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雜談

社會發展論

風之幻劍 · 2010-08-1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社 會 發 展 論  

   

請讀者仔細閱讀,本文只是淺談,并沒展開,僅為拋磚引玉。本文僅為個人觀點,本人80后,不足之處請諒解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到今天,人類文明已經走了幾千年了。從原始社會的不相往來到現在的全球一體化,從不同種族、部落的相互殘殺到目前的相對和平,從不同文化的排斥到如今的相互學習、滲透,無不體現出人類社會的整體向前發展。而對于一個目前以國家為主體的人類社會中,怎樣才能占據主動,步步領先呢?  

   

第一部分  背景篇  

   

首先,先了解一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及其特點。  

一、人性  

人性,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東西,古今往來、國內國外、平民百姓乃至帝王將相無不研究其中的奧妙。《三字經》開篇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而西方的觀點是“人性是自私”的,不管是其道德準則《圣經》及古今社會均是如此。  

這樣的結果就導致了中國自漢朝以來,下層百姓的人權得到了相對比較大的保證,因為誰都不愿意承受起“惡”的名聲。而西方直到“文藝復興”之后,下層百姓的權利才逐步改善。  

這樣的人性認知,使得中國自漢朝到明末,一直領先于世界。而西方則從“文藝復興”開始,到工業時代,一步一步強大起來。自私的人性認知,使得工業時代的生產資料更容易集中起來,產生大資本家,從而進一步擴大生產。當國內的需求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產生了大航海時代。  

直到現代,“人性是自私”的觀點充斥著整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西方自私觀點是根深蒂固且高度發達,以每一個家庭為基點。中國在毛澤東時代,自私的理念曾一度湮沒,但這30年來,卻極度發展起來,3、5年可以得到數億乃至數十億的個人資產就說明了這點。甚至自私論發展到了以每一個人為基點。畢竟來珠三角打工的絕大部分都是以個人為單位的,不管是老板或打工的。  

而充斥著現代社會的口號“人性化”,“人性化管理”,無非為自私論的闡述,并不能解決現在社會中存在的基本問題。  

二、制度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所執行的制度有兩種,一為私有制度,二為公有制。原始社會、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無非是這兩種制度在不同時間段的表現方式。  

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產能力和防衛能力底下,如果不聚在一起,生存都成問題。因此,當時的實際情況決定了生產資料必須公有制,才能保證生存與發展。當然,公有的只是在同一團體之間。隨著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就出現了村莊、部落。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工具的進步,不同村莊、部落之間的差距逐步拉大。然后通過戰爭,先進的村莊、部落戰勝并奴役落后的村莊、部落,便產生了奴隸制度,也就是私有制的開始;同一部落由于對戰功、管理能力的分配,不同人員之間的差距漸漸來大,接著產生了階級;隨著人類數量的增加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存演變成為依賴土地的方式,于是便產生了以分封制、中央集權制為代表的封建制度;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人類需求的提升,一部分的人逐漸脫離土地,從事商業、手工業。商業、手工業需要的支付手段——資本,于是資本制度產生了。到了工業革命之后,工業在人類社會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到了電氣時代,商業顯得越來越重要了;資本到了一定程度,個人占據絕大部分財富與絕大部分人貧窮將不可調,于是便產生了以國家為主體的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  

那么,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的走向如何呢?從為了生存而團結在一起的原始社會,到為了部落的發展而奴役其他部落的奴隸制度,到“可使民由之,不可使民知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封建制度,到“為了100%利潤。。。。”的資本制度,到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人類社會的過程為:整體生存(原始社會)→整體發展(奴隸制度)→個人生存(封建制度)→個人發展(資本制度)→整體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隨著交通的日益發達、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獲取知識的日益便利,普通人獲取知識量的增加;和另一方面人口數量的增加,生存空間的縮小,資源的減少,少部分人占據的財富逐漸增加。這將使人類社會面臨新的挑戰,在以國家為主體的當今社會中,如何使國家生存、發展,這將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問題。  

   

第二部分   現代篇  

了解了當今社會的現狀,才能更好的把握未來。  

   

一、經濟  

當今社會,小至個人,大至國家,言必“經濟”。至于何為經濟呢?相信大部分人和國家認為,“錢”就是經濟,發展經濟就是增加“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經濟呢?也許老祖宗的一句話能很好的概括出來:經邦濟世。說得容易理解就是強國富民。  

“經濟”發展的潮流中,形形式式“經濟”發展你方唱罷,我登臺,更有甚者死不知悔改。  

1、美國式經濟。  

此經濟以文化、價值觀輸出為主,武力輔助為輔。輸出的品牌,是無形的東西,卻可以獲取大量的有形財富,以可口可樂為例;輸出的產品,成本很小,由于附加了一定的科技,卻可以賺取數百倍的利潤,以微軟為例;輸出的電影,灌輸了美國的價值觀;輸出的“民主、自由”,可以武力顛覆別國;輸出的紙幣,獲取真金白銀。  

此經濟真正達到了美國的強國富民。雖然有很多局限性,但在當今社會卻為最成功之選。不過,此模式是不可復制的,遍觀當今國家,除此之外,別無分號正說明了這點。且此經濟的發展,是寄生于其他國家之上的,地球上也不可能再有足夠資源,讓1/5的人類在寄生于其他國家之上。  

而且此模式有很大的欺騙性和武力性,加上其實行的雙重標準。帶來的后果是很嚴重的。例如,輸出的紙幣換來了實物,只要某國停止了某一方面產品的例如日用品供應,必將導致人民生活的混亂。雖然可以自己再生產,但必將帶來整個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的改變。例如某國,引入市場經濟之后,帶來的是人性的自私、道德的湮滅。  

2、德日式經濟  

此二國皆為二戰戰敗國,但戰后仍然在強國富民方面做的有聲有色,可見其基礎之堅實,政治之穩定。共同點為以高科技產品輸出為主,例如德國的高精密機床,日本的電子產品等;國民收入高、工作穩定;高科技軍事工業發達,例如德國的坦克,日本的軍艦。此類型經濟的局限性在于,國家必須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為配套,世界必須有足夠的市場支撐出口。韓國為此類型的后進者,但其沒有完整的工業配套,產品為日本的替代品,除了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之外,并無其他可取之處。目前只能依靠價格優勢在中國銷售,如果失去中國市場,幾乎就會一蹶不振了。做為國強民富之道,此類型經濟是十分可行的。  

3、西歐式經濟  

此類型國家主要為當今的發達國家。共同點為國家都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人民有一定的消費基礎,產品基本能自給自足。此類型國家為歷史的延續,如果沒有新的國強民富之道,此類型國家將慢慢淡出歷史舞臺。但在當今社會,除了1、2類型的國家之外,其他國家更無國強民富之道。可見目前的世界形勢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4、拉美式經濟  

此經濟模式為當今大部分國家采用,包括拉美、東歐、亞洲部分國家。特征為:該國家為發達國家代加工產品,代加工產品絕大部分用于出口,該國賺取加工費用。此經濟模式在某些工業化程度低、國小民多、資源缺乏之國,會帶來一定的好處的。正如拉美國家70、80年代高達2位數的發展、亞洲四小龍的高速發展等。但隨著中國的開放,此類型經濟模式國家發展也到了頭。例如當今的拉美、東歐等。此類型國家逐步變為以出賣資源為主的國家(非洲式國家);無資源者,有的以金融創新,延緩經濟的衰退,例如新加坡;有的則另覓市場,把產品銷往低一層次的地方,例如韓國;有的則一蹶不振,如菲律賓。可見,以此模式為國強民富只本是不可行的。  

5、非洲式經濟  

此模式的國家主要為非洲與西亞國家。共同點為出賣資源以維持國家的生存。  

6、朝鮮、古巴式經濟  

此兩國為公有制的國家,但由于國家太小,資源貧乏,加上工業基礎的不完整。要充分發揮公有制的優越性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朝鮮,90年代前實行的是以蘇聯為主的代加工模式,之后所做的都是為禰補蘇聯分裂之后所帶來的影響。例如糧食,90年代前為蘇聯代加工可以賺到盧布購買,蘇聯分裂之后就無其他國際支付貨幣,于是便產生了90年代朝鮮的糧食危機。可見的將來,在2020年前,朝鮮的公有制優勢并不很明顯。但目前公有制國家在醫療、教育、住房、工作等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  

7、俄羅斯式經濟  

此式經濟較為特殊,既有西歐式經濟的基礎設施(但以重工業為主),又有非洲式經濟資源,兼有一定公有制成分,如果此國家選對適合國情的發展方式,發展將是十分迅猛的。  

   

二、金融  

   

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指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可見,金融是以貨幣和信用為基礎的。如果其中任何一點出了問題,那么,整個金融也就出了問題。在貨幣和信用二者中,就目前的社會來說,貨幣是實的,可以看見的;信用是虛的,看不見的。貨幣所產生的問題,是可以界定和判斷的,不管是在股市或者基金或者其他市場領域,貨幣的來龍去脈都是有跡可尋的。而信用,就很難以定論了,例如國債、規則。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貨幣。如果貨幣的發行量與社會的生產價值基本一致,那么貨幣是不會產生很大的問題的,例如貨幣的貶值、貨幣的分配等。如果貨幣的發行量遠遠高于社會的生產價值,那么所產生的問題就多了。首先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貨幣貶值,然后是物價的上漲,接著是貧富分化的加大,再接著是貨幣發行者信用的喪失,再接著是別的的貨幣的涌入,最后是整個貨幣體系的崩潰。舉例說明,C國是生產大國,A國是貨幣大國,C國出口大量的貨物,換回A國的貨幣,但A國的貨幣在C國不能流通,必須換為C國的貨幣(暫不論匯率),那么C國必須增加貨幣的發行量,以滿足貨幣兌換的需求,于是便產生了C國貨幣的貶值、物價的上漲;而C國的出口商,拿到了兌換的C國貨幣,用虛多的C國貨幣購買C國國內生產資料擴大再生產,然后再用于出口換回A國貨幣,如此運作,數個回合之后,C國的貨幣發行量多了,數字上好看了,C國的出口商所得到的貨幣多了,而C國的生產資料地與生產者,得到的貨幣效率遠遠跟不上出口商,出口的越多,得到的價值越少,如果加上匯率的運算,那差距拉開的更大、更快了。由此可見,不對外的國有企業,效益比不上對外的企業再正常不過了,被冠予效益低下的帽子也就在所難免了。當然,如果再加上其他貨幣運作機構,例如股市、基金、銀行信貸等,那差距就更明顯了。股市、基金,一個從來不生產價值的地方,只是用來進行貨幣的再分配的機構,用此來衡量社會的富裕與否是很不準確的。  

信用是依附在規則上面的,規則的制定者,也就是信用的執法者。在國與國之間的金融活動中,在別國制定的規則中與其說信用,無疑為與虎謀皮。如果把一國的收益建立在別國的國債上,就更是得不償失了。且不說國債的周期長,在一國之內,把實在的收益建立在別國的信用之上,而不是用來分配給國民,用來提高國民的收益,用來擴大再生產,那么要達到國強民富是幾乎不可能的。  

   

三、城市化  

   

城市化的目的,無非是為了達到民富的結果。那么,在當今的社會中,城市化能不能帶來這樣的結果呢?  

民富,要符合這幾個條件:一、人民有足夠的支付能力;二、社會要有足夠的產品;三、社會風氣良好、崇尚道德。  

城市化是一百多年前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時候提出的,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條件。拿一百多年前的社會發展戰略來定義當今的社會發展,已經不符合實情,得到的結果可能就事與愿違了。縱觀當今世界,除了之前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新興的國家還沒有能在城市化之中達到了民富的目的。足以證明該發展戰略已經失去了繼續下去的意義。  

首先,一個城市要容納足夠多的人,就必須提供足夠多的生存設施,也就是提供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的東西。簡單的說也就是必須保證有足夠多的工作崗位,讓市民有足夠的支付能力,交換生活所需。這樣才能保證城市的繼續發展。那么,在現代社會,城市能不能帶來足夠的工作崗位呢?現代社會,城市一般分為兩種,一為商業城市,二為工業城市。商業城市一般為各國首府或各省省會城市,除了大量的政府機關外,能提供的工作崗位幾乎都集中在貿易、銷售(批發、終端銷售)、金融、保險、廣告、服務等領域,這些領域能提供的崗位是有限的,單憑這幾方面是很難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的。工業城市,也就是以工業生產為主的城市,能提供的工作崗位一般為工業生產崗位。在一百多年前工業生產沒有自動化前,工作崗位是供大于求的,所以在當時城市化是勢在必行的。而今天,生產崗位需求大大減少,崗位需求多的集中在了衣服(針織、毛織、紡織)、家具、電子裝配、玩具、燈具等科技含量低的產業上面。如果是在這幾方面進行城市化,貌似可行的。但,這幾方面的工作崗位,由于科技含量低,其工作崗位報酬亦低,也就不能保證市民有足夠的支付能力;而且世界上的需求是一定的,深圳的手機生產就占了世界的1/8。以此又能進行幾個城市化呢?況且這樣的城市化用來達到國強是很難的。  

其次,商業城市所提供的工作崗位是不生產實物的,其生活所需必須從別的地方調入。商業城市的發展也就是建立在別的地方不發展之上。當今社會,在發展中國家,一個國家或省,也就1、2個大城市,其余皆小的現象比比皆是。而工業城市,能容納工作崗位多的產業,必定是科技含量低的。在與別的國家或城市交易中,就會吃大虧。八億雙襪子換一加飛機也就必然產生了。  

在沒有足夠的支付能力和足夠的生存保障,而又有大量的人口之下,犯罪也就產生了。  

   

四、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自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人類社會的世界觀一直都是“弱肉強食”的觀念,不管是原始社會的野獸吃還是人吃野獸,還是到奴隸社會的大部落吃小部落,封建社會的大王朝吃小王朝,資本社會的大資本吃小資本,一直都沒脫離這個觀念的束縛。但“食”的方式漸漸變得更文明也更好看。現在的社會雖然表面上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但歸根結底還是人之間的競爭。社會的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變的越來越小,不管是貪官還是貧民,大資本家還是失業者,一磚頭下去照樣血流滿臉,除了目前有國家這個工具以一定的權力維持“弱肉強食”這個觀念以外(當然,也同樣以法律來平衡,消除一定的矛盾;當然,也可以是維持不再強食的工具。)。個人除了出生的環境以及受到的教育的程度有一定差距外,在智商、體格、壽命差距不大。而知識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很容易就在教育后主動獲得。  

“弱肉強食”的世界觀念,也就造就了資本社會的“為了100%的利潤。。。。。。”的價值觀。因此,蘇丹紅、三聚氫胺、轉基因就會連綿不斷的出現了,這樣有“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言論為價值信條就不足為奇了。今天禁了大頭奶粉,明天就出三聚氫胺;今天禁了瘦肉精,明天就出潲水油;今天禁了蘇丹紅,明天就出基因雞。因為禁的都是“標”,不是“本”,治標不治本,那是永遠治不好的,直到這個承載物消失之前。  

有了弱肉強食的世界觀,有了“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為了100%利潤。。。”的價值觀,也就出現了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人生觀了。況且樹立了一個大鍋飯吃不飽,一分田就吃的很飽的村子為榜樣。出現無官不貪、無商不奸的盛世現象也是正常現象了。同一塊地,同一伙人,種出兩種糧食;那么同一個官位,同一個人,當然也就會出現兩種做法了,一種是為人民,一種是為自己。  

   

   

五、富裕與貧窮  

   

富裕與貧窮是人類社會一直在探討的問題。從奴隸社會奴隸擁有的數量和領土大小的富裕,淪落為奴隸的貧窮;到封建社會土地擁有的多少的富裕,佃戶的貧窮;再到資本社會擁有資本多少的富裕,沒有資本的貧窮。富裕與貧窮的定義一直在變更著。在不同的制度之下,富裕與貧窮的定義是截然不同的,例如用私有制富裕與貧窮的定義來定義公有制的富裕與貧窮,得到“經濟淪落到崩潰的邊緣”的結論就不足為奇了。  

資本社會的富裕與貧窮是以資本占有的多寡來定義的。如今名目繁多的基金、期貨無不是為了占有更多的資本而服務,要從中分一杯羹,無疑癡人說夢,除非是自己做主,從而圈錢。而如今的規則是歐美發達國家制定的,其他國家能從中獲利嗎?傾國之力,無非也就換回了一堆廢紙、廢紙又變成數字。而傾國之力所生產的產品,如果用來改善國民的生活,那將如何呢?就算以資本社會的富裕來定義,國民的生活也將是富裕生活。再退一步,用實物交換來說,如果用八億雙襪子換一加飛機,八億雙襪子,需要100000生產力做一年,一加飛機需要1000生產力做一年,由于這兩者等價交換了,那么生產襪子的100000生產力就等于生產飛機的1000生產力所創造的價值。也就是說生產襪子的100生產力才等于1生產飛機生產力的價值。如果生產飛機的隨便一個生產力到生產襪子的國家投資,其可以輕松雇傭生產襪子的100生產力為其生產,加上1:8.6的貨幣兌換,可以雇傭更多的人。周而復始,生產襪子的國家生產得越多,其人民就越窮。例如,生產襪子的國家,10年前還有很多人可以買房子,現在連房子都買不起了;20年前,還是可以輕松養2個孩子的,現在1個孩子都難養了;30年前房子、醫療、工作基本是無憂的,現在隨便一樣都是可以要了小命;10年后?也許自己都難養活了,或者不到10年,轉基因的東西已經把小命奪走了,或者沒地方住給凍死了,或者生病沒錢醫療掛了,或者失業沒東西吃升天了,誰知道呢?  

而公有制度的國家的富裕與貧窮是以福利的多少來定義的。如果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福利,衣、食、住、行、娛樂、醫療、工作、教育無憂。那么即使身上一文不名,也是富裕的。但如果按資本社會的富裕與貧窮劃分,就是極度貧窮了,雖然資本社會里的人一年工資買不到1平方米的房子。因為公有制的絕大部分的東西都是由政府主導,人民共享。衣、食、住、行、娛樂、醫療、工作、教育現在社會都需要金錢支付的東西,公有制社會是不需要的。當然就不用印制如此大量的紙幣,提升所謂的“雞的屁”來衡量一個社會的發展。由于資本社會的紙幣每一年都在印制,而又沒有一個回收紙幣的方法,社會上的紙幣一天一天增加,社會生產的財富跟不上紙幣發行的速度,通貨膨脹就發生了。數字上面是好看了,但實質收益卻減少了,這就是資本社會紙幣與數字的游戲,這也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沒有數十年的時間,是達不到一定的臨界點的。如果一個國家把真正的財富運到別的國家,兌換別的國家的紙幣,再按匯率在國內發行本國貨幣,由于財富已經不在本國,出口的越多,通貨膨脹發生就越快。當然,如果此國家壓制本國人民,把大量的紙幣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發生通貨膨脹的時間就會往后延了。而手中有大量紙幣的人,把紙幣用于股市等紙幣分配場所,他們的一進一出,就會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了;把紙幣用于房產,就會出現一個普通人一年收入買不起一平方米的事情了;把紙幣用于某一縣城,就會出現群體事件了。  

不清楚財富從何而來,在洋人的規則下,把財富送給洋人,而又羨慕洋人,甘做洋狗,剝削國內人民財富,再送與洋人,洋人再把得到財富再到此國再剝削其人民,如此循環,國人如何不苦。如此改革、如果開放,實在是悲天下之大哀也!  

精神上的富裕與貧窮,封建社會之前除了王公大臣,絕大部分的人談不上精神享受。資本社會的人們,受到其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人人提防別人,個個自身利益第一,由于失業、沒有金錢、生活所迫,以至于犯罪叢生;就算有金錢,沒有可選擇的價值方式,也是處于空虛、寂寞當中,以至于把性、犯罪升華為所謂“藝術”,當成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  

   

   

   

   

三、中國篇  

集思廣益,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一、80后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需要承擔的責任和歷史使命,只要充分了解每一代人所承擔的責任和歷史使命,才能更好的完成其責任和使命。  

1)清末民初出生之人,國家之重。活躍在2、30年代之人。為了國家獨立而奮斗,之中有2種類型,一類是堅持獨立自主,按中國實際情況堅持斗爭的,代表為毛澤東;另一類是以國外援助為主,自己奮斗為輔的。而后者又分2種,一種以社會主義陣型援助為主的,代表例如張國濤;一種是一資本主義陣型為輔助的,代表為蔣介石。  

其對立面為國外列強扶持各自勢力,以保存在華利益。結果就導致了當時中國軍閥割據的局面。當然,上述后者也屬于此類型。不過更隱秘,危害更大,例如蔣介石。最終大家都知道,后者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2)10到30年代,國強之重。活躍在4、50年代之人。為了國家的強大而奮斗,此類型也分2種,一為實干之人,例如錢學森;一類為好大喜工之人,例如浮跨風。  

其對立面為對國外勢力的直接干預,例如蘇聯的背信棄義、美國的朝鮮戰爭等。最終的結果為中國不久之后成為聯合國5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3)4、50年代,民富之重。活躍在60、70、80年代之人。為了人民的富裕而奮斗。此類型亦分2種。一種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一種為不分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其對立面為國外敵對勢力的直接顛覆,例如蘇聯的解體、北京的六四等。結果中國仍然屹立不倒,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民富仍然是為解之題。如果說歷史有驚人的相似的話,最終結果可以參考上述第一點。  

4)6、70年代,人民權利之重。活躍在90年代至今。為了人民的權利而奮斗。包括上一代的富裕問題,如今的公平,法律的公正等。  

其對立面為,國外敵對勢力的代理人扶持、經濟挾持、理論控制等。表現的結果為官僚主義、腐敗主義、新三坐大山、貧富二級極度分化。  

5)80后,中華崛起之重。活躍在2010年之后。除了要完成上兩輩未完成的任務之外。還要承擔起歷史賦予中華的使命,讓中華民族重新崛起。  

   

歷史賦予中華民族的機遇,在此階段可謂緊要關頭。老一輩的社會主義擁護者尚在,新一輩的的80后對社會主義還處于看待中,而90后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性、非主流、金錢、物質取代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資本社會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正逐步侵蝕80、90后的思想。如果再過二三十年,老一代的人離去、90后成為社會的主流,那么中國將發生質的改變。  

   

二、生于4、50年代  

任何事,發生質的改變,都需要量的積累。商鞅變法,歷經百余年,方有始皇橫掃六合;文景之治數十載,才有漢武之強;貞觀之治數十年,才有開元之盛。北宋納貢,百余年送掉北面江山;南宋稱臣,百余年迎來滅亡;滿清“寧贈友邦,不予家奴”,使京城毀于一旦。古往今來,自扁身份,剝削國人以討好外敵者,都逃不了被毀滅的命運。如今剝削著國人,制造著無數血汗工廠,出口無數財富,換來大批廢紙,而又把廢紙變成數字,贈予友邦,不予國人,此等韜光養晦又能例外嗎?  

當今世界,每一個國家的當權者無不是生于20世紀4、50年代之人。美國的當權者,制造了紙幣換財富的神話;歐洲的當權者,進行了由資本到福利的改變;俄羅斯的當權者,開始了國家復興的改革;即使如一盤散沙的伊斯蘭世界,也發起了挑戰列強的行動。而中國的生于4、50年代者呢?  

在中國出生的4、50年代者,親身參與了世界觀、價值觀改造的運動,卻得到了與之相反的世界觀、價值觀。80年代,他們為了一己之私,積極打破大鍋飯(農業),努力變為小販(工商業),寫著所謂“傷痕文學”(理論);90年代,他們為了一己之利,積極利用農民工,努力地賣著國有企業,唱著“西方經濟學”;00年代,他們為了一己之欲,積極的推廣轉基因食品,努力地賣著國債,哼著“金融危機”。他們享受著前幾輩子人的建設成果,唱著“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他們擁有一個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建設環境,卻在狂發內債,亂買外債;他們得到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高科技建設的基礎,卻只會做衣服、做玩具外加賣房子。留給他們的是一個人民擁護、百姓支持的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得到的卻是人民不信任、群眾不支持的為人民幣服務的政府;留給他們的是一個福利有保障,有工作、有房子、有醫療的制度,得到的卻是無福利、沒保障,買不起房子,看不起病,隨時失業的制度;留給他們的是一個崇尚道德,沒有黃賭毒的環境,得到的卻是一個黃賭度泛濫,處處紅燈區的環境。他們用著70后的勞動力,卻把房子、醫療、教育、工作的壓力留給70后;他們包養著80后的少女,卻把自己的子女送給外國人包養;他們宣揚著孔子,把非主流、性泛濫留給了90后;他們用著特供,把大頭奶粉、三聚氫胺留給了00后。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80后如何承擔起歷史責任呢。這將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三、腐敗官員與無良商人  

在資本社會的價值體系下,腐敗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發達國家的的腐敗之所以少,原因是多種的,首先是他們的監督做得到位,其次是政府智能體系不同,再就是公開透明的執政制度,這些把腐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在中國,腐敗官員的避風港無一不是國外的定居。那么,這是怎樣的一個避風港呢?縱觀人類歷史,曾經的四大文明,除了中華文明外。相信其他三大文明的消逝,或多或少都會有人配合敵對的勢力,那么他們的后代呢?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沒有利用價值之時,等待著自私與不忠者唯有一條不歸路。印第安人并沒有背叛自己的國家與人民,現在基本所剩無幾了,何況背叛自己國家和人民的腐敗者呢。二戰法國的女人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委身于敵,結果呢。我們的老祖宗為了警示后人,早已立下秦儈跪像,但類似現象還是屢禁不絕,實屬民族之悲哀也。  

等待著腐敗者無非以下幾條路:一為祖國的追殺而斃命;二為躲在國外,背負著背叛者的罪名茍且一生;三為當祖國不幸淪陷,沒有利用價值之時,在別國政府或人民的聲討中“此等背叛者,讓曾經的四大文明之一消逝了,又豈會不再做出同樣的事情呢,其后代基因亦是如此”,于是斷子絕孫。  

當今世界,各國華人,絕大部分都是辛苦一生,勞苦一輩,尚不能完保其身,享受正常權益。又豈是背叛者的避風港呢?  

從商者,可參考孫中山說的一個故事。在南洋爪哇,有一位財產超過一千萬元的華僑富翁。一天下午,他到一位當教師的好友那里聊天。二人談得高興,忘了時間。直到深夜,富翁忽然想到該回家了,但自己離家時卻忘了帶夜照(夜間通行證)和夜燈。按照當地法令規定,華人夜出,身邊如果沒有夜照和夜燈,給荷蘭巡捕查獲,輕則罰款,重則坐牢。這位富翁自然不敢冒這個風險;但他又總想當夜趕回家去。
    富翁和他的朋友左思右想,總找不到好的辦法,只得偷偷站在門口了望。富翁發現離門前不遠的地方,有一間日本娼寮。他計上心來,便對朋友說:“我有辦法回家了。”這位教師正在愕然,富翁已經直朝日本娼寮走去。
    富翁到了娼寮,給一塊錢叫了一個日本妓女,讓她陪伴自己散步。妓女得了一塊錢,也自然很愿意。他們挽著手散步,一直走到富翁的自家門口,富翁才讓妓女轉回娼寮,他自己也達到了回家的目的。  

一個弱國的富商,地位比不上一個強國的妓女。如果認為這是100多年前的事,現在就不會再發生,那就錯了。可以參考98年的印尼排華事件。要知道印尼也是美式“民主”啊,當地華人尚不出賣國家,毒害國人,何況賣國害人者乎。只要當前的世界觀、價值觀沒有改變,類似的事情就會一直發生。  

四、智囊團  

“上兵伐某,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武2500年前的智慧現在仍閃耀著無限的光芒。那么,2500年后的后人,在國謀與強國富民之策(經濟)中,又是如何運籌呢?  

在市場為強國富民之策(市場經濟)的今天,伐謀可為國謀,伐交可為國之外交,伐兵可為打擊一國之市場,攻城可為占領一國之市場。因為占領一國之市場需要用大量的商品,如果用本國大量的商品去占領別國市場,必會犧牲本國人民的需求,實為下下之策。但如果變為用科技或所謂“品牌”,去主導一國某一領域,用該國的生產的產品必須帶上此國的科技方可生產或冠與此國的名義,占領一國的市場,則為謀攻并用,實屬厲害之策。  

那么在改革的30年中,孫武2500年后的后代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淪陷的呢,以下就以轉基因大豆為例子說明:  

伐謀:  

別國:  

1、制定規則,占領主動(如果其他國家實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則不占據優勢)  

2、誘導目標國家進入其制定規則的俱樂部(WTO),而其又實行雙重標準或隨時修改規則  

3、提前入股他國豆油生產企業,規劃股市未來走向  

孫武后人國家:  

無規劃、沒預測,接受別人規則  

伐交:  

別國:  

1、大肆宣揚其規則,給他國壓力  

2、以國之外交,為企業鋪路  

3、收買無數無良文人,為其搖旗擂鼓  

孫武后人國家:  

國之外交軟弱無力  

伐兵:  

別國:  

1、給他國豆農以甜頭,打擊本國豆種  

2、提前入股他國豆油生產大企業,一步一步奪取企業控制權  

3、利用股市,弄掉他國部分豆油生產企業  

孫武后人國家:  

隨時歡迎他國企業進入該國優質企業,給別國公民或企業超國民待遇  

攻城:  

別國:  

1、國家大量補貼其農民,轉基因大豆鋪天蓋地進入他國  

2、雙管齊下,把種子賣給他國農民  

3、隨時提價,獲取利益  

孫武后人國家: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豆農賣不了豆,政府收購;生產豆油企業虧損,財政補貼。  

在別國謀攻并用,制定的規則下,又焉有不敗之理。其他行業也是如此,一步一步淪陷。而做為一國之頭腦的智囊團,在改革30年中,又是如何呢?  

“海歸”,這個在現代中國非常吃香的人員,遍布社會各行各業頂端,無疑是中國社會智囊團的主要部分。既然是海外歸來,那么所學的必是他國知識,他國知識的精髓又豈能輕易學到,就算學到精髓,也是在別人制定規則下的,逃不出別人的規則之外,其他無非皮毛而已。因此,不切實際的說出“廉租房不要廁所”此等笑掉人之大牙的言論就不足為奇了。一國之頭腦如此,那么在別國的規則和謀攻并用之下,處處淪陷再正常不過了。  

在中國,所執行的唯有攻城此等下策,豪無戰略可言,傾國之力打造世界工廠,剝削國內人民去占領別國市場,常常授人以柄,反傾銷隨時可見。當然,如果是“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就另當別論。  

注:自然科學海外歸來者可另論。  

五、縣城  

世界上所創造的財富是一定的,一國所創造的財富也是一定。如果一個國家的財富轉到了別的國家,那么這個國家的財富肯定是會減少的。  

在中國,珠三角和長三角所創造的財富出口了,那么,中國的財富肯定減少了。而在珠三角和長三角打工的數以億計的打工者,拿到手的就不再是財富的符號,而僅僅是國家信用的符號(錢)了。在這多出來的無數國家信用符號(錢)中,參與到剩下來的財富交換中,那么錢就不再值錢了。出口的越多,錢就越不值錢,這個國家的人民能拿到的真正財富就越少,得到的國家信用符號(錢)就隨著時間的累積慢慢增多,也就更不值錢。在著數以億計的打工者中,把多出來的無數國家信用符號(錢),拿到老家----中國2000多縣城,也就出現了現在的狀況:因為一國的財富是一定的,那么在此國家之內,同一貨物的價值不會相差太大,在打工者拿到的國家信用符號(錢)參與到老家----中國的2000多縣城的一定財富交換中,那么縣城的物價和珠三角、長三角的就不會有多大差別了。當然,拿到的國家信用符號(錢)多,能交換到的財富也多,這是一定的。同時,由于縣城能提供的創造財富的平臺(工作崗位)少,報酬也就相對少,能拿到的國家信用符號(錢)也少。這樣,也就創造了當今中國社會的奇觀:國家“雞的屁”年年增高,人民卻越來越窮;人民收入數字越來越大,生活卻越來越困難;縣城天天說發展,縣城人民收入卻跟珠三角、長三角差距越來越大。因為增長的只是數字、廢紙,外國人用廢紙已經換走了我們的財富。  

縣城的發展,才是中國發展之根本,因為城市化是行不通的,現代的交通、網絡以為縣城的發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如何把縣城發展起來,才是強國富民之關鍵,靠縣城人民給城市人民打工,是發展不起來的。雖然目前數字面上是好看了,但長遠來說是弊遠大于利的。  

六、香港與臺灣  

香港,作為資本社會發達的象征,無時無刻不被拿來以國內城市對比,以彰顯資本社會的魅力。然則,實情如何呢?  

香港,做為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高瞻遠矚留下來的2個對資本社會的窗口之一,就已注定了香港的財富會遠遠高于內地。因為新中國成立的前30年,中國對資本社會的所有出口,都經由香港中轉,香港從中獲取一定的中轉費用,經過30年的積累,不是國內的某一城市可比的。所累積的財富再分配到其他港人,由于有一定的財富基數,就使得再窮的港人也不會比國內一般人差了。由于貨物的運輸都是經過海運的,于是就造就了以包玉剛為首的一批巨富者,在其他分配的過程中,由于香港地少人多,于是就出現了房產,并造就了以李嘉誠為首的另一批巨富者。由于后30年,國內需要經過香港中轉的貨物越來越少了,房子的價值一天一天被推高,也就出現了李嘉誠財富超過包玉剛。而香港所運用的房地產模式,則被運用到世界各國,接著再運用到中國,也就出現的當今社會的現象:用一個高度財富積累的金融城市的房產模式來發展一個財富大量外流的國家的城市、縣城房產。  

實則香港無非是一個被當今商業模式和政治的漂亮外衣包裝起來的城市而已,并無多少真正財富。君不見每天無數貨柜從深圳拉往香港,卻換不回來什么實際的東西,所用的乃是全國的人民的財富。國內的其他大城市亦是如此,吸取的都是全國人民或某一省人民的血汗。香港的發展前景,可參考98年金融危機,如果不是國家的支持,香港已經一蹶不振了。而所謂的香港民主、公平、自由,無非“倉廩實而知禮節”而已。3、40年代的國內其他城市并不見得比香港差,例如廣州。造就香港的今天,是中國,而不是資本制度。如果某一天商業模式變了,政治包裝不需要了,香港該何去何從呢,這是個值得港人思考的問題。當然,后30年,港人攜前30年的財富到珠三角擴大再生產,也大大的支持了香港的繁榮的繼續。而國內如此多問題,絕大部分都是由于倉廩不實而引起的,怎么使全國人民倉廩實,而不是“雞的屁”高,才是最重要的問題。需要實行的是處處富裕,而不是城市化。  

臺灣,同為資本制度之下的地方,但跟香港有著本質的區別。具體例子可以參考珠三角的港資和臺資的血汗工廠,如果說港資的工廠還有一絲人性的話,那臺資的工廠簡直就毫無人性可言,在這30年當中,發生群體事件的,絕大部分都是臺資工廠,可見其無人性到達了何等地步。如果說香港是打著資本的旗號,進行無為而治的話,那么臺灣則是實打實的資本社會。  

要了解臺灣,就要了解臺灣財富的來源。臺灣的財富來源,主要有三個部分三種方式。第一部分,在日占期間,是幾乎沒有資本累積的,只能是被剝削的份。臺灣首先的財富來源,是蔣介石從大陸運過去的,為臺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二部分,是在蔣經國期間,為日本、美國代加工所得。在此期間累積了一定的美元儲備,并選擇正確,為計算機硬件在臺灣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第三部分,中國改革開發之期,臺灣人攜帶之前積累的資本,在大陸開辦血汗工廠。由于他們經歷過被剝削的過程,所以把此過程變本加厲轉嫁到大陸內地。并且由于在第二部分,由于能累積到資本的不多,初期來大陸淘金的臺灣人有很多是資本不足的,于是發揮了空手套白狼的本領,利用國人迷信臺灣人有錢的心理,發明了月結的方式,把空手套白狼的本領發揮到了極致---把月結發展到了現在最為流行的結算方式。無數小供應商被富士康月結拖死由此展開。  

臺灣的血汗工廠開而且只能開在大陸,如果大陸稍微限制,不用數年,臺灣的發展將大大放緩。  

七、三農  

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是當今中國的主要問題。農業發展了,農民才能增收,農村才能富裕起來,這似乎是當今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于是,當今政策無不圍繞著農業發展而展開,先是90年代未開始的轉基因農產品,然后到土地流轉,接著是呼吁金融、資本進入農業。但這些能解決農民和農村的問題嗎?  

產量的增加并不代表著收入的增加,讀過《多收三五斗》的人都應該了解到。如果20世紀30年代,外洋大輪船運來的洋米、洋面是便宜的,那么,在21世紀30年代,外洋大輪船運來的洋米、洋面就是昂貴的,但不帶轉基因。當前中國,并無糧食危機,也就是說糧食是足夠的。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糧食產量,那么,單位的糧食價格也就會下降了,總體上來說并不會帶來農民收入的增加。發達國家基本沒有糧食危機,發展中國家又無力購買,當然,發展中國家就算購買,平等條件下,也只會購買不是轉基因的糧食,也就說出口也是無望的。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單位價格的下降,獲利的是農產品加工企業。但如果在種子、化肥上產生了壟斷,那么最終獲利的就是壟斷企業了,具體可參考大豆行業。  

土地流轉則是笑話了,土地都沒有了,農民憑什么增加收入呢。雖然貌似開始可以拿到一筆相對豐厚的收入,但之后農民的后代呢,流轉的收入花完之后呢?也許有人會說拿著收入去創業,但那只能是異想天開。無門路、無商業思維、無管理方法,小小收入只能生石沉大海,除開少數特殊例子。買斷的流轉能獲利的,只有流轉的承包主,一個承包主的獲利,就犧牲了無數個農民,這樣就進一步增加了貧富差距,國家的農業政策,獲利的也只是他們,不是農民。如果是入股的方式,獲利的仍然是承包主,國家的農業政策,獲利的依然是他們。農民之間的土地并塊、換塊,則是承包制度的技術性調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民的勞動,但收入并不會增加多少,但這還是十分有利的。  

金融、資本的進入無非是流轉中買斷、入股等方式的升級版。  

下面,有2個例子。例子一,我家養了幾頭豬,年前正考慮賣掉。臘月十幾的時候,價格是7.3一斤,但老爸想賣7.5,而且他考慮到過年應該會漲,所以沒賣。到臘月二十幾的時候,價格降到6.8,這樣連喂養一下就虧了幾百,非常無奈。而春節的時候,豬肉市場上的價格是10多塊錢一斤。例子二,我們縣某鎮某村集體種植的甘蔗,由于在當地資金進入商,收購價格比較底,于是村民集體要把甘蔗運到別的地方,結果路上于政府調集而來的治安對峙了起來,據說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例子一,增產了卻不能增收,雖然市場上的價格高,但卻到不了農民手里。市場化的農業,利益都到了流通商那里了。農產品價格的提高,收益卻到了流通商那里,不能不說這是好心沒辦成事。例子二,流轉農民也不能增收,利益都到了流轉商那里了。  

農民的增收,靠市場化是解決不了的。改革開放30年來農業、農民的收入在整體比重上越來越低,收益都到了中間流通商那里了。要增加農民的收益,在國家、政府的宏觀調配之下,減少中間環節,這樣方能提高農民的收益,降低終端的價格,降低城市居民的支出。而不是不計后果的去提高產量。  

   

   

第四部分  國外篇  

一、日本  

                                                                                         

二、美國  

三、俄羅斯  

四、歐盟  

五、伊斯蘭世界  

   

   

第五部分  發展篇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秦國立志沖出關外,主導中原,經過數百年的努力,終于橫掃六合,一統全國;其余6國安于現狀,畏懼強秦,毀合縱而受連橫,結果被滅。漢朝勢要驅逐匈奴,高祖就親征,經過百年修養生息,終于把匈奴趕到了歐洲;匈奴接受漢朝和親,最終被迫逃亡。宋朝棄武從文,稱臣于外敵,結果被外敵所滅;蒙古豪言馬能跑到的地方,皆為其牧地,最終打到了萊茵河。滿清不思進取,閉關鎖國,終于亡國;歐洲開拓進取,思想啟蒙,于是主導世界。  

蘇聯成立共產國際,領導和支援世界各國共產主義運動,曾經主導了半個地球;后期引入西方經濟模式,改變國家世界觀,社會價值觀,人民人生觀,于是國家解體。C國前30年人民當家作主,政府為人民服務,人民愛黨愛政府,積極貢獻個人力量,最終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發展了二彈一星核潛艇等無數高科技產業,與無數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建立友好關系;后30年開放引入西方市場經濟模式,改變了國家世界觀,社會價值觀,人民人生觀,人民被當家作主,政府為人民幣服務,人民自私自利,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結果腐敗從生,國有企業被私人豪取強奪,血汗工廠遍布全國,只能生產衣服、玩具,幾乎孤立于世界。  

   

一、發展戰略  

一國之戰略,正確、可行與否,決定了一國只命運。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過2次大的戰略改變。第一次為毛主席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國家發展戰略,這個是完全可以達到和完成的,戰略的第一步已經完成。在毛主席去世后不久,這個戰略就中斷了。第二次為鄧小平提出的國民生產總值發展戰略,20世紀末,人均GDP1000美元,21世紀中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個或許是能完成的,第一步算是已經完成。此戰略在鄧小平不在后,幾乎也沒人提了。那現在中國的發展戰略呢?貌似沒有,如果是要建立中美國,此方法正在進行中。做為一個活生生的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一份子,能說出2500年前的國家戰略,卻對現代的國家戰略一無所知,不能不說這是整個國家戰略的不到位。  

新中國的國家戰略,從完全可以完成到或許能夠完成,再到沒有戰略。發展的基礎從一窮二白到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農業體系、科技體系,再到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戰略目標卻從大到小直到沒有,于是國家的攻防能力、政治影響、民族凝聚力、經濟政策(強國富民之策)、綜合國力從大到小,漸漸沒有。第一次國家戰略期間,我們敢于對抗并戰勝了美國、蘇聯;第二次國家戰略期間,我們敢于打越南;現在我們只能被打了。第一次國家戰略期間,我們的政治影響力遍布全世界;第二次國家戰略期間,我們的政治影響還能達到亞非拉國家;現在我們連緬甸也影響不了了。第一次國家戰略期間,我們的人民萬眾一心、團結一致;第二次國家戰略期間,人民還能響應國家號召;現在都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了,群體時間層出不窮。第一次國家戰略期間,我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第二次國家戰略期間,我們自立為主,開放為輔;現在我們已經綁在了美國經濟之上了。  

表面上我們國家GDP很高,高樓大廈遍地。其實我們已經到了中華民族5000年來最危險的時候了。農業:受到了轉基因的嚴重威脅,種子、化肥掌握在別國手中,基礎設施(水利、水庫)無人問津;工業:重工業幾乎全部淪陷,只能生產襪子、玩具;第三產業:金融業完全受制于人,遍地色情場所;國防:尖端科技、武器的核心幾乎都在別國之中。政府完全為人民幣服務,遍地貪官,政府公信力越來越小;人民自私自利、豪無道德,眼里只有錢,為了錢可以輕易出賣國家,遍地內鬼。國際,幾乎沒有友好國家,血汗工廠成了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相比于清末,現在處境更加危險。清末,農業還在清政府手中,財政還在清政府手中,還有很多林則徐之類的官員,還有很多孫中山一樣的愛國志士。各國列強還可以相互牽制,士兵還不能幾小時內到達國內任何一個地方。  

誠然,歷史給了中華民族一個最危險的時段,但挑戰與機遇是并存的,只要我們能把握中心,抓住要點,就能把不利轉為有利。當前,首要任務是如何再把民族凝聚力凝聚起來;民族凝聚力,來源于政府的主導;政府的主導作用,來源于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公信力的發揮,來源于政府對人民承諾的兌現;政府對人民的承諾,來源于政府對國家、對社會的發展規劃;政府對國家、對社會的規劃,來源于政府對世界、對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把握。以上,就構成了國家之發展戰略。本人在此構思了上、中、下三種策略,每種策略分三步走,在別篇另有論述,在此不在重復。  

二、外交戰略  

如果現在有人說起“解放全世界無產階級”,相信會遭到大部分人的恥笑。但如果說到“民主、自由、人權”,肯定會得到大部分人的附和。一國無比睿智外交戰略,竟然淪落到讓國人恥笑的地步,可見該國現行的外交戰略是多少的欠缺。毛主席接見尼克松的時候,就對尼克松說過,“解放全世界無產階級”這個可以是實的,也可以是虛的,就看如何運用。于是尼克松回去之后,把“解放全世界無產階級”改為“民主、自由、人權”運用于美國的外交戰略,直到現在還是屢試不爽。用于戰爭,師出有名,例如南聯盟;用于國之博弈,聲大氣粗,例如可用于指責C國無人權,C國也只能蒼白的敷衍了事;用于他國內政,則迷惑了無數小憤青,例如C國某一論壇,無限指責政府,也就是僅僅為了美式民主——一人一張選票。卻不知道在“解放全世界無產階級”為外交戰略的政府中,人民不僅一人一張選票,還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傳遞自己的見解,可以寫下自己的見解,可以辯論彼此之間的見解(四大),而這些都隨著外交戰略的轉變而事過境遷了。  

當前,如何構建新的外交戰略,實為外交之重。外交四項基本原則,只為外交的行事原則,而非外交戰略。具體在與發展戰略篇一起另有論述。  

三、真正黃金(支付手段)  

黃金,做為財富的象征,一直為人類所追求。但自紙幣的產生以來,特別是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黃金的價值和作用又將如何呢?  

自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可以說黃金的地位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現在國與國之間的交易,除了實物交換,就是紙幣交易。美元之所以為世界公認的交易貨幣,并非是由其黃金的擁有量決定的,而是決定于其綜合國力。君不見滿清擁有黃金、白銀無數,GDP占到世界50%,得到的卻是國破家亡的結果。  

可見,一國之間的真正黃金(支付手段)擁有量,不是金屬黃金的擁有量,而是決定于一國的綜合國力。別國紙幣作為黃金的替代品,其擁有的多少更不能說明此國家擁有了真正的黃金(支付手段),有了強大的綜合國力。如果一國以擁有他國的支付手段來證明自己的強大,此為笑話耳,因為擁有了他國的支付手段,并不等于擁有他國的財富,更不等于擁有了他國的綜合國力。  

一國強大的綜合國力,是由國家統籌規劃的。做為人民生活交換品的黃金,現在已經被國家所發行的信用符號——紙幣所替代。也就是說,現代國家的真正黃金(支付手段),是由國家以國家信用為擔保,以紙幣為媒介分配到社會上的。因此,一國真正黃金(支付手段)擁有量的多少,決定于該國的綜合國力,表現于該國的信譽。  

一國真正黃金(支付手段)又分為對內和對外兩種方式。對內,取決于政府的公信力;對外,取決于國家的綜合國力。對內,如果政府的公信力全無,那么人民就不會使用該政府發行的紙幣,也就說該政府喪失了真正的黃金(支付手段);對外,如果一國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別的國家也不會采用該國所發行的貨幣,也就是說該國的貨幣不具備國際流通功能。對內,由于一國的資源是一定的,國內的紙幣無論如何流通,還是有該國人使用,因此,紙幣的價值就決定于紙幣發行的數量,發行少了,紙幣就值錢,發行多了,紙幣就不值錢,并不是紙幣發行或制造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能提高;對外,紙幣作為一國綜合國力的象征,一種支付手段,本身并不具備價值,雖然為一國的信用符號,但也僅為符號而已,拿到別國的信用符號,并不代表拿到了別國的財富,符號可以改變用途,例如變為數字,可以消失,主動權永遠在貨幣發行國手里。(此論述的為紙幣的功能,對內對外使用同一種紙幣,功能也是跟所論述的一樣的)  

如果一國出口大量的貨物,換取別國的紙幣,也就是用財富換取別國的無形的信用,形同換取廢紙了。如果能把所換取的別國紙幣,再換取其他國家的有形財富,那就等于利用別國的信用,為自己謀利益了。如果把紙幣換數字,那只能是把財富白送給別人了。  

紙幣的對外功能,是建立在對內功能之上的。沒有紙幣對內功能的信譽、穩定,是不可能有紙幣的對外功能的。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才能擁有真正的黃金,擁有真正的黃金,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如果一國政府為了換取別國的紙幣,而無限犧牲自己的公信力,就等于犧牲真正的黃金換取假黃金。  

   

四、外匯儲備  

外匯作為一國購買另一國東西的憑證,是國與國之間交往所必須的。但如果一國為了抵御金融風險、匯率危機而大量儲備外匯則不盡然了。為了得到外匯,就必須出口,出口大量的財富,換來的是別國的紙幣,而紙幣卻買不到該國的東西,那么得到的就是廢紙了。如果再進一步把紙幣運回該國,換成該國國債,得到的那么僅僅只是一堆數字。  

和平時期,外匯是為了抵御金融風險、匯率危機的。如果沒有金融風險、匯率危機,那么除了維持國與國之間的收支平衡外,是不需要多少外匯的。當今發達國家中,以紙幣為外匯儲備的,除了日本和英國外,其他國家并無多少。但日本和英國是受美國掌控的,儲備美元,購買美國國債是在正常不過的現象。俄羅斯發生貨幣危機,儲備美元是為了抵御金融風險、匯率危機,并不用來購買美國國債。有興趣者可百度一下各國外匯儲備。  

   

以上四點,發展戰略為謀,外交戰略為交,貨幣為兵,外匯為城(攻城之器)。美國用市場經濟(“雞的屁”)、世界貿易組織為謀,“民主、自由、人權”為策,美元為兵,以兵(美元)攻城,到現在為止,劍鋒所指,無不披靡。這一切都發生在1972年之后,在1972年,美國從中國學會了謀和交(新中國成立到1972年,中國通過公有制的謀,解放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交,得到了大片的戰略空間,可以隨時跟美國叫板,當然,由于當時國力所限,以防御為主),把美元與黃金脫鉤,得到了兵,并化兵為攻城之器,攻城略地。此后到現在的時間里,根據不同情況,實施不同方法,進行不同戰略。以謀和交,瓦解了蘇聯(蘇聯與美國的制度、國情不同);以兵和城,掠奪了日本(廣場協議),打擊了歐盟、歐元(日本、歐盟與美國制度相同);90年代之前,以謀和交攻擊中國,之后謀交兵城四管齊下,力求把中國扼殺于無形之中(外匯儲備近10年的狂飆、中美國的漸漸成型正體現了這點)。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國難道要坐以待斃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世界是矛與盾的對立與統一體,有矛必有盾,只要把握關鍵,掌握重點,抓住中心,彼之矛也可成為我之矛也。別篇另有論述,此不再重復。  

   

五、信仰  

現代中國社會,有很多人把犯罪叢升,黃賭毒泛濫歸于國人信仰的缺乏,這是不正確的。信仰,無非是個人的人生觀體現。在某一段時間內,一個國家的社會的價值觀(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形成的社會,就有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個人的價值觀可以是多式多樣的,但國家的世界觀有也只會僅有一個,不過國家的世界觀并非恒久不變,而是隨時可變的。國家的世界觀一但確定,也就確定了這個國家的主流社會價值觀,主流個人人生觀。如果其中某些非主流的社會價值觀,非主流個人人生觀得以推廣,也就漸漸影響了這個國家的世界觀,進而改變國家的世界觀。當然,改變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暴力的方式、有改革的方式、有和平的方式等等。  

當今世界,人類社會的國家世界觀有二種:一為弱肉強食的國家世界觀,二為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世界觀。弱肉強食的國家世界觀,根據“食”的不同方式,可分為奴隸式、封建式、資本式國家世界觀,而資本式又可分為武力顛覆式、殖民地式、扶植代理人式、金融控制式、思想控制式、依附式等。這些方式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單一存在,有可以多樣存在。單一存在的方式,例如英國,從16世紀開始用武力顛覆式顛覆了亞非拉無數國家,再用殖民地式殖民亞非拉國家,然后再用扶植代理人式治理亞非拉國家,最后到二戰后以依附式依附美國,這些都是根據國家的國力決定的。多樣存在的方式,例如美國,以武力顛覆式顛覆了南斯拉夫,以扶植代理人式治理伊拉克,以金融控制式控制了亞非拉等無數國家,以思想控制式強加于無數亞非拉國家包括C國(市場經濟、WTO),以依附式強逼韓、日、英等國的依附等等。但不管以何種方式,其核心依然是弱肉強食的國家世界觀。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世界觀,曾在20世紀展現了其無比強大的生命力,例如蘇聯從一小公國,用幾十年時間發展到成為世界二極之一,影響了半個地球;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窮二白基礎上,用20多年時間發展到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農業體系、科技體系,二彈一星核潛艇等無數高科技國家,并直接和間接戰勝了美、蘇、印等國。雖然因后繼者的無力,造成了蘇聯的解體,中國的徘徊。但如若中國能再度找到正確國家世界觀,國力強勢發展將指日可待。  

國家世界觀確定,也就確定了主流社會價值觀、主流個人人生觀。新中國前30年的人民當家主的國家世界觀,確定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公仆的主流價值觀,人民所從事的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于是就產生了當時真、善、美的主流人生觀,人民對人民、政府、國家和政府、國家對人民之真,人民心靈之善,道德情操之美,涌現出了以王進喜、雷鋒等無數普通人民的英雄事跡。后30年隨著國家世界觀的改變,于是就產生了本文第二部分第四點所論述的社會價值觀,個人人生觀。  

人民懷念過去,并不代表著要回到過去,而是懷念過去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世界觀,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價值觀,真、善、美的個人人生觀;懷念過去正確的國家發展戰略,高瞻遠矚的外交戰略,謀攻并用的國家作風。  

   

六、社會發展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的,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社會,弱肉強食的本質雖然沒有改變,但“食”的方式越來越文明,被“食”者相對也漸漸得到更多的權利。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文明發展,“食”者與被“食”者之間的個體差異無論在先天能力還是在后天教育,差距正變得越來越小。在個體差異不大的情況下,“食”者一人坐擁被“食”者無數倍的生存資源,在人口越來越多,地球資源越來越少的今天,這個矛盾將越來越尖銳,直至不可調和。在當今以國家為單位競爭的今天, 以國家權力來維護“食”者權益之國家,將在新一輪國家競爭中被淘汰。通俗來說,就是一個國家以國家權力制造貧富差距并以國家權力維護乃至擴大這個差距,那么這個國家就因失去人心而被淘汰。  

人的一生,最聰明的人的大腦只用不到10%,最差的也是,如果有一個好的制度能在保證人的富足的情況之下而充分發揮出人的潛能,那么人類社會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將得到全新的發展。人一出生,隨著年齡與工齡的增長,其社會地位以及財富也跟著增長。充分把人的社會性的屬性表現出來,不再把人類社會構建于殘酷的“弱肉強食”的動物社會競爭法則之上。而建立起一個有別于“弱肉強食”的制度,把人之所以為人的不同發揮出來。那么,建立起新制度的國家,將在“謀、交、兵、城”中占據先機,把握主動。  

   

人類社會的新拐點: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物質財富和非物質財富都一樣,例如讀書)。那么,在達到一定的臨界點,此兩者的矛盾將會全面爆發,其最終結果將是人類社會的滅亡。如果把當前的“弱肉強食”的動物社會競爭法則改變為有別于“弱肉強食”的人類社會競爭法則,那么人類社會將會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的新拐點:在毛澤東時代人民活得越來越有盼頭,越來越好的社會(49年一窮二白→50年代國家基礎建設→60年代人民的溫飽→70年代國家工業化→70年代中農業生產的工業化)到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社會,在經過三十年不斷激發的情況之下,目前已達到了一定的危險程度(近幾年群體事件日益增多),如果矛盾再進一步惡化,后果將不堪設想。  

在現實情況之下,可按照以下步驟,逐漸改變:  

第一步:富裕。就是把人的屬性表現出來。結合人類社會當前的實際情況,在最大的可行性的之上,逐步改變資本占人類社會全部的人類生存方式。  

第二步:思維。就是逐步把人類社會以資本為一切的思維方式改變。改變國家世界觀、社會價值觀、個人人生觀。  

第三步:新制度確立。最終建立一個有別于“弱肉強食”的社會制度。  

   

本文完。  

   

   

   

                                                                                            風之幻劍  

                                                                                         2010年08月1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