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視野
程圖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按:中評社臺北12月4日,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上月首次來臺,趁機觀察了臺灣?!拔铱吹綀蠹埫刻炀蜑樾┬∈鲁硜沓橙?,坦白說,narrow minded,narrow focus。我常教我的學(xué)生,視野一定要寬,要看到國際發(fā)生什么大事?!?BR>吳建民說了幾項他的“親身經(jīng)歷”,認為中共領(lǐng)導(dǎo)人能確定改革開放政策,就因有國際視野和眼光所致。他說,有次在中南海,江澤民問大家,“為什么鄧小平提改革開放,而毛澤東沒提?江說,就因為見識不同?!泵珴蓶|一生只去過蘇聯(lián),鄧小平不同,十六歲到法國,廿一歲回國,在法國待了六年。
說到過去和鄧小平相處,吳建民相當興奮。他連說鄧小平兩個故事,強調(diào)視野對決策的重要性。他說,七○年代鄧二次復(fù)出時,中國造了一艘萬噸級“風(fēng)慶輪”,江青在毛澤東面前吹噓得厲害,說從此中國揚眉吐氣了,鄧小平當著毛澤東面說,“我十六歲去法國(一九二一年)搭乘的就是五萬噸級法國郵輪,五十年后中國才造出萬噸輪,有什么好吹噓的!”
一九七四年鄧小平赴紐約參加聯(lián)大六屆會議?!班囆∑胶芟矚g散步,我和她(施燕華)當時陪著鄧在六十六街林肯中心旁飯店走廊散步,鄧小平說,明天周末,大家放放風(fēng)吧,去哪走走呢?”他接著自說自話,“就去華爾街看看吧!”施燕華當時告訴鄧小平,“周末華爾街沒開(休市)呢!”鄧立即回應(yīng),“沒開我也要去!”,最后由外交官唐明照陪他去了華爾街。
庫頁島
猶記得十多年前,在朋友的聚會中,有一女士很喜歡日本文化,經(jīng)常去日本旅行,每年有兩三次,已去了很多年了,不知何故談到庫頁島。她說,這是日本領(lǐng)土。我禮貌回說,應(yīng)該不是,是蘇聯(lián)的,現(xiàn)今是俄國。她一口咬定不是,因為在日本明明白白可以看到庫頁島,導(dǎo)游還教他們一群人怎樣看,很清楚看到島的情況,并問我到過日本嗎。我笑了笑,不曾去過。她頓時露出鄙睨的目光,從那高傲的神態(tài)來看,仿佛說,你不曾去過,有什么資格說。的確,我去的地方不多,連星、馬、泰等南洋一帶,是香港人最常去的熱門地方,我一次也不曾去過,更何況是高層次的日本,見識當然有限。
巴金之名
年少時,閱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看到介紹巴金之筆名由來,總是說,巴金去法國一年,接觸無政府主義思潮,深受影響,尤其是代表人物巴枯寧等,故取名。
我在巴黎生活數(shù)年,深深體會到,不懂法文,根本不可能接觸法國的一般文化,枉論思潮等高層次的。我很愚鈍,雖然有些英文根基,學(xué)法文付出很大的努力,一年只可以懂一點點,只能夠簡單的交談,閱讀簡單的給兒童看的法文書,真正的書報還不可以,如LeMonde我是看不懂,進展的緩慢,當然有一個原因,可能不是全職學(xué)習(xí),要兼顧謀生之故。另方面,一年時間有限,頭三個月,要解決住處,解決謀生,還有適應(yīng)周遭環(huán)境。
或者時代不同,我去巴黎的年代與巴金相距半個世紀,又或者巴金有其天份吧。大人與小人總是不在同的起跑點開始的。
以衣取人
七十年代初期,有不少到外國讀書的人回來,常在報章雜志說,香港社會以衣取人,外國不同,一條牛仔褲就可以,因而攻擊香港社會的風(fēng)氣不好,要不得的。那個年代,喝過洋水的是另眼相看,好自然是高人一等,豈敢不信以為真,而這些抨擊甚合我心意,尤對于我這類穿衣隨便的人。
然而,在巴黎生活時,吾有一朋友,當年去維也納的聯(lián)合國做短工,趁此機會,想見識一下維也納歌劇院,在大雪紛飛下步進歌劇院,但見維也納的淑女走進衣帽間,除了大衣,換上帶來的高跟鞋,穿著吊帶低胸華麗長長衣裙,而她自己只是一條牛仔褲而已。吾的朋友并沒有遭到拒絕不準進入。
在巴黎居住久了,才漸漸弄明白,在外國生活,穿什么也不相干,因為沒有任何親戚朋友的人脈關(guān)系,沒有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可以說無拘無朿,其次,是一個學(xué)生,西方人是不會以西方禮節(jié)嚴苛對待的,最重要的是,你又不是西方社會一份子,西方人誰會理會你華人穿什么。但喝過洋水的人以自己曾居外國生活的經(jīng)驗當作至高無尚的準則。
美國傳媒
美國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我們時常有機會看到美國出版的報紙雜志,都是縱橫捭闔世界大事,真的有種,大國即是大國。
然而,我不曾去過美國,不知道當?shù)貍髅皆鯓?,但從文字訊息以及朋友的講述,略知一二,原來電視新聞絕少報導(dǎo)外國訊息,集中美國國內(nèi)的事情,與美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不相稱。有些朋友更夸張說,比香港更不如。我心里說,不是吧,香港已經(jīng)很差勁,與國際都會不相配。香港的傳媒,以報章為例,本地消息作為頭條新聞,外國的,頗多是花邊訊息,以八卦角度報導(dǎo)之,而電視新聞,除非是重大的國際新聞,如九一一事件,否則,必然以報導(dǎo)香港的日?,嵭际聻橹?,最后剩下些微時間,才簡略報導(dǎo)外國事,當然,英語臺就不是,外國新聞較多,相信是面對西洋人之故。
蟻民也
人于天地間,似螻蟻千萬。蟻民所關(guān)心的事,無非是眼前的事。老實說,蟻在大地爬行,見的物有多大,視野有多闊,都不過是眼前的寸寸之地。家庭主婦,所關(guān)心必然是街市的物價,餸菜貴一點,不得不猶豫買或不買,若不計算,一個月的開支怎么了。所以,反映此現(xiàn)實情況的,無論是電視新聞,報章的頭條,都是以瑣碎事為重點報導(dǎo),這是無可厚非。
于我為例,說來慚愧,基本法是香港的小型憲法,是規(guī)范香港未來發(fā)展的框架,回歸十二年了,我至今不曾看過,甚至從來沒有興起過看的念頭,為什么,道理很簡單,與己的生活和工作沒有直接關(guān)系,唯難于理解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作為立法機構(gòu)的立法局議員竟然有人不看,即使看了也是水過鴨背,以致發(fā)生一些有違基本法的事而不知。
山高皇帝遠,帝力于我何有哉。從自己的親身體會,所以,對于臺灣報章為小事吵吵嚷嚷,是可以理解,因為小市民嘛。正因為市民是“小”的,在面對國際大氣候急劇變動時刻,這只顧眼前事物的寸寸目光,是注定要吃虧的。
然而,社會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在龐大基數(shù)的小市民階層中,當然也有少數(shù)的“大市民”,必然有為少數(shù)而出版的的精神食糧,如同法國的LeMonde一樣,問題是,如果這些少數(shù)人都糾纏于如小市民的小事,我們只能喟然嘆息,嗚呼哀哉,不破敗才怪。
大市民要有大市民的風(fēng)范,故古人云,明者見危于無形,智者規(guī)禍于未萌。又有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百世者不足以謀一時。所以,古人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今人是,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讀書與萬里路
讀破萬卷書,行破萬里路。
讀書多,見識多,不一定聰明,知識與智慧是不同的層次,雖然彼此有密切關(guān)系。俗語說,書是死的,人是生的,有可能讀死書,書讀死,變成書呆子,容易變成“本本主義”。明代徐霞客行破萬里路,考察各地地理環(huán)境,寫下的游記是難能可貴的;李時珍行破萬里路,到處采擷藥物,親自品嘗氣味,寫下本草綱目;司馬遷雖是史學(xué)家,但由于走遍大江南北,有了實地考察的知識,寫下千古絕唱的史記。另方面,有一些科目是需要實地考察,不行破萬里路不行,如地質(zhì)學(xué),其實,即使是堪輿學(xué),何嘗不是要行,否則,如何找龍穴,找龍頭,找聚氣之所在。
所謂行萬里路,就是增廣見聞。其增其見,實質(zhì)就是調(diào)查研究,書本的知識必須與客觀實在相結(jié)合,故需要“行”。而行萬里路,不一定是外國,難道外國的月亮很圓乎?當然,到了與自己文化截然不同的國家,那新鮮事物,那思想沖擊,在短時間內(nèi),是立刻起到增長見識的作用。但是,如果肚里沒有多少墨水,頭腦沒有多少思考,又欠缺語文能力,到了很多國家走走又怎樣,只不過是孫悟空到此一游,也沒有什么得益的,說是增長了見識,都是走馬看花,表面的東西而己,唯一有作用的,是可以對不曾去過的人炫耀吧。另方面,即使在外國生活很多年又如何,如果長期在餐館工作,工作時間之長,工作之勞累,是不可能對所在國有多少理解,如同生活在巴黎數(shù)十年的溫州人,龜縮在華人圈中生活,對巴黎,對法國,對歐洲,認識是貧乏的。
不必迷信去過外國的人,歷史可說明之,為什么八十年前,從外國回來的人,寫不到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章。
歷史視野
古希臘人以學(xué)習(xí)歷史知識作為智慧增長的重要途徑。古代中國亦是,宋神宗“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賜名曰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的目的,是明確清晰的,“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shù)。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師,創(chuàng)法立制,而不知跡古人之所以得,鑒古人之所以失,則求勝而,敗圖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英國史學(xué)家湯恩比所寫的歷史研究一書,是鴻篇巨章,那淵博的歷史知識令人驚嘆,尤其是對很多歷史細節(jié)都很清晰,條理分明,稍遺憾是對中華文明的認識不多不深,而且偏差和錯誤,但無礙于他對末來人類發(fā)展的結(jié)論,在他晚年與日本池田大作的對話中,已明確認為,儒家文化是挽救未來世界文明的靈丹,并寄與厚望,在七十年代有如此看法,是絕不簡單的。在我的記憶中,湯恩比似乎不曾來過中國,不像中國科技史家李約瑟,來中國多次并居住一段長時間,如果確實不曾來過中國,為什么在數(shù)十年前的非常時期能夠得出非凡的結(jié)論?什么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湯因比對中華文明的結(jié)論就是典型例子。
國際視野
我們常犯一個毛病,若一個人在外國長期居住,好自然被當作是該國問題的專家,識見也異乎尋常,說話帶權(quán)威性似的,在六、七十年代,經(jīng)常遇到此場景。當然由于朝夕生活和工作,認識和熟識所在國是理所當然。但是,這些認識和熟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是看其人的學(xué)識和語文能力,其人的工作環(huán)境,其人所關(guān)注的事情。舉一個顯淺例子,香港的小孩子由幼稚園升上小學(xué)一年級,揀選學(xué)校是很繁復(fù)的,是令人頭痛的一回事,如果一個沒有小孩的的成年男女,是不會知道個中奧秘的,若然此人對外國人侃侃而談此事,我們就當作姑妄言之妄聽之吧。以我為例,不看基本法,卻在外國大談香港未來的發(fā)展前景如何如何,各位聽眾,不聽也吧,但說者的我卻以權(quán)威口吻道說。因此,具有國際視野,不在于你是否去過外國,不在于在外國生活多久,不在于是否掌握一門外語,而是在于是否具有國際關(guān)系的知識。
若不懂國際法,若不懂所在國的憲法,若不明白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的彼此關(guān)系,僅以在外國生活作為視野擴闊的基礎(chǔ),只是欺世盜名。
巨人之肩膊
列寧寫下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結(jié)論,為什么馬克思看不到,尤其是恩格斯,他較為長壽些,于十九世紀末才去世,與列寧時代相距不遠,是什么視野的因素妨礙恩格斯的見識?我們明白,一個人無論怎樣天才級的,都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當然還受到個人生理條件的制約。另方面,事物的發(fā)展也需要過程,如同人的成長一樣。一代有其一代的工作和職責(zé),列寧是以馬克思的繼承者前進。
兩千年前,韓信有漂母之恩,今天卻有像北京大學(xué)李零教授之對孔子,以喪家狗冠作書名。無可否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陷進喪家狗的窘境,但歷代讀書人是以至圣先師的虔敬之心尊崇之。
更上一層樓,風(fēng)景看得更美些,但能否盡收眼廉,要看樓層的高度,倘若站在巨人肩膊上,自自然然能夠登高遠眺,關(guān)懷酣暢,情況是不同凡響,視野必然更廣更闊,啊,此情景容易使人沾沾自喜,進而飄飄然,樂而忘形,忘乎所以,忘記所站的位置,忘記巨人之存在,自以為是己之能耐。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