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無止境
來到《烏有之鄉》不知不覺已經半年。半年來,在鄉里學習了很多知識,結識了很多同志,也把自己的感情傾注進來,留下了些許文字。
這里是理想之鄉,是革命的大本營。隨著不斷地學習,思考,革命,越來越感到“革命無止境”。借用一下雷鋒同志的說法,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革命事業是無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革命事業中去。革自己的命,革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的命,將革命進行到底。
革命無止境,革命也永生。
學習革命
人一出生,就開始學習。從咿呀學語,到上學學知識,工作學技能,年老學養生,真是“活到老,學到老”。
人,為什么要學習呢?為了追求幸福。至于幸福是什么,不在此展開。
人,如何學習呢?表面看,是向老師學習;深層次看,是向大自然學習,人是自然之子,是大自然的產物。
老師,包括出生時的父母,長大后的教師,以及所接觸到的所有的“人”和“物”,即人周圍的大自然。
對于中國人這個群體來說,截止到目前為止,有兩大老師,可以說影響最大。一個是孔子,一個是毛主席。當然,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中國,這塊神奇的土地也是老師。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對這句話,【百度】的翻譯和解釋是:
“學習而不思考,則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思考而不學習,則會變得精神疲憊而無所得。”
“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連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以致用。”
2000多年來,孔孟儒家,有出息的弟子們,都認真踐行著這句話。只不過,他們學好以后,“學以致用”的目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毛主席,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說,
【這種態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走過了許多彎路。但是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在如此生動豐富的中國革命環境和世界革命環境中,我們在學習問題上的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改造我們的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取得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勝利,而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呢?在《為人民服務》中,毛主席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又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采用了。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所以,學習為革命,革命為人民,也為“我們這個隊伍”,為共產黨和人民軍隊自己。
小結:孔子,這個老師的學問,是為自己,為帝王,“終究是奴才”。
毛主席,是人民的偉大導師,毛澤東思想,是為人民,包括自己。
中國人民,要追求幸福,就要“打倒孔家店”,學習毛澤東思想;以大自然為師,解放全人類。
性格革命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培養了自己的性格。性格,就是思維定式。
要革命,就要改變自己的性格。
性格的形成,對于當代中國每個人來說,都或多或少地受過孔孟儒家思想的影響。
兩千多年前,孔丘,出生于一個破落的奴隸主貴族家庭,養成了雙重性格。
一方面,想做別人的主子,恢復他奴隸主的地位和身份,自己不勞動,靠剝削勞動人民來過他驕奢淫逸的生活;另一方面,不得不做別人的奴才,既在別人的大樹下好乘涼,又能為自己的不勞而獲找理由。
后世孔子的儒家弟子們,更是陰險狡詐。一方面,在剝削階級得勢時,幫助剝削階級壓迫勞動人民;另一方面,當革命人民快要勝利時,轉而投機革命。革命一遇到挫折,便再轉頭尋找新的主子。總之,是能夠為自己“安身立命”。
孔儒們,這種“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自私自利的性格,只適合于“生于安逸”,如何能在憂患之時,“齊家治國平天下”呢?每臨家國危難,民族危亡之際,孔儒們只會“棄家賣國投靠敵人”,幫助敵人平天下而已。
寄生蟲,奴才,叛徒,是孔儒們的代名詞。
中國人,不在性格上革命,能行嗎?
革掉儒家奴才的雙重性格,培養中國人的開天辟地的獨立精神性格,要發揚毛澤東精神。
思想革命
人的性格,決定思想和行動,也就決定了人的命運。
思想和行動,構成了實踐。正確的思想和正確的行動,產生正確的實踐結果。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毛主席在一九六三年五月指出,“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語言習慣。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語言習慣,毛主席時代有那個時代的共同語言。
今天我們這個時代,應當用我們的語言來學習闡述毛主席的思想。
譬如,“思想”這個詞,現在既可以是名詞,也可以當動詞來用;“實踐”這個詞,既包含行動,又包含動詞的思想,等等,一且要看當時的語境。否則,便是“書呆子”。
“人的正確【思想】(名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從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等等實踐中來的。這里的“實踐”,就是思想和行動的合成。
而我們現在很多人,把實踐僅僅等同于行動,而把思想排斥在外。這是造成很多分歧的地方。
只有實踐行動,不等于真理就會從天而降;還要同時經過人腦的加工。什么“勤奮出天才,實踐出真知”,鼓勵勤奮和實踐行動,是對的,但片面夸大就不科學了,都是偽命題。
【思想】不是人腦里固有的,但和行動是同時發生的。在行動的過程中,大腦同時在工作著,在“思想”著;“思想”與行動是同時進行的,而不是等行動結束了,才“思想”出真理來的。
不同的人腦,不同的加工過程,不同的加工方式和方法,會出現不同的加工結果。經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等的加工,才有可能達到接近正確的認識結果。而這個人腦加工的過程,就是“思想”(動詞)的過程。
應該相信,沒有人會說,行動是不用動腦子的;不用動腦子的行動,不是正常的人類的行動。因此,行動的過程,同時就是“思想”的過程。
實踐,就是行動和“思想”(動詞)的合成。所以,【思想】從實踐中來,也是從“思想”中來。
這是因果關系。
另外,實踐的結果,會產生正確的【思想】,當然也有不正確的【思想】,難道說正確的【思想】,來源于這眾多的【思想】之中,不對嗎?
這是內涵和外延的關系。
總之,由于因果關系,內涵外延關系,說明人的正確【思想】,既從實踐(“思想”)中來,又從實踐的結果(眾多的【思想】)中來。難道只允許說“從實踐中來”,可以不準說“從思想中來”嗎?
思想本身革命,也會帶動行動上的革命;行動中革命,也會帶動思想革命;思想和行動,是矛盾密不可分的,都是實踐的一方面。
哲學要革命,數學要革命,周易要革命,等等人類的所有文化革命,要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為全人類和大自然服務。
革命,無所不在,無往而不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