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沒有什么新維度
最近看到 魏書勝 先生寫的《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內涵的新維度》一文,對于其中某些觀點談一些個人的理解。
魏書勝 先生這樣寫道:
如果說關于“實事求是”的認識論理解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不實事求是現象,而我們又覺得關于“實事求是”的認識論理解沒有錯,這只能說明對于“實事求是”的認識論理解只是反映了人的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問題而不是全部。
魏書勝 先生很直接的告訴我們“實事求是”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一部分問題而不是全部。這里有一個疑問:毛澤東主席所講的實事求到底是指事物的一部分還是全部呢? 魏書勝 先生這樣寫道:
對于“實事求是”的內涵,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作出的是認識論意義上的闡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去研究。”
毛澤東講的實事求是這個“實事”是“一切事物”,那為什么到了 魏書勝 先生那里就成了“一部分,不是全部”呢?我們可以看到 魏書勝 先生給出這樣的理由:無法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不實事求是現象。
現在我們終于明 白魏書勝 先生的理由了。原來是有一些不實事求是的社會現象 魏書勝 先生用實事求是的原則解釋不了。其實,有我們解釋不了的事情這原本是正常的。一般來說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們自身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可能就是那個理論有問題。 魏書勝 先生是否有懷疑過自身的能力呢?沒有!他很自信的告訴我們,解釋不了不實事求是的社會現象,就在于這個實事求是的認識論“把人的認識問題從生活實踐中抽象出來的結果”。這話對,實事求是描述的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可這有什么問題呢?“照這種理解去衡量現實的生活實踐就一定會出現明顯的反差”,嗯,在應用這個理論,在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時候出了問題。可這個問題的產生仍然有兩種可能的原因:實踐者自身的原因或者理論的原因。 魏書勝 先生有去研究實踐者自身的問題嗎?沒有! 魏書勝 先生在這里又一次很自信的用他的行為告訴我們:理論的問題,人沒有毛病。這種自信從何而來呢?不清楚!總之一切都是理論的問題,用這個理論的人是否真的理解了這個理論,是否真的正確的使用了這個理論,這個肯定沒有問題的嗎?不用去調查研究了嗎?
好吧,我們就按照 魏書勝 先生的見解認定那是理論的問題。有那些社會現象是這個理論解釋不了的呢?有三種, 魏書勝 先生這樣寫道:價值論與道德論內涵之外,并不具有同理論的普遍性相一致的那種普遍性。
第一,實事求是和價值論
在實踐中,僅僅知道“實事求是”的認識論內涵是不會解決問題的,只有把“實事求是”作為一種價值追求才能按照其認識論內涵去實踐。有些人做不到認識上的實事求是,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因為沒有“求真”、“求是”的價值追求;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
這段文字什么意思呢?有些人不實事求是(有些人做不到認識上的實事求是,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既然有能力為什么不“實事求是”呢? 魏書勝 先生這樣寫道“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說,也不是每個人都要去探索知識的,社會的分工分化出一批專門從事知識探索和創造的人……只有把“求真”作為一種價值追求的人才會努力去探尋事物的本質與規律,科學家群體通常就是這樣的人……并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認識,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求真”。什么意思? 魏書勝 先生把社會上的人分成兩類:一種專門從事“實事求是”的工作,例如科學家群體。還有一類,不專門從事“實事求是”的工作。他們有能力“實事求是”,但不是科學家,沒有必要去“求真”,沒有必要去實事求是。
現在,面對這第二類人,我們能說他們不實事求是嗎?不能。因為他們就不是做“實事求是”工作的,又不是科學家,為什么天天實事求是呢?而且還要明確的告訴大家“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懂了嗎?老子想實事求是的時候,也不比誰差。就是現在老子不愿意這么做!
第二,實事求是和道德論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實事求是”很少指認識的問題,而通常指是否說真話、辦真事,是否言行一致的問題。在這一意義上,能否做到“實事求是”并不涉及認識問題,而是涉及是否老實、誠實的道德問題。
這段文字什么意思呢?我們先來看看實事求是的認識的問題。
對于“實事求是”的內涵,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作出的是認識論意義上的闡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去研究。”
魏書勝 先生這樣說道:能否做到“實事求是”并不涉及認識問題,而是涉及是否老實、誠實的道德問題。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定義已經被澈底拋棄在一邊了(并不涉及認識問題)。現在,實事求是還是這四個字,但其含義只有四個字的解釋“老實、誠實”。什么意思? 魏書勝 先生其實是想說,何必去理會客觀事物呢?有什么必要去研究事物的內部聯系,規律性呢?你們只要讓我感覺你是“老實的,誠實的”,我就承認你是“實事求是”。或者各位讓某人高興,讓某人感覺你們是老實的,誠實的,他就可以承認你是“實事求是”,你也就實事求是了。
第三:實事求是和普遍性
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是很難存在普遍的實事求是的,如果人們都以個人的私利為中心,就不僅不會去實事求是,反而會在利益的博弈中以各種方式故意違背實事求是,欺詐、忽悠、掩飾等等都是具體表現。這也說明,“實事求是”不可能成為每個實踐主體都遵行的準則。
實事求是不可能實現(很難存在普遍的實事求是)。為什么?“現實生活中的人不是處在真空當中,通常是以自身的立場、目的、情感、意志等等對待事情的;……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群體之間在利益、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等方面的差異甚至沖突……反而會在利益的博弈中以各種方式故意違背實事求是,欺詐、忽悠、掩飾等等都是具體表現。”現實生活中,人們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做著“欺詐、忽悠、掩飾”等等事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這種情況你還要實事求是,那會是什么結果呢?所以實事求是只是一種美好的理想(成為一種價值追求和道德操守)。只是一種價值和道德追求的事物,現實中沒有。
實事求是與價值論、道德論和普遍性的分析與研究之后, 魏書勝 先生最后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不實事求是的現象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正常的,特別是當人們的現實生活關系還是以個人私利為中心建立起來的,或者說在人們還不得不為個人利益而奔忙和博弈的時候,普遍的實事求是就是不可能的,不實事求是就是一種“正常”情況。”。當徹底拋棄的毛澤東的實事求是原則后,不實事求是就是一種正常的情況了,這還用 魏書勝 先生再善意的提醒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