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國的崛起之路
一、劉濤的《中國崛起策》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示
每當說到中國崛起這一話題時,就要想到劉濤博士的大作《中國崛起策》(新華出版社)和2009年9月出版的《頭等強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以及在其博客中續寫的一系列有關中國崛起的文章。劉濤先生作為留學德國的博士,經過多年思考,結合國外社會學前沿理論和中國國情,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中國崛起之路的國際國內策略。他橫論天下,縱論古今,一瀉千里,朗朗萬言,讀之使人眼界開闊,他以行云流水的寫作風格,通俗流暢的語言,大量地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說明觀點。在每一策中都映透出他熱愛祖國關注人民的熾熱情感,也反映出他的理性思維,以及中道不走極端的風格特點。
《中國崛起策》以中美經濟共生的話題開篇,從地緣困境,合縱連橫的思維,大國戰略等來闡明中國在國際關系中所要采取的策略。該書最后的策二十二,以德國的歷史經驗為鑒,中國永不稱霸,而是以中華文化配合中國的綜合國力謀求建立和諧的國際新秩序。
在國內策方面,以“當前改革的重中之重”為題,闡述和分析了我國當前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對收入不均衡問題,如城市中各階層之間,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進行了分析。改革開放之初,采用GDP中心主義模式確能使經濟快速增長,其不足之處是在分配方面有所忽略,對社會福利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協調發展,即經濟增長的質量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注意,因而建議在未來15到20年中調整產品結構,保護弱勢群體,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改進廣大民眾的收入水平,以使經濟逐步轉變到以內需為主的軌道上來。他明確指出中央正在貫徹落實的科學發展觀,建立和諧社會的社會決策已經指明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和路徑。
在民主制度建設方面,策中從各個角度闡明這一議題,其核心觀點是走漸進式發展民主的道路。他以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說明西方全是經過三個階段,即建立民族國家;利用市場機制發展經濟,實現工業化;建立功能分化社會用法律界定國家、市場和社會的權力。這和本書第一章引用張維為的觀點不謀而合,他以極為詳實的資料說明非洲國家采用了西方現在的民主,也就是一步到位的驟進式民主所遭受的挫折。他以大國崛起的經驗和小國失敗的教訓說明了我們一定要借鑒發達國家三步走的好經驗,絕不能重踏一步到位驟進式民主的道路。他在策十四中指出:“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就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不適宜進行過快的和激烈的民主化進程,必須先一步步把許多外圍條件完成后,才能進一步談民主化和更高層面選舉的問題。”作者強調“中國當前的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在中國面臨空前機遇和復雜矛盾并存的時代,這樣的宏觀政治體制安排不再僅僅是一種政治語言和官方宣傳,而是中國未來關鍵20年之發展所必須的,其實,執政黨在憲法框架下的穩定執政對于保障中國實現現代化目標和強國夢想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頭等強國》是《中國崛起策》的續集,是 劉 先生的又一部力作。該書開篇從中國的地緣出發,分析了中國的地緣優勢和困境,進而提出中國應采取的策略。
作者引用英國學者麥金德對于歐亞大陸這個最大的“世界島”的地理特征和歷史變遷的分析以后,指出中國和歐盟都是“世界島”的邊緣—心臟國家。邊緣是指中國的經濟重心、人口、文化特質等處在歐亞大陸的東端,心臟(或者是中心)是說中國向西有連接具有豐富資源的“世界島”中心的能力。特別是上海合作組織為中國通向五個斯坦國家建立了通道,進而連接中東的伊朗等核心地帶。作者指出,中國這樣的地緣潛力在歐亞大陸堪稱是獨一無二的。
隨后作者分析了中國的地緣困境和應對策略。首先是美國精心布置的第一島鏈以及中國眾多的周邊國家的情況和對中國的復雜關系。作者特別指出伊朗在大國關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和俄羅斯在伊朗問題上協調配合是極為重要的。作者指出,從西部邊界出發,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強大,運用雙邊、多邊合作機制,發展睦鄰友好的國家關系,應是戰略選擇,也是我國走向頭等強國不可缺少的環節。
作者在中美關系問題上認為維護中美經濟共生的格局比對抗好。政治經濟磨擦是免不了的。我認為還是那句話“要有團結有斗爭,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但“斗爭要有理、有利、有節”。必要的妥協是國際關系中的一種藝術。
作者以較大篇幅談中國的國內問題,都非常切中要害。關注弱勢群體,建立良好的社會福利和社會分配制度;全民共享成果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講得非常到位。在改革中切記走向極端。理想固然好,但不能把理想主義上升為意識形態,用激進的狂熱去追求。當這種左派理想主義碰壁后,又把新自由主義加以神化。防止左右搖擺,走中間道路是最佳選擇。在改革中要走漸進式道路是非常明智的。作者希望我們中國人不要受“全盤西化”的鼓惑,牢記俄羅斯“找鬼抓藥”治病的慘痛教訓。
總之,《頭等強國》對中國崛起的各個方面的論述比《中國崛起策》更上一層樓。
二、中國崛起的關鍵在內部
當前有很多有關于中國崛起的文章。從國際到國內,從體制到文化,從教育到素質┅┅人們從各方面闡述這一話題,大家紛紛獻策,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
(一)當前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
前面已經說過,中國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我們已走過了站起來(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建立經濟基礎)富起來(利用市場機制發展經濟,實現工業化)兩個階段。現在正處于強起來(建立功能分化社會用法律界定國家、市場和社會的權力)的第三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前后的兩個30年,這是兩個偉大的時代,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不但找到了走向迅猛發展經濟的道路,而且在實踐中取得了全世界為之側目的經濟業績。這兩個時代為中國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無缺,改革開放前的文革等的失誤造成了很多后遺癥,改革開放后也產生了不少問題。人們經常議論的話題可歸納如下:1、機構癰腫人浮于事;2、貪污腐化;3、三農問題;4、貧富差距;5、教育高收費;6、醫療市場化;7、房產天價;8、環境污染;9、假貨遍地;10、浪費驚人;11、精神污染;12、嫖賭毒泛濫;13、股市黑箱;14、全國上下爭利的拜金主義等等。在崛起過程中必須逐步解決上述社會問題,否則就談不上持續發展,和崛起就更加無緣了。
(二)推進崛起的條件之一是社會穩定,絕對不能亂。
中國崛起不能只靠GDP和外匯儲備的增長,只有逐步解決上面列出的諸多社會問題,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如何解決那么一大堆社會問題,當前在互聯網和社會上有很多議論,如實行“民主體制”,“文藝復興”,“道德重建”、“教育振興”等等,還有人議論“二次革命”問題。不論走什么路,都要以社會穩定為前提,穩定才能發展。有人寄希望于經濟鏈條某個環節的斷裂發生經濟崩盤或者是發生較大的社會動蕩,以實現多黨民選的西方民主模式,或者進行二次革命。這兩種想法都是非常危險的。恐怕也難以達到其預想之目的。
以上兩種極端想法都是以社會出現動蕩為前提的。出現社會動蕩就能達到極左或極右的目的嗎?這只是一廂情愿,除了把中國推向萬丈深淵之外,不會有其他結果。
不少有識之士已經從多方面說明,西方式民主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世界上有多少不發達國家實行了西方式民主,但卻陷入多個政黨與軍隊相互輪替上臺的怪圈,有的還內戰不斷,搞得聯合國疲于奔命,到處派遣維和人員,而其經濟卻總是不見起色。中國當前廣大民眾的經濟收入、文化水平和思想意識距離現代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正在為生活奔走,為看病發愁,為子女上學擔憂的人們對參加選舉能有多大興趣?具有從眾隨大流心理的人是少數嗎?依靠父母,依靠青天的小民順民意識已經消失了多少?因此沒有一定的經濟文化水平,實行西方式民主不但不是崛起的康莊大道,而且是一種不歸之路。
另一極端想法是所謂的二次革命,或者是再搞文革。這也是不切合實際的,因為中國已經不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封閉落后的中國,不具備再次發動革命的條件。
在前面(三、文革悲劇發生的原因及其教訓的‘教訓三’)中談到馬克思一生都在解剖資本主義,為什么在馬克思的故鄉,共產黨沒有取得政權,就是因為那時歐洲的經濟發展水平,工人的收入和民主權利已逐步改善,這就使得人民的情緒不會走向極端,所以共產黨在西歐只能是擔當反對黨的角色,難以像俄國那樣進行暴力革命。中國是東方最落后的大國,農村封閉,交通通訊幾乎為零,農民窮苦不堪,百年來遭受無情宰割,幾乎達到亡國滅種的程度,具備了發展革命的條件。走投無路的中國人從俄國十月革命看到了救國希望,孫中山都要以俄為師。現在的中國與上世紀三十年代完全不同,工人農民雖然收入低下,但真正吃不上飯穿不上衣的人幾乎沒有,即使有一半個,還有政府救濟。人們在走投無路活不下去時才會出現造反的念頭。有人笑談重上井岡山,現在井岡山的百姓能接納你嗎?上世紀初,大批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不斷投身到救國行列,三十年代大批熱血青年涌向延安。現在能跟著二次革命跑的能有幾個?說不定有的小青年還嘲笑你。搞革命沒有大批知識分子的參加是不行的。
具有上述左和右兩種思潮者寄希望于中國會出現全面經濟崩盤和大的社會動蕩。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但這不是中國人民的之福,而是一場大災大難,我們應力求避免,即使發生了也不會按左、右兩種思潮者所希望的方向發展。(詳細說明見第十四章六、向具有極端思潮的人士進一言)把中國搞亂正是國內外敵對勢力、民族分裂分子們的夢想,也是西方戰略家妄圖肢解中國的一個手段。他們完成了大肢解,還要進行小肢解,可能比南斯夫還要悲慘。中國現在已經到手的政治經濟成果必將喪失殆盡,形成歷史性的大倒退。出現了這種情況,就談不上什么崛起了。
現在我國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這是我中華民族經過長期浴血奮戰取得的最寶貴資源。盡管這個政府還有不少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但它是我中華民族賴以繼續發展,實現和平崛起的最重要條件。政府與民眾齊心協力,走漸進式推進民主的道路,才是使百姓少受痛苦,成本最小的康莊大道。現在的和平環境確是值得我們珍惜,只有失去的東西才能意識到它的寶貴價值,一旦失去再想恢復,談何容易,那可真是悔之晚矣!
(三)崛起的關鍵在自己內部,即解決好吏治問題。
當前存在的大量問題都與干部有關。在第四章的(一、內部困難的關鍵在吏治)那一節中對于機構癰腫人浮于事方面,在第九章的(四、小生產意識在改革開放后的發展)那一節中對于干部的官民等級意識,經濟上自成系統維護本地利益(如保護假貨)意識,只顧經濟發展不管環境污染等實用主義意識方面已有說明。這些思想近年來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有所發展。
最難消除的是官員們等級意識,特別是官、民,上、下的思維定式卻難以解決,這種思維與市場絞在一起更是不易處理。只靠思想教育,沒有中央權威和民眾監督相結合是解決不了的。
大家經常議論說中國始終是人治,距法治還很遙遠。千百年來當官就是老爺的意識極其穩固。解放后這種意識自動溶入領導與被領導者的框架中。中國的等級意識很強,聽說寺廟中也有處級和尚、科級和尚之說。官本位思想在人們的頭腦中難以退走。官大一級壓死人。權就是管人的。前兩年有的工人不敢向工段長問加班工資的事,“你敢多嘴就叫你下崗!”報上多次披露城管人員橫行霸道的事例,在光天化日之下,城管人員就敢把人活活打死。有了一點小權就不可一世,孫志剛被毆打致死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一個收容所的頭頭,那算是多大的官?她就敢草菅人命。近來報刊揭露幾起嫌疑人被逼供致死,在押人員被牢頭獄霸毆打死亡。什么牢頭獄霸!沒有監管人的示意獄霸他敢嗎?進了那道門,第一件事就是先“幫助幫助”,也就是老在壓犯對新來的人先暴打一頓,這就是對剛來者的“幫助”。這已是多年不成文的規則。改革開放前知識分子受到壓抑,對當官的擺架子訓人口氣十分反感。改革開放后他也當了官,口氣很快變了,他那種居高臨下的姿勢和口吻比以前的干部更甚。
由上可知,中國要崛起首先著眼于內部,管好干部,也就是解決好吏治問題。
三、改革開放后出現社會問題的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后雖然成極大,但也走了一些彎路。其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 小生產思想意識的作用。
改革開放后,在價值規律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小生產意識如平均主義大鍋飯、慢節奏等受到了很大沖擊和削弱,但是在另一方面表現得更加頑強。在企業封閉求全,各地方各行業都要自成系統方面,不顧一切地為了發展經濟和GDP指標,污染環境、保護假貨等方面,各地大搞重復性建設方面,在前面已有敘述。
地方官對上只要民主,對下只講集中。對中央政策陽奉陰違,搞下有對策。這在拆遷圈地的運動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有的地方根本不把國務院[2004]46號文件放在眼里,對居民斷水斷電斷煤氣,并大打出手,嚴重損害黨在人民中的形象。這是小生產政治意識在官員思想中的表現。
改革開放后,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已經克服,但又跳到另一個極端。不斷擴大分配差距。強勢者還不斷使用權力,為自己增加灰色收入。這是小生產意識多貪多占的一種頑癥。
第二 沒有正確處理政治、經濟、文化三者的關系。
前已說明,這三者有一個是中心,余者為其兩翼,必須是中心定位正確,兩翼配合有力。解放前在革命時期,這方面做得好是革命取得勝利的一個因素。改革開放前因為中心定位錯了,所以遭受挫折,改革開放后中心定位正確,上世紀八十年代政治、文化兩翼配合較好,全體人民都得到實惠,改革開放進展得比較順利。1993以后,中心定位雖然準確,但兩翼配合不到位,特別是政治方面也就是對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所忽略,因而出現了不少很難解決的問題。
第三 權力介入市場是國內最大的隱患
政府公權只能用于對市場做政策引導,宏觀調控,管理監督,依法評判等方面。在經濟大發展中,政府的權力與市場絞在一起,發生了很多問題。有些是政府官員出面,更多的是其親屬走在前臺,他(她)們依仗其背后的權力為所欲為,價格雙軌制時期的“官倒”,拆遷圈地中取得的特權,國企改制中大量國有資產流向個人腰包,都是因為政府權力介入市場的結果。商人對掌握政府權力的人極力逢迎,首先在其夫人、公子、小姐身上下手,如厚禮饋贈,安排高薪職位,幫辦出國留學等。一個市長女兒的身價就值千金,沒等她畢業出校,就有人搶著以高薪聘請。有一個電視劇說老板對一個求職者不理不睬,隨后聽說這人是稅務局長的小舅子,立即笑臉相迎,馬上安排工作。并給以優惠薪酬。權力介入市場造成最嚴重問題的就是拆遷圈地。全國很多地方依靠拆遷賣地來發展經濟,不少地方官商勾結,有的政府官員把拆遷經營權交給他自己的親屬,這些人依仗政府后臺,低價強買,動用黑社會,對居民進行迫害,造成了前仆后繼的上訪大軍。政府以公權保護五小企業,致使假貨泛濫。煤礦事故不斷,不少官員在煤礦中直接參股,有的甚至于成為無本萬利的干股股東。
老百姓對于權錢交易,以權謀利的議論是太多了。有人形容說錢是雞蛋,權是母雞。雞能下蛋,蛋還可以變成雞。
在權力的作用下,近年來我國的經濟一再加速,投資力度逐年加大,經濟增長的勢頭不減。考慮到我國資源承受能力等因素,經濟增長要降至一個合理的水平,那是太難了。因為地方政府官員的利益與引進外資,擴大投資規模的經濟增長方式息息相關。財政、稅收、政績、形象、公務員的獎金以及汽車補貼等各種福利莫不與此有關。至于在投資、批地、監審、蓋大紅印等背后的灰色收入更要在經濟發展中得以實現,那些國家下達的唐僧肉,只有在經濟發展中才有咬上一口的機會。
前面說的國際隱患要通過國內隱患才能起作用。如前所說,國內隱患就是吏治問題,就是地方大員的割據思想尾大不掉。一些人為了個人利益,不惜損害國家利益。他們就是國外官員在“對方國家內部培養文化和政治精英”的一部分。形勢的演變能否達到西方戰略家們的目的,這應該取決于我們自己。管好干部隊伍是解決國內隱患最大的關鍵。
四、邪不壓正中國發展的一個秘密
(一)正負兩方面的較量
如前所述,在我國社會中,小生產意識是那樣的頑強,在所有社會問題中都有它的身影,它是我國發展崛起的絆腳石。那為什么在改革開放的30年還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中國有句俗語叫“邪不壓正”,當然不能把小生產意識稱作“邪”這種意識只是到了大工業時代才成為社會發展的負面因素,這里只是 借用“邪不壓正”這一民間俗語,說它這個負面因素必將被正面因素淘汰。正面戰勝負面有其必然性,因為小生產意識在強大的社會規律面前是將要消亡的東西。
劉濤博士近來揭示了這一秘密。他在《中國世紀》“頭等強國,我們進入暢想時代”一文中,當敘述了中國飛速前進的大好形勢以后說:“中國內部讓我們不滿意的地方仍然太多太多,但是中國模式的奇特之處就在于,帶著問題超速前行。前進路上問題很多,超級復雜,國民性中很多積習難改,腐敗依然是體制的頑疾,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的成就更令人矚目,前行的速度更快,在整個世界往上沖的動能的確是世界第一。前進的速度帶著超強的力量和活力克服了問題的難度,牽引著中國崛起的列車在全世界為中國謀求利益。這是和時間賽跑的一場角逐,看究竟是前進的速度克服了問題的障礙,還是問題的障礙絆住了前進的速度。到目前為止,中國非常成功。前進速度克服障礙”
“前進速度克服障礙”這一論斷是 劉 先生的精辟見解。中國的問題雖然很多,它沒有絆住中國的發展,而且為解決諸多問題還提供了條件,也增強了人們的信心。
鄧小平的“發展是硬道理”和南巡談話是中國取得成功的法寶,是“前進速度克服障礙”的保證。
(二)要看到我國的正面形象以增大信心
前面說了不少官員們在小生意識影響下發生的負面事例,目的是為使人們認識其危害性,提高克服小生產意識的自覺性。但也不能因此把我國的干部隊伍看成漆黑一團,實際上我國的干部隊伍中的大多數是好的或比較好的,某些人可能存在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或犯過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但他們為國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我國之所以能在短短的60年取得了使全世界為之驚奇的具大成績,這與廣大干部是分不開的。中國現在不乏焦裕錄式的好干部。媒體上報導的時代先鋒不斷涌現。在評選使人感動的十位警察的候選人中,有那么多催人淚下的感人事跡。從四川大地震后全國抗震救災的戰斗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干部那種忘我的無私奉獻精神,真是感人至深。
我國在改革開放后,雖然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但也要有一個全面認識。在八九年以后,西方發達國家聯合起來對我國進行全面封鎖和制裁。90年以后,西方流行了“中國崩潰論”,在他們眼里,好像是中國很快就要完了。在此巨大的國際壓力下,黨和政府以及全國人民沒有被氣勢洶洶的外部環境所嚇倒,在黨中央強有力的領導下,從容應對,不急不躁,一方面抓著發展經濟這個中心不動搖,另方面從各個角度打開對外交往的新局面。正是由于我國的從容應對,不慌不亂,使西方認識到中國是整不垮的,無奈之下,又慢慢地和我國恢復了正常關系。
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鼓舞之下,西方政客們滿以為用搞垮蘇聯和東歐的經驗來對付中國,那是富富有余的。他們盼望中國也會冒出一個戈爾巴喬夫,中國使他們失望了。他們覺得很奇怪,在蘇聯和東歐用過的成功經驗為什么到中國就不好用了呢?他們根本就不懂中國。
不論西方如何鼓噪,中國照樣走自己的路。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后,中國的發展速度大地加快了。中央領導組織制定了863科技攻關工程,神舟飛天計劃、三峽水利工程、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一批大工程的發展藍圖,此后一步一個腳印,有條不紊地向前邁進,經過不懈的努力,后來終于結出累累碩果。
1993年以后,黨中央又幾度煞住國內泛濫的資產階級自由化風潮。港、澳的順利回歸,98抗洪,在世界人民面前都彰顯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的勇氣和智慧,中國是不可戰勝的。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世紀之交終于實現了加入世貿組織和舉辦奧運會的百年夢想。有人說奧運會算什么百年夢想?這個提法是說中國人早就企盼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而摘掉這個帽子是和強國夢聯接在一起的。
1998年東南亞在西方的調理下。發生了經濟危機。各國的貨幣大幅貶值,老百姓苦不堪言。在此鄰邦的危難之際,中國明確宣布,要與鄰為善,人民幣絕不貶值,受到了全世界的好評。
世紀之交是中國多難之秋。有兩件大事使人難以忘懷。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和南海撞機,對此全國人民義憤填膺,進行了有力的聲討,人民的情緒達到極點。這時黨中央領導人沉著應對,方寸不亂,有理有節,不管怎么樣,以發展經濟為中心這一條不能變,任何力量也休想把我們從這條路上拉開。進入新世紀不久又出現了非典傳染病突然襲擊的災難,引發全世界的關注,中國人民與政府、專家齊心協力,南北呼應,上下配合,終于制服了這一天災,所有這一切都在世人面前展示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的堅強與智慧,中國人民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在反思小生產意識危害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的正面形象,只有如此才能信心十足,大踏步地向前挺進。
改革開放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說明我國的社會主義陽光大道在改革開放中的拓寬和發展是完全正確的。有人對我國溶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頗有微詞,前面說過,我國與西方市場溶為一體就像孫悟空鉆到對方肚子里一樣,盡吸其養分,但社會主義皮氣不改(詳見第十三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條路我們走對了。對這條陽光大道謳歌如下:
陽光大道頌
陽光大道 中國開辟 中共領導社會主義
全國人大 最高權力 人民代表民主選舉
多黨合作 政治協商 民族自治團結堅強
政治體制 打好基礎 率領前行黨和政府
經濟建設 困難重重 從無到有奮力前行
艱苦奮斗 兩個五年 重工基礎初步齊全
前進路上 出了問題 急躁冒進文革悲劇
經濟路線 不太完善 經過反思需要改變
陽光大道 需要發展 拓寬坦途 在所難免
思想解放 面向實際 真理檢驗實踐唯一
改革開放 大旗高舉 一個中心建設經濟
國家體制 社會主義 四項原則絕不放棄
小崗血印 樹起大旗 聯產承包風靡大地
糧食豐收 自給有余 豬肉敞開票證廢棄
恢復高考 樂壞青年 三十多歲趕上末班
平反摘帽 遍及華夏 猶如古代大赦天下
改革開放 真是極好 百姓歡呼黨的領導
風云驟起 蘇東劇變 西方狂喜結束冷戰
西方大國 對華不服 干涉內政借口圍堵
經濟制裁 封鎖全面 從容應對不慌不亂
西風勁吹 自由邪風 幾次頂住沒有放松
物價狂漲 百姓叫苦 狠剎濫貸軟性著陸
西方絕招 整垮蘇東 用于中國為何不靈
幾年制裁 毫無效果 只好回頭重進中國
經濟建設 決不稍停 科技規劃又指太空
工程大項 逐步開工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
三峽水利 舉世無雙 全國歡慶國力大張
青藏天路 無人能比 神舟沖天舉國同喜
十四大會 通過決議 制度創新高舉大旗
社會階段 市場經濟 政治體制社會主義
世貿談判 十有四年 世紀之交終于如愿
經濟溶入 西方體系 盡吸營養壯我身體
政治制度 社會主義 絕不動搖原有皮氣
經濟增長 民生改善 幾億脫貧國際稱贊
港澳回歸 舉國同慶 百年屈辱一掃干凈
世紀之交 喜事成雙 申奧成功驚喜欲狂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 披荊斬棘路更寬廣
世紀開始 非典降臨 全國同心趕走瘟神
改革開放 繼續發展 五項統籌三農重點
以人為本 社會和諧 科學發展再上臺階
永世難忘 二零零八 多方考驗對我中華
中國崛起 有人不快 多方策劃暗中使壞
北京奧運 世界盛會 早已看準中國軟肋
何處點火 利用藏獨 軟肋捅刀你敢不服
西方媒體 一起出爐 歪曲報導移花接木
中華兒女 奮力反擊 雄獅怒吼和你講理
五月十二 大難降臨 全面考驗中華精神
抗震救災 全國動員 上下齊心奮勇向前
北京奧運 綠色人文 中華彰顯奧運精神
中華健兒 奮起拼博 爭金奪銀體育大國
兩個奧運 同樣精彩 充分展示人道關懷
志愿青年 服務深廣 奧運破例也予頒獎
陽光大道 兩個時代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前三十年 專打地基 后三十年高樓聳起
兩大時代 成績彰顯 都有失誤在所難免
前人有誤 后人改進 前人感知也會興奮
中華苦難 屈辱百年 前仆后繼方有今天
革命烈士 志士仁人 仰天長嘯血淚沾襟
前人栽樹 后人乘涼 艱苦奮斗永志不忘
中華民族 全面復興 團結奮進必然成功
(三)對于經歷過的彎路不能忘記
前已說明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也出了一些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根源是我國幾千年形成的小生產意識,必須逐步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繼續發展。十七大以后,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征程,為順利向前,對這一段彎路不能忘記。以便深入反省小生產意識的危害,并逐步克服之。為此列出下面歷史彎路歌:
歷史彎路歌(原警世歌序集)
經濟大樹 東方崛起 特大發展 世界驚異
特殊化肥 催生奇跡 傷及土壤 又傷根系
根系何在 百姓心里 工人農民 弱勢群體
土壤何傷 兩大體系 環境污染 精神扭曲
全面污染 水土空氣 農民發愁 江河哭泣
濫砍濫伐 沙塵漫天 私挖亂采 破壞資源
精神污染 全國遍地 方方面面 瘋狂爭利
造假興起 追求暴利 地方保護 輿論吹噓
教育收費 花樣出奇 上學真難 百姓嘆息
精神產品 書刊文藝 情色飛舞 兇殺暴力
藥品高價 層層剝皮 醫改市場 用藥養醫
房產天價 高得出奇 嚴重違反 價值規律
百姓血汗 存入銀行 房產貸走 天價售房
地方政績 商人謀利 相互聯手 拆遷圈地
房價停滯 趕快拆遷 房價又漲 逼你掏錢
低價拆遷 賣地賺錢 不搬就打 殘忍野蠻
富人進住 城市中心 平民錢少 趕到偏村
以權謀利 權錢交易 錢是雞蛋 權是母雞
圣人之言 不可忘記 上下爭利 而國危矣
根源何在 追溯千年 小農意識 只顧眼前
自古皇權 迷信武力 地方官員 豪奪榨取
人心向背 興亡規律 載舟覆舟 循環更替
周期動亂 百姓遭殃 生產倒退 國力大傷
如何終結 更替循環 民主法治 界定三權
黨的政策 針對兩傷 科學發展 和諧之光
中央方針 甚是英明 下有對策 能否執行
中央決心 百姓齊心 上下合力 應有信心
社會轉型 警鐘長鳴 防止崩盤 切勿濫行
中華民族 前途光明 復興在望 理性力爭
警世之歌 憂國憂民 泣血諍諫 力爭國魂
十七大會 方向指明 團結全黨 踏上征程
中央權威 得到加強 百姓歡呼 管住地方
逐步落實 科學發展 節能減排 成效初顯
三座大山 開始松動 減免學費 惠及學生
醫改方案 已經出臺 房價泡沫 有望下來
警世之言 即將過去 歷史彎路 不能忘記
注:三權即政府、市場和社會各系統各人民團體之權
五、化解兩個情結 文革與改革
中國崛起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奔向現代化的偉大征程,是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宏偉事業,就要在前人特別是1949年建國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開拓前進。前已說明,我們必須正確而全面地認識歷史,特別是建國以來的歷史,以便發揚其成功的經驗,吸取幾次失誤的教訓。只有如此才能把全國人民凝聚起來。在改革開放前、后這兩個時代都有很大的成績,也出現過一些失誤。當前人們對兩個時代的領導人毛澤東和鄧小平存在有不同看法,且有情緒化的情結。這兩個情結是繞不過去的,把兩個時代的成功與失敗,領導者的成功與失誤逐步議論清楚,才能凝聚人心,振興文化,以達到偉大復興之目的。
文革是改革開放前的重大事件,是對毛澤東產生不滿情結的重要因素。除前面第六章對毛澤東的功績與晚年失誤的主客觀因素的說明之外,實際上毛澤東還有更深層的考慮。從他的思考脈絡可以看到,他不但完成了使中國站起來,腰板挺起來的歷史性任務,而且還要完善使勞動人民永遠當家作主的社會體制,根除今后有可能產生重新壓迫人民大眾制度的文化和思想意識,即官和民的政治意識。毛澤東在陜北與黃炎培的著名談話中所說用民主的辦法可以防止歷史興亡周期率的重演。從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可以說明毛的話是真實的。
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并執行了在紅軍中要實行官兵平等,在軍隊中實行三大民主,制訂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最初規則。他一貫提倡共產黨人干革命是為人民服務,不能當官作老爺。他的兒子毛岸英從國外回到延安,不是給毛岸英安排工作,而是叫毛岸英背著二斗米跟勞動模范吳滿有去學生產,以便了解中國社會,增進勞動人民的感情。1947年土地復查時成立了貧雇農團,不久解放區報紙出現了貧雇農打江山坐江山的口號,他對這種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后成為新統治者思想加以糾正。大力提倡學習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解放后曾多次進行反官僚主義的斗爭。1957年的整風和大鳴大放,經過了反右派的一段彎路之后,1958年在全國掀起了大鳴大放高潮。所有這些都是毛澤東想用大民主的方法提高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民主意識,教育干部克服當官作老爺思想,提高為人民服務觀念。
經過一系列的教育、鳴放、運動都不能解決問題,說明中國人的官民的思想意識的極端穩固性。這是因為中國長期形成的以小生產意識為基礎的封建思想體系所決定的。其中:政治意識,隨位變遷,平民百姓,依賴青天,小民順民,委曲求全,進入官場,事事專權,為民做主,就是好官。“青天大老爺為小民做主”這些戲曲臺詞說明官、民思想的長期存在。當了干部就自認為高人一等,是管人的。普通百姓對官(干部)有一種敬畏心理。
為使中國不再重踏李自成、洪秀全的老路,毛澤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都不能解決問題,他下決心對于中國文化采取措施,終于發生了那場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發動文革以及他的所有思考和活動的目的是什么?一句話就是為了救中國救窮人,這是他一生的奮斗目標。人們不論舉出多少事實,不論你挖出多少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不論你說他的手段是什么陰謀、陽謀、權謀、權術,你可以指出他的手段、方法、效果有多少錯誤,但是你永遠也否定不了他救中國救窮人這個為之奮斗一生的目的。由于受到文革傷害對毛澤東發泄情緒者,人們可以諒解說服,為配合西方反華戰略把搞臭毛澤東作為突破口,以便否定中國現代史,把肢解中國作為最終目標的極個別人物,不論她挖出多少故事,也只能是蚍蜉撼大樹,最終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一生中最大的失誤,也是他一生中為了救窮人對中國文化思想意識所采取的最大動作。使我們極為遺憾的是,在文革的全過程中一再發生與他本意、目的相背離的事件,運動開始有一段時間他不在北京,發生了矛頭指下的橫掃,八屆十一中全會制定了十六條,明確規定文革的目的是一斗、二批、三改,矛頭指上,這是第一次偏離,造成了很多的不幸;放手發動群眾,而群眾中混有極左份子,成為打砸燒殺的先鋒,他們不遵守十六條要文斗不要武斗的規定。大打出手,以破四舊之名亂砸文物,火燒英代辦處,把文化革命搞成武化革命;為了局部私利,群眾運動發展成為山頭林立的派性組織,從木棒子到槍炮,把文化革命搞成武斗內戰。這些偏離毛澤東主席本意和目的之悲劇事件掩蓋了毛主席深邃思想的光輝,引發后人對文革的激烈爭論。
文革的后果是嚴重的,受到傷害的人們及其親屬的心靈傷痕到現在也難以撫平,但是一想到毛澤東為中華民族建立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完全統一的民族國家,為進入現代化社會準備了具有決定性的條件,為后來發展在六個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資本主義初期上百年才達到的資本原始積累任務,為改革開放后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政治、經濟家底兒。他以高度智慧使我們這個落后的第三世界國家提升到世界級強國的行列。到了晚年,他還為后代的幸福而嘔心瀝血,可惜他太急躁了,想在其余下不多的時間里干成一件事關子孫后代的大事。欲速則不達,干了效果與其愿望完全相反的事情。我們中國人向來是以民族大義為重,不管內心有多少傷痛,也會從全局著想,把目光投向遠方,為我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繼續奉獻力量。
再一個繞不過去的情結就是對改革開放認識上的重大分歧。改革開放后出現了一些大家都不太滿意的社會現象,有些人把它歸糾于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對鄧小平產生了情緒化情結。因此對改革開放后的成績與失誤也必須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才能繼續前進。
前已說明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必經的歷史階段。上世紀的傳統觀念是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可是人們在現實生活對比中,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缺乏活力,被稱為短缺經濟,人民的生活不如西方。后來逐漸明白這是因為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結果。封建社會結束以后,在到達人們的理想境界之間都要經過一個不能超越的市場經濟歷史階段。這個階段要完成生社會化發展生產力這兩大任務,以達到物質極大豐富這個人類理想社會的第一個條件。由于社會主義國家要跨過這個歷史階段,故產生了難以解決的矛盾,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與這一矛盾不無關系。中國在文革的沉痛教訓中深入思考,再也不能死抱著傳統教條不放了。“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專利,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這個洋框框一直束縛著人們的頭腦,但是誰敢離經叛道?誰敢違反計劃經濟模式?這時鄧小平站了出來,在老干部支持下開創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新紀元。開始時只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經過不斷地摸索,一步一步地才找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中國的社會主義陽光大道進一步發展和拓寬。行進在這條通向現代化的陽光大道上,經過30年所取得的成績全世界有目共睹,GDP增長了100倍,外匯儲備達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三峽水電、青藏鐵路等一大批世界級工程,載人航天的壯舉等一系列偉大成就都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碩果,都是改革開放政策澆灌出來的艷麗鮮花。當然沒有改革開放前的政治經濟基礎,要取得這些驕人的果實也是不可能的。正是鄧小平機智而勇敢地抓著這個通向現代化必由之路的轉軌時機,沒有讓它稍縱即逝,這是鄧小平對中華民族建立的巨大功勛。如果當時錯過這一歷史機遇,我們現在也許像朝鮮一樣還在苦苦地摸索呢!
市場經濟不能與資本主義劃等號,我認為在共產黨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的國家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區別不在于干不干市場經濟,國家節制資本,也就是國家控制、指揮資本的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節制國家,甚至綁架、控制了國家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對任何事都要一分為二,在其進行的過程中都難以避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領導人也會有失誤的時候。上述一大堆社會問題,雖然不是鄧公直接造成的,但鄧公的有些講話卻沒有加入前提,沒有考慮可能的后果。僅舉一例。前面提到“發展是硬道理”和南巡談話是中國取得成功的法寶,是“前進速度克服障礙的保證。白貓黑貓論,在經濟十分困難時,這話也可以理解,但貓論具有實用主義色彩。國際外交都是講實用主義的。“發展是硬道理”和“白貓黑貓論”這兩句話不是同一時間對同一件事講的。后來人們把硬道理和貓論連在一起,用來處理國內事務就出現了問題。1993 年以后在小生產意識中實用主義這一頑疾的作用下,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生了部分扭曲。小生產意識的特點之一是:思想方法只顧眼前,人們把發展是硬道理和貓論連在一起就理解為,不管這個那個,先把經濟搞上去再說。最后竟變成只要能賺錢,怎么干都行。各個地方為了GDP指標,竟把壓低工人工資可污染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有奶就是娘。這方面在前面已說了不少,不再重復。
鄧小平在講話中對中國可能偏離社會主義軌道也有多次警告。舉例如下:
“ 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善于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64頁)
“ ……同時也有右的干擾,概括起來就是全盤西化,打著擁護開放、改革的旗幟,想把中國引導到搞資本主義。這種右的傾向不是真正擁護改革、開放政策,是要改變我們社會的性質。一旦中國全盤西化,搞資本主義,四個現代化肯定實現不了。中國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于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歷史上有人想在中國搞資本主義,總是行不通。我們搞社會主義雖然犯過錯誤,但總的說來,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會見西班牙副首相的談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9頁)
“ 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
“ 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在全國科技會議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11頁)
黨的十七大以后,繼續高舉由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貫徹了以人為本、社會和諧和科學發展觀,已經或正在解決各種社會問題。雖然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走了一點彎路,但遠不能和取得的偉大成績相比。
不論有多少社會問題,但鄧小平提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改革開放的國策為中國開辟了一條更為完善的陽光大道。我國就是沿著這條陽光大道,在荊棘叢生的極為險惡的國內外環境下走過來了,而且取得了全世界為之欽佩羨慕的巨大成績,也為解決上述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條件。因此改革開放后的飛速發展是中國崛起路上極為關鍵的一步,不管出現多少社會問題也遮蓋不了改革開放取得成績的耀眼光輝。
改革開放后同改革開放前一樣,也是成績極大,問題極多。對這兩個時代及其領導人都要用平常心態給以全面地評價,并了解兩個時代取得的巨大成果以及造成失誤的社會思想意識根源。我們必須接受歷史,我們要在現實的政治經濟基礎上,總結繼承歷史的成功經驗與失誤的教訓,走一條成本最小的發展崛起之路。
毛澤東和鄧小平是中國現代史的兩位巨人。他們的業績將永久載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六、敢問路在何方?就在腳下
中國的路怎么走?我們首先在政治上找回上世紀表現出的民族自信;在經濟方面要轉變成以內需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文化方面要發揚優勢,揚棄糟粕,溶合創新,形成嶄新的中華文化,大家議論最多的話題是體制問題。只有實行民主體制,中國才能順利發展。但實行民主體制又談何容易。從人們的談論中可歸納出有四大難點:
難點一:在廣大群眾的經濟和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立即實行民主選舉未必就能解決問題,弄不好還可能出婁子,因此急不得;
難點二:好的制度能造就好人,有好人才能訂出好制度,有人擔心陷入了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怪圈。企、事業退休金的一國兩制政策就是私心特重的政府官員和“精英”們合謀的產物;
難點三:目前中國人的小生產意識還是很嚴重的,在政治方面,百姓缺乏社會公民意識,順民意識還比較重,還殘存著“凡事忍讓,走投無路就走暴力極端”的行為方式,遇事不善于走理性維權之路。當官的缺乏公仆意識,殘存著高高在上的官老爺思想;
難點四:當前急需界定政府、市場、社會三方面的權力邊界,行政許可法對政府權力有所界定,有些官員就是我行我素,他不執行怎么辦?
鑒于中國的情況復雜難辦,中國崛起的路在何方?這是不少人遇到現實問題發出的問號。實際上路就在腳下,就在你、我、他以及我們大家的腳下,在全中國人民的腳下,其中知識分子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發展形勢持悲觀論者認為,老百姓算啥,你監督得了嗎?不能認為百姓的意見不起作用,關鍵是你能不能行使公民的權力,每個人都不斷地向前走?涓涓溪水,匯成江河。某城市人民不斷地向中央反映,終于把那個只考慮個人政績,不顧人民利益,推動房價暴漲的第一把手拉下馬,中央是重視百姓呼聲的。溫家寶總理在兩會后答記者問時,明確告誡各級政府官員:“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干部只有做人民公仆的權利。”
在民主建設方面我們要向西方的歷史學習。不跟著他們現在的說教走。
中國崛起需要有以下八個步驟,也可以說是八個方面:
(一)當前要實行中央權威與民眾監督相結合的體制。由于中國情況復雜,小生產意識在迷漫著中華大地。必須樹立中央的權威,否則是管不住那些專搞下有對策的官員的。當年孫中山提出要經過訓政階段,再逐步走向憲政。在強勢政府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快速發展經濟,減少貧困人口。這一步我國基本上做到了。
(二)實現公平正義,增加工農大眾的收入,提高群眾購買力,增加和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以擴大內需,使經濟走上以內需為主的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這也為實行民主直選創造經濟條件。這一點我們正在做。
(三)在提高城鄉居民經濟收入的同時,還要提高大眾的文化教育水平。大眾的文化水平也是實行民主的前提。一個為看病發愁為子女上學擔憂的人,他對民主選舉能有多大興趣。一些貪官還可能鉆這類選民的空子。
(四)通過大討論等各種形式,逐步樹立大眾的公民意識,消除其小民、順民、暴民意識,遇事依法理性維權。同時逐步使官員樹立的公仆意識,服務意識,依法行政意識。消除其當官就想管人整人的思想。這一條是最難的。
(五)用法律界定政府、社會、市場的功能和權力范圍,使我國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民族國家,也就是國家的憲法、法律能一竿子插到底,沒有地方和基層的截流,全國統一市場不受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攏斷等的干擾。
(六)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從基層開始實行民主選舉試點,再逐步向上層推廣,逐步完成實行憲政的歷史進程。
(七)在當前情況下雖不能立即實行普選,但民主監督是絕對需要的,以使干部正確行使人民所賦予的權力。如輿論不受地方官員約束的監督權,群眾的知情權,民情上達的通暢渠道等要逐步完善起來,政府網站的建立就是要起到這個作用。用異地人搞民意隨機抽樣調查,叫百姓給地方官打分并予以公布。這對胡作非為的地方官就有約束作用。
在漸進地推進民主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要負起領導和監督的責任,制訂和貫徹政府、市場、社會各人民團體的權力界限,并監督實施。地方黨委成員和政府公職人員不能在公司中任職或充當顧問,也就是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必須使公共權力與市場脫鉤。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只有共產黨能把全國人民聚攏在一起,其他任何政治力量還不具備這個能力。講到這里有人會立即想到官員的貪污腐化問題。其他什么人上臺就不會貪污了嗎?請看那些不是共產黨執政的發展中的國家吧,再看看海峽對岸的那一位吧,他可不是共產黨員哦!可見貪污受賄問題不是與共產黨有必然的聯系。貪贓枉法問題正是需要用體制改革來解決的問題之一。
(八)反思大討論
有人說中國需要來一次文藝復興。我覺得中國需要首先進行一次思想解放的討論,特別是要討論反思小生產意識的危害。有人提出:下一場“文化大革命”離我們有多遠?我認為說遠就遠,說近就近。上世紀60年代那樣的文化大革命已經遠離我們,因為那是一場社會悲劇,永遠也不會再來了,因為那不是文化革命,而是武化革命,不用文化手段解決文化和思想意識問題。而是以毆打,掛黑牌子等污辱人格的野蠻方式來對待人民內部矛盾。中國人民絕不會容忍那種悲劇再次上演。但是真正的文化革命還是要進行的。那就以文化手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法,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討論。這種討論是完全平等的,沒有“指示、訓導、批判”的一方,也沒有“接受、服從、聆聽”的另一方。更不允許人身攻擊和謾罵,目的是要搞清歷史和文化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內容,特別要反思小生產意識的危害性。與此同時,還可適當討論歷史分清功過是非,從新找回民族自信。通過討論甚至爭論達到認識上的統一,而且還能提高一步。我們不應有禁區,文革不是我國的短處,那是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空前絕后的人類歷史上的特大事件。多少年后,東、西方將會出現一批專門研究中國文革的專家學者。人們會以客觀態度,不帶情緒地進行研究。文革發生的社會、文化基礎是什么?為什么在中國發生?其動力是什么?為什么會一呼萬應?―――。研究文革將會成為一門學問。對文革資料我們不應當一炬了之。那是我們付出很大代價并屬于全人類的一筆財富。我們沒有見不得人的地方,不要捂著蓋著。我們不講,別人講得就越是起勁。不同意見的爭論,不會影響穩定。只有如此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歷史,找回自信。一個民族能不能進行民族反思是一個民族是否成熟的標志,這關系到能否全面認識自己的大問題。不能全面認識自己的民族,或者護短的民族是走不遠的。
反思小生產意識的危害要以批評,特別是自我批評為主.仔細想來,小生產意識可以說是我有、你有、他有,我們大家都有。平均主義、封閉意識、只顧眼前等這些思想方法在不掌權的普通百姓中覺得沒有什么,對于干部,特別是主管領導就不是小事,因為他的言行關系到全局。因此在干部中進行這種大討論特別重要。
七、社會前進的推動力
中國社會要向前發展,誰來推動?在面對強勢政府的情況下,這是人們一直擔心的問題。答案是“民主法制,界定三權”。也就是用民主與法制的手段來界定政府、市場和社會上各系統各人民團體的權力。這實質上是一個政治體制不斷改革不斷完善的過程。誰是第一推動力?就是老百姓。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推動著社會發展進步。在社會需要面前,出現了各種矛盾,就會有人研究解決之道。全社會有大量關心國事不斷進言獻策者。“大道理好講,面對著野蠻拆遷,縣委書記竟然到北京抓記者,大道理有什么用?”我覺得這要用發展眼光來看。改革開放后有人說:“老百姓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罵娘”用詞不雅,實際就是發牢騷。這不是老百姓沒良心。而是一種社會進步,過去肉很少,人們也不敢發牢騷。甚至是沒有精神頭發牢騷,解決了吃肉以后,因為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沒得到滿足才發牢騷。老百姓的牢騷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中央自十六大以來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反映人民意愿的產物。關注民生,關注物價等等都反映了老百姓的意愿和要求。那些大搞形象工程,用百姓的血汗向自己臉上擦粉的官員,這種人的口碑不好,這必然要反映到黨內及黨的高層,了解情況的代表、中央委員們不投那種人的票,老百姓的呼聲能說沒有作用嗎?民主與法制的建設、改革的動力也是老百姓。民主與法治是一個健康社會的兩條腿,缺哪一個都不能健康平穩快速發展。沒有民主監督制約的法治不是法治,有權人為所欲為,有法不依,其實質還是人治。沒有法治的民主也不是民主,不遵守法律的群眾運動式的大民主,打死人不受追究,那根本就不是民主。由于中國的封建傳統意識比較牢固,有權就想管人,特別是要管“不聽他話”的人。所以民主與法制的建設很不容易,因此必須加強中央權威,才能排除利益集團的干擾,逐步建成完整的法律體系并形成制度。只有加強中央權威,才能對人民群眾的依法維權行動,得到公正的司法對待。中央權威與人民相結合,才能逐步管住那些自命不凡濫用權力的官員。
當前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解決之道也要靠人民群眾以各種形式的反映,專家們的調查研究,由中央根據民意加以糾正。當前正是由于人民大眾的維權意識和行動,警民沖突不斷,上訪大軍前仆后繼,“房改掏空,教改逼瘋,醫改送終”等網上聲音,學者們的出謀劃策等因素,黨中央才提出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社會和諧,關注弱勢群體----等一系列方針政策。共產黨中央和各級干部以及廣大黨員不乏具有全局眼光憂國憂民的志士。對人民群眾的呼聲,網上的反映,專家的獻言,中央領導人豈能不予以極大的關注?對全國的維權沖突,又怎能不想找到解決辦法?對西方福利社會發展道路豈能不進行思索?凡是不想使中國發生大亂的黨內外人士,不論是高層領導,還是下級干部,對于中國向何處去的大問題,都會加以深思。人大閉幕后的答記者問時,溫總理語重心長地說:“現在不是評功擺好的時候,要有憂患意識”,又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來告誡干部。推動社會前進在人民,把民意凝聚成制度、法律的重任在于專家和中央領導。向下貫徹這些法律,至少在當前沒有中央權威是不行的。
八、教育是國家未來的根本
當前全國各界談論教育的話題不少。教育部門為中小學生減負采取了不少措施,結果是越減越重,書包是越背越大。中國教育究竟出了什么問題?對此也議論一下。
(一)教育改革呼聲與實踐
從晚清開始中國就意識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從私塾到學堂,逐步向西方學習。五四運動以后,隨著新文化的興起,對教育思想也有所反思。“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是人們對舊教育的批判。新中國成立后曾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教育方針。文革時期要革教育的命,批判師道尊嚴,改變高校招生辦法,改革教材內容等措施,不能說沒有一點積極探索的意義,可惜在文革中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造成嚴重后果。文化革命本應以文化手段,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方法解決思想意識問題,然而卻演變成武化革命,放縱學生毆打老師,給老師掛黑牌、游街示眾等污辱人格的極左行為,對老師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在教學內容方面輕視理論教學,搞實用主義。某知名大學的一個機器設計專業的設計課程,只把在實際工作中所用的100多個公式,加以推導說明了事,完全不講理論,在一個電影中對講解引用牛頓三定律的教師批判說成是不受工農兵歡迎的教條。文革中的教育改革誤入歧途。
文革中的極左行為在教師等知識分子中產生了巨大的反彈作用。當前教育中弊端與這種反彈作用不無關系。改革開放后,糾正了以前的腦體倒掛分配政策等錯誤作法,提高了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不幸的是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把教育產業化,教育產業化就是把教育變成教育部門的搖錢樹。從幼兒園開始搖,一直搖到大學、研究生,搖你沒商量。教育部門一方面高喊為中小學生“減負”,另方面不斷拔高教學大綱內容,大搞超前教育。正如人們所說,你用大學課程水平的學生和人家的中學生進行奧林匹克競賽,拿獎再多又有什么意義?中小學教材幾乎是年年都要變化,教材很少能為后來的重復或參考使用。各個中學相互比拼升學率,為了應對考試,家長逼著孩子到處充電。教學輔導書鋪天蓋地,每年都花樣翻新,老師要學生買輔導書,學生要家長出錢,這些書不愁沒有銷路。各種教學輔導班遍地開花。教師們盡展才華,大有賺錢之地。教育部門經常查處假日補課的學校,又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的標尺。各學校在補課受罰和升學率雙面壓力下左右為難。不準學校組織補課,優秀教師就成為社會輔導班的爭奪對象,還有的教師在為即將參加中考的初中三年級學生自開突擊班時,一小時收費25元,上下午各兩節,就是每天一百元,幾十個學生,兩三天就可收入萬元,有的學生可能還擠不進來。中、小學生過去是斜挎背包,后改為雙帶后背包,越背越大。爺爺、奶奶背著大書包接送小學生成為大街上的一道風景。在重負之下,孩子們的身心受到摧殘,有厭學情緒的孩子可能不是少數。中學生的近視率已超過半數,初一年級有的近視率竟達2/3 。報上介紹說南方發達地區有一個村子義務兵體檢時沒有一個合格的。過去不重視體育課,小學生在課間時不準到操場去玩。近來教育部門突然下令,體育分數要計入升學考試內容,使應屆畢業生叫苦不迭,對于力量和耐力,那不是突擊一下就能達標的。現在的社會已經變成考試競爭的社會。為了應考和競爭,負擔已經很重的中、小學生還要參加各種輔導班。英語、寫作、奧數是不可少的,至于藝術類如繪畫、提琴、鋼琴┅┅等更是走捷徑的橋梁。雙休日孩子們更為忙碌。如此重壓繁忙之下的幼小心靈,其天真的奇想,智慧的嫩芽過早地凋謝了,還能想什么發明創新?留下的只是對走捷徑者的羨慕。藝術院校招生和公務員招聘成為幾萬人擠來擠去的獨木橋。一夜暴富,一舉成名,超男超女成為孩子們的偶像。向網上貼出艷照就成了名人。不知名的小輩由于拍了一部上床戲就成了明星,媒體爭搶報導,大把的廣告費就隨名而來。據報導一些影視劇的群眾演員每天只收入20元,可能是剛夠吃飯的,生活雖然艱苦,但還是要苦熬下去,她們天天地幻想著,說不定導演看上自己,給個主角,經過名導演的包裝,一下子就會成為世界級影星,名利雙收。據某權威團體對青少年進行理想追求的問卷調查時,其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其中想當科學家的一個都沒有,想到企業當工程師的更不用提了,誰要是問青少年是否將來想不想到企業當工程師?他(她)肯定要笑你是個傻冒。面前這種社會性風氣還談什么創新?還講什么發明?凡此種種的社會現象與媒體炒作有直接關系。
(二)當前中國教育弊端的根源
教育是社會的重要職能,教育部門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是未來的希望所在。它與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意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與歷史傳統的思想意識更是千絲萬縷,密不可分。
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等一切上層建筑都來源于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經濟基礎。這種農耕的小生產方式形成了一整套宗法等級制度和意識形態。家有家長, 國有國 君,地方有民之父母官。忠君、孝父、尊師成為最根本的道德標準。上對下關系就是教育、指揮、訓導。下對上就是接受、服從、聆聽。中國幾千年來就是在這種農耕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筑中慢慢悠悠地向前發展,沒有多少外來干擾。這與中國的地理環境有關。中華民族好像坐在一個大圈椅中,前面是浩瀚無邊的太平洋,后面是喜馬拉雅山、帕米爾、阿爾泰山圍起來的圈椅靠背。中華民族在這樣一個封閉環境中,各兄弟民族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步溶合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此前雖有過日本海盜在東南沿海進行騷擾等局部外侵,但大體上沒有外國能跨越東、西兩面的天然屏障,來打亂中華民族慢慢悠悠的發展進程。19世紀歐洲發生了工業革命,生產技術產生了飛躍,進入現代大工業飛速發展時期,歐洲資本主義強國極力向外侵略擴張。中國的天然屏障再也擋不住西方的堅船利炮,海上大門洞開。西方人在撬開中國大門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人狩獵文化的理念。狩獵民族重視快速和攻擊,因而形成了不依賴他人的獨立意識,積極進取和團隊協同的整體意識。西方各民族具有狩獵民族的特性。這種理念是和現代大工業生產經濟相適應的。快節奏,爭速度是現代大工業時代的特點。在此新形勢下,以小生產意識為基礎的封建思體系,不能適應現代大工業時代的要求。而這一思想體系卻牢固地束縛著中國人的頭腦,阻礙中國人的前進步伐。日本雖然也有中國封建意識的影響,畢竟是程度較輕,通過明治維新發展了資本主義,而中國的維新變法卻以失敗告終。新中國成立后,小生產思想意識仍然是我國幾次遭受挫折的根源,當然也是我國教育各種弊端的總根子。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體系與古代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適應,因此并不影響社會慢慢悠悠地向前發展,也曾有過輝煌時期。現在是以生產社會化為特點的大工業生產時代。經濟基礎變了,再慢慢發展就不行了。必須更新觀念,認識小生產意識對現代社會的危害性。因此可以說小生產意識及其衍生的教育思想體系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它是我國近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的百病之源。
(三)中國教育改革的出路
中國教育改革是和中國的體制改革這一總體進程相聯系的,它是總體改革的一部分。總體不動,單搞教育改革是行不通的。當然從教育這個局部推動整體改革也未必不是可行之路,但難度是很大的。網上有篇文章中提出:“教育革命要改變教育者自身”,“以教育人為主改為以學習為主”,“不僅學已知,還要鼓勵探索未知”,“改傳授知識為探索創造知識”,“要在學法而不是教法上下功夫,關鍵是一個‘問’字”,“必須提倡民主精神,要從小孩子就開始培養民主意識”。這些極為精彩的建言的確擊中了中國教育弊端的要害。但推行起來是太難了,且不說來自教育者的思想阻力。就是社會上也未必認可。推行“問”字當頭的啟發式教學,在家長方面就可能想不通,“不教學生知識,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能學到什么?”,“可能是老師都不會,才叫孩子們討論”,小學、中學,包括成人教育,老師要有“板書”的功夫,教師要在黑板上功整地寫出備課內容,學生們功整地抄寫。教師沒有過硬的“板書”能力,就認為講的不系統,學起來很吃力,更不便于復習。關于考試更是一個難題。“不考試行嗎?那不就成了走后門兒的天下?文革時期也不是沒試行過?”舊的思想觀念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礙。
教育改革是如此之難,當然不能知難而退,堅冰必須打破。我認為要在推動中國體制改革和改變思想觀念兩方面下功夫。更新思想觀念則是首要任務。
前面所說的我國幾次遭受挫折和教育弊端的根源是小生產意識。在前面《第九章小生產意識是中華文化中的消極因素》中談到小生產意識,從六個方面影響中國的發展進程。其中的政治意識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礙。小生產的“政治意識,隨位變遷,平民百姓,依賴青天,小民順民,委曲求全,進入官場,事事專權,為民做主,就是好官”。解放后這種意識裝入領導和被領導者的關系中。不論官位多大,上對下講話都是“指示”。現在改了,在報上已經把“指示”改成“重要講話”了。不論大小官員,每次講話都加上重要二字。都是重點,也就沒有重點了。這種缺乏民主理念的上下關系的意識在教育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在百姓中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擯棄小民順民和暴民思想,在官員中樹立公仆意識,在師、生關系中樹立相互討論的平等、民主意識則是改革的關鍵,要改革教育者自身,要改到寓教于樂就必須從認識思想根源入手,找到根子才行。長官意志,上對下的專斷不變,教育也就變不了。再好的教育思路、辦法也難以推行。
我認為在中國推行民主體制,改革教育要從改變觀念起步。首先認識小生產意識的危害,開展全民大討論,提高人們,特別是廣大干部的認識。與此同時在國家體制方面逐步推進民主改革進程以及各方面(如教育)的配套改革。本章的《六、敢問路在何方?就在腳下》一節中提出民主改革的八個步驟。總之教育改革是中國總體改革的一個部分,需要通盤考慮,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九、分配是和諧社會的基石
建設和諧社會是國家的一項最基本的國策。解決好分配問題則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的工作,公平與效率并重的分配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是和諧社會兩大支柱。沒有公平的分配機制,社會和諧的目標恐怕就難以實現了。
(一)當前分配中存在的問題
1、貧富差距難以縮小,而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當前已經形成了富有階層與平民階層。前幾年報上說,有一位教授工資是4768元還在喊困難,只好再去干兼職工作。這使那些收入在千元以下的人很不理解,他們對收入在三、四千元的離休人員羨慕已極,收入達四、五千元,怎么還哭窮呢?豈不知、三、四千元只是平民階層中的較富有者,而四、五千元則是富有階層中的貧困者。其思想不能用平民的意識衡量。“大家都是人,我的房子、車子不如人,公眾場合出手還有些小氣。高爾夫球我從不敢沾邊。我怎么啦!”這是富有階層中貧困者的心態。富有階層當然要利用手中的一切資源進一步提升經濟地位。壟斷行業總是叫喊虧損,要求漲價。他們不但工資高,獎金多,經常特別是年終還要分紅和分實物,有的還要輪流用公款去旅游什么的。至于領導吃喝宴請更是不在話下,他們能不虧損嗎?有權的人想方設法取得工資外的灰色收入,大權大用,小權小用;有能力的人只好通過回扣、走穴、紅包、……等等來達到目的。有錢的大款們更是得心應手,有錢能使鬼推磨嘛!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社會財富的積累是有一定數量的。就像一大鍋牛肉湯,有人用大勺子去舀,他幾勺子就下去多半鍋,有人用中勺 子、小勺子,輪到平民只好用筷子沾一沾放在嘴中咋一下了。在權力與市場相結合的環境下,只能是富的越富,窮的越窮。平民手中唯一的資源就是他們的勞動力。我國已經或正在形成蘑菇狀社會,圓高比(即財富與人數之比)形成極大的反差。富有階層人數不多但財富很多好像蘑菇蓋,平民人數眾多,所占財富很少,好像蘑菇莖。
2、市場畸形化的問題不易解決。中國的市場經濟比較年輕,缺少管理經驗,與市場經濟配套的法制體系也不健全。在分配中的效率與公平方面,當前主要問題是不公平。就以文藝界來說。一個演員一夜就成了名人,出場費就是五十萬。媒體聲言某某人身價值幾個億。有報紙披露,到四川災區慰問演出還收出場費,該演員辯解說沒收,后來說收的那一萬五千元算不上出場費,只是----有人一想:“我一年也拿不到一萬五,人家卻當作小菜一碟。中國的市場這是怎么了?能者應該多拿,但也不能千百倍的差別呀!政府官員和大款、大腕們一比,心中就很不平衡:“他們一出場就五十萬,我們賺那萬八千的月薪,老百姓還說我們是高薪階層。”因此利用權力打擦邊球,搞灰色收入已是盡人皆知的潛規則。教育產業化,醫療市場化,房地產虛高泡沫等都是畸形市場造成的惡果。那位專給富人蓋大房子的老總說GDP增長了100倍,房子才長了16.7倍。看來畸形的市場把人的智力也畸形化了。
(二)解決的路子在哪里?
黨的十七大勝利閉幕,說明了:正確的方向已經指明,復興大業的航船已經起動,道路正在開通。從媒體報導中可以看出,關注民生、節能減排,抑制物價、醫改方案、查辦土地違規----等一系列措施相繼出臺,有的已初步見效,為了拉動內需,2009年把加大社會保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低保補助金提高了標準。對違法占用農田的官員加大了懲處力度。央視焦點訪談中曾展示了鏟別墅,還農田的大快人心的畫面。
指明了正確方向并不代表未來的路途會一帆風順。路程還是艱難得很,關鍵是干部們的思維慣性,各部門的利益問題。從湖北天門市打死拍照者、遼寧的一個縣委書記到北京抓記者等事件可以看出有權者的思維:“我有權,你就得聽我的,你不服管,我就揍你抓你。”
有人問道:“在今天的社會體制下,什么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最大的障礙?”,我以為改革的核心是政治經濟利益再分配。人民日報有一篇文章,標題是“關鍵在治官”,內容說的是虎照造假案的背后是官員的利益問題。改革必然要涉及各種集團的政治經濟利益。前面說到國民生產總值就像一大鍋肉湯,有小部分人用大勺舀,幾勺子就下去半鍋,另一些人用中勺,再一些人用小勺,到老百姓只好用筷子沾一下咋滋味了。但改革又不能走極端,要理性漸進,沾筷子的百姓改用小勺,那些用大勺的就請用中勺了。改革的進程要悠著點,步子不能過大過急,以化解和減少障礙。改革卻是一門高超的政治藝術。涉及誰的利益,誰就會出來反對,如2009年人大會議上,有不少的事業單位代表提出反對與事業單位退休金改革有關的方案,五城市的改革試點就進行不下去了。企業在人大的代表可能很少,歷年來在全國人大對一國兩制的退休金政策從來沒發出什么聲音。又如醫療改革方案剛一出臺,在醫務界就有反應,“減輕患者負擔,醫生的收入要降低嗎?”改革藥品多層次銷售渠道,經銷人員也要反對,報上說過,20元出廠價的藥品到患者手中加到98元。要經過五道中間環節,真是層層剝皮。國家改革雖然不能過急,但態度要堅決,優柔寡斷是不行的。
改革試點到一定程度就要用法律固定下來,逐步界定政府、市場、各社會團體的權力界限。
十、樹立國民信心要提到日程上來
2008年是中國最難忘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見后面第十二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以及全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人向全世界全面展示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2008年證明了中華民族的極為強大的凝聚力,這一年極大的增強了中國人的自信心。在任何情況下,中國人民都是不可戰勝的。
我國要乘2008年展示自己信心倍增的勢頭,采取進一步措施,把民族自信心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從央視焦點訪談中的變化就可以看出國家信心大增的端睨。好像是2005年,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有時報導一些負面內容,可能是由于當時社會矛盾太多,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此后負面報導在央視焦點訪談中就很少出現了。從2009年開始,央視焦點訪談中又出現了批評聲音,特別是官商勾結,違法占地的內容。這是中國信心大增的表現。
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更是彰顯了中國人的豐采。報刊對被免職處分官員的異地當官的情況也有所揭露,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
近來中央加大了反腐敗斗爭的力度,這是增強信心的又一個例證。其中的兩大舉措引起關注:
一是中央紀委監察部近日印發《關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充分認識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的重要意義,迅速掀起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熱潮,切實把中央精神轉化為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實際行動,
《通知》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繼續下大氣力加強對中央關于擴大內需、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減排、關注民生、“三農”工作等政策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糾正違背科學發展觀的行為。要嚴格執行黨的政治紀律,當前要堅決反對分裂破壞活動,堅決抵制破壞民族團結、挑撥民族關系、制造民族矛盾的言論和行為。要按照加快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的要求,加強廉潔從政教育和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創新。
二是繼去年6月開通全國統一舉報電話12388后,中央紀委監察部又統一開通了全國紀檢監察舉報網站(www.12388.gov.cn),以進一步拓寬信訪舉報渠道。該網站專門受理民眾對中共黨員、黨組織和行政監察對象違反黨紀政紀行為的檢舉控告,以及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建議。
這兩項措施深得民心,很受歡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