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的改革開放和朝鮮的不改革開放
現在老是有人嘲笑朝鮮不學習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嘲笑朝鮮的意識形態僵化和閉塞貧窮,并且拿現在朝鮮的現狀去對比毛澤東時代,甚至以為如果毛澤東活到現在,朝鮮的現狀就是中國的影子。其實朝鮮和中國是沒有可比性的,并且無論是金日成還是金正日,和毛澤東也是沒有可比性的。朝鮮國土狹小,人力、物力資源相對匱乏,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封鎖下,能快速發展成為富強國家嗎?而且如果沒有中國以及俄羅斯(包括原蘇聯)的軍事、經濟、外交和道義支持,前幾年美國要出兵占領的恐怕不是阿富汗和伊拉克,而首先應該是朝鮮,朝鮮恐怕早就亡國了,況且美國不是已經占領過朝鮮一次了么。試想,在美日等資本主義勢力的虎視眈眈下,朝鮮敢打開國門嗎?當然,要打開國門也可以,朝鮮半島可能暫時不會沉沒,但朝鮮共產黨集團可能要沉沒了!相信金日成或金正日不會大方到按照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或某些中國網友的意志,去打開國門而自取滅亡吧!奧馬爾、薩達姆不是有血淋淋的例子么。
也有人拿韓國和朝鮮進行對比,認為韓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比朝鮮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理由是現在兩國之間的經濟實力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其實這種經濟實力的差距并不能說明是社會主義制度落后于資本主義制度,因為其中是存在著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從內因上說,多年來朝鮮意識形態僵化,經濟發展模式死板,外交上缺乏靈活變通政策,只會在中、俄、美之間蕩秋千,在中、俄之間玩外交平衡的小把戲,造成國家相對閉塞貧窮,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除此之外還有重要的外在因素。朝鮮戰爭結束后,美國出于和蘇聯爭霸以及從經濟和軍事上封鎖中國的目的,在長期駐兵韓國的同時,以二戰中積聚的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后盾,對韓國進行經濟扶持和援助,所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是一種捆綁式的和仆從國式的發展模式。但是朝鮮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在朝鮮戰爭結束后,由于中國戰后急需醫治戰爭創傷和發展經濟而自顧不暇,沒能力,也不可能對朝鮮提供過多的援助,而多半只能從外交和道義上給予支持和聲援,所以朝鮮經濟的發展速度問題不可能打上過多的中國烙印。至于蘇聯,由于當年在全力和美國爭霸,并且經濟實力遠遠落后于美國,自身經濟包袱沉重,更不可能幫助朝鮮發展經濟,而現在的俄羅斯正在試圖重溫當年的霸權夢,仍然不可能,而且沒有能力幫助朝鮮發展經濟,加上美日等國對朝鮮經濟的長期封鎖,所以也就形成了目前朝鮮的經濟發展在本地區相對滯后的局面。關于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誰更優越的問題,其實不需再爭論下去,只看一看在這一次世界金融危機中,那一種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耐受能力最強就行了。
世界上的許多事物往往是相似而不相同,同是一個主權國家,中國可以造導彈、原子彈,而朝鮮造起來容易么!同是共產黨國家,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成功了,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開放卻在美歐的一片頌揚聲中斷送了蘇聯共產黨,肢解了蘇維埃聯盟,并在東歐社會主義集團造成了連鎖反應!或許是鄧小平比戈爾巴喬夫政治能力強,經驗老到,但還應該有深層次的原因:改革開放是需要經濟、政治、外交和國防基礎的。在中國,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世時,面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和軍事封鎖,以及前蘇聯的戰爭恐嚇,在美蘇兩霸爭奪世界霸權的軍備競賽的夾縫中,奉行的是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發展經濟思路,一步一個腳印地使中國在醫治戰爭創傷的同時逐漸強大起來。一是基本解決了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的饑餓問題,初步奠定了輕、重工業基礎,造出了氫彈、原子彈和放飛了人造地球衛星。二是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空前鞏固,國防體系空前完善。三是在外交方面,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和美日等國成功地實現了對話,并陸續建立了外交關系,隨后還緩和了與蘇聯的政治、軍事矛盾,形成了有利于中國改革開放的,較為良好的國際大環境。四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不像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開放,去實行全面與資本主義接軌,而是設立了“四項基本原則”這道防火墻,沒有實行國家全面私有化——這是鄧小平改革開放的硬條件。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為什么會取得成果,因為他是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奠定了良好基礎的條件下進行的,而在毛澤東、周恩來逝世之前如果改革開放只能是引狼入室,受美蘇的擺布。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應該是以失敗告終的,為什么會失敗?也有深層次的原因:其一,從斯大林晚年起,以朝鮮戰爭為標志,前蘇聯與美國展開了旨在爭奪世界霸權的,以軍備競賽和軍事擴張為主要手段的激烈爭斗,這種爭斗到勃列日涅夫時期出兵阿富汗達到高峰。美蘇軍備競賽和軍事擴張的結果是在世界上形成了半個世紀的兩霸對峙的“冷戰”局面。在和美國爭霸的幾十年間,勃列日涅夫等蘇共領導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軍備競賽和軍事擴張上,突飛猛進地發展軍事技術和軍事工業,嚴重地影響了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造成了經濟實力與軍備競賽和軍事擴張需求脫節的致命癥結,為蘇共埋下了一顆隨時都會爆炸的重磅炸彈。其二,以俄羅斯民族為主體的蘇維埃聯盟缺乏像中國一樣的長期民族融合,從一建立就交織著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國對蘇維埃的國家認知感相對淡薄,并且各加盟共和國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同程度地成為了蘇維埃的經濟包袱,所以一旦蘇共宗旨意識淡化,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產生疑問而想與資本主義世界接軌,就會爆發蘇共和蘇維埃聯盟解體的綜合癥。其三是蘇共自身的因素,戈爾巴喬夫一上臺就以一個改革家的面目向歐美等資本主義世界示好,迎來一片叫好聲,于是就拋開蘇共一貫的方針路線,拋開蘇聯傳統的經濟、政治制度,拋開蘇聯一貫的外交和軍事戰略重心,推行了一套全面和資本主義制度接軌的改革開放路線,于是蘇聯就在不斷激化的民族矛盾下、在日趨惡化的經濟條件下、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勢力的軟硬兩手下,葬送了蘇聯共產黨,葬送了蘇維埃聯盟!
從鄧小平和戈爾巴喬夫推行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到如今的數十年間,我們探討了幾十年,也爭論了幾十年。很好地終結經驗教訓,對我們國家今后的發展是會大有裨益的。所以,在今后的時間里,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成功、戈爾巴喬夫改革開放的失敗、朝鮮的不改革開放,其中的利弊得失,我們還應該繼續討論下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