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良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日本侵華時,偽政權給中國公民頒發的“良民證”。但沒有想到這個曾深深烙痛國人的詞,竟在中國人民站起來60年之后再度在江蘇顯現。
據3月27日京華時報消息,徐州市睢寧縣創造性地將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入了大眾信用征集系統,從銀行欠貸到早點擺攤,從官員受賄到司機闖紅燈,從欠繳水費到家庭道德等無所不包。這些行為全部被量化為分數,并將公民個人評為ABCD四個等級。睢寧縣委書記王天琦表示要“嚴管民風”,要讓群眾“一處守信,處處受益;一處失信,處處制約”。
睢寧縣政府的出發點或許是好的,希望通過這樣的手段,提升公民素質和社會風氣。但問題恰恰在于,他忘記了手中的權力是誰給的?忘記了“橘生淮南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的真理。一方面運用權力平臺隨意公開評判公民的私德;另一方面在評價標準上卻遠離基本的法律依據,以至于出現了招商引資也成為信用加分項的怪事。
老祖宗早就教導我們說,“人之初,性本善”,常人皆有向善心,若是不慎走反面,內里定然有原因。試想,如果人人都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尊嚴地活著,誰也不會拿自己生命去冒險,拿自己名聲開玩笑。比如到看守所喝開水死,又比如上演跳樓秀,還比如反對強拆被活埋、被自焚等。更不會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老跟政府“斗”,除非他是神經病!
古今中外的經驗還告訴我們,要有“良民”,先有“圣君”,民風本由官風帶。一個時代的風氣好壞,在于政府,在于官員的示范行動和影響力大小。你睢寧縣政府的官員們如若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官,還怕民風不正?!我們早就從文字上知道,位于徐州市東南部一個人口超130萬的睢寧,曾一度以民風“質樸存彪悍”著稱,但在現任官員的領導下卻變成了“老百姓喜爭好斗善訴訟”(睢寧縣委去年出版的《睢寧改變》一書中對當地的民風描述),難道你就不捫心自問?何因何果?!
即使睢寧百姓真的已“喜爭好斗善訴訟”,要想改善,也應在狠抓官員“以民為本”上下功夫,在狠抓科學發展上下氣力,從你縣委書記、縣長自身做起,通過官員們的以身示范,并在法律規定的空間內行使權力,慢慢去感化民眾,慢慢去改善民風。而不是超越責任,任意妄為,肆意侵犯公民的基本生活,把公民區分“三六九”。睢寧眼下焏待嚴加整治的恐怕并非民風,而是官風。
再退一步說,既使睢寧公民信用系統的建立是合法的,這個信用系統的使用也只能有限的。比如時下的銀行系統的還款信用,就是有限的信用,只適用于銀行貸款。而在睢寧縣的所謂的個人信用,是和各種審查和執照、貸款等申請聯系在一起的。如此隨意將信用和道德拼湊一起,豈不出現國家權力的錯位?怎不傷害公民的權利?!
更為嚴重的是,個人信用既涉及道德,也涉及個人權益,每個人的信用,就是他一生的道德身份證。作為個人隱私中的環節,一旦被《今日睢寧報》公開,就等于撕毀了公民的道德身份證,也突破了地方政府的權力尺度,是把公民“逼上梁山”,絕望之中,信心更失,最終出現“破罐子破摔”,怕你何來?!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讓公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嚴。而公民尊嚴的前提,正是私權不受公權的侵害,自身的自由也能得到充分保障。地方政府有責任維護公民的合法信用,卻沒權力將公民分為“三六九等”。因為尊嚴不但是公民生活得更好的保障,也是現代政治文明之下的底線和準則。睢寧公然把公民貼上ABCD的等級標簽,在執政理念上弱智到了何等地步?這樣的官員還稱職嗎?!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