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曉燕的紅圍巾到伊拉克小男孩的眼神
王樹增先生在其力作《朝鮮戰爭》的尾聲<彩蝶紛飛的幻覺>提到一位小姑娘的故事:
「一位獲得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勛章的老文工團員在戰斗結束后出版的一本名為《盛開的金達萊》的書中,回憶了這樣一位小姑娘。文工團員曉燕是北京人,16歲,脖子上總愛系一條紅色的薄圍巾。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時,剛上初中的她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參加志愿軍的時候,全校師生都羨慕她,隆重地歡送了她。曉燕是個漂亮的女孩子,眼睛大,很亮,歌唱得好,為了讓她保護嗓子,上級專門發給她一條很厚的毛線圖脖,可她一直舍不得圍。她唱的那些歌唱英雄的歌都是她自己寫的,在坑道里一支二胡的吱呀呀的伴奏下,她一唱起來,官兵們就一臉溫存地靜靜地聽,忘了鼓掌,直到她唱完了,不知所措地看著大家時,這才掌聲雷動。她唱的那首《歌唱英雄劉光子》,大家都說寫得好唱得更好,就是劉先于一個人站起來說:“好什么好?不好!”于是曉燕就找到劉光子同志征求修改意見,那些意見都記在她的日記本上。她的日記本像她本人一樣很精致,封面上有幾個燙金的字:共青團手冊。戰斗的時候,她也很勇敢,和其他文工團員一起趴在前沿向敵人用英語喊話,勸美國兵過來投降。她的聲音細細的,不知道美國兵們聽到過沒有。后來,她在一個朝鮮村莊里看見一位丈夫上前線就要臨產的朝鮮大嫂,于是就去照顧她。她把自己那條舍不得圍的厚圍巾拆了,給大嫂織了一件毛衣。朝鮮鄉親很喜歡這個中國小姑娘,她就給朝鮮老鄉們唱歌,唱的是朝鮮語的《春之歌》。這天,她正唱歌的時候,美軍的飛機來了。朝鮮鄉親們慌亂地跑,她一個人喊:“別亂跑!進防空洞!“她一邊喊,一邊奔向開闊地,一邊把她那條紅色的薄圍巾高高地舉起來。美軍的飛機開始向這團紅色追擊俯沖,機槍子彈和炸彈在她的身邊爆炸,曉燕負傷了,她的身后是一條長長的血痕,最后,她被一顆炸彈炸倒了,紅色的薄圍巾在爆炸的氣浪中飛舞起來。
志愿軍文工團員曉燕死的那天,是朝鮮戰爭停戰協議簽字的前一天。
朝鮮戰爭停戰協議正式簽字的時間是: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
曉燕以犧牲自己來掩護朝鮮鄉親的偉大精神,
讓人想起那些在極其艱困下,
以舉世無雙的大無畏氣概,
為中國人譜寫光榮詩篇的志愿軍戰士:
「他們曾穿著單衣埋伏在寒冷的蓋馬高原上,然后開始徒步追擊美軍的坦克;
他們曾一波倒下第二波跨過尸體繼續沖鋒,哪怕戰斗到僅剩一人;
他們曾在大冰河邊一個接一個用身體滾過雷區,為沖擊的部隊開路……」
憑借這種驚天動地的不屈精神,
中國人以「小米加步槍」逐退「資本主義世界最大工業強國的第一流軍隊」,寫下歷史新頁:
「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
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
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彭德懷語)
面對美國帝國主義的邪惡侵略,
伊拉克人同樣展現古老民族寧死不屈的意志。
那是二零零三年四月五日,
美軍一零一空降師五零二旅第二連,
在卡巴拉與數百名海珊烈士旅的戰士進行街頭巷戰。
在一個十字路口,
一名美軍朝一位手拿兩具火箭榴彈的伊軍射擊兩槍,
伊軍雖中彈倒下,
但順手朝美軍發射一枚火箭榴彈。
此時有一對父女走向該伊軍,
一名美軍朝其再開一槍,
伊軍在該父女的幫助下又站了起來,
但旋遭美軍射倒。
這時兩名兒童開始朝伊軍遺下的一具火箭榴彈爬行,
所有美軍齊聲向他們大喊:
「不要拿,不要撿火箭榴彈。」
美軍且朝爬在前頭兒童的腳旁發射一枚火箭榴彈示警,
這名兒童停了下來,
朝美軍看了一眼,
所有美軍的槍都指著他。
可是他繼續往前爬,
并撿起地上的火箭榴彈,
霎時萬槍齊射。
他的身體被打成蜂窩狀的稀爛,
跟隨在后的另一男孩也馬上被打死。
報導這則新聞的臺灣《聯合報》編譯董更生先生最后寫道:
「當鮮紅的熱血被卡巴拉的古老沙漠淹沒,
當伊軍的奮勇作戰被美軍盛贊,
當時光逐周逐月逐年逝去以后,
也許一個伊拉克小男孩桀驁不馴的眼神,
還會永遠存在一些美軍的記憶中。」
無論美國人如何用民主、自由的絢麗外衣裝扮其帝國主義的本質,
伊拉克小男孩桀驁不馴的眼神和曉燕飛舞的紅色圍巾,
將會永遠映照這些殺人機器的渺小與邪惡。
正如本·拉登稱美國人:「膽小得跟小老鼠一樣,很怕死的。」
這些屠夫們其實是不知勇武的懦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