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is Money”和 “時間就是金錢”對比和評析
董廣坤
2010-4-12完稿
1.引言
當代隱喻研究是建立在隱喻主要是一種認知方式的觀念之上的。隨著隱喻研究的深入,從隱喻角度探索時間的人們也越來越多。中外研究者認為在英漢語中時間概念隱喻是大體一致的,都有三大類:時間是運動的物體(Time is a moving object),時間是我們從中穿過的空間(Time is stationary and we move through it),時間是金錢(Time is money)。但是,因語言系統和文化體系的不同,時間隱喻在英漢語文化里頭也有一些差別。具體到時間隱喻為錢,“Time is money”與“時間就是金錢”貌似一致,但它們在文化內涵上有巨大的差異。而且,把時間隱喻為金錢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時間對人類有終極意義。時間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話題。人類需要反思。在經濟危機肆虐全球的形勢下,對時間被隱喻為金錢這一狹隘的世界觀進行評判是極其必要的。
2.隱喻視角下的時間研究
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隨著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以及符號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在西方的興起和發展,哲學家、心理學家、符號學家,甚至心理學家都開始關注隱喻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并將其納入其研究范圍。(束定芳,2000: 4)在1980年,Lakoff 和Johnson發表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該書的出版“把語言就是隱喻的認識提高到新的高度,使隱喻研究從此擺脫以文學和修辭學為本的傳統隱喻理論的束縛,正式納入認知科學的新領域。”(胡壯麟,2004:71)它 “真正確立了隱喻在認知中的地位”,并 “開辟了一條新的從認知角度來研究隱喻的途徑,二十多年來,沿著這條途徑摸索前行的學者們取得了不少成果”。(藍純,2005:111)從此意義上來說, Lakoff 和Johnson的著作是一部把隱喻當作一種認知方式的集大成式的奠基之作。從那時起,隱喻是一種認知方式的觀點已經得到并且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認可和接受。隱喻在各種語言中都有表現,但它不僅僅是語言現象,它更主要地是一種認知方式。Lakoff 和Johnson(1980,2003:1)等認為“隱喻無所不在,在我們的語言中、思想中。其實,我們人類的概念系統就是建立在隱喻之上的。”(參見束定芳,2000:16)這種觀念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認可。
從作為認知方式的隱喻角度來研究時間,中外學者已經作了大量的工作。在1980年,Lakoff 和Johnson (1980:PP7-9,41-44)歸納出英語中的時間隱喻有三大類:時間是運動的物體(Time is a moving object),時間是我們從中穿過的空間(Time is stationary and we move through it),時間是金錢(Time is money)。(參見郝輝,2007)在對時間隱喻可能涉及的維度的研究中,較為全面的是周榕和黃希庭2000 年發表的“時間隱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黃希庭,2006)他們對中英兩種文化的文獻分析以及對被試的調查結果表明,人們的時間表征的隱喻性具有跨文化一致性。時間隱喻表征基本上由時間是動體、時間是有價物、時間是效應、時間是狀態、時間是易逝物、時間是工具、時間是改變者、時間是檢驗者、時間是空間-容器、時間是人、時間是主宰-被主宰等十一個維度構成。(周榕,2000; 周榕和黃希庭,2000)然而,在具體到漢英兩種語言時,時間概念隱喻在這兩種語言中的體現也不盡相同。英漢民族對時間的認知理解在“時間是我們從中穿過的空間”的方面是一致的,漢文化和英語文化中也均有“時間是一個運動的物體”的概念隱喻。(邵軍航和樊葳葳,2003;郝輝,2007)。當“時間是一個運動的物體”時,在英語中和漢語中,都既有人不動而時間朝我們移動的情況,也有時間和人同時向對方移動的情況。前者在英語中有如I look forward to the arrival of Christmas和 In the weeks ahead of us ……等;后者有如Let’s meet the future head-on之類的表達方式。漢語中有“來日方長”(人不動時間動)和“讓我們充滿信心地迎接新的一年”(人和時間同時向對方移動)。但是,在這第二種情況中,漢語中隱含著人朝將來移動的表達,如“到……時候”,在英語中的表達是then,它并無移動的含義。研究者(如邵軍航和樊葳葳,2003;郝輝,2007)認為這是“時間是運動的物體”在英漢文化中的不同表征。在時間取向(orientation of time)方面,漢英兩種文化也是不同的。我們中國人主要是過去取向,如“一千年來”,在英語中只能翻譯成“in the past on
英語中有“Time is Money”的表達,而今天的漢語中有“時間就是金錢”的說法。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認為“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這對結構相同的隱喻屬于一致性隱喻,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相同, 因此一般被理解為兩種文化所共享的概念隱喻, 但事實上它們各有血肉, 是被各自文化賦予具體文化內涵的隱喻。(李天紫,2008)也就是說二者在語言結構上是一致的,即是英語“A is B”和漢語“A是B”對應,但它們的內涵存在著文化上的巨大差異。
說英語的民族和漢語民族都用談論貨幣的語言來描述時間,也就是把時間隱喻為金錢,并且在現代化的語境下二者漸趨一致,這肯定是東西方文化交際的結果。盡管如此,在英漢語里頭,它們仍有文化內涵方面的差異。在二十世紀的今天,人們對文化方面的差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跨文化交際已不僅僅是兩種不同語言所代表的文化之間的交流。隨著生產方式的急劇變化和人口遷移的加速,在當今世界的民族國家中,多樣性已成為普遍現實,民族文化早已不是同質的了,民族語言的界限也越來越多地被逾越。說同一種語言的人之間可能會有深刻的文化差異,而說不同語言的人之間則有可能共享同一種文化。跨文化的交往,即不同文化與社會背景的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成為最為普遍與常見的活動。(許力生2006:xiii)在新的形勢下,有人認為因為在文化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以任何兩個人之間的交流都是跨文化的交流。(胡文仲,1999:2)根據這一觀點,我們也有理由對具有不同意識形態的時間觀進行對比分析。這也算是一種跨文化對比。我們相信,對時間概念隱喻為金錢概念重新審視必定對人類社會的演化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帶來深遠的影響。
3.英語中的“Time is Money”和漢語中“時間就是金錢”
3.1.“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
1748年,本杰明·富蘭克林在寫給一位年輕商人的信中(ADVICE to a Young Tradesman)開篇寫道:“Remember that time is money ”。這是西方人把時間隱喻為錢用簡明的語言表達出來的開始。在1980年,Lakoff 和Johnson在他們的著作中歸納出“Time is Money”是時間概念隱喻之一。這種概括源自西方人近現代對時間的認識。長期以來, 西 方 人 就是這 樣 看 待 時 間: TIME IS MONEY ,時間具有物質性, 是人們實現目的的有限資源。 西方工業革命造就了西方人追求和崇拜物質的思維方式。 現代西方文化中 TIME IS MONEY體現在生活各個方面,以很深厚的方式影響日常生活, 工作與所花費的時間緊密相關, 時間被算術式的精確計量, 工作的概念也由此得到發展, 以小時、每周或年付給人們報酬成為習慣。 在美國 ,人們把時間當作寶貴的資源來行事 是一種可以花費、 浪費、 預算、 投資、 節約, 甚至可以揮霍的東西。本來,時間是很抽象的事物,一旦把它隱喻為金錢后,人們就能很容易地表達。亦即,英美人很隨便地用談論金錢的詞匯來談論時間。Lakoff 和Johnson(2003:8)曾經為我們舉了多例,下面的例子中下劃線的詞就是隱喻用法,用描述錢的詞來描述時間:You’re wasting my time. /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 /I don’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 /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I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pare for that.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 /You need to budget your time. /Put aside some time for ping pong. /Is that worth your while? /Do you have much time left? /He’s living on borrowed time. /You don’t use your time profitably. /I lost a lot of time when I got sick.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這些例句表明,在英語中,人們用對待錢的詞匯來描述時間。也就是說,在英語中,時間被用錢所表征的現象是非常豐富的。
在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南疆的蛇口出現了一塊標語牌,上面書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文字。通過當時的紙媒傳播,“時間就是金錢”的說法便風行了中國大地。這一觀念的流行也深深地影響了十幾億人的生活方式。在當時,“時間就是金錢”無疑是一個為了改變而喊出來的口號。但是,我們必須理解,它之所以被人們接受是有其認知和思維基礎的。在貨幣產生以來直到今天的歷史時期內,在許多民族的思維深處,時間與貨幣金錢一直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從學術角度來講,就是時間概念被隱喻為金錢概念。不論是非常地信仰它,還是對它有某種程度的排斥,“時間就是金錢”都是一定的生產方式下人類的思維方式。雖然中華民族在早的時候不會赤裸裸地把時間說成錢,但把時間比作金子已有長久的歷史了。
在這最近幾十年里,眾多的人對“時間就是金錢”已經有了深切的體會。 在社會生活中,除了將時間直接比作金錢外,人們更是用對待金錢的方式來對待時間。在漢語中,金錢是可以花費、 可以浪費、可以節省、可以計劃的。同樣,現在,我們談論時間時,也用這些詞匯。 于是我們通過“金錢” 這個來源概念來構造“時間” 這個目標概念, 將金錢的結構模式投射到時間上, 這樣形成的隱喻不是一個兩個,而是有系統的, 是一個結構化的隱喻群。(楊艷,2001)我們看下邊這些例子(帶下劃線的詞都可以用來談論錢): 我的時間可是非常寶貴的, 有什么間題就趕緊問吧。/回想起來白白浪費了許多時光 /別再浪費時間了 /你給我三個月的時間,我一定能完成。/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實驗上, 最后沒有時間寫論文了。/ 游戲規定的時間快用光了。/ 這個下載軟件能節省不少時間。/ 他忽然覺得在她身上花那 多時間不值得。 /他的病越來越嚴重 剩不下多少時間了。 /動手之前要計劃好時間。/浪費別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 我還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項工作。 /快跑, 沒有時間了。/謝謝你為我花了這么多時間。在上面這些現代漢語的例句中,我們看到時間和金錢一樣也可以花費、可以浪費、 可以節省、 可以計劃。
通過對英語和漢語的考察,我們發現在兩種語言中描述和談論時間的詞匯大都是用來談論金錢的詞匯,這就是英漢語時間隱喻為金錢的共性所在。并且,隱喻研究(Lakoff和Johnson,1980,2003;楊艷,2001;邵軍航,樊葳葳,2004)認為“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都包含三種意思:時間有時是金錢,有時是一種有限的資源, 有時是一種有價值的商品。在現代西方文化中,時間是金錢,而金錢是有限的資源;有限的資源又是有價值的商品。有價值的商品是有限資源的上位范疇, 有限資源又是金錢的上位范疇。這三個概念構成了以“時間是有價值的商品”的概念隱喻處于最上面、“時間是有限資源”的概念隱喻處于中間、“時間是金錢”的概念隱喻處于最下面的完整的系統。(邵軍航,樊葳葳,2004)我們認為這種共性很大可能是世界各民族相互交流的結果,也就是跨文化交流的結果。在中國這樣的東方文化里,人們用對錢的措辭來描述時間也已經成為習慣,在把時間隱喻為錢方面,中華民族已經與英語民族趨同。在詞匯方面,不論在英語中還是在漢語中,有些應用于時間的詞匯與描述金錢的屬性的詞一致,如“花”、 “花費”、 “預算”、“浪費”、 “投資”等; 有些主要強調金錢的資源屬性方面,如“用”、 “用完”、 “有”、 “沒有”、 “有足夠的”等; 有些則指錢的商品屬性方面,如“有”、“給”、“失去”、 “謝謝”等。 時間可能并不是在所有的文化里都用金錢來表示, 但時間是有限的資源和有價的商品卻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這三者在不同的文化里有不同的表現。在漢語里這三種情況都有,只是還不如英語里明顯。(楊艷,2001)
3.2.“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的文化差異
英語中有“Time is Money”的說法,漢語中有“時間就是金錢”的說法。對于時間被隱喻為錢,語言學家在兩種語言中都發現了大量的表征,但它二者是不是一致的呢?李天紫(2008)認為二者在文化內涵上是有區別的。這種文化內涵上的差異表現在西方人在把時間隱喻為金錢的時候強調企業追逐利潤的目標的單一性,而在漢語語境里,在當代中國雖然也引進了“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也影響了社會大眾,但我們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傳統觀念還在深刻地影響著不少人的行為方式。語言決定論認為不同的語言所勾勒的世界也是不同的。英語和漢語所描述的世界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在兩種語言中時間隱喻為錢在文化內涵方面具有差異是可以理解的。
當我們把時間隱喻為金子或錢的時候,在英漢語中表征是不同的。在英語中,有“Time is Money”的說法,既不是“Time is Gold”,也不是“Time is Gold &Money”,漢語中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諺語,也有現代的“時間就是金錢”的口號。這可以說是時間隱喻為錢在不同文化中的淺層次的表現。在中國和西方的歷史上,都曾有一段時期使用過金子作為交換商品的媒介,即作為一種貨幣,但這不是歷史的全部。古人們曾使用過貝殼作為貨幣。人們使用過的貨幣還有鐵的,有銅的,有銀的,有金的,現在常見的則是紙幣。金子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只是一段歷史時期的事情。在20世紀70年代,各國間貿易所奉行的金本位已被廢除。今天,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很少有國家和地區使用金幣了,大多數使用紙幣。作為商品的黃金的價格也是有漲不落,人們不再追求擁有黃金的多少來顯示財富,而是通過以錢生錢的方式來賺取和占有更多的社會財富,更大程度地滿足自己的需求。在通貨膨脹的地方,很難說紙幣是稀有的東西。在物價高昂幣值疲軟的時候, 就是有很多數量的(紙幣)錢也是不足稱道的。在使用紙幣的情況下,只有在幣值堅挺的時候,人們才會認為錢是安全的。把時間隱喻為錢與我們漢語中把時間比作金是有區別的。當中國古人把時間比作金子的時候,他們是為了提醒人們要珍惜時間。自然界中金子是稀缺的,把時間(光陰)比作金子主要是提醒人們時間是稀缺的,所以人們要珍惜時間。從這方面考慮,直接把“Time is Money”翻譯成“時間就是金錢”是值得商榷的。 “Time is Money”中的“Money”僅僅是錢的意思,所以,根據翻譯中的對等理論來說,“Time is Money”與“時間就是金錢”并非完全對等的。根據對等的要求,人們不能在翻譯的時候添加原語沒有的信息,因此,“Time is Money”應該譯為“時間就是錢”。從全世界都依靠貨幣驅動經濟發展現實來看,這才是符合動態對等的。
從語言學角度來講,“時間就是金錢”與“Time is Money”并不一致,但是現實中的確又有“時間就是金錢”這樣的話語,我們該如何理解呢?在二十多年前,有些人公開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的口號,這個口號也非常深入人心了。就如一個美國人所說的那樣,“不給錢不干活”(No money, no work.),我們中國人也大都這樣認為了。所以,我們在理解它的時候,就不能單從語言學角度來解釋了。其實,它在意義上已演化和發展了。就“時間就是金錢”來說,人們把它理解為“時間就是利潤”更合適。本質上來講,“時間就是金錢”是一個更適應于商品經濟的一個口號和觀念,是對古人把時間比作金子而加以珍惜的初衷的一個反動(reaction)。“一寸光陰一寸金”強調要惜時如金,而“時間就是金錢”主要是追求利潤和效率的號子,它更適應于企業的追求利潤的本性。“時間就是金錢”完全可以解釋成充分利用時間就能獲得盡可能多的貨幣,實現利潤最大化。它與“Time is Money” 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追求更多的用來購買物質財富的貨幣才是這兩個隱喻的一致的價值導向,與具體的商品黃金已無多大關系。
4. 對“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的批判
如上所述,“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都是以追求錢和財富為目標,已成了大眾的價值導向。把時間隱喻為錢的思維已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災難。我們就有必要對其批判。對特定的話語進行分析批判就會涉及到批判語言學的問題。在此,我們對其稍微展開一下。自然語言是中性的,不論哪個階層的人都要使用他們的共同語。由于此,有不少人認為語言是沒有階級性的,在語言研究中是不應該進行意識形態的渲染。然而,語言學家們并沒有完全舍棄意識形態的視角。雖然與政治學領域中的“意識形態”不盡一致,但語言學家還是引入了“意識形態”的概念。一般認為,首先提出意識形態概念的是法國哲學家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他以此來指一種“思想科學(science of ideas)”。(辛斌,2005:8)在其后至今的200多年里,這個概念的含義已變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把它作為一個否定的概念來使用。馬恩之后的有些學者和學派繼承他們的觀點,有的則認為這個概念是中性的,如葛蘭姆西和福勒。(同上)在系統功能語言的語境中,“意識形態”指的是在一個特定社會中思考和行為的方式,是社會的常識,或者說是人們習慣性的信念和價值,這些東西深深地植根于話語之中,是一個中性的術語,比我們通常理解的“意識形態”具有更廣泛的用法。(胡壯麟等,2005:317-318)“批評性話語分析”的創導者費厄克勞(Fairclough)等以批判種族歧視等各種社會不平等為己任。(胡壯麟等,2005:331)而功能學派則認為批評的目的是使批判性思考更多地朝著肯定的話語分析方向進行,即批判的目的是為了建設,把世界變得更美好。(胡壯麟等,2005:332)作為社會中的人,我們每個人無不都受各種各樣的思想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影響我們生活的各種觀念進行評判。我們研究語言離不開社會環境,離不開生活。語言不僅僅是一種理性的工具,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都開始關注語言與存在、語言與社會的辯證關系。(辛斌,2005:8)作為語言使用者、學習者和研究者,我們沒有理由置身事外。我們必須對影響我們生活的事情表明自己的觀點。
從某種程度來說,把時間隱喻為金錢是人類苦難的根源。我們很有必要對“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進行批判。這種分析批判既涉及到意識形態進行廣義角度(即批判語言學的角度)又涉及到其狹義方面(即政治方面),因為這兩者之間并非是涇渭分明的。我們研究語言的時候也不妨利用一些政治和歷史知識來解釋它們。 富蘭克林在給一個年輕商人的信中,首先就說“Time is money”。而在雷鋒在日記中寫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這就是不同時代而且又具有不同的世界觀的人對時間的不同的認識。革命作家魏巍在其晚年就非常強調這一點。他就認為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時間觀。毋庸諱言,“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都是資產階級的時間觀。誠然,幾百年前的富蘭克林在寫“Time is money”的時候,他并不一定就是真的鼓吹金錢萬能。作為一個偉大的資產階級思想家,他與古往今來的不擇手段搞錢的人肯定是非常不同的。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無孔不入的今天,英語中的“Time is money”和漢語中的“時間就是金錢”都是資產階級所鼓吹的提高效率的宣傳。為了追求效率而走入極端,在現實生活中也會導致效率的下降。除了利用錢刺激,人類社會肯定會找到其他的辦法來提高生產能力,雖然這個很難。如果堅持“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思維,它勢必會導致人們金錢至上的觀念,導致人類社會被金錢所奴役的制度存在。不論是“Time is Money”,還是“時間就是金錢”,都已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廣的、主要是消極負面的影響。 “金錢至上”的觀念已影響了人類的大多數。當這個觀念深入人心的時候,為了獲得更多的錢(鈔票),人們就會千方百計地從事能掙錢的活動而不顧及別人的利益和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在放任自流的情況下,亦即在靠錢驅動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情況下,什么丑惡的事情都能發生。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把時間隱喻成金錢的確能夠提高效率。但伴隨它的也有巨大的破壞和災難。雖然堅持它們的人有理由把時間說成“Money”或金錢是為了更好地提高生產效率,但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觀念的負作用就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現在的世界無疑是被金錢驅使的世界。人類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錢的引領下來完成。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術語來說,就是市場經濟統治全球。今天的人類世界主要是依靠所謂的“自由市場”來配置資源。然而,災難早已顯現。2007年下半年,金融海嘯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美國爆發,直到今天經濟危機還在困擾各國,這就是把時間隱喻為金錢的必然結果。在電影《時代精神2》(Zeitgeist: Addendum)中,雅克·弗雷斯克(Jacque Fresco)就認為金錢驅動的經濟到最后是要崩潰的,美國是這樣,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會這樣。人類必須尋找另一種途徑,他的答案是資源經濟(A resource-based economy),依靠真正的“以人為本”的科技來滿足人類的需要。人類不能再延續現今這種為了追逐利潤和依靠金錢驅動的經濟了。無獨有偶,生活在美式資本主義里的人們已經厭倦了。電影《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Capitalism:A Love Story)就訴說了一部分美國人對資本主義的愛恨情仇。在影片中,導演邁克爾·莫爾(Michael Moore)也對“Time is money”給予了莫大的諷刺,他說那些年輕人的經歷讓他們深深地體會了流行于資本主義的觀念,那就是“Time is money,lots of money”。為了個人的私利,法官(如影片中的Mark Ciavarella)在幾分鐘里就能判決那些少許有些不合時宜的孩子們違法,把他們送進私人經營又租給當地政府的所謂兒童關懷中心(如影片中的賓州兒童關懷中心(PA Child Care)),并且隨意延長他們在那里面受管教的時間。在幾年中,法官和老板們就攫取了大量的金錢。同樣,在實行市場經濟的當代中國,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全國,這也是靠金錢推動社會發展惡性競爭的結果。為了利益,有些人什么傷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得出來。依靠金錢來推動社會發展,必然會發展到阻礙人類社會發展的地步。一些學生上小課時必須當場交錢給教師,一些學者做一場學術報告就要得到幾千甚至是幾萬元,這樣能利于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嗎?
我們回頭再說一下有關“效率”的話題。當年喊響“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時候,理由之一就是要提高效率。然而,在資本統治的時代,“效率”不是普惠的,它從來都是具體的。一些人提高了效率,另一些人則是損失巨大。“效率”也不是絕對的,在追求效率的時候,還要問一下要追求的效率是否有違人的權利。當初的依據是要學習西方,提高生產效率。但是,西方并非就是完全追求效率,他們還會保障人的修養生息的權利。北京大學教授韓毓海講現今的倫敦在英國人的印象中就象19世紀時的北京(效率不高并有些顯得悠閑),而現在的許多中國城市如深圳就如19世紀的倫敦一樣,到處是匆匆忙忙覓食的人們。還有大量的黑煤窯的奴工。難道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效率嗎?從英國回來的人也經常說現在的英國人效率低下。是英國人變落后了嗎?還是我們自己處在雖然“開放”的世界里卻迷失了自我?我們不應該對我們一段時間以來所追求的時間觀念和效率觀念進行反思嗎?
5.結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這是哲人莊子在時間面前的無奈情緒的表露。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停止探索的步伐。時間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今中外的哲人學者對時間的論述已浩如煙海。人們為什么談論時間?就是因為時間對我們人類有著終極的意義。探索和研究時間,就是為了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對宇宙起源的探索,是離不開思索時間什么的。在愛因斯坦和霍金看來,時空就是三個空間維(長、寬和高)和一個時間維的結合——使一個物體同時在空間和時間中準確定位的一種手段。(霍華德·里奇,2006:42)也就是說,在他們的理論中,時空是同時考慮時間和空間的一種方法。(霍華德·里奇,2006:43)當然,在愛因斯坦和霍金理論中,時間并非像我們常人所想象的那樣簡單。他們甚至有彎曲時間的概念。不論成功與否,偉大的科學家們在為人類的終極意義而努力。我國的民間學者田忠國(2009)不太認同霍金的時間觀念,他認為時間只是空間同步互動位移時的刻度表達,是空間的標識,而非是時間本身。如果人類要想獲得更大的自由,就必須在時空觀上有新的突破。先進的人們早已啟程,而蕓蕓眾生仍抱著“時間就是金錢”不放。我們不應進行自我反思和批判嗎?
在所有的時間觀念中,時間就是金錢是無比強勢的,它已經深深制約和阻礙了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已是一種桎梏。我們經常說人的價值。人的價值到底體現在什么上呢?說到價值,人們就很容易想到“錢”。在現時的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人(創造)的價值確實是用錢來衡量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但用錢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做的工作的多少,生產出兩輛汽車就比生產出一輛汽車的價值大;我們甚至也用錢來標志人的等級差別,官職的高低,在社會上占有資源的多少等等也用獲得錢的多少來衡量。最重要的,我們還用錢來衡量我們勞動的本身。我們按年月日為單位來獲得勞動報酬就是用錢衡量我們的勞動的具體表現。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價值的時候,也是依靠時間來定義價值的。商品的價值是表示勞動時間的量,它又表現為貨幣。從這一方面來說,人們把時間隱喻為金錢的確也無可厚非。然而,偉大的人們為人類做出的貢獻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用錢來衡量我們的人生價值永遠不會精確的。金錢統治的世界是沒有真正的公平和正義的。我們耳聞目睹的不勞而獲者大有人在,強取豪奪和奸詐欺騙之事時時發生。銀行家們僅僅憑借他們自己制定的規則和所謂的金融創新,就能把社會財富變成自己的,把人民大眾玩轉于股掌之上。
僅僅從自然屬性的角度來探討時間可以說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可以說,離開了人的感性,就無所謂時間。我們探討和研究時間,主要是為了人類的發展,亦即為了人類的自由和徹底的解放。我們固然可以把時間想象為任何東西。古往今來,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和比喻確實是很多很多,但是對人的生活方式影響最深莫過于把它隱喻為錢了。我們可以說由于物質財富的匱乏而產生的交換行為是貨幣產生的基礎,也是人類苦難的根源。如何解決物質匱乏的問題是人類走向最終解放的必須。而不是抱著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不放。在馬克思那里,時間分為自然時間和社會時間。相對于自然時間來說,社會時間對馬克思來說有著更重要的意義。1841年,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中指出 “人 的感性就是形體化了的時間,就是感性世界自身之存在著的反映”,“由于那自身反映的感性知覺是時間本身,這就不能超出時間的界限”,“所以人的感性就是一個媒介 ,通過這個媒介 ,就如通過一個焦點自然的種種過程得到反映,并且點燃了現象界之光。” (黃秋生,2009)正是從現實社會 中的人 出發 ,把時間與主體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把人的實踐活動作為理解時間的基點 ,馬克思才在哲學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時間的內涵 :“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 ,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 ,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 (同上)“時間就是金錢”的時間觀與馬克思的時間觀是背道而馳的,是只見物不見人。
還有,我們還可從根隱喻角度對“時間就是金錢”進行否定的分析。根隱喻指的是一個作為中心概念的隱喻,如人生一種旅途(Life is a journey.)。(束定芳2000:54)那么“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是不是一個根隱喻呢?根據上面這個定義和它們在語言中的表征,它們也是根隱喻。但是,它們只是語言學角度的根隱喻。對于此,我們還要更進一步。派帕的根隱喻理論是被用來說明人類是如何認識世界的。認識世界的工具就是哲學家、理論家用來組織范式(paradigm)的隱喻,或原型,或概念。(胡壯麟2004:109)他的這一理論就是其世界假設另一方面。如有的人們傾向于把世界時間看成一臺復雜的機器,這就是機械論的世界假設或世界觀。時空是一體的,它們構成了我們的世界。如果說時間是金錢,那么我們的世界就是金錢。能這樣說嗎?是不能的。所以,根據派帕的根隱喻理論,“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是不算根隱喻的。因為,它們只是人類歷史上特定時期的現象。如果把人類歷史上特定時期的東西進行強化,來引導人類進行生產生活,是會過頭的。從語言學角度來講,“Time is Money”和“時間就是金錢”是根隱喻,既是系統性的,又能影響人的社會生活。但是,從哲學和世界觀角度來說,它們又不算是真正的根隱喻。或者只是一個冒牌根隱喻,是一個狹隘的世界觀。它只能社會生活的一方面,只能反映人類社會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與時間被隱喻為容器和運動的物體相比,時間概念被用金錢概念隱喻歷史要短的多。金錢或貨幣畢竟是人類歷史一定階段的產物,不是從古就有的,也不可能是永恒的。
人民大眾已經感覺到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另一個時間不是金錢的世界是可能的,也是必須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