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擇校費本是為了家長少掏錢,然而家長并不領情,總是千方百計、花錢找門子擠名校。贊助費使家長啞巴吃黃連,成為一項重要的家庭支出和經濟負擔,成為名校賬外資金的黑帳,成為滋生腐敗的土壤;另一方面,名校、重點學校的班級越來越大,60、80甚至100人的班級,屢見不鮮,不僅加重了教師的負擔,而且難以保障教學水平,只有采取題海戰術,學生苦不堪言,家長實際上只有掏錢的份兒,學校只有設立重點班、實驗班,進行資源傾斜,為學校創牌子、爭名氣,名氣就是學校的搖錢樹。在擇校的引領下,家長爺爺奶奶不得不背井離鄉租房陪讀,加大了家長的負擔,降低了家長及老人的生活質量,“教育移民”成為城鎮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名校附近的房租一漲再漲,房子越蓋越多,越來越擁擠,環境越來越差,黑網吧趁機經營,家長千辛萬苦將孩子拉出來上名校,結果成為了問題孩子,懊悔不已。
為了遏制擇校現象,體現教育公平,政府推出了就近免試入學的政策,可是卻引發了市場對學區房的熱炒,把擇校變成擇房。房子是否是學區房成為擇房必須考慮的因素,成為了房地產商推銷商品房的廣告詞和抬價的理由,當房價量縮價跌的時候,它依然熱銷,很少降價;當樓市開始回暖的時候,它率先漲價,漲幅居前;當市場量價齊升,日漸火爆的時候,它奇貨可居,扶搖直上。這樣,家里經濟條件好些的孩子就近進好學校,條件不好的孩子只能靠邊站。成為了一種變相的不公平。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小學,家長們不惜自己作出犧牲,要么放棄大房子選擇小房子,放棄新房子選擇舊房子;要么寧可自己上班繞遠路,也要孩子上學方便。然而,即使上百萬的付出,家長們可能最后也難以如愿以償地把孩子送進希望中的學校,因為每個學校招生區域和政策在變化。明里買房和暗里交擇校費,在結果上沒有多大的區別,顯然,這與政府當初推行就近入學政策的目的還是背道而馳。
教育發展不平衡,是伴隨著民辦教育及自主招生的興起、各校教學管理水平的差異、教師向城鎮集中而產生,當然人們收入的提高、交通的便利、獨生子女、就業壓力都為其產生提供了條件,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財力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之間資源配備的差異,這主要是硬件資源,師資資源差異是其次生因素。財力的不平衡有城鄉、地區財力投放差異。由此看來,教育發展不平衡是社會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是一個惡性循環圈,人人都知道其弊而又不得不鉆,其治理非常困難,普通學校教學水平提不高,就得不到家長的支持。
2010年伊始,教育部印發《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已經著手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最近,一些地方強行規定“教師下鄉”,執行教師定期輪換流動制度,表面上看,能夠解決教師不平衡問題,而實際上,這是強優秀教師之所難,他們并沒有積極性,或者將他逼向了民辦學校,況且此辦法沒有涉及教學硬件不平衡問題,因此,作用有限。對之,政府易解決的是硬件的不平衡,而軟件的不平衡只能因勢利導,通過現代科技,實現教學優質軟件的分享,就是通過初教名師標準化網絡教學,實現名師名教的均衡分享,本地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接受程度及學生特點,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輔導,這樣,通過網絡化教學解決硬件失衡問題,通過名師標準化網絡教學解決了軟件失衡問題,并且將軟硬件有機結合在一起,既解決了教育失衡問題,又可以突現本地教師的教學水平,使全國各地每個學生都可以享受到名師授新課,破除名校對優質教學資源的壟斷,以徹底解決擇校及擇房問題,減輕家長及學生的負擔,是學生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有機結合的教育,使家長們安心工作,享受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名師由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教學評比、效果驗證,公開公正選出,參與評比教師有權提出異議,一旦成為名師,就可以脫離具體學校,在教育主管部門從事教學研究與推廣工作,經批準可以選取學校進行教學研究,對其教學成果可進行補貼,避免被個別學校高薪壟斷,造就名校,演繹擇校風。教學評比每兩年進行一次,實行動態管理,教學能手、名師能上能下,此辦法可以在一個地區進行,也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通過實踐不斷完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