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打司令部”的目的是什么?
對毛澤東發動“文革”之目的的猜想
(一)
“1966年8月上旬的某一天,在距游泳池不遠的大灶食堂外邊,貼出了一張標題是《炮打司令部____我的一張大字報》。”(參見《毛澤東最后十年》陳長江、趙桂來著)大字報中寫道:“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的大字報和人民日報評論員的評論,寫得何等好啊!請同志們重讀一遍這張大字報和這個評論。可是在五十多天里,從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領導同志,卻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將無產階級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打下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圍剿革命派,壓制不同意見,實行白色恐怖,自以為得意,長資產階級威風,滅無產階級的志氣,又何其毒也!聯系到1962年的右傾和1964年形左而實右的錯誤傾向,豈不是可以發人深省的嗎?”文尾署名:毛澤東。時間是1966年8月5日。時隔七個月之后,1967年4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戚本禹批判劉少奇的文章《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把劉少奇正式定義為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有一部分人將二者聯系到一起,就得出一個奇怪的結論: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打倒劉少奇。原因則是1958年大躍進之后劉少奇在黨內的威信日益提高,并開始威脅到了毛澤東的權威。我在與朋友、同事閑聊文革時,這種觀點聽到過不只一次,于是產生了一個疑問:“毛澤東僅僅為了打倒劉少奇,就不惜代價地把國家搞亂,難道說晚年的毛澤東真的老糊涂了嗎?”正是為了消除這一疑問,我開始尋找一些與毛澤東相關的書籍閱讀。而我閱讀了十幾本這樣的書之后,得出了一個明確的結論: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決不是為了打倒劉少奇。那么,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
我們常常提到一個概念:文化劣根性。那么,什么叫做文化劣根性呢?權威的定義我沒有見到過,僅就我自己的愚見而論,所謂文化劣根性就是社會人格中的一些臭毛病。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種可恨之處,就是我之所謂臭毛病。這些臭毛病如果是非常地頑固,非常地難以去除,并因此而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建康發展,從而處于落后被動的國際競爭地位。那么,我們就可以給這些臭毛病起一個比較文雅的名字:文化劣根性。上面還提到了另外一個概念,即社會人格。這個概念我只記得是在一個叫做榮格的外國人的書中看到過,但這個名詞究竟的含義是什么?我現在是一點也想不起來了,為了避免誤會,我也只好將自己對它的定義陳述如右:我之所謂社會人格,就是一個區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社會個體或者個人,在人格方面所表現出的一些共性。我的一位湖南的朋友曾對我說過一句話:“你們山西人保守、小氣”。他對我們山西人的評論和看法是不是與客觀相符?這里無需討論,但是,他所說的保守、小氣,我們就權且可以認為是山西人的社會人格。現在我們開始討論一個關鍵的問題:我們漢族的文化劣根性是什么?我只所以說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因為只有找到了這一問題的答案,我們才能了解到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真正目的。
那么,我們華夏漢族的文化劣根性究竟是什么呢?對此提問,毛澤東曾在長沙求學期間用十六個字給出了一個概括性的回答:“國民性情,虛偽相崇,奴隸成性,思想狹隘”。他認為,這是當時的中國只所以貧窮落后,受盡列強凌辱的根本原因。無獨有偶,我們再來看看魯迅在“《吶喊》自序”中的一段文字:“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本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從年齡上來說,魯迅要比毛澤東大12歲。但我們可以認為他們是同一時代的人。當時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等為代表的進步人士,對如何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這一問題,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只有從根本上變革民族的精神才是最根本的改革。只有從根本上變革民族的精神,中國的復興才能真正實現。毛澤東認為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并對此深信不疑。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在武漢1971年11月20日的談話中找到根據。毛澤東在這次談話中說道:“魯迅是中國的第一個圣人,中國的第一個圣人。中國的第一個圣人不是孔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學生”。另外,1966年7月8日毛澤東給江青的信中寫道:“我跟魯迅的心是相同的。我喜歡他那樣坦率,他說,解剖自己往往嚴于他人。在跌了幾跤后,我亦往往如此,可是同志們往往不信”。可見毛澤東對魯迅的推崇。那么,我們現在就可以提出另外一個問題了:中國漢族文化之中,或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人格之中屬于文化劣根性的部分主要是一些什么內容?對于我來說,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大,非常難的問題,但為了完成本文,我也只好硬著頭皮來努力回答這一問題,盡管真的是勉為其難。
這里我以毛澤東關于“國民性情”的概括為提綱,分三個方面來討論漢族的文化劣根性。即一、虛偽相崇。二、奴隸成性。三、思想狹隘。
為了保持每一篇博文日記的完整性,我把對漢族文化劣根性的探討放在下一篇日記中專門進行。這里僅指出一點,即我為什么要特意指出漢族文化劣根性這一概念?是因為我覺得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一個“集合”概念,她包括漢族在內的56個民族。因此當我要探討民族劣根性的問題時,就必須很明確地貼上一個鮮明的標簽:漢族。有沒有這樣的必要?我不知道,但僅就我本人而言,我這樣做是出于對其他兄弟民族的尊重。也就是說,我們漢人有的臭毛病,人家其他的兄弟民族的人民不一定有,若簡單地用“民族劣根性”這樣的概念,是對兄弟民族的一種不尊重。對此,在我今后的日記中不再進行說明。
(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寫于山西、晉中、榆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