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翻譯(原創)
魯迅和梁實秋的翻譯文章,目前都少見。但是同為大翻譯家,細節上各有長短。原則上表現為魯迅的直譯,梁實秋的順譯,信的難度其實很大的。嚴復的信達雅的目標更是遙不可及。當今的翻譯作品,能夠將原文的意思表達60%以上就算不錯。
我個人更喜歡直譯的作品。不是因為是魯迅粉絲的緣故,因為我認為人的表達方式來源于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決定了行為方式。中國的句法往往表現為修飾詞反客為主,而西方的句法倒是一直主次分明,不論多么復雜的句子,很容易找到說話的要點。這和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思維的區別何其相似。虛張聲勢和實話實說,以偏概全和言簡意賅,主次不分和主謂分明,模棱兩可和求真務實就是行為方式的不同,又通過思維方式傳送到表達方式上去。所以,我很喜歡西方人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如果沒有直譯就只能看原文了。
魯迅先生舉的例子,“日落山陰”和“山背后太陽落下去了”。在語境中,西方人要強調山或者太陽,在不增加語句的情形下,只用字詞的位置就可以實現表達的核心一目了然。在中國的語境中,如果描述夕陽落山,大多的是描述夕陽,如果有個人非要偏重贊美一下夕陽前面的山,在談話中就可以加重語氣,但是在文字表達上,既不增加語句,又要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怎么實現呢?這是個難題。有個方法只能將一句話分成兩句話,比如“太陽落下了,那山屹立不倒”,這樣的表達既要多用了文字,但效果仍然只是太陽和山并重,并沒有只突出山的地位。只用一句話表達,既要簡練還要突出山,那幾乎是個莫大的難題。“山后日落”也許是個好表達方式。但這個翻譯不如魯迅先生的“山背后太陽落下去了”,雖然言簡意賅,山的主要地位亦顯現,但是這種表達出現了邏輯上的混亂。“日落山陰”表達的是太陽是動的,太陽落不落,和山沒有關系,沒有山,太陽照樣會落下去。而“山后日落”就有太陽必須落在山后面的推論,這和事實是不符的。而且山后日落,到底是在山后面太陽加速下落呢還是減速下落呢,還是沒有改變速度呢?這都容易產生疑問。“山背后太陽落下去了”突出了山的地位,山背后和太陽落的不相干的事實亦表達清楚,“太陽落下去了”也表達出了太陽的速度并沒有改變。所以,魯迅先生的翻譯既能符合原文意思,也能表達事實上的邏輯。
沒有做過統計,我估計工科的人喜歡魯迅先生文章的多,而文科的人喜歡梁實秋張愛玲的人多,理性的人喜歡魯迅的多,感性的人喜歡梁張的多。魯迅先生的文章的理性和自然科學的素質有很大的關系。而自然科學的發展對于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的影響我不得而知。但是西方哲學的發展明顯受自然科學莫大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