的另一個目的就是保證整個普遍性的正面的作用始終能夠發揮出來,是堅定不移的。
五
在矛盾論的實踐論推導中,實際上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事物之間沒有主要矛盾。因為作為任何一個有機和無機體,其內外矛盾放在整體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矛盾現象的激化和必然性是時間性存在的現象,即它必然要出現這個現象的特征是不以誰的意志決定的,從這個方面退下來,回歸到普遍性上,是歷史的必然。在社會實踐中,以矛盾論作為根據,用實踐論對矛盾進行改造,也必須遵循普遍性、同一性的法則來進行。作為矛盾論指導的實踐論,最適用的場所就在戰爭中和以戰爭為必然發生趨勢的形勢下;它是一種用以應急的手段,適合于解決眼下棘手的主要問題,并在癥結的關鍵點上給予把握;其實就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操作指南而已。實用主義的沒落,是人類對自身短期行為認識的結果。以矛盾論的理念來看待一般社會關系,再用這種理念去進行社會關系的實踐,只能加速自然社會積極否定的進程。矛盾論的實踐論認識即如此。
2010-9-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