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社會的需要?因為當前的失地農民和破產農民多了,他們或沒有地,或沒有錢,惟有進城打工一條出路,他們好象是農民,也好象是工人,但其實他們什么也不是,于是社會給了他們一個新的稱謂——農民工!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據官方的說法是兩億多,但我相信會更多。他們的子女除了部分留守,還有一部分被帶進了城,于是帶來了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就是這些孩子應該享受的義務教育被剝奪了:由于他們不是本地人,所以不能享受本地的義務教育資源。于是,有的農民工不得不通過交納高額的贊助費或借讀費,來讓他們的子弟去上當地的“義務教育”學校,而大多數的農民工子弟仍是沒有著落,于是一些農民工子弟學校也應運產生了,他們的主要生源就是農民工子弟。這類學校的教學條件雖然比不上一般的私立學校,學費卻低了許多,而相比于義務教育,學費仍是貴多了。
為什么更是精英們的需要?因為在精英們看來,人是應該分為三六九等的,而成為人上人應該是每個人的奮斗目標,因此為他們的后代能繼續壟斷精英地位計,他們需要一些管理到位、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處處體現精英理念的“貴族子弟學校”,而學費的高低則是其次的。這類學校的生源主要是有錢人家以及少數中等家庭的子弟,他們不愿意讓他們的孩子與普通人家的子弟在一起,他們打心里看不起普通工人、農民以及他們的子女,認為他們的素質低下,認為他們的孩子可能有壞習氣,將來注定沒出息。少數中等人家大概出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原因,也拼命要擠進那個團體,把為數有限的收入拿出來為孩子的將來計。想想二十多年前的高中、中專、大學,由于全部是公費,所以窮人也上得起,而富人呢?只要分數達不到,再多的錢也是枉然。但是,現在的高中、中專、大學都開始實行產業化了,高學費將一些下層窮人永遠擋在了門外,而那些紈绔子弟在金錢的運作下,先上個重點中學,以后再上個“三本”,應該不成什么問題。
在所謂的“精英思想”指導下,我們的國民大多數都充分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并開始加大了對孩子教育方面的投資力度。據說,教育投資已經成為當前壓在普通百姓身上的僅次于住房投資的第二座大山!但是,在一些被遺忘的角落,比如說在我國的西部地區和其它偏遠山區,許多的農民還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讓他們的孩子自愿放棄了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基本可以從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找到答案:一是那里的學校的確不怎么樣,學校各方面措施都跟不上,孩子們在里面接受不到應有的教育,基本上是在里面瞎混日子,等畢業回來仍是回家種地(正如精英們所認為的那樣,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出息的表現),與其如此,還不如早早輟學,為家里幫點小忙,也給父母減輕負擔,這就是新的“學習無用論”!二是部分孩子確實上不起學,盡管國家免除了好多費用,但孩子們的吃飯、住宿、學習用具等問題還是無法徹底解決。
全社會都重視教育本來是好事,但我們的教育方向卻被當下的精英教育理念所左右,充滿了短視的功利性:教育的目的本應該是學習文化知識、提高個人素質,但現在,教育被人們當成一種工具,當成一塊敲門磚,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可能是大多數人的想法——上重點中學,考名牌大學,拿高的文憑,找好的工作,最終在社會上成為高官、高管、精英、教授等,而工人、農民,特別是下崗工人、失地農民,我看是沒人愿意當的,昔日主人翁的地位很是可憐啊,整個社會已經到了人人都恥于或不屑于做主人的地步了!這種精英教育理念的實質就是讓我們的孩子脫離“群眾”,努力爬向上層社會,高高地壓在人民的頭頂!
再看看精英教育的內容,除了唯成績論,就是唯金錢論!聽說某高校還開設了一些特別的課程,如高爾夫球、貴族禮儀等, 本來開設這樣的課程也沒什么不好,如果開展的是全民教育,也無可厚非,但我們知道它是針對一個特殊群體的,那就是“富二代”!其目的就是培養新一代貴族。為什么說它是針對“富二代”呢?因為它先架設了一個高高的門檻,通過極高的學費而將普通學子拒于千里之外,所以就只剩下“富二代”了。
這些貴族、資本家和精英們子弟從小就生活在一種非常優越的環境中,早已習慣于凌駕于普通人民群眾之上,渾身上下到處充滿著與眾不同的優越感,如果他們將來確實不負他們那些先輩精英們的期望,能夠走向社會的頂層,成為新的統治精英,繼續實踐先輩精英們的理念,那么我有理由相信:將來我們的黨群關系、府民關系、軍民關系、勞資關系等會日益惡化,社會矛盾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激化,最終會加速這個政權的土崩瓦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