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前不久,奧巴馬東盟講話:中國不能過像美國一樣的生活,因為地球的資源承受不了。今特轉載韓民青的一篇文章,和奧巴馬進行PK一下。
人類文明新變革 中國現代化的新工業革命之路
韓民青
2010年07月06日10:22 來源:《科學時報》
中國崛起作為一場歷史性的大革命,其核心就是新產業革命,也就是新工業革命。這場新工業革命將實現人類文明的新變革,把人類文明從工業文明推向一個更高級的新形態,包括科技、產業、體制、觀念等各個方面的變革。中國的崛起從本質上講就是率先開拓新工業化,顯然這是一場全面的人類文明大革命。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再是實現傳統工業化意義上的現代化,而是必須完成一場歷史性的、艱難的人類文明大革命——新工業革命。這場偉大的革命,既包含了經濟革命、政治革命,也包含了社會革命和文化革命,具體地講,就是從工業主義到新工業主義、從民族主義到全球主義、從個體主義到整體主義、從人類中心主義到大自然主義的歷史性轉變。
大量事實表明,中國的崛起不再是傳統工業化的推進,而是一場生產方式、文明形態的歷史大革命,這也是一場艱難的大革命。只有深入認識這場大革命,我們才能切實把握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方向,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深入全面地思考
中國崛起的戰略問題
中國崛起的戰略問題屬于宏觀問題,這個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中國發展的方向與模式問題。表面看,中國的崛起或發展的方向似乎是再清楚不過的了。例如,從經濟體制上看,中國的發展方向就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但最近幾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告訴我們,不能輕易否定計劃經濟,我國的宏觀調控就是有計劃地管理國家的經濟整體。隨著全球濟體制的形成,超越國家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全球化的宏觀調控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市場和計劃在當代經濟發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單純市場化顯然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再如,從產業結構推進上看,中國的發展方向似乎就是工業化。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都是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崛起的,甚至日本這樣的東亞國家也是在工業化的框架中實現現代化的,直至20世紀8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騰飛都是在工業化的模式下實現的。
所以,人們對中國的崛起之路絲毫沒有懷疑,至今仍認定實現現代化就是建設發達的工業化。但是,由于資源危機、環境危機形成的工業危機已經來臨,又由于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都參與到現代化建設中來,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已經不能再作為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了。所以,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中國崛起的產業革命之路。
第二,當代人類文明的演進特點及大趨勢問題。這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也是中國崛起的歷史大背景問題。中國的崛起不是孤立的事件,它發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因此,準確深刻地把握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時代大背景,對于我們順利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不可或缺的。當代人類文明的發展特點和趨勢是什么?簡單地講主要有兩點:一是工業危機已經來臨;二是新工業革命已經興起。這就是說,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就是在工業危機已經來臨、新工業革命已經興起的時代大背景下展開的。因此,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應努力避免陷入工業危機,努力開拓和建設新工業化。
今天,我們說中國的崛起是一場大革命,正是從人類文明新的、歷史性變革的意義上來講的,它像英國崛起時的工業革命、古埃及崛起時的農業革命一樣,是歷史大革命。中國崛起的人類文明大革命是什么革命呢?這就是新工業革命,就是從工業時代走向新工業時代的人類文明形態新的歷史性大變革。事實已經表明,工業危機已經到來,全球不可能完全實現工業化,中國等人口大國不可能建設發達的工業化,也就是說中國等人口大國不可能像西方國家那樣在工業化的模式下實現現代化。
所以,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探索新的發展道路,這條新的發展道路就是新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工業化是中國崛起的必由之路,這是歷史的選擇。同時,這也是歷史的機遇,因為歷史表明新的產業革命往往是落后國家后來居上的契機。所以,中國必須抓住新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積極開拓和建設新工業化,力爭在新工業革命中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和重新崛起。
中國崛起所要實現的新工業革命絕不是工業化的簡單推進,因而這就需要一個艱難的開拓過程。創新歷史是沒有先例的,成功只是最后的結果,而在成功的結果出現之前則是反反復復、曲曲折折的探索之路。這樣的開拓和曲折的變革之路必然是漫長的。所以,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崛起必將是一場艱難的大革命。從時間上講,這將經歷21世紀整整一百年的歷史。
人類文明新變革 中國現代化的新工業革命之路 (2)
韓民青
中國崛起的經濟革命:
從工業主義到新工業主義
英國、歐洲大陸、美國、日本都是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實現崛起的,中國能不能也在工業化的發展中崛起為世界強國呢?經過嚴肅認真的研究,我們得出的結論很明確:由于工業危機的來臨,中國已不可能在工業化的發展框架中崛起。
目前,主要由資源危機和環境危機形成的全球工業危機已經來臨,并且日益加重,這已經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工業危機的來臨只是工業化的衰落而并不意味著人類文明的衰落,目前由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革命形成的新工業革命也正在全球興起,新工業革命同時也成為應對工業危機的歷史抉擇。面對工業危機和新工業革命,全球各國由于發展道路的不同而正在發生新的分化。
第一,全球發展中國家不可能普遍實現工業化,許多國家將繼續處于前工業化狀態。
第二,正在建設工業化和追逐發達工業化的人口大國有陷入工業危機的風險。地球資源和環境條件的局限性決定了全球工業化發展的極限已不言自明,但現在的問題是,難道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建立發達工業化也有困難嗎?我們必須看到,目前的中國工業化進程并不是孤立進行的,與中國一起奔向工業化和追逐發達工業化的國家還有許多。2003年,美國高盛公司提出了“BRICs”的概念,它指的是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組成的陣營,這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陣營。這幾個國家都是人口大國,幾十年后,這幾個國家的人口總和將達30億以上。這就是說,目前建設工業化和追逐發達工業化的人口至少有30多億。這么大的人口總量在同時建設工業化和追逐發達的工業化,能夠實現嗎?換句話說,全球工業化生產所需要的自然資源還能允許10個美國同時崛起、同時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嗎?這顯然不行。
更可能發生的事情是,這些建設工業化和追逐發達工業化的人口大國以及其他一些人口大國將最有可能首先陷入工業危機。這是因為,由于經濟全球化和產業分工國際化,本來屬于全球性的資源環境問題,現在匯集成這些大國自身嚴重的經濟社會發展瓶頸。這必然加重這些人口大國的資源環境壓力,極大地阻礙它們的工業化進程,一方面使它們難以建立起發達的工業化,另一方面即使建立起來也不可能持續。
第三,正在進行工業化建設的人口大國也有積極應對工業危機而率先進行新工業革命的希望。這是因為,在當今時代,他們或者在工業危機中再次衰落下去,或者在新工業化中真正崛起,已沒有第三條道路。因此,如果這些大國能夠清醒認識當前工業危機的緊迫性和嚴重性,自覺選擇避免陷入工業危機和進行新工業革命的發展道路,它們就有可能在新工業革命中走在時代前列,成為新時代的先進國家。當然,如果不能自覺放棄追逐發達工業化和進行新工業革命,陷入工業危機就是難以避免的。
第四,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也將出現新的分化。主要有三種趨勢:其一,有的發達國家將陷入工業危機而使經濟社會發展衰落下去,成為新的落后國家;其二,有的發達國家積極應對工業危機而主動進行新工業革命,從而在新工業化發展中獲得新的飛躍和進步,成為新型先進國家;其三,還有一些國家由于工業資源稟賦獨特而經受了工業危機的沖擊,但未能積極參與新工業革命,仍將長期據守于工業化經濟之中,從而也成為新時代的落伍者。
總體上講,中國面臨的發展形勢就是上文所說的第二、第三種趨勢,既有陷入工業危機的較大危險,又有避免工業危機而率先進行新工業革命的較大希望。現在,事實已經很清楚:在追逐建設高度發達工業化的過程中,資源的匱乏和環境的惡化將會加大我國陷入工業危機的危險性,弄不好會造成經濟的停滯和衰退,進而形成嚴重的政治社會安全問題。我們必須嚴肅對待這個問題,必須避免陷入工業危機。但是,防止工業危機不能采取被動戰略,必須采取主動戰略,而主動戰略本質上又是發展戰略。從宏觀發展戰略上看,中國的現狀是未完成的工業化與正在興起的新工業化,中國在21世紀的現代化建設目標是既要完成工業化又必須實現新工業化。這就形成了中國21世紀的工業化和新工業化相統一的復合型分階段總體發展戰略,即適度工業化發展戰略和新工業化發展戰略。適度工業化發展戰略只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初級戰略和調適性戰略,而新工業化發展戰略才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高級戰略和根本戰略。
中國崛起之所以不容易,歸根結底就在于工業危機已經來臨,中國的現代化已不能在工業化的框架中實現。顯然,面對工業危機和新工業革命,由自身特點所決定的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作出歷史性的新抉擇,絕不能再繼續沿著西方發達國家的老路走下去,否則必然會陷入工業危機而再度落伍,中國必須拋棄傳統工業化的老路而率先開拓和建設新工業化。其原因就在于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面臨著最危險的工業危機,而應對工業危機的最根本途徑就是開拓新工業化。
中國崛起作為一場歷史性的大革命,其核心就是新產業革命,也就是新工業革命。這場新工業革命將實現人類文明的新變革,把人類文明從工業文明推向一個更高級的新形態,包括科技、產業、體制、觀念等各個方面的變革。中國的崛起從本質上講就是率先開拓新工業化,顯然這是一場全面的人類文明大革命,也是一場極其艱難的歷史大革命。
人類文明新變革 中國現代化的新工業革命之路 (3)
韓民青
中國崛的政治革命:
從民族主義到全球主義
工業時代形成的國際化社會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所以,工業時代的國際政治的核心是民族國家之間的斗爭,尤其是占據強勢地位的發達國家強加于國際社會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強勢民族主義政治。當工業危機來臨時,全球社會中的民族主義的政治體制也開始發生危機,例如全球資源危機、環境危機、金融危機、文化沖突等都導致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的政治體制危機,急需全球化的社會體制和機制來解決。所以,新工業革命在國際政治體制上帶來了全球一體化的大變革,全球人類開始步入真正高度整合化的新時代。
從根本上看,人類社會全球化是對社會民族化國家化的新突破,人類必須在新工業革命中探尋建設全球化的社會新形態。以西方國家為代表的現代民族國家是工業化文明的社會形態,隨著工業文明危機的到來,民族國家的社會政治結構和國際關系也將出現危機。人類必須適應新工業革命的要求,不斷探尋全球化社會的政治建設原則和經驗。新工業時代是人類建成全球化文明的時代,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將在新工業革命中被突破,人類將實現空前的統一。
顯然,中國崛起已絕不再是中國自己一個國家的事情,中國需在謀求全球一體化整合中實現偉大復興。所以,對于中國而言這也是突破民族主義走向全球主義的一場大革命。沒有這場全球化視野的大革命,中國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崛起,這就是中國崛起的全球主義道路。
全球主義道路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基本原則,需要我們深入把握。
其一,社會觀上的全人類意識。人類社會的組合遵循由小到大不斷擴張的歷史規律,包括以下幾個時代:采獵時代是氏族部落社會,農業時代是農村城邦社會,工業時代是民族國家社會,新工業時代是全球一體化社會。不同的社會形態形成了與之對應的社會觀:采獵時代的社會觀是氏族部落意識,農業時代的社會觀是農村城邦意識,工業時代的社會觀是民族國家意識,新工業時代的社會觀是全人類意識即全球意識。所以,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亦即開拓和建設新工業化的過程中,社會觀必將發生從民族國家意識向全人類意識即全球意識轉變。中華民族作為長期崇尚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理念的偉大民族,在實現自身的現代化過程中絕不會也絕不應該只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應牢牢樹立全人類意識,努力推進社會發展的全球化。
其二,文化觀上的寬容開放意識。民族國家的維系需要在長期歷史中形成的文化認同,要突破民族國家的藩籬必須突破不同的文化觀念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認同。所以,中國在努力推進全球化社會建設中必須在文化觀上積極樹立寬容開放意識。不僅要正確認識本民族的文化價值,更要充分認識外民族的文化價值,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廣泛交流、深入整合和多樣化發展。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最善于吸收消化外來文化,佛教思想、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以及近代的西方文化都曾成為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發展的要素。在當代中國的崛起中,中華文化與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交流整合將更加廣泛更加深入。
其三,政治觀上的平等協商意識。隨著文化、經濟上的全球化推進,政治層面上的全球化也要逐步展開,實際上,文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也不可能脫離政治上的全球化。政治上的全球化要遵循平等協商的原則來進行。民族不分大小、國家不分強弱,在處理全球事務中都應具有平等的地位和作用。要努力探索全球政治合作上的平等協商機制和體制,積極建立全球性的政治合作組織。這些問題都是十分艱難的問題,但在全球化社會的建設中都必須加以解決。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更應弘揚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念,積極推動全球社會的政治建設。
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在歷史上具有它們的合理性和積極作用,即使在今天也仍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例如愛國主義就依然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全球主義高于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尤其是在向新工業化推進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大力樹立全球主義觀念,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推進從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向全球主義的轉變。這是必須明確的一項基本任務。
中國在全球一體化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就曾指出:“西方對自己以外地區推行的政治體制是地方民族主權國家體制。羅馬帝國解體以后,西方的政治傳統是民族主義的,而不是世界主義的。由此看來,今后西方也似乎不能完成全世界的政治統一。”與西方相反的是“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逐步培育起來的世界精神”(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87~289頁)。民族主義追逐的是建立民族主權國家,世界主義或全球主義追逐的則是世界大同、全球一體化。所以,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建立的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培養了世界主義精神,正是這種世界主義即全球主義精神才是建設全球一體化社會的根本力量。
人類文明新變革 中國現代化的新工業革命之路 (4)
韓民青
中國崛起的社會革命:
從個體主義到整體主義
社會革命,說到底就是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的革命,就是由人與人組成的社會秩序和結構的革命。中國崛起,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人與人的關系即社會結構的現代化變革和建設。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是圍繞著如何對待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又展開了如何變革和建設社會的問題。在這個焦點上,西方文明傳統把個人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文明傳統則把社會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就形成了西方文明個體至上的社會觀和中國文明整體至上的社會觀。
個體至上或曰個體主義的社會觀在西方已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至今已經形成了一種具有文明特征的理念。在西方文明中,個體主義的基本理念不僅被普遍接受,而且被機構化、法律化。個體主義也表現在許多方面,如浪漫主義是感情上的個體主義,自由主義是思想領域的個體主義,多元化是社會領域的個體主義,放任主義是經濟領域的個體主義,無政府主義則是政治上的個體主義。個體主義在西方確實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深深扎根于西方文明中。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國崇尚的是整體主義(也稱群體主義)的社會理念。以血緣紐帶維系的宗法社會結構下的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重人倫輕自然、重整體而輕個體、重義輕利、重道輕器的特點。重整體而輕個體,是以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為體現的。“仁”是一個天然地強調關系的語符,表達的意向就是整體性,強調的是族群和社會意識,認為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在集體中一個人取得成就被視為集體的成就,集體感到光榮。此外,中國傳統的宇宙觀是天人合一,將自然中日夜交替、季節變換與人們的生活和活動周期相一致起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在思想意識以及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傾向于求整體,在人際關系方面偏重于社會,這必然導致中國人崇尚相互依靠、相互合作。
當然,也不能過度評價中國傳統的整體主義社會觀。中國自古以來就把自然的血緣關系融于統治服從關系之中,整個社會關系的總體特征是“人的依賴關系”,即無獨立性的個體對共同體的絕對依存。因此,宗法等級制國家特有的整體主義必然成為中國幾千年統治社會的主流思想的特征,這種整體主義通過一整套與政治巧妙結合起來的倫理道德規范來修飾、掩蓋和貫徹,并使矛盾調和,以尋求一種宗法社會內部的凝聚力。西方個體主義社會觀則體現了商品經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特征,在西方反封建和教會神權、爭取獨立人格時,曾經起過進步作用。但到了20世紀下半葉,西方個體主義發展成極端個人主義,發展個性和解放個性變成藐視權威、主流、秩序、規范、和諧的極端思潮,這就導致社會共同生活秩序的腐蝕和瓦解。在當代西方,也有不少人對個體主義價值觀所帶來的現代化弊病進行反思,主張學習中國文化的整體主義傳統。同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也使人們意識到,片面地追求整體優先也是不夠的,也應重視個人的存在和發展,要建設現代化的社會形態就必須科學地把握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尤其應該看到,人類社會的組合水平總是在不斷提高,從個人到社會群體、再到社會整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我們所處的工業危機和新工業革命的時代,正是社會整體化發展的一個新時代。中國要建設現代化的社會新形態,必須充分關注整體主義的社會發展新趨勢。
事實再次表明,中國的崛起不是普通的現代化建設,而是一場艱難重大的革命,不僅是一場歷史性的新經濟革命和政治革命,也是一場歷史性的社會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人類的社會形態將從以群體化為主的時代進入以整體化為主的時代。所以,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包含社會組合形態的現代化,即努力建設整體化和諧社會。
在這里,還必須強調指出新工業化與社會主義的一致性。
第一,新工業化生產力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按馬克思主義的理解,社會主義社會應該具有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級的生產力,這不是工業化生產力的量的發展,而應是比工業化生產力更高級形態的生產力,這就是新工業化生產力。從這個原因也可看出,高度整體化的社會主義社會遲早會在全球普及。
第二,真正的社會主義體制就是新工業化時代的社會體制。新工業化時代的物質生產是利用物理能源和元素材料進行的深層次物質生產,因而是物質極大豐富的生產,這使人類不再為物質財富稀缺而欠缺經濟利益的公正,共同擁有社會財富的高度社會化的經濟體制才能徹底建立起來。所以,真正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是全人類的共同享有制,而不是個人和國家所有制,地球社會成為統一體,這就是全球化即最大社會化的人類群體,亦即社會主義社會的最充分形態。
由此可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在生產力層面上就是開拓和發展新工業化生產力,開拓和建設新工業化在社會體制上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二者完全是統一的。再進一步講,從社會組合的形態上看,社會主義、新工業化就是整體化的和諧社會。中國的崛起在一定的意義上講就是率先建設整體化和諧社會亦即先進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真正的社會主義必將是新工業時代的全球一體化和高度整體化的社會。
人類文明新變革 中國現代化的新工業革命之路 (5)
韓民青
中國崛起的文化革命:
從人類中心主義到大自然主義
中國崛起不僅是一場歷史性的經濟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也是一場重大的文化革命。文化革命的核心是價值觀革命。工業時代是一個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導價值觀的時代,工業文明也就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文明形態。新工業時代則是一個以包含人類在內的大自然主義為主導價值觀的新時代,新工業文明也就是大自然主義的文明形態。所以,中國的崛起,必然面臨一場從人類中心主義向大自然主義轉型的價值觀革命和文化革命。
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對自然的不斷認識和改造作用體現的不過是人類對自然的依賴和利用關系,這種關系表現的并不是人類對于自然的價值而是自然對于人類的價值。不僅如此,在人類對自然的依賴和利用過程中還造成了對自然日益嚴重的破壞,這是人類對于自然的負價值。我們把人類對自然的破壞稱為“反自然性”。人類的反自然性突出地表現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在人類歷史已經發生的物質生產活動中,工業化的物質生產活動具有巨大的反自然性,或者說工業化對自然的破壞最為突出和嚴重。目前,世界性的工業危機已經來臨,這也正是由于工業化的反自然性使然。
我們不應當靜止地對待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而應歷史地、變化地對待它們的關系,特別要看到二者價值關系的歷史轉折。從總體上講,人類對自然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類作為物質形態進化的產物本身就是自然界的高級階段和高級形態,充分顯示了大自然進化的神奇;二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反哺自然,成為保護自然和促進自然發展的重要力量;三是人類作為宇宙演進的高級階段和物質形態,擔負著承繼舊宇宙、開拓新宇宙的重大歷史使命。
這三項價值在人類發展的不同時期成為人類的不同任務和使命。在人類文明發展的今天,工業危機已在全球出現,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需要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然對于人類呵護的有限性以及人類反哺自然的歷史責任。今后,人類必須建立起保護自然、促進自然發展的新文明——人類一味吮吸自然的時代已經過去,一個在保護自然和促進自然發展中尋求人類價值和實現人類發展的新時代已經到來。
由此可見,如果只看到自然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作用,我們應該樹立環境主義的價值觀。同樣,如果只顧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則可以堅持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但當我們歷史地、全面把把握了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時,我們就會突破單方面地強調自然或人類的作用和價值,全面而深刻地擺正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既看到自然在人類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也看到人類在大自然發展中的不可逾越的歷史地位,這樣我們就會把自然和人類的發展統一起來,形成既包含自然價值又包含人類價值的大自然價值觀——“大自然主義”。
“大自然主義”堅持如下原則:第一,自然界是先于人類的物質形態的總和,作為大自然發展的基礎階段和組成部分,它們擁有自身的地位和價值,人類沒有權力破壞它們的存在和演化,必須尊重和愛護它們的存在和演化;第二,自然界也是人類賴以形成、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離開自然界,人類根本無處藏身,為了人類的持續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保護自然而絕不能破壞自然;第三,人類是大自然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具有繼續推進宇宙演化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從大自然發展的角度而不是僅僅從人類自身生存的角度看待人類的意義,必須全力保護和促進人類的存在和發展;第四,不論是保護自然還是保護人類,最終是為了保護和實現大自然的安全存在和不斷發展。
因此,人類應該在保護自身和自然的安全存在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大自然的發展,包括維護和促進自然界的不斷優化和發展。
在人類的早期發展中,人類處于相對微弱的地位,適當突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完全正確的。但當人類逐步發展起來,并具有巨大力量之后,人類就應該把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和不斷促進自然優化發展的歷史責任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現在,我們已進入工業危機和新工業革命的時代,在這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發展已經到了必須走出人類中心主義并牢牢樹立大自然主義的時候了。否則,不僅會影響到自然環境的安全,還將直接影響乃至扼殺人類自身的繼續存在和發展。總之,工業時代是一個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導價值觀的舊時代,而新工業時代則應該是一個以大自然主義為主導價值觀的新時代。顯然,新工業革命把保護和推進自然發展當成了人類的本真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崛起
本質上就是要率先推進這樣的人類價值大轉型。
(作者系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