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引起的思考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育部為是否取消文理分科事問計于民之后,曾把全社會卷入了討論的漩渦。網上更是吵得沸沸揚揚。他們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是專家們。他們認為,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打好基礎,培養綜合性人才和提高綜合素質。
第二是學生及家長們。他們認為取消分科之后,將更增加學生本來就不堪其負的重壓。“還讓不讓孩子們活啦?”,“救救孩子吧!”。網上到處可見他們憤怒的責問和絕望的呼喊。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不改革高考制度,討論分不分科便毫無意義。
我覺得以上的觀點都可以商榷。
我們先說專家。現在的專家多了去了,多得就象市上的騙子小偷和店里的偽劣商品。他們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甚至為了撈點資本,以獲取更大更多的名利,會經常打著創新的旗號,想出些餿主意來嘩眾取寵。非常象那些心懷邪念,打著藝術的幌子,讓模特兒坦胸露體以飽眼福的服裝設計師。
我一點也不懷疑,以前的分科,肯定是他們始作俑。現在提出不分科,肯定也還是他們。
他們的提高綜合素質和培養綜合人才的理由,真正是信口雌黃。因為世上從來就沒有綜合性人才。就那些專家學者自己,有既精數理化,又通文史地的綜合人才么?而且,中學培養了幾年,到大學怎么就半途而廢不繼續培養了呢?至于說是打基礎。更是荒唐。如果我只準備蓋幢三百平米的別墅,卻要按照五千平米的地基施工,是不是頭腦有病?專家象這樣形而上學地看問題,以為面面俱到地學習就是培養綜合人才和提高綜合素質,真是民族的悲哀。
什么叫科學發展觀?說白了,就是要既唯物又辯證地看問題。令人驚奇的是,專家們對此好象一竅不通!
再看學生和家長們。他們反對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沒反對到點子上。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學生的負擔從六七歲上學開始便與時并增。起五更,睡半夜,掙扎于題海,攀援于書山。在毫無人性的摧殘下,孩子們的身心素質每況愈下。
上世紀末的中日少年夏令營中,日本就發出“你們下一代已經不是我們對手”的叫囂。他們敲響了警鐘,可沉緬于摸石頭的人們全不當一回事。因為有許多人因此而財源滾滾。
最后來說改革高考制度。雖然教育部問策于民,其實最后起決定作用的,估計還是那些個專家學者。
從改革到現在,專家們在各方面出的主意不少,可實踐證明,好主意不多。否則也不會出來那么多愈演愈烈的社會矛盾,以至現在花大力來糾正。我常告訴別人,除科研技術工作外,凡事只要專家插手,大多要節外生枝。因為他們被專業所限,一業障目,不見泰山。聽信了他們往往后患無窮。更何況其中有一些簡直就是漢奸。
我的觀點是,綜合素質也罷,減輕負擔也罷,跟分不分科其實沒有關系。
如果真的想提高素質和減輕負擔,就應該把必修科目減少。沒有量的改變,質是不會變的。
我們誰都清楚,中學學的那么多東西,到大學后,也只有跟專業相關的還能有點用。進入社會之后就更不用說了。既如此,那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對各科的基礎知識就應該淺嘗輒止,就不應該花費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牛角尖。
我理解的所謂綜合素質,就是德智體全面發展。
德育的內容可設傳統美德、社會公德、禮儀規范和法律常識。智育內容是漢語常識和寫作、中外文學的閱讀、唯物辯證法和計算機。體育的內容可分兩塊,必修的是身體素質的訓練,選修的是體育技能。而且,這必修科目應該從小學一直貫穿到大學。這就是綜合素質教育,考合格就拿畢業證。
數理化外史地生音美體育技能等等專業性科目,全部列入選修科,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天賦和理想去自由選擇。每個學生至少選一門。比如外語,小學和初中應該以會話為主。學外語主要用于交流。如果誰立志從事外交翻譯之類的工作,那他可以選修該專業為以后進大學繼續深造作準備。所有科目的教學都可以從小學開始,關鍵是教材的選編。
數理化應該趣味化,生史地應該故事化,外語則應口語化。
分科可從初三年級開始。因為經過幾年的學習,學生們對自己各方面情況和學習能力已經了解,可以對自己的發展作出選擇。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某一方面甚至幾方面的特長和天賦。學校的任務就是為他們了解自己提供條件并幫助他們實現自己選擇的目標。
相應的,大學招考就應該只考必修科和選修的相關專業科。不過相關的考試部門是希望多考的,因為這也是生財之道。考的越多則收獲越多。所以他們萬變不離其宗,只一個"錢"字了得!以故,想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愚見若果能實施,則學生的素質可提高,而負擔也可減輕。他們學自己之所愛,將是快樂和充滿動力的。而高水平專業人才的出現也將指日可待。
我希望,專家們不要用服裝設計師的頭腦來思考這種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學以致用,既為國家建設,也為自身價值。所以,專家們應該學點辯證法之后,再來想點子出主意,以免禍害子孫,誤國殃民。
當然,人微言輕,也只能希望希望而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