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毛澤東同志的“政治掛帥”絕不是“階級斗爭為綱”。
【聲明】
①筆者為1972年出生的最普通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②筆者沒有任何黨內職務,也沒有任何政工學歷。真誠希望熱心讀者,能夠給于批評指正,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啦。
③筆者相信并希望堅持“毛澤東思想”的“實事求是”原則。如果讀者希望得到相對“權威”的結論,請參考您認為“權威”的信息來源。
【簡介】
本文結論
①毛澤東同志的“政治掛帥”原則,絕不是所謂的“階級斗爭為綱”。(至少在1962年12月15日之前)
②毛澤東同志的“政治掛帥”原則,是代表全世界“相對弱勢人類”的“統一戰線”。(至少在1962年12月15日之前)
【關鍵字】
毛澤東|政治掛帥|階級斗爭|統一戰線|宗教|弱勢群體
【正文】
1958年1月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提出:“搞技術革命不是說不要政治了,政治與技術不能脫離。思想政治是統帥,政治又是業務的保證。”同年3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政治掛帥是勤儉辦企業的保證》的社論,此后這一口號就不斷見諸于黨的重要文件。——摘自“百度百科”
1959年7月廬山會議上,“政治掛帥”是毛澤東同志與彭德懷同志等人矛盾的焦點。
毛澤東同志可能是不愿意看到“教條主義”。所以他本人似乎并沒有對“政治掛帥”做出明確的定義,就像“左派”、“右派”、“左傾”、“右傾”一樣。
毛澤東同志通常是把詞匯放到具體的環境下去應用,或者通過比喻等形象的說法,來希望得到同志們的理解。
也可能是毛澤東同志認為尚不能做出明確的定義,因為這些概念還是太新鮮了,沒有經過長期實踐的檢驗。妄下定論,只能是自討無趣。
所以,毛澤東同志可能是希望與全世界愿意討論這些概念的人們,共同交流,深入挖掘整理之后,再行定義。
至今(2010年4月11日),毛澤東同志已經離開我們將近34個年頭。筆者在網絡上發現很多同志沒有搞清“政治掛帥”的概念。例如“百度百科”認為:“毛澤東的政治掛帥是強調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各項工作中都要把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后來,在“文革”中,毛澤東“你們要搞政治掛帥,到群眾中去,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有很多同志把“政治掛帥”簡單地理解為“階級斗爭為綱”。
今天,人們更是幾乎拋棄了“政治掛帥”這個詞匯。
通過閱讀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的歷史,雖然只是其中一部分。筆者自信已經非常貼近了毛澤東同志對“政治掛帥”這個概念的理解。
毛澤東同志提倡“大民主”,“百花齊放”。那么,筆者就擺一擺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熱心讀者的批評指正。
毛澤東同志繼承發揚的是馬克思主義原理。
馬克思同志是一位猶太人,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于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斗爭。
1848年2月21日在倫敦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代表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在筆者看來,“馬克思主義原理”是馬克思研究人類社會歷史和當時世界現實的情況下,主要分析了人類矛盾產生的世俗原因,得出的雖然穿越“時空”卻失之“片面”的理論。(壞了,跟此前筆者說什么“馬克思主義原理顛簸不破”的文章矛盾了,那篇文章是評感覺寫的,沒有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和理性思辨,違背了“實事求是”原則,真是罪過啊,呵呵)
“馬克思主義”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狀況,令廣大被剝削的人群逐漸清醒,以之為思想武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馬克思也因此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
列寧同志在革命實踐中,對于馬克思主義也有一個逐漸地、批判性地接受的過程。
據說,列寧同志有俄羅斯人、摩爾多瓦人、卡爾梅克蒙古人、猶太人、伏爾加德意志人及瑞典人的血統。列寧同志把“馬克思主義原理”應用到了俄國。1917年十月革命奪取政權之后,列寧同志曾經教條地依從“馬克思主義”,分別嘗試了“直接過渡”思想,以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均告危機。
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普列漢諾夫也稱列寧“成為新的羅伯斯庇爾”。1918年1月14日列寧遭到12名槍手的猛烈襲擊。
憤怒的子彈,身體的創傷,令列寧反思自己的革命主張。終于,列寧不再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的教條,而是根據俄國的實踐來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他強調“實踐比世界上所有理論爭論都更為重要。”
1921年,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有人發現,鄧小平同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新經濟政策”不謀而合。
其基礎是,列寧時代蘇聯的現實,與鄧小平時代中國的現實,是非常的相似。
1985年,鄧小平同志也指出“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但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列寧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
很可惜,由于列寧同志的逝世,8年之后,“新經濟政策”凋零了。進入了“斯大林主義”時代。“斯大林”,意思為“鋼鐵的人”,本來是斯大林同志的筆名。誰料到,蘇聯卻真地從此走上了“鋼鐵元帥”的道路,不惜代價地全力發展工業。
有人說,“斯大林時代”雖然打擊“托派”,但實際上繼承了“托洛斯基”的建國理念。因為“托派”的的主要觀點是反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 ,提倡國際“不斷革命”,與斯大林的一味求強策略殊途同歸。
兩位黨內高層為了所謂崇高的解放全世界的理想,都忽略了人民的基本利益,甚至是生命。這是不是日后蘇聯內部“大清洗”以及世界兩大陣營“冷戰”的源頭?
1897年,“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召開,猶太人堅強地保持著自己種族的宗教理想,遵從指引,一步步地,堅定不移地回歸圣地。
1918年,十月革命的影響,波及德國。
1933年,希特勒經過前朝皇太子威廉二世的推薦,逐漸掌握德國政權之后,開始了針對猶太人和共產主義者的戰爭。甚至不惜瘋狂地展開了兩線作戰。
20世紀80年代以后,當人們部分地揭開希特勒的秘密之后。竟然發現希特勒很喜歡孩子,提倡戒煙,建議研究尼古丁的危害,先于科學界建立癌癥調查體系,主張食品要少糖、低脂,少吃肉類和罐頭,加大全麥面粉的比例,禁止使用含砷的農藥,提倡保護鯨類動物。
這樣一個人,幾乎是本民族的圣人。然而,對其他人類來說,他卻是不折不扣的魔鬼化身。
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數。有“大惡”,必有“大善”。這似乎也不能算是迷信,因為,客觀地說,小到原子內部,也有一個正負電荷的平衡。
馬克思同志算是這個“大善”嗎?他似乎過多鐘情于自己得出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原理”是不是過多的強調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過多強調了經濟因素對于人類上層建筑的影響?隨著“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應用,列寧同志和毛澤東同志分別做出了回答。
也許,毛澤東同志是幸運的。1927年拿起“槍桿子”之前,他居然用“鞋”和少量的錢就換了一個逃命的機會。
此后,至建國之前的歷史,中國同志,甚至很多世界范圍內的毛澤東思想愛好者,都相當的熟悉了。筆者就說一說“重慶談判”。
筆者認為,毛澤東同志雖然并不信奉什么宗教,然而毛澤東同志的重慶談判之旅,事實上基本符合了一個宗教殉道者的理想。
當然,毛澤東同志一直不認為自己有什么宗教信仰,雖然他的母親是一位佛教徒。
毛澤東同志相信事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斷。“特工之王”李克農不但領導著中共的情報機構,同時,應該說也領導著國軍的情報機構。蔣委員長收到的重要情報,幾乎同時,甚至提前,已經擺在毛澤東同志的面前。
所以,重慶談判之前,毛澤東同志對獎委員長的種種攻防手段,基本已經胸有成竹。中國共產黨的群體智慧,應該已經分別做好了相應的預案。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蔣委員長在調兵遣將的同時,亦發動和平攻勢,連續三次電邀毛澤東同志到重慶談判。
1945年8月28日。
重慶在等待,中國在等待,世界在等待。
毛澤東同志來了!
毛澤東同志當然要來了。
在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的陪同下,毛澤東同志從延安乘專機赴重慶。
在毛澤東同志走出艙門的時候,關于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種種流言蜚語,在這一刻,暫時地煙消云散了。當然,此前毛澤東同志一貫堅持的“統一戰線”政策,毛澤東同志的“普世價值”理念,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反壓迫斗爭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與“理性”,經過中外人士的廣泛宣傳,已經深入人心。
此刻,民眾切實體會到了毛澤東同志和中國共產黨的誠意,民眾也希望蔣委員長能夠表現出對等的“人格力量”。
然而,蔣委員長令人民失望了。這在重慶談判之前就已經注定了。
毛澤東同志代表著中國絕大多數弱勢民眾的呼聲。毛澤東同志的重慶之旅,給厭倦戰爭的弱勢民眾,帶來了對生命的渴望,以及對未來新中國幸福生活的向往。
人類的美好愿望,必須有理性的支撐,否則只是空中樓閣。以李克農同志為代表的、或明或暗的情報隊伍,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1962年2月9日,李克農同志在北京逝世。據傳,美國中央情報局獲悉李克農去世的消息后,欣喜不已,宣布休假3天,以慶賀強有力的對手消失了。這個舉動在中央情報局的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后,至少到筆者研究到的1962年底之前,雖然部分地追隨著“斯大林主義”的步伐,但是毛澤東同志的理性從來沒有磨滅。
即便是目前已經漸漸浮出水面的“信陽事件”,在毛澤東同志貫穿“時空”的目光看來,也只是人類某種“蒙昧”狀態的延續。
畢竟,外電也沒有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多次更加嚴重的大饑荒的歷史事實。
毛澤東同志應該很清楚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所做的,針對斯大林的,《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報告,以及隨之披露的斯大林時代“大清洗”事實。
毛澤東同志沒有教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同志也沒有教條地堅持“斯大林主義”。毛澤東同志不是神,他也有犯錯誤的時候。看了斯大林同志被披露的“個人迷信”,以毛澤東同志的理性,能重蹈覆轍,犯這種低級錯誤嗎?“大躍進”確實有些左傾,但是,正如毛澤東同志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所說的,那些都是同志們業已發現,并且基本糾正了的錯誤。
毛澤東同志的理性,讓他反對任何形式的剝削和壓迫,即便是共產黨,也不能借著“人民”的名義壓迫人民,搞所謂的“官僚主義、極權統治”。
1960年底的“信陽事件”,對毛澤東同志觸動極大。但是,至少到1962年年底,筆者發現毛澤東同志仍然堅持著一貫的理性與勇氣。
雖然某些同志犯了幾乎可以說絕對不可饒恕的錯誤。如果按照斯大林時代的政策,信陽地區的責任者,無疑會被“大清洗”。
怎么辦?兩難啊!
左思右想,筆者無法用世俗的理性強迫自己接受毛澤東同志“不殺一人”的決定。想想吧,哪個不是爹生媽養的?誰天生是壓迫別人的?
如此數目眾多的守法的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中國,在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竟然活生生地在絕望中逝去。
更加讓人氣憤的是,食物居然并不是沒有。這是一種怎么樣喪盡天良的惡行?
按照世俗的理念,對于責任者,恐怕必讓其血債血償!
然而,毛澤東同志忍住了沖天的怒火,在事件基本調查清楚之后,根據群眾的要求,只懲處了那些極少數罪大惡極的,直接鎮壓人民群眾的敗類,饒了絕大多數相關責任人的性命。
人民群眾為什么能夠在如此巨大的創傷面前,仍然能夠保持足夠的理性。在筆者看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絕大多數中國共產黨黨員,在長期革命實踐中,與群眾形成的血肉聯系,是最基本的保證。
想想吧,信陽事件中,與群眾一同被餓死的基層共產黨員,是不是體現了“人民軍隊”一貫提倡的在戰斗中“跟我上”的優良傳統?
最后,筆者只能從宗教的理念中獲得相應的解釋了。因為世俗的眼光是短淺的,而宗教的眼光是綿長的。
毛澤東同志是不是擁有一種“佛教”的“大慈悲”思想呢?筆者通過觀察毛澤東同志的點點滴滴,已經逐漸接受了這個事實。
時光飛逝。兩年過去了。
1962年是個多事之秋。
1962年初秋,古巴導彈危機令世界人民走到了“末日”邊緣。赫魯曉夫最后退縮了,毫無疑問,主要是被以新教徒為主的美國人民的勇氣擊退,同時也是被世界上不分信仰、不分種族聯合在一起的愛好“和平”的人民擊退。
1962年深秋,中印戰爭令世界人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國軍隊,在軍事勝利之后,做出了令世人驚奇的舉動。中國軍隊主動地、飛一般地撤退了,并且僅在邊境留下一定數量的民警。
人類世界的爭斗歷史上有過這樣的先例嗎?如果有,應該也是非常罕見,請知道的朋友不吝告訴筆者,讓筆者另外多認識幾位前輩先賢。
因為驚奇,所以懷疑。
1962年12月12日,赫魯曉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上,對中國在“古巴危機”和“中印戰爭”的立場,進行公開的指責。
1962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同志六十九歲生日。他在這一天寫下了《七律·冬云》:
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泄,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羆pí)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這首詩在后來發表時,毛澤東把“高天滾滾寒流泄”改成了“高天滾滾寒流急”。)
筆者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從來堅持“毛澤東思想”的實事求是精神。雖然“馬克思主義”相信“物質第一性”的哲學,筆者還是認為“馬克思主義原理”應該只是充分發現了“物質”對于“意識”的決定作用,關于“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恐怕很少有人能夠像毛澤東同志那樣,從理論到實踐的大力推廣。這也應該是所謂“政治掛帥”與“經濟法則”之爭吧。如果不承認世界人民大多數信教的事實,如果不同時考慮“宗教戰爭”與“世俗戰爭”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用,就很難看清歷史真相。
宗教的神圣意義與世俗的生活理念,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血肉相連,密不可分。
1962年底中印戰爭的開始與結局,與密宗的宗教信仰,有沒有必然的聯系,毛澤東同志是不是參考了本國信教民眾或宗教領袖的意見,做出了這樣的驚人之舉?筆者認為是這樣的。但是,很遺憾,相關資料在網上實在難以搜索。
毛澤東同志對于處在相對弱勢的人群,是一貫的真切關懷。毛澤東同志在衛生革命方面早就提出醫生應該為工農群眾服務,后來在“文革”中則真正推廣了“赤腳醫生”;毛澤東同志在教育革命方面早就提出禁止壓迫學生,后來在“文革”中的一段時期,真正實現了讓青年學生們,自由自在地,在祖國大地上安全地旅行,增長見識。
每個人都曾經是孩子,所以每個人都曾經是弱勢群體。毛澤東同志少年時就能夠在湖南各地和同學做長途的,安全地免費旅行,難道在社會主義新中國就不能實現嗎?毛澤東同志的經驗證明,實踐對于少年人成長的巨大意義,他希望讓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少年們都能夠獲得自由和解放。這難道不是“普世價值”嗎?
尊敬的讀者,您不曾是個少年嗎?您就不會生病嗎?您就不會衰老嗎?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或者將要成為弱勢群體,筆者認為,毛澤東同志的“政治掛帥”原則,是代表全世界“相對弱勢人類”的“統一戰線”。
這個結論是否合理,相信讀者自己能夠做出公正的評判。另外如果有更加合理的提法,也請您不吝賜教。
我說真的,謝啦。
【宗教詞匯簡表】(以下詞匯為筆者在互聯網上搜索而來,大概以字母為序。筆者才疏學淺,各種文字可能會搞錯次序,很多重要詞匯都未收錄。若有明顯錯誤,請宗教界朋友指明,筆者必努力修改,多謝啦。)
الله,安拉。安拉(真主)是伊斯蘭教所信仰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獨一主宰的名稱。
Atonement,救贖。
buddha,佛。意譯覺者、知者、覺。(筆者注:這是“佛”的英文翻譯,本來想找梵文。可是誰想搜索到了這樣一段話:“釋迦牟尼佛聽后呵責他們說:“你們這些傻瓜,怎么竟敢說:請允許我們用梵文表達佛語。傻瓜呀!這樣既不能誘導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強……”)
Buddhism,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于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
Christianity,基督宗教。是一個相信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一神論宗教。估計現在全球共有15億至21億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總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個教會,但在基督教的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譯為公教、羅馬公教)、東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稱為基督教)三大派別,以及其他一些影響較小的派別。
Deus,神。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靈三而一的上帝。
Ecclesiam catholicam,天主教,屬于基督宗教派別之一。
Expiation,救贖。
Genesis,創造。
Hebrew Bible,希伯來圣經——猶太教的啟示性經典文獻,內容和舊約全書一致,但編排不同,包括律法書、先知書和詩文三部分,總共24卷(小先知書在希伯萊圣經中算一卷)。
immortalité,靈魂與永生。
immortality,靈魂與永生。
Ιησοῦς,耶穌。(希臘語的表達,筆者注)
Islam,伊斯蘭。(a1一Islam)系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又稱伊斯倆目,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
Jesus,耶穌。英文的表達。
Judaism,猶太教。猶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猶太教的主要誡命與教義,來自托辣,即圣經的前五卷書。
Khalifah,哈里發。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繼續執掌政教大權者的稱謂,原意為代理者、繼任人。
Lamaism,喇嘛教。是大乘佛教中密宗的衍生宗教,又稱西藏佛教(Tibetan Buddhism),其實西藏的各派喇嘛教都自稱為密宗,喇嘛教則是外人加給西藏密宗的名稱。
les confessions,懺悔錄。
Messiah,彌賽亞。天主教譯作默西亞;希伯萊語:מָשִׁיחַ,亞拉姆語:משיחא,阿拉伯語:المسيح,英語:Messiah,是個圣經詞語,與希臘語詞基督是一個意思,在希伯來語中最初的意思是受膏者,指的是上帝所選中的人,具有特殊的權力,是一個頭銜或者稱號,并不是名字。
Muslim,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者”,與伊斯蘭“Islam”是同一個詞根)。
Παλαιά Διαθήκη,圣經舊約全書。(希臘語的表達,筆者注)
أَلْقُرآن,古蘭經。又稱可蘭經,意思為“念誦”。
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東正教。屬于基督宗教派別之一。
Peccatum,罪。
Protestantism,新教。是1517年由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形成的基督宗教教派。屬于基督宗教派別之一。
Sabbath,安息日。源于阿卡德語,本意為“七”,希伯來語意為“休息”、“停止工作”。
संस्कृतम्,梵語。又稱梵文發音saṃskṛtam。
tatha^gata,如來。
Vetus Testamentum,圣經舊約全書。(拉丁語的表達,筆者注)
ישוע,耶穌。譯音“耶霍書亞”,為“耶穌”的希伯來文表達。
Wailing Wall,哭墻。
【歷史客觀事實匯總】(以下史實,以發生時間為序。為筆者從互聯網上搜索而來。不代表筆者個人觀點。限于筆者的能力,不可能將所有核心史實一一列出,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人群,在剝削和壓迫面前,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以及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都令筆者神往不已。對于漏掉的重大史實,筆者深感遺憾。若人生無限,真的愿意全面的、認真的閱讀思考,體會那超越時空的沖天激情。限于精力,以下史實,均為拷貝而來,謝謝原作者。對于出現錯誤的引用,一經指出,必定努力糾正。)
公元前1003年,大衛王領導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統一的北以-南猶聯邦王國。統一的聯邦王國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后,很快就分裂和沒落了。
公元前8世紀,圣經的彌迦書預言,偉大的君王彌賽亞會在稱為伯利恒的小城出生。以色列有兩個城都叫伯利恒。預言清楚指出,彌賽亞會生于又叫以法他的那個伯利恒,也就是大衛王的出生地。耶穌的父母約瑟和馬利亞原本住在拿撒勒,位于伯利恒北面約150公里。馬利亞懷孕期間,羅馬統治者凱撒·奧古斯都下令人民回鄉登記戶籍。 約瑟只好帶著懷孕多月的馬利亞到伯利恒去,馬利亞就在那里生下耶穌。
公元前6世紀,圣經的但以理書預言,從頒布諭旨修復、重建耶路撒冷起,經過六十九個“七”的時期,稱為“彌賽亞”的領袖便會出現。這段時期的每一個“七”指七年。 根據圣經和世俗歷史的記載,重建耶路撒冷的諭旨在公元前455年頒布。因此,從那一年算起,483年(69×7)之后,也就是公元29年,彌賽亞就會出現。上帝耶和華在那一年用圣靈膏立耶穌。當時耶穌成了“基督”(受膏的救主),也就是彌賽亞。
公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鄰尼泊爾南方國境,卡德曼多約二百公里處倫明麗的地方。
公元前6-前5世紀,佛教為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于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佛教發源于距今約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凈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釋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70年-72年的猶太戰爭,羅馬帝國在耶穌逝世后的宗徒時代,消滅了以色列。羅馬人毀滅耶路撒冷,把猶太人的家譜全部毀掉,從此就再沒有人能證明自己是上帝應許的彌賽亞了。
公元一世紀末天主教傳入羅馬帝國。由于教會所倡導的自由、平等與博愛精神和當時羅馬帝國統治者的生活格格不入,所以教會初期受到羅馬帝國的多次迫害,史稱“十大教難”,這個時期又稱“教難時期”。
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蘭頒布赦令,承認天主教與羅馬舊教(多神數)有同等地位。因此,教會在帝國獲得自由傳播,教會事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
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承認天主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西帝國在政治、社會、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影響了基督教,在其形成初期,就逐漸分成以羅馬為中心的拉丁語派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希臘語派
7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所復興。
628年(唐太宗貞觀二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后,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
630年,由于麥加人違約,穆罕默德率領十萬多人的穆斯林大軍,進逼麥加城下,以艾布·蘇富揚為首的麥加貴族被迫請降,接受伊斯蘭教,并承認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麥加全城居民宣布歸信伊斯蘭教。進入麥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搗毀克爾白殿內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隕石,并改克爾白殿為清真寺,宣布克爾白為禁地。從此,麥加克爾白成為世界穆斯林禮拜的朝向和朝覲的中心。
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萬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一次經過改革的朝覲,史稱“辭別朝覲”。
632年6月6日(伊斯蘭教歷11年3月12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病逝。
635年(唐太宗貞觀九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
645年(貞觀十九年),46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后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么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圣》等,這些都為《西游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改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1054年東正教為了堅守安息日,導致和天主教的大分裂。
1095年,為了回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朋號召了由基督教士兵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穆斯林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1099年,耶路撒冷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十字軍的攻擊而淪陷。
1174年,沙拉丁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敗十字軍并再次占領耶路撒冷。
1256年,奉蒙古大可汗蒙哥(元憲宗)的命令,旭烈兀親王率領總計十五萬大軍,從中國出發,對波斯和阿拉伯發起西爭。這次戰爭不同于以往蒙古人的“赤裸裸”的世俗征戰,而是以收復“圣城耶路撒冷”,并“歸還給基督徒”為戰爭理由。因而被稱為“蒙古十字軍”。
1259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1259年,蒙哥大汗死于征伐南宋合州(今四川省合州)的釣魚山之役。“蒙哥”,蒙古語意為“長生”。大蒙古國第四代大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
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并遷都于此,更名為伊斯坦布爾。
1517年10月31日,德國奧斯定會士馬丁•路德神父在威登堡公布了他的九十五條控訴狀,批評教會當局有關不合理的立論和做法。于是點燃了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導火線。馬丁·路德神父“另立門戶”,由羅馬天主教分離出去。天主教會一度稱之為“抗議宗”、“抗羅宗”、“誓反教”等,直到1962年-1965年梵蒂岡第二次會議(簡稱“梵二”)后才慢慢改變這些稱呼,乃稱之為會離的兄弟教會,即是基督新教或新教,也就是在中文中所稱的“基督教”。
1582年(明朝萬歷十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并傳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
1727年(清朝雍正五年),東正教開始在中國傳播。
17世紀中葉,隨著移民美洲,新教也成為美洲宗派的大宗。
1798年,法蘭西共和國拿破侖·波拿巴一世率領的侵略軍占領了埃及,歐洲列強掀起了一場“瓜分奧斯曼帝國遺產”的激烈爭斗,導致了奧斯曼帝國的徹底崩潰。1922年凱末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帝國,廢除了蘇丹和哈里發制,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流亡國外。
1807年,新教派遣馬禮遜來華傳教,新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
在1823年11月7日所舉行的內閣會議上,美國國務卿亞當斯反對英國外相坎寧關于‘英美兩國聯手戒備法西兩國的干涉’之議,聲言‘對俄法明白表示我們的政策,較充當英國戰艦艦艉之救生艇,為更坦率而有尊嚴的作法。
1823年12月2日,美國第5屆總統詹姆斯·門羅于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所闡釋的觀點,即后世所稱之門羅主義。美利堅合眾國正告舊大陸上的列強,美洲不再開放給歐洲成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歐洲勢力至新大陸上的作為,美利堅合眾國將視之為‘危及我國之和平與安全’。
1843年,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教義,自稱是耶穌的弟弟,建立“拜上帝會”,后來建立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
1848年2月21日在倫敦發表《共產黨宣言》。
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1902年1月,英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沙俄。
1905年1月法國向摩洛哥蘇丹提出一個對其行政、軍事、財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這個方案無異于承認法國的保護權。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的丹吉爾港,發表挑釁性演說,提出要“維護”摩洛哥的主權和獨立。
1907年8月,英俄兩國簽訂協定,標志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1909年3月21日,德國出面支持奧匈,向俄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承認奧匈吞并波、黑兩地的既成事實,否則將對塞爾維亞開戰。
1911年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殖民統治的人民起義。
1911年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發出最后通牒,抗議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撓意大利的“企業活動”。土耳其拒絕接受這個無理通牒,意土戰爭隨即爆發。戰爭一直延續到1912年巴爾干戰爭開始才結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后來合稱利比亞)割讓給意大利。
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同盟條約。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也訂立盟約,門的內哥羅也在8月參加。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巴爾干國家的反土同盟。
1912年10月8日,門的內哥羅首先對土耳其宣戰,保、塞、希也相繼在17、18日向土耳其發出最后通牒,要求給予土耳其統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權,要求土軍撤出巴爾干。土耳其拒絕了這些要求,三國遂對土耳其宣戰。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和希臘簽訂反保同盟,接著羅馬尼亞也參加這個同盟。保加利亞為了先發制人,于6月29日首先向塞爾維亞宣戰。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不久也加入了反保戰爭。保加利亞在戰爭中遭到失敗。8月10日,雙方在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簽訂和約,羅馬尼亞獲得了南多布羅加,塞爾維亞獲得了馬其頓大部,希臘獲得了南部馬其頓、西色雷斯和里克特島。土耳其利用巴爾干國家的內訌,重占亞得里亞堡。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及索菲亞遇刺。
1914年7月20日,法國總統彭加勒和總理維維安尼訪問俄國。兩國相互保證說,一旦對德國開戰,兩國一定履行自己作為盟國的義務,俄國過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國際危機中,曾經三次讓步和退縮,現在它決定這次絕不讓步和退縮了。
1914年7月31日,德國向俄國和法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們停止總動員,遭到斷然拒絕。德國于7月31日向俄國宣戰,8月3日對法國宣戰。
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并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
1917年3月(俄歷2月)二月革命爆發,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組成的克倫斯基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
1917年11月7日,由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稱為十月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俄國共產革命等),是1917年俄國革命經歷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個階段。列寧其后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
1918年11月底,希特勒傷愈出院,到駐扎在慕尼黑的他所屬的補充營去報到。這時十月革命浪潮席卷整個德國,在慕尼黑成立了“巴伐利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他所屬的營已處在“士兵委員會”的掌握之中。他對此情況十分反感,于是迅即離開慕尼黑到靠近奧地利的邊境附近的一個戰俘營去當警衛。
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由庫恩·貝拉領導。這是自俄羅斯十月革命后首個在歐洲成立的共產政權.政權歷時共4個月,后因羅馬尼亞攻占布達佩斯而解散。
1919年6月,德國政府被迫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1920年2月24日“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在群眾大會上向世人公布黨綱和黨的新名稱。這便是納粹黨。
1921年,蘇維埃共和國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和士兵叛亂。1921年3月列寧在俄共(布)十大決定立即廢止“戰時共產主義”實行“新經濟政策”。并說:“由于我們企圖過渡到共產主義,到1921年春天我們遭到了嚴重的失敗,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允許多種經濟成份存在,通過商品交換,貨幣流通和自由貿易來活躍經濟,培植國家資本主義。
1922年4月3日俄共第11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被選斯大林和列寧為蘇共中央總書記。而在5月列寧突然中風,之后不得不減少了政務活動。
1923年3月5日列寧給斯大林的信,要求斯大林為自己的粗暴行徑向克魯普斯卡婭(列寧的妻子1869-1939)賠禮道歉,否則就和他斷絕關系。
1923年9月29日,英國托管當局承認了希伯來語的地位:“阿拉伯語、英語和希伯來語為該地區的官方語言。”
1925年4月,在蘇共十四大上,斯大林代表中央提出把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隨后,斯大林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工業化,急于消滅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在斯大林的主導下,在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后期這十幾年里,蘇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方面,斯大林通過兩個“五年計劃”,使得蘇聯這個傳統落后的農業國家迅速改變了面貌,建立了完整的獨立自主的工業和軍事體系。這期間蘇聯的工業產值增加了4倍多,年平均增長16.8%,重工業發展增加了9倍,年平均增長21.2%。
1928斯大林對左翼反對派進行殘酷鎮壓。托洛茨基被流放,而他的支持者都被囚禁。托洛茨基后來發展出一套理論,形容蘇聯工人國家已經淪為“官僚化的墮落工人國家” 。
1929年10月末從華爾街開始的經濟恐慌迅速蔓延,導致了一場世界性經濟危機。
1929年“斯大林”公開宣布停止實施“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在全國范圍加速開展農業全盤集體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在事實上采納了“托洛茨基”的建國思想。1929年,斯大林推行集體化,導致饑荒,餓死8600多萬人,起初斯大林不承認發生過饑荒,后來承認了,但嫁禍于農業部長以及白俄羅斯黨中央書記等人,說他們故意搗毀收割機,弄死了馬匹3萬頭,往牛奶中扔玻璃渣子和釘子“以割斷我國人民的喉管和腸胃。”
1930年3月,魏瑪共和國的最后一屆政府終因入閣各黨在如何平衡國庫虧空問題上意見分歧而垮臺。
1932年,一些支持納粹的國家社會主義基督徒成立了稱為“納粹福音基督教”(Evangelical Nazis)的黨派。
1933年1月22日,被推翻的霍亨索倫王室的皇太子曾致函總統“興登堡”,敦促其授權希特勒組閣,威廉二世還給納粹黨提供了200萬馬克的援助。就這樣,希特勒終于在1933年1月30日通過“后門”交易登上了總理的寶座。從這時起,魏瑪共和國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國由此誕生。
1933年2月27日,納粹黨徒一手炮制了震驚國內外的國會大廈縱火案,并將之嫁禍于德國共產黨人,在國內掀起了空前規模的反共浪潮,致使德共的機構被全部摧毀,幾千名德共干部被捕,并被迫轉入地下,在這一事件中,被捕人員還有社民黨人和其他著名人士。
1933年12月17日,十三世達賴圓寂。1938年冬,在青海尋訪到“靈童”,被認為是達賴轉世的化身。
1934年8月1日,年邁的興登堡病逝。這可是給希特勒提供了最后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極好機會。
1934年12月1日,列寧格勒州委書記謝爾蓋·基洛夫遇刺身亡。
1936年8月,第一次莫斯科公審。針對所謂的“托洛茨基-李諾維耶夫恐怖中心”的16名被告人的審判,其中格里格利·李諾維耶夫和列夫·加米涅夫是重要的前黨領導。所有16人被判有罪和處死。
1936年11月,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9月意大利又加入此協定。這樣,德、意、日三國就正式結成法西斯集團,三國軸心正式形成。這聲明德、意、日三國并在一輛戰車上。
1936年底,斯大林在蘇維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關于新憲法草案》的報告,大會隨后通過了蘇聯憲法草案(這部憲法也被稱為“斯大林憲法”,之后的蘇聯憲法雖幾經修改,但都以此版本為基礎),從法律上規定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
1937年1月,第二次莫斯科公審。被告17人中包括卡爾·拉狄克等。13人被槍斃,其余被關入勞改營,這些人很快死于營中。
1937年7月30日,蘇聯秘密警察發布了第00447號針對“原富農”、“富農幫兇”和其它反蘇聯分子的命令。這個命令后來成為一系列其它秘密警察針對其它人群的命令的原型。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進入南京,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三十多萬中國平民遇難。
1938年3月,第三次莫斯科公審。針對所謂的“托洛茨基和右派集團”,其中包括原共產國際主席尼古拉·布哈林、原總理阿列克塞·李克夫、克里斯蒂安·見賴可夫斯基和原秘密警察首領雅戈達本人。所有重要被告人被處死。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軟硬兼施,在奧地利的親德分子和納粹分子的幫助下,兵不血刃占領了奧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歐侵略擴張的第一步。
1938年11月17日蘇聯行政委員會和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共同發表了《關于關押、檢舉審問和考問的法令》,此后貝利亞領導的秘密警察發布的命令取消了大多數秘密警察大規模活動,放棄了死刑的應用。這是這場大清洗的結束。
1939年8月23日蘇聯同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終以“閃電戰”實施了他幾個月前就打算實施的進攻波蘭的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英國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
1940年,蘇聯已經成為工業總產值歐洲第一、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1940年2月22日,十四世達賴在布達拉宮舉行了繼承職位的儀式“坐床典禮”。
1940年6月法國向德國投降。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 ,德國、芬蘭 、羅馬尼亞 、匈牙利的190個師的兵力分北、中 、南3個集團軍群 ,向蘇聯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1941年11月27日德軍突擊部隊離莫斯科只有24千米。
1943年7月5日希特勒又在庫爾斯克附近集中約90萬人的兵力,發動重點進攻。庫爾斯克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陣地戰,在一個多月的激戰中,雙方投入的兵力達400萬人 ,結果蘇軍取得了勝利。
1945年5月8日24時,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在柏林正式舉行。
1945年8月9日凌晨,在蘇聯遠東軍總司令A.M.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指揮下 ,蘇軍157萬多人在太平洋艦隊和紅旗黑龍江分艦隊的協同配合下,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線總攻擊。同時,對朝鮮北部的日軍發動進攻。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蔣介石在調兵遣將的同時,亦發動和平攻勢,于連續三次電邀中共領袖毛澤東到重慶談判。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等在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的陪同下,從延安乘專機赴重慶。
1945年8月30日為止 ,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關東軍各部隊全被解除武裝。此外,蘇軍還攻占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各島嶼。蘇聯蒙古聯軍攻占承德和張北。9月2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由杜魯門陪同在美國的富爾敦發表關于“鐵幕”的演說。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國情咨文,發表了敵視社會主義國家的講話,攻擊蘇聯是極權國家。國會兩院經過辯論后,分別于4月22日和5月8日通過關于援助希臘、土耳其的法案,撥款4億美元援助希臘和土耳其政府,幫助它們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獨立。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托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
1948年5月15日爆發的阿以戰爭中,以色列吞并了劃歸給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強行占領了西耶路撒冷。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國,但是仍然和臺灣存在大使級外交關系。
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向往。
1954年5月17日,美國最高法院為改變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就布朗控訴托布卡教育委員會一案作出判決:公立學校所實行的種族隔離教育是不平等的,違反《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
1954年9月29日赫魯曉夫訪華。從9月29日至10月12日,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和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政府代表團舉行了會談。毛澤東、劉少奇也參加了會談。這次會談簽訂了《關于中蘇關系和國際形勢各項問題的聯合宣言》、《關于對日本關系問題的聯合宣言》以及關于蘇聯政府給予中國政府5.2億盧布長期貸款的協定和關于蘇聯政府幫助中國政府新建15項中國工業企業和擴大原有協定規定的141項企業設備的供應范圍的議定書。赫魯曉夫代表蘇聯政府和人民致書毛澤東,贈給中國人民為組織擁有2萬公頃播種面積的國營谷物農場所必需的機械設備。對此,毛澤東表示感謝。赫魯曉夫對毛澤東發起的所謂人民公社運動和大躍進發生過爭論,戲稱“蘇聯的共產主義是吃馬鈴薯燒牛肉,中國的共產主義是喝大鍋清水湯”。
1955年夏,來自河北省清苑縣的第一批1000 名中國工人和3 名管理干部踏上了遠赴蘇聯的漫長旅程。蘇聯方面將他們分配到了三個企業中:伊爾庫茨克東方重工業建筑托拉斯400 人,莫洛托夫建筑管理局302 人,吉達聯合企業298 人。
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1955年12月1日,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城黑人羅莎·帕克斯夫人在公共汽車上拒絕讓座給白人,被捕入獄。在青年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的領導下,全城5萬黑人團結一致 ,罷乘公共汽車達一年之久 ,終于迫使汽車公司取消種族隔離制。
1956年2月14日, 赫魯曉夫上臺后召開黨的二十次代表大會。赫魯曉夫向大會作了黨中央工作總結報告,他認為世界力量對比正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世界大戰“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主張不同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他還認為某些資本主義國家可能“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大會選舉產生了以赫魯曉夫為首的新的中央委員會。赫魯曉夫針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提出了“三和”理論,即“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
1956年2月25日,即蘇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凌晨,赫魯曉夫卻突然拋出了一份長達4小時的題為《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在被緊急召集到會議大廳的代表們的驚愕中,全盤否定了斯大林,揭露了很多蘇共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負面情況。
1956年7月,按照日內瓦會議(1954年)規定,應該舉行越南統一國家選舉。艾森豪威爾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最后,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
1958年1月毛澤東在南寧會議上提出:“搞技術革命不是說不要政治了,政治與技術不能脫離。思想政治是統帥,政治又是業務的保證》。”同年3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政治掛帥是勤儉辦企業的保證》的社論,此后這一口號就不斷見諸于黨的重要文件。
1959年7月于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開幕式上,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理查德·尼克松展開過一場著名的關于美蘇意識形態和核戰爭的論戰,史稱“廚房辯論”。
1960年2月1日,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伯勒城4個黑人大學生進入一餐館,白人服務員命令他們走開,他們靜坐不動。這一英勇行為立刻得到南部廣大黑人學生響應,發展為大規模靜坐運動 ,迫使近 200 個城市的餐館取消隔離制。
1961年4月,美國組織雇傭軍入侵古巴;在加勒比海危機中,迫使蘇聯作出讓步。
1961年6月,美國總統約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面。
1961年8月,“柏林墻”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
1962年5月卡斯特羅宣布古巴走社會主義道路。
1962年7月初,古巴國防部長勞爾.卡斯特羅訪問蘇聯,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1962年10月17日,毛澤東主持召集會議,決定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當天,中央軍委下達《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
1962年10月28日,古巴導彈危機結束。赫魯曉夫在廣播講話中公開答復肯尼迪,蘇聯政府下令拆除您稱為進攻性的武器,并加以包裝運回蘇聯。
1962年11月19日,毛澤東從當天的《參考資料》上看到,印度總理和總統在十八日的講話中都說希望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沖突。他當即批示:“突然大談和平解決。送總理閱。請外交部研究一下,印度領導人過去幾天,是否有過十八日這種論調。”他抓住這一契機,作出了一項沒有先例的大膽決策:中國邊防部隊在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的情況下,主動實行全線停火,并主動后撤。
1962年11月21日零時,中國政府發表聲明,鄭重宣布:(一)從本聲明發表之次日,即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零時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二)從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一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將從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七日存在于中印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后撤二十公里。(三)為了保證中印邊境地區人民的正常往來,防止破壞分子的活動和維護邊境的秩序,中國將在實際控制線本側的若干地點設立檢查站,在每一個檢查站配備一定數量的民警。還宣布:如果印軍繼續進攻,重新推進到實際控制線或越過實際控制線,中國保留進行自衛還擊的權利,由此產生的后果由印度政府承擔責任。
1962年12月12日,赫魯曉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上,對中國在“古巴危機”和“中印戰爭”的立場,進行不公正的指責。
1962年12月15日,毛澤東同志的第一篇答辯文章,社論《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反對我們的共同敵人》,發表在《人民日報》上。「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