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與小販的沖突每天都在上演,好似日出日落,亙古不變。新京報說,26日下午4時許,昌平區回龍觀龍華園小區門口,一名賣書攤販被城管隊員圍打,遭上百人指責。當晚,20多名目擊者自發前往派出所探望商販,并錄口供配合調查。
城管到底怎么了,咋成了“惡”的代名詞?
網上有人提出,要使城管不再作惡,解散城管隊伍是不二法門。這當然是偏激之詞。現代城市,需要有一支專門維護秩序的隊伍。試想,沒了這支隊伍,城市將會變得怎樣?也許醫院門前賣茶葉蛋的小攤,擠得會讓救護車無法進出;也許音樂廳門前賣羊肉串的吆喝聲,會蓋過里面激越高亢的交響曲……也許有太多的也許。但城管與小販之間難以消彌的沖突,顯然暴露的是社會不穩定一面,與當下倡導的構建和諧社會水火不容。
這種對立不再是一般的社會矛盾,而成了社會結構性難題。有人寄希望提高城管隊伍的素質,把更多大學生充實到城管隊伍,以期達到文明執法目的,想法雖好,但忽視了問題所在,城管人員的素質很重要,根子上還是一個角色不當問題。城管與被管理對象的對立,是一早就注定的,管理與被管理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回避不了。
為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多年前,打造服務型政府作為一句口號被提了出來,但時至今日,在很多方面“服務”還停留在口頭上。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強調的仍然是管理,服務從屬。“城管”就是一個極富強權色彩的字眼。不把城管的角色定位放在以服務為主導上來,城管與小販沖突就不會中止。
強調服務,不妨從改變“城管”這一稱謂開始。名字雖然是個符號,但名字也有著一種朝向。我看給城管改個名,叫“秩序引導員”如何?引導本身就是一種服務,引導到位,就能使城市秩序得到優化,達到用權力管理未必能夠達到的目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