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分家是資本家宗立成的悲劇
醫改是“全國人民的悲劇”?
2010-03-05 來源: 海峽都市報(福州)
郭松民
“醫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國人民的悲劇!我敢這么說,就不怕被人罵!”全國政協委員、青州堯王制藥總經理宗立成近日剛抵達北京就爆出驚人之語。
(3月4日《揚子晚報》)在“看病貴”成新三座大山之一、民眾對醫改不無希望的背景下,宗先生此語,可謂石破天驚。他的理由何在呢?他說:“醫藥分家的醫改太荒唐!醫藥分家之后,等于給藥品流通增加中間環節,企業回籠資金更沒保障,這不利于醫藥產業發展。”坦率說,“醫藥分家的醫改”前景如何,患者負擔是不是就能減輕,現在還真不好下結論,還有待檢驗。但這樣表述,并不意味著筆者就支持宗先生的觀點。道理很簡單:宗先生炮轟醫藥分家的醫改,并不是站在患者立場上,而是站在制藥企業的立場上。
且看宗先生的抱怨:現在醫改方案才出來,就有醫藥公司上門找他,“過去他們就老拖欠貨款不付賬,現在他們更牛了,直接開口要求以后延緩3個月付款!”原來如此。由于醫院不再賣藥,掌控銷售渠道的醫藥公司就處于相對壟斷的地位,制藥企業的談判地位也就相對弱化———這才是宗先生憤怒的真正原因!現在是一個利益博弈時代,作為藥企老總的宗先生,為本集團的利益鼓與呼,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關鍵在于,他可以將制藥企業的利益包裝成“全國人民的利益”,把“藥企的悲劇”說成是“全國人民的悲劇”,并且利用“兩會”這樣全國關注的平臺大聲說出來,但患者以及普通民眾的聲音又在哪里呢?文明社會里,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應該得到保障,如果個人無法承擔此成本,就應該由國家兜底,所有的醫改方案都應該以此為原則推進。至于利潤是流向醫院、藥企還是醫藥公司,則是第二位的問題,千萬不能主次顛倒,民眾的利益被弱化,而制藥、售藥等集團利益卻得到不恰當的張揚。
(本文來源:海峽都市報 )
醫藥不分家才是悲劇
2010年03月05日 長江商報
全國政協委員、青州堯王制藥總經理宗立成認為,醫藥分家是悲劇,因為“醫藥分家之后,等于給藥品流通增加了中間環節,企業回籠資金更沒保障,這不利于醫藥產業發展。”(3月4日《揚子晚報》)
其實,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公立醫院以前要靠“藥品加成”“自謀生路”,由此鑄就了滋生大處方、高價藥等弊端的“以藥養醫”模式,患者飽受高藥價之苦,“看病貴”成為民生之累。而眼下的醫改,最先“動刀”之處也就是“醫藥分家”,實行藥品“零差率”和藥價“三控”,解決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的弊端。“醫藥分家”之后,患者起碼可以減少之前醫院15%的藥品加成負擔,對于患者而言,這是減負之舉,何悲之有?
宗立成委員也說到藥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據報道,目前一種藥品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中間要經過很多環節:生產企業——總經銷的大型醫藥公司——各大片區或者省級代理——地市級代理——醫院(藥房)——消費者。每個環節都會“雁過拔毛”,層層加價。正如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糖尿病治療中心院長馮世良所說,“最終藥品在醫院或藥房的售價,是出廠價幾倍或十幾倍的,太正常不過了。”
在導致“看病貴”的因素中,由于中間環節的層層加價(包括醫院的15%的藥品加成)造成的“藥價虛高”是關鍵一環。因此,減少中間環節已迫在眉睫,而目前的醫改舉措,恰恰是在減少中間環節。比如基本藥物制度,新醫改方案就要求對基本藥物實行統一招標、統一價格、統一配送“三統一”,旨在壓縮藥品生產廠家和醫院之間層層中間環節的生存空間,避免其中的高額利潤拉高藥價。
比如早在2006年,寧夏就開始推行了藥品“三統一”,后來成為了新醫改方案基本藥物制度設計的借鑒案例,被稱為“寧夏模式”。就在寧夏推行藥品“三統一”、一級基本藥物目錄出臺的當年,藥價的降價幅度就達48%,效果非常明顯。可見,基本藥物制度等醫改舉措如果成功,只會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藥價。
退一步講,即便確如宗立成委員所言,醫藥分家會增加藥品流通的中間環節,讓企業回籠資金更沒保障,不利于醫藥產業發展。但舉凡改革,一舉一動均涉及利益調整,而醫改公益性方向的回歸也就意味著,這是一場傾斜于大眾利益的改革。期間,醫藥產業的調整乃至震蕩幾乎不可避免。
◇ 釋均(廣東廣州 媒體人)
醫改成功應是既得利益者的悲劇
令狐白 媒體人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工商聯副主席、青州堯王制藥總經理宗立成剛抵達北京,就爆出驚人之語:“醫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國人民的悲劇!”他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醫改的核心“醫藥分家”從根本上就是荒唐的,不切實際。末了,宗立成還理直氣壯地表示:我不怕被罵,我是全國政協委員,到北京來就是為全國人民說真話的。
聽了這席話,不免對宗立成委員的膽量感到欽佩——他明明預見到了滔滔口水,還是把話說出來了。但是,有膽量,并不意味著有道理;說話聲音大,并不代表氣量足。稍加推敲,便知宗立成委員的一席話,有頗多漏洞,譬如,既然是為人民說真話,為何會預知被罵,人民感激你還來不及呢!看來他其實很心虛。
宗立成稱“醫藥分家”很荒唐的理由,那才叫一個荒唐。他說,“醫藥分家之后,等于給藥品流通增加了中間環節,企業回龍資金更沒保障,這不利于醫藥產業發展。”“原本由醫院賺的錢還能用來改進醫療設備,今后這錢給醫藥公司賺去了,還會流回到老百姓口袋里嗎?”兩句話各有一個悖謬:一是,醫藥不分家的流通環節難道不多?對患者來講,醫院與醫生,不算中間環節么?二是,醫院乃公益事業,醫療設備的投入不能靠患者埋單,這種“以藥養醫”的事情,早已被定性為“看病貴”的主要原因。
看過委員頭銜后面的另兩個頭銜,我們其實應當理解宗立成的那些驚人之語——他不但是工商界的代言人,更是制藥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所以,他此番該是為全國藥廠“說真話”。這當然無可厚非,因為兩會本來就是不同階層利益博弈的場合,作為藥商的宗立成也不例外。只是,他打著“為全國人民說真話”的旗幟,未免顯得滑稽。
醫藥分家對緩解“看病貴”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如大家所知,眼下“以藥養醫”、“開大處方”現象,推高了藥價,早已成為眾矢之的。同樣藥品醫院賣得比藥店貴,是推行醫藥分家的基礎。所以,醫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醫藥分家的成功。但醫藥分家成功了,藥廠的利益多少會受到影響——藥品不再由醫院銷售,而改由藥店銷售,利潤會因此下降,當然資金回籠也可能不那么順暢。
這樣來看,宗立成委員并非覺得醫改成功了,會是全國人民的悲劇,而是擔心成了“全國藥廠的悲劇”。假如他真是這樣想的,倒該算個悲劇了。其實,宗立成大可不必如此憂慮,醫改成功乃人民之福,也不可能成為藥廠悲劇。因為:醫藥分家后,并不是藥廠的利潤減少了,而是利潤更合理了;資金回籠保障性差,也并非醫改的錯,而是商品流通環節不規范所致。哪個環節有漏洞,就去完善哪個環節,不能因為改革給自己帶來了一些不便,就否定改革吧?當然,對于既得利益者來說,不利于自己的改革都會覺得是個悲劇。
張貴峰:醫改若被利益集團裹挾才是悲劇
2010年03月05日 重慶時報
“醫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國人民的悲劇!”全國政協委員、山東青州堯王制藥總經理宗立成3日表示。他認為醫改的核心“醫藥分家”從根本上就是荒唐的,不切實際。“醫藥分家之后,等于給藥品流通增加了中間環節,企業回龍資金更沒保障,這不利于醫藥產業發展。”“我是全國政協委員,到北京來就是為全國人民說真話的。”(3月4日《揚子晚報》)
因為“醫藥分家”,便遷怒整個醫改,進而認為“醫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國人民的悲劇!”宗立成委員這一論證邏輯,無疑顯得極為突兀。我們知道,新一輪醫改實際是一個內容相當豐富、涉及范圍極廣的龐大方案,“醫藥分家”不過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宗立成委員卻就此簡單匆忙地否認醫改的合理性,并以“悲劇”視之,顯然過于偏頗。
當然,宗委員對“醫藥分家”暢所欲言地表達不滿,也屬于委員的正當話語權。但問題是,要讓這樣的質疑更有說服力,其論證起碼還需要有“技術含量”支撐,否則怎能稱為有建設性的提議建言?遺憾的是,縱觀宗委員的發言,卻實在難見多少“技術含量”。比如“企業回籠資金更沒保障”,“過去他們(醫藥公司)就老拖欠貨款不付賬,現在牛起來了”等話語,就幾乎完全站在藥品企業的立場。而至于“醫藥分家”或“不分家”,對于患者意味著什么?醫改基于“以藥養醫”、“看病貴”等現實,所推行的“醫藥分家”究竟對患者及醫療公益又有哪些損害?卻未見詳說。
可見,宗立成委員所謂的“真話”,充其量只是代表藥品生產企業、利益集團的真話,而非“為全國人民說真話”。它更像是利益團體內部的私房話,而不是政協委員應有的公共話語。如此口無遮攔地“說真話”,情狀一如同是全國政協委員的百步亭集團董事局主席茅永紅所說的那句話一樣:“本身沒有買房能力,就不要來埋怨政府、社會和開發商”,“房價不能打下去,而且也打不下去”。
身為利益集團中人,為本集團說話、吶喊,這原本不奇怪。但是,如果這種話語無形中被包裝成“為全國人民說真話”,進而成為左右、決定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力量,乃至事實上構成對后者的權利裹挾與綁架時,那才真是“全國人民的悲劇”——不止是醫改的悲劇,也是其他民生公益改革的悲劇。
張貴峰(湖北 職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