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與亮麗景觀相伴的,卻是高樓大廈出人意料的“短命”。據《中國日報》近日消息,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讓我國成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而建筑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30年。反觀發達國家,英國的建筑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的建筑平均壽命也達到了74年。
仇副部長一句“中國建筑平均壽命僅為30年”,令公眾的目光再度聚焦到中國的“樓脆脆”、“樓歪歪”、“樓斷斷”之類的豆腐渣工程和比比皆是的“短命建筑”上。2010年2月6日,由于規劃與設計問題,南昌一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級大酒店,被爆破成約4萬噸的廢墟;沈陽五里河體育場也是僅僅用了18年就被拆遷;福建一所投資1500萬元的小學,只用2年就面臨被拆遷命運。但按照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100年。
城市建筑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有網友說,“如果我現在買的房子真的只有30年的使用壽命,那么我把貸款還清的時候,房子也快塌了。”有廣西網友說:“我的外婆90歲了,現在還住在100年前由自己祖上用糯米加黃泥夯實的黃土房子里,可現在是鋼筋加水泥,技術先進了,而人的良心卻退化了!”有重慶網友說:“如果這個統計無誤的話,那么我們要問的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對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國青年報社曾做過一份調查,83.5%的人選擇“地方領導片面追求形象、政績”,71.8%的人認為是城市規劃缺乏科學性,接下來還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審批拆除程序有問題(36.2%)、建筑設計有問題(28.8%)等。
事實上,住建部對全國城市房屋質量的普查顯示,96%的建筑質量沒問題。許多建筑過早被拆除,問題出在不理性、不科學的規劃上。我國很多城市的規劃缺乏前瞻性,“一屆政府一套規劃”,“規劃跟著領導變”的現象十分普遍。比如2006年被爆破拆除的青島市青島大酒店,建于上世紀80年代,大樓主體全部使用鋼筋混凝土建成,連爆破公司經理都說大樓“堅固得像碉堡一樣”,完全可以繼續使用。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
其次,地方官員受錯誤“政績觀”影響,口里雖喊著“科學發展”,行動上卻大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今天建,明天拆,反復折騰中,城市面貌翻新,地方GDP增長,領導的政績也有了,至于短命建筑產生的垃圾和造成的污染以及財富浪費,就留給后任解決吧!
再次,經濟因素的導向作用非常明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速度比較快,土地投機獲得的利潤比較大,拆一次創造了GDP,再蓋一次又創造出GDP。比如海南三亞要建國際化旅游城市,一些開發商看準商機,就把蓋好不久的房子拆掉,即使向原來的業主賠款,重新規劃后再蓋新房還能賺大筆錢。
還有,短命建筑背后復雜的利益鏈和不正常的政治生態也顯而易見。煙臺投資4千萬元的汽車東站大樓,投入使用僅半年就成危房。設計厚度本應70厘米的天花板,實際只有10厘米,上面還承載著一個大型的洗浴中心。這個豆腐渣工程由所在地的村辦企業承建,且是從本市最大的國有建筑公司手中奪得的,因為有該市交通局局長做后臺,什么監理、驗收,都成了虛設。
最為重要的是,一些黑心官員造成巨大浪費后卻安然無恙,甚至發財升官。這就難免讓后任緊步后塵,繼續大拆、大建,瞎折騰,創造出更多的短命工程。
只是,有壽命的建筑才有歷史,有歷史的城市才有魅力。城市管理者們如果出以公心,能更多地考慮公共利益,讓城市建筑“長命”才是正道。而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健全問責制、嚴究瞎折騰的官員、改變官員以GDP為主導的政績考核體系,最終使城市建筑決策透明化,審批監督程序化,官員的政績乃至升遷由民眾說了算!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