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矛盾兩個方面斗爭的體會
一、事物的性質由事物的矛盾戰勝方所決定
毛主席說,事物的性質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
對主要矛盾的分析我們已深有體會了,毛主席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會去講當時的形勢與任務,其實就是分析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那如何分析矛盾的哪一方面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呢?我認為很多時候需要通過斗爭來認識。矛盾雙方進行斗爭,勝出方為事物的主要方面。
中醫認為,當人體內的正氣壓住了邪氣,人體就健康,就會慢慢地自我修復。而一旦風寒侵體,使體內的邪氣壓過正氣,那人就會生病。
我們經常講理想主義者。愿意做好事,為人民服務的不見得就是理想主義者,只有當“為公”與“為私”起矛盾而選擇了“為公”的人,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這一點大家應該深有體會。
常有人說中國人有劣根性,但為何在毛主席時代中國人卻普遍表現出人性高尚的一面?同是那一批人,為何1978年之后又慢慢地展現出鄙陋的一面?原因就是毛主席時代是正義戰勝邪惡、賞善罰惡的年代,人性中所有善的一面都得到了激發,人性中惡的一面都得到了遏制,1978年之后則是相反。
矛盾雙方的統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當矛盾雙方起沖突的時候,哪方戰勝,就決定了事物會向哪方的方向發展。這次甲方勝利了,下次甲方再勝利的可能會非常大。反復多次,事物總是向著甲方方向發展,那甲方便是事物的發展方向。事物這種發展的方向性,便為事物的性質。人內心“公心”與“私心”的斗爭,社會上正義力量與邪惡力量的斗爭,也是這個道理。
我們去影響人,關鍵就是讓他(她)的公心戰勝私心,而非偶爾跟我們做點善事;我們去改造社會,關鍵是要讓正義戰勝邪惡。高中的時候我以為社會的問題是因為沒有好的辦法去改造。上大學后才知道其實辦法是有的,只是沒有去做的人,尤其是沒有不會變質的人。后來才知道,其實不變質的人還是有一些的,但為何這些人不能造福一方?因為還有阻撓他們的人。不把阻撓的人斗下去,理想主義者的惠民措施就無法實行。社會是這樣,一個地區也如此。焦裕祿剛到蘭考的時候,就是先整治干部隊伍,讓大家都努力為鄉親工作,而非得過且過,然后再進行各項治理蘭考的工作。
千百年來立志于改造社會的偉人,采用的方法往往是人心換人心,以我的善心去呼喚別人的善心,等大家都變得很有善心了,這個社會就變好了。一方面沒看到人內心是有善惡斗爭的,一時呼喚起來的善心以后可能會被惡心戰勝。另一方面沒看到反動勢力是強大且思想根深蒂固的,他們的思想是難以改造的,不把他們斗下去社會是無法變好的。(弱者、失敗者的理論是沒人會信的,只有先把反動勢力戰勝,才能改造他們的思想。)直到馬克思出現,才把暴力革命列為改造社會的必經之路。
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戰勝方面所決定的,因此我們改造事物的辦法就是讓我們中意方面戰勝另一方面,改造社會的辦法就是讓正義一方戰勝邪惡一方。
二、矛盾雙方斗爭的勝負由力量對比所決定。
既然事物的性質由主要矛盾的戰勝方面所決定,那矛盾的一個方面如何才能戰勝另一個方面呢?這里用戰爭的例子進行詳細闡述。
毛主席認為,戰爭的勝利有兩個因素,一是客觀力量上占優勢,二是主觀上的能動發揮、不犯錯誤。客觀力量起基礎性作用,主觀發揮起決定性作用。
但我認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員不應把戰爭的勝利寄托在對方的失誤上,另一方面自己也不應該犯錯誤。如果以雙方主觀上都不犯錯誤為前提的話,那客觀的力量對比就應該起決定性作用。一支軍隊可能犯了很多次主觀錯誤,但只要損失不大,客觀力量還在,就還有勝利的可能。反之,一支軍隊可能一次錯誤都不犯,但力量弱小,則很可能會失敗。
大家都說毛主席用兵如神,但毛主席在總結井岡山戰爭的時候就說了倆字,一個是“走”,一個是“打”。戰爭剛開始大軍壓境,不要正面交鋒,而是四處游走,等走到某個區域,我方力量比敵方力量大時(敵方走散了,或前后脫節),就集中兵力殲滅。如此尋找機會,逐個擊破,最后把整支軍隊都消滅掉。
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全局的優勢不代表局部的優勢,力量對比所起的決定性意義并非武器決定論那種簡單、機械的決定意義。為避免理解上的混亂,這里不展開論述。
既然勝利的關鍵是力量對比,那我們可以反過來重新定義“勝利”一詞。只有把敵方的力量全部消滅了,才是最終的勝利。拉美常出現這么一種現象:左翼政權上臺了,但沒過多久又被推翻了。原因就是沒把敵對勢力消滅,甚至敵對勢力還占優勢。在沒把敵方力量消滅的情況下,連奪取了國家政權都算不上真正的勝利,由于可見消滅敵對力量才是真正的勝利。
既然勝利的標準是消滅敵方力量,勝利的關鍵是力量對比,那具體到每一場戰爭戰役,勝利的評判標準應該是——增加了力量對比份額。有這么一種情況,我們贏得了每一場戰爭,還是以1:10的死亡比例贏得戰爭的,但我們最終卻失敗了,為什么?只要原來的力量對比小于1:10,那我們就會失敗,我們在消滅敵人之前把自己先消耗光了。(這就是商戰上有名的“以本傷人”法)。
長征途中,有這么一次戰機,紅軍可以以比較少的損失消滅國民黨的一支軍隊。當時整個領導層都同意說要打,只有毛主席反對。在毛主席的努力下,這場戰沒打起來。理由很簡單:紅軍就這么點了,再小的損失也是損失,而且損失的兵力是無法補充的,所以不打。
以同樣的觀點看井岡山的戰爭,其實每一場戰爭也是失敗的。那時候紅軍剛建立,與國民黨的軍力相差何止百倍!當時的紅軍能以一抵百嗎?不能!那為何我們又說井岡山的戰爭是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呢?關鍵是那些戰爭保衛了根據地,使根據地得以發展擴大,從而便紅軍有經濟上和兵力上的補充。宏觀地看,井岡山的做法是增加了力量對比的份額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紅軍勝利的關鍵不在于每一場戰爭的勝利,而在于戰爭之余的發展壯大(戰爭的意義在于保護發展壯大的空間)。用這個觀點去看紅軍的歷史,我們發現,紅軍在力量不占優勢的時候(三大戰役之前),總體上是不主動進攻的,都是在國民黨的力量薄弱區發展壯大。當然,對于敵人的來犯也是給予痛擊,而非一味避讓。等到力量占優勢時,才發動進攻,消滅敵人。
與毛成對比的是切·格瓦拉。切自稱是毛主席游擊戰的學生,他的游擊戰打得相當好,在玻利維亞的時候常常是1:10的死亡消耗。但問題是他沒搞根據地,沒發展當地人民加入他,他的士兵都是從古巴帶來的,死一個是一個,所以后來失敗了。
孫子曰: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進一步說,國家來往,并不總是兵戎相見的,更多的時候是政治談判。朝鮮戰場上有這么一句話: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別想得到。兩國的政治交往,簽訂的各種協議條約,也是建立在雙方的力量對比上的。看看如今各國屈從美國,接受很多不平等協議就知道。
國際如此,一國之內也如此。國家是統治階級統治民眾的工具,法律法規代表的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國內的各種政策、法律法規,其實是國內各種力量斗爭的結果,是要符合各種力量的對比的。否則“吃虧”一方會繼續斗爭,直到符合力量對比才罷休。工會力量強的國家,對工人就好點;工會力量弱的國家,工人的生活就比較慘。
法律法規反映的,是制訂當時的社會力量對比。一經制訂,就會在相當長期的時期內保持不變。但社會的力量對比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這二者的矛盾如何協調呢?實際上的情況是,法律法規的執行,是符合于執行當時的力量對比的,所以會出現有法不依的情況。道理很簡單,法律是要人去執行的,誰去執行嘛,而且有人去執行也會有人去阻撓,所以法律的執行就是各方力量的斗爭,是要符合于力量對比的。現在很多人拿著法律的武器去檢舉揭發、維護權利,卻達不到法律所承諾的效果,就是這個原因。社會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當然可以修改法律法規,但不要以為法律法規沒有修改,它就還是制訂那時的那個樣。由此,我們便能清楚地看到制度迷信的問題所在。
所以說,矛盾雙方斗爭的勝負是由力量對比所決定,戰場拼殺是如此,政治博弈也是如此。社會的改造來來去去就兩種方式,革命與改良。革命是武裝斗爭,改良是政治斗爭。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現在知道其實革命與改良都只是形式上的不同,核心是一樣的,就是擴大己方削弱敵方,增加力量對比的份額。
三、什么是力量。
講了半天力量對比,那到底什么是力量,力量由什么組成,如何判定力量大小?
力量這個詞是用來描述矛盾雙方斗爭的,所以力量大小要在矛盾斗爭中去檢驗。
打比方說,一個人能一挑三,那他的力量就是3;一個10個人組成的良好組織,能抵得過100個分散的人,那這個組織的力量就是100;一個人配備了戰斗機后能戰勝1000人,那力量就是1000。正如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一樣,我們通過斗爭認識力量大小,又通過斗爭檢驗力量大小。力量大小最終要經過斗爭來檢驗,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認我們能提前對力量大小有所認識。
在所有的力量構成因素中,集體組織是一基礎性的因素。沒有集體,再多的因素也拼不上來。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集體能不停地加人,發展壯大)。組織起來的少數人是比分散的多數人要有力量的。現在受剝削受壓迫的人很多,但這些人是分散的,只有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形成思想統一行動一致的組織,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另外,力量大小是指削弱對方的力量大小,因此不同階級不同人群的力量大小是不一樣的。在半殖半封時期,壓迫人民的是地主階級,他們的經濟基礎是農業,因此把農民團結過來是對他們的致命性打擊。如今壓迫人民的是大資本家,他們的經濟基礎是工業,因此把工人團結過來是對他們的致命打擊。但要注意,最有力量的是正在生產的工廠里的工人,像歐美的工人、中國的國企老工人,他們的力量是不大的。而很多人重視的輿論壓力,其實力量是不大的,因為它無法對資本家、政府官員形成有力的削弱,它的作用更多是喚醒民眾,使人們團結起來。
四、斗爭的方式
有了組織有了力量之后,如何斗爭的問題也是要仔細考慮的。
在國內外的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都發生過這么一幕:反動派說,你們放下武器吧,放下后就答應你們的條件,結果放下武器后就慘遭殺戮。我們的力量是我們斗爭和談判的基礎所在,是千萬不能放棄的。只要我們力量在,就不愁沒有談判的機會。朝鮮就是這樣,核武器它就一直不放手,所以它毀約了好幾次之后美國還得主動來和它繼續談。
另外一點,敵人用的手段,我們也要用,理由就是:因為敵人用。在共運史上,常有這么一種觀點:不要用暴力武裝手段,不要有政黨。這種觀點被實踐檢驗是錯誤的,因為敵人有武裝,敵人組成了有力的政黨,我們不采取同樣的手段就無法削弱他們。
還有,力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矛盾斗爭其實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只是很多時候是緩慢的、隱性的而已。保持現狀是不可能的,不是我方把敵方斗下去,就是敵方把我方斗下去。因此矛盾斗爭是無止境的,我們不能懈怠。
五、對我們的指導
行文到此,其實該說的也都說了。這里只是再強調一遍。
我們該如何認識社會?無論是大社會還是一地的小社會,關鍵是要去了解到社會的各方力量對比。各方的力量大小及各自傾向的發展方向,決定著這個社會的發展方向。
我們該如何改造社會?問題的關鍵要去改變力量對比,增強我們所傾向的力量。
其實本文講述的道理還是比較淺層次,但在共產主義的運動史中,因為大多數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從而犯錯誤的情況很多,所以還是希望大家予以重視。
2010-4-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