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燕歸來
——近日網友文論摘抄一二
馬望野
==========================
·集句表情·
萬馬齊喑究可哀*,
似曾相識燕歸來**。
娘問女兒:“望什么?”
“我看槐花幾時開!”***。
(注)
*清·龔自珍:《乙亥雜詩·其一二五》。
**宋·晏殊:《浣溪沙》
***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樹槐》。原詞:“高高山上一樹槐,手把欄桿盼郎來。娘問女兒:‘望什么?’‘我看槐花幾時開!’”
(甲)
+++++++++++++++++++++
張輝[北京]
+++++++++++++++++++++
·前言·
時代已經進入到21世紀,在前十年的歷程中,我們的文學事業取得了更加輝煌的成就,特別是網絡文學與網絡寫手的突現,成為這一時期的特色,它與傳統文學一起成為當今文壇的靚麗風景,令世人矚目,但是成績的背后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網絡文學缺乏思想性、藝術性,缺乏一種對人生的深層次的思考,缺乏對生活乃至對生命的深刻體驗等等,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以為從以下四點予以注意或可解決之。
(一)
我認為21世紀作家的責任仍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凈化人的心靈,提升人的精神。凈化社會風氣,歌頌真善美,批判假惡丑。
這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作家要為凈化人的心靈與提升人的精神做出我們的貢獻。我覺得“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稱號,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是一個至高無尚的榮譽與稱謂,是完全可以為此而自豪的。它迫使我們捫心自問,我的人格達到了嗎?我的作品達到了嗎?那么縱觀當代的網絡文學,我個人認為沒有達到這個高度,還需要我們做很多工作,特別是當代網絡寫手們的思想政治水平必須得到提升,要知道文學是可以凈化心靈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個寫手也好,一個作家也罷,如果自己的心靈不凈化、自己的精神境界不高,我看很難去凈化他人的心靈與提升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我在這里一開篇就提出這個問題,希望能引起重視。另一個意思是,凈化社會風氣,歌頌真善美,批判假惡丑。我認為歌頌真善美就必須批判假惡丑,只有這樣做了,才能凈化社會風氣。一切真善美的都是值得我們去發現、去肯定、去贊揚,一切假惡丑也都必須由我們去揭露、去否定、去批判。
(二)
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二為”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這是毛澤東同志確定的文藝發展方向,起到了指路明燈的作用,直到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仍然是作家們創作的動力和思想根源。到了21世紀的今天,面對高科技的迅猛發展,電腦與網絡的普及,特別是當代的網絡文學與網絡寫手的大量涌現,成為當代文壇的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面對這一新生事物,我們在本著“雙百”方針給予積極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很多要求與希望,就是希望中國的文學越來越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越來越發達。
我始終認為“二為”方向與“雙百”方針,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仍有重提和進一步加強的必要,我對于那些玄之又玄的文學作品,對于那些個人呻吟的病態創作是非常鄙視的,認為這些還不是文學,是與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實踐不吻合的,我提倡創作那些能夠表現我們的黨與政府的光輝形象、表現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真實的老百的生活。文章要寫老百姓,就要懂得和熟悉老百姓的語言,像老舍同志的小說就是最好的典范,在作家中存在的脫離生活、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現象是非常危險的,雖是個別現象但是對于作家的形像也有所損害,對于社會主義文學事業有所損害。前段時間,作家協會組織作家們體驗生活,我認為這非常好,作家只有生活在群眾之中才能了解群眾,知道群眾的所思所想,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好群眾。
(三)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真實反映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反映真實的社會生活。文學作品真實反映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反映真實的社會生活我認為就是實現了“三個貼近”。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反映人民群眾的的現實生活。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需要作家們深入其中,需要作家們用心體會,人民群眾的這些現實生活是我們作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我們必須從這些真實的生活當中去挖掘、去提煉、去加工,成為我們的創作素材。如果脫離了實際,我們的作品就會浮泛;脫離了生活,我們的作品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脫離了群眾,我們的作品人物就不飽滿、不形象、不生動、不感人。如此看來,“三貼近”的提出既是“二為”方向與“雙百”方針的延伸也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真實的體現,是很有針對性的。我們廣大作家要永記之。
(四)
堅持“文以載道”,注重文藝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與社會導向性。
當代的網絡文學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是,沒有思想,不講藝術,缺乏社會導向。我認為“文以載道”并不虛無,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注重思想性、藝術性與社會導向性就是“文以載道”。
我最看重的就是作品的思想性,我認為沒有思想的作品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作品,正如一個沒有思想的人是一個行尸走肉一樣。不講藝術性的作品還是文學嗎?文學本身就是藝術,文學是在用藝術的手法表現我們的生活、反映我們的生活,藝術作品當然要有藝術性,否則不稱為藝術品了。社會導向性,是很重要的方面,一篇作品要歌頌什么要批判什么,讀者從字里行間就可以看出來,一個作家要有社會的良知,自己的作品對社會可能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在構思時就應該想一想。比如柯云路在八十年代氣功熱時,為很多所謂的氣功大師著書立說,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這就是說作家的作品有一個社會導向性的問題。
我認為只有思想性、藝術性、社會導性完美統一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只有三者都具備了才可以達到標準。
·后記·
此文的寫作是要發表我對于21世紀作家的責任的一個思考,我認為對于當代文學的現狀,主要是對于網絡文學的強勁的發展勢頭,要有一個表態,我文中所提出的意見只代表我的一個思考、一個觀點,正確與否尚需各位老師給予指正。
(《光明網博客》2010/08/01 10:14:00 張 輝[北京]:《21世紀作家的責任》)
(乙)
++++++++++++++++
詩歌不能脫離大眾
潘仕棟(廣西)
++++++++++++++++
歌詠物,詩言志。詩歌是最能直抒胸臆的文學體裁。可近些年,詩歌面臨難以想象的尷尬境地,此乃社會發展變化使然:娛樂文化消費方式多元化,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詩歌創作者的指導思想出現偏差。一直以來,詩歌自視高貴,不與大眾“同流”,缺乏反映生活、直面現實的姿態,以讀者看不懂為能事,導致不知所云的“朦朧詩”甚囂塵上,泛濫成災。當下,詩歌似被冷落,有些詩人又滑向極端,消極浮躁,想憑種種離奇怪誕舉動吸引眼球,彌漫肉欲的“下半身”寫作風起云涌,“裸體朗誦”丑劇赫然上演。
詩歌的意境、內涵豐富,不同文化基礎、人生閱歷的人存在不同的解讀,但基本上都會把握主題的大方向,細節上大同小異的闡釋,屬見仁見智的范疇,不足為怪。可當一首詩竟無一人能看懂(連作者本人也不明確自己要表達什么),全面失聰,這就值得咱們深思了:到底是大眾(時代)拋棄了詩歌還是詩歌脫離了大眾(時代)。抗擊洪水、冰凍、地震賑災晚會上朗誦的作品,觀照民工悲喜,具有濃郁的人文關懷的優秀打工詩歌,真實,因而疼痛;深刻,因而震撼,常常讓你我淚流滿面,這應當給大家一些啟示。
讀者評論
(《中國作家網·文藝報 》2010/08/20 潘仕棟(廣西):《詩歌不能脫離大眾》)
(2010/08/2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