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財政和“招、拍、掛”已成眾矢之的,地方官員仍樂此不疲
蔡金安
地方政府樂于賣地,靠賣地生財,增加財政收入,推高GDP,同時使地價房價居高不下,已成不爭的事實。土地出讓的“招、拍、掛”形式也使各地“地王”頻現,助推房價。土地財政和“招、拍、掛”遭到廣大民眾和有識之士的痛斥,而地方政府仍沒有剎車的跡象。
一段時間以來,當民眾和媒體攻擊高房價時,房地產商往往宣稱“地方政府出讓土地的費用越來越高”,房價與地價互為因果的關系,使得政府土地出讓的行為同“高房價”一起備受質疑。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表示,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是房價高企的主要責任者,也是房價居高不下的“根源”所在。
中國指數研究院一項調查顯示,2009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土地出讓金累加額為1.08萬億元,比2008年增長140%。
“地王”的頭銜雖然歸屬于不同的開發企業,但購地的資金卻無一例外地進入到地方政府的腰包。
“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國是靠出賣土地來支撐政府支出的。”全國政協委員梁季陽直言,房地產市場的病根在于土地壟斷,在于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地方政府是我國房地產交易中最大的獲利者,要遏制高房價,就必須降低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
梁季陽說,據統計,2009年,全國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已經超過15萬億元。不少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已經占地方財政收入近50%。為什么在房價下跌的時候,地方政府總會或明或暗地“托市”、“救市”?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梁季陽建議,中央政府要從財稅體制改革入手,從根本上解決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禁止房產投機,遏制住宅投資。
除了飽受爭議的“土地財政”,土地出讓的“招、拍、掛”形式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2002年,國土部出臺《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我國正式實施土地“招拍掛”(招標、拍賣、掛牌)制度。此舉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暗箱操作”等土地腐敗問題,制度創新意義不容否認。但多年的實踐表明,“招拍掛”制度的執行偏差和“副作用”也同樣不容忽視。
根據國土部的統計,2009年全國商品房用地出讓交易中,采用招標方式的占2%,而根據“價高者得”原則確定買家的出讓方式——拍賣和掛牌,則分別占交易地塊總數的18%和80%。
王健林表示,實行招拍掛制度以前的15年,我國的房價平均年增長率為5.1%,低于收入增長和GDP增長。獲取土地渠道容易,有資源、有關系就能夠批到地。雖然可能有腐敗在里面,但房價還是比較低。從真正開始實行土地招拍掛制度,土地從一個渠道供給,價高者得。從2004年到2010年的6年間,平均房價每年上漲10%左右,漲幅是10多年前的3倍左右。遏制腐敗的效果是達到了,規范市場的目的也達到了,但產生的副作用是土地價格一再推高。
從3月28日到4月1日,新華社一連5天發表“新華時評”,矛頭直指地方政府,痛批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根源所在——土地財政和土地招拍掛以及腐敗所釀生的高地價高房價。
3月28日《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透支未來的賣地財政,決定了房地產市場難以持續,更意味著依靠這種方式拉動經濟發展難以持久。
3月29日《不能讓樓市成為投機者的樂園》:地方政府必須轉變發展思路,不能再沉溺于地產投機所帶來的“人氣”和“財氣”當中。
3月30日《堅決清除房價中的“腐敗成本”》:房地產業需要公開的不僅是開發成本,而且開發過程涉及的所有審批環節都應該徹底公開。全面擠壓腐敗的空間。
3月31日《瘋狂的房價叫板土地招拍掛》: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現有的土地招拍掛屬于供給壟斷和需求競爭型。這種供給壟斷與需求競爭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惡性競爭,導致地價不斷暴漲。
4月1日《“土地財政”還能維持多久》:僅憑所謂“經營城市”的口號,通過“收儲土地”和高價拍賣,轉手就能獲得巨額收益。更何況,房地產開發當年就能見效,對GDP的“貢獻”顯著。如此情況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動控制房價?“解決‘土地財政’問題,當務之急是從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財’的沖動。”
何時才能解決“土地財政”問題和土地出讓的“招、拍、掛”形式,有效抑制地價、房價的瘋長?我們拭目以待。
2010.4.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