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學“孔孟”當去粗取精
2010年04月07日 來源:僑報 作者: 資中 (紐約空中飛人筆名)
最近看了一部名叫《一代大商孟洛川》的電視連續(xù)劇,該劇的主旨是在宣揚和歌頌北宋儒家兼政治家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
自于丹的“論語心得”在大陸央視《百家講壇》熱播后,美化和贊揚孔孟的講座可說是絡繹不絕。如易中天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一部”《實話孔子》、鮑鵬山的《孔子是怎樣煉成的》、傅佩榮的《孟子的智慧》等。一個個教授級的演講大師口若懸河,口沫橫飛,令人目不暇接。
《論語》所講的無非是一些“仁、義、禮、智、信”儒教五常的東西,以及孝忠之道,教人如何做人、處世和安身立命。它的治世之道充滿了君主思想,教導統(tǒng)治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只靠一部《論語》能夠治得了天下,豈非笑話。沒有今天的科學、技術,征服宇宙可能嗎?
凡是對國學、國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述四書中最重要的一部,記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集中地反映儒家的思想,其核心是“仁、禮”,以“克己復禮”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準則,達到維護封建宗法制度與等級秩序的目的。自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教”以來,儒學成為官學,成為封建時代中華文化的主流,統(tǒng)治和影響中國人的思想行為至深且巨。
直到“五四”運動高舉科學、民主和救亡圖存、反帝反封建的旗幟,通過聲勢浩大的批判運動,才將封建儒學中“三綱五?!保ā熬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三從四德”(“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余毒肅清。正是擊中了儒家思想的要害,儒學才從此被剝?nèi)チ酥袊鴤鹘y(tǒng)道統(tǒng)和法統(tǒng)的神圣外衣,成為純文化的資源。對于儒學在中國的歷史過程,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輕人知之甚少。
“五四”時代反對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專家學者,如社會主義者陳獨秀、馬列主義者李大釗、自由主義者胡適、無政府主義者巴金、愛國主義者魯迅等早已作古。即使“五四”時代的熱血青年,今天在世的也已不多。一些國學先生們乘此大好機會,為復辟儒家思想而大造輿論,就不奇怪了。今天的年輕人,可以說是一張白紙,如果不加批評地讓封建儒家思想在祖國大地上復活,后果怎堪設想?如果沒有“五四”時代對儒家封建思想的批判,新中國能否誕生,改革開放能否成功,中國能否順利地進入信息時代,中國的初步繁榮昌盛能否實現(xiàn),恐怕都是問號。
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正確的方針應該是“批評地繼承”。必須承認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中存有精華與糟粕,只能“取其精華,去其封建性的糟粕”。但今天的情況是,不少人打出“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旗號,夸大儒家思想的作用。中國人缺乏創(chuàng)新、進取、冒險、探索的精神,難道不是受了“溫、良、恭、儉、讓”儒家思想中謹小慎微的毒害?
筆者絕不反對“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當然更不反對《百家講壇》介紹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各種學術思想。但由于儒家的學術思想統(tǒng)治了中國太長的時間,儒家對中國社會和民眾的影響巨大,儒教的學術思想引發(fā)的爭論也最為激烈,所以今天無論在介紹儒家諸子的為人、儒家的學術思想之時,也應同時介紹儒學曾經(jīng)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為批判否定對象的歷史真相。
年輕人在當今全球化的信息時代,是學習科學技術重要,還是回頭學習不加批判的“傳統(tǒng)文化”重要?筆者以為,中國政府在這方面應該有適當引導的責任。
(作者系旅美華人評論家)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