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民安
國泰民安是當政者追求的治國政績,故也是為政者研究的主要課題。有人認為經濟繁榮,法律完善、軍事強大就能保證國泰民安。我認為這只是國泰民安的一般條件,而不是關鍵因素。有人說“一個國家不發展自然科學,一打就倒,而沒有了人文科學不打自倒”。這句話形象的說明人文科學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作用是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縱觀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和當今世界各國發生的動亂問題,可以這樣認為,國泰民安必須有大眾認同的社會倫理道德基礎,失去這個基礎其他的條件將會成為亂國的因素。下面就如何進行我國的社會道德規范建設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一、倫理道德
“倫理道德是個人和特定社會人群的精神和行為的尺度,是民族性格和信仰的表現。他是對人的存在、人怎樣存在,以及如何保存和養成他的人性、并保持其社會性;一個人事實如何與應當如何等問題做出的解釋,并使公眾一般的善求得到保持和合理的辯護。”
從這個倫理道德的概念看,他應該屬于世界性的,但從國家的存在,民族的存在和歷史的發展看,倫理道德目前還不可能將來(只要世界沒有實現大同)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所以說每一個階級都有其社會倫理道德規范,每個時代都有社會倫理道德要求,他具有時代性,民族性。不同的倫理道德建設會產生不同的社會結果。
二、我國社會現狀分析
我國的改革其實就是一場革命。對這次革命的意義不用懷疑,但對其改革方向以及做法和結果卻有許多值得反思。不能說到改革的不是,就大逆不道,群起而攻之,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思想,不符合辯證法。
一、國家的職能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防止外來侵略,對內是維護國內安定,保護絕大部分人的利益。在所謂的精英提出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服務性政府(其實這是變相的顛覆國家政權)。我們的政府真的是有償服務的政府了,他們是以價格高低來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對象。現今,國家大部分權利分解,資產流失,資源出賣、毛澤東時代建立還不太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工業體系全面解體,最可怕的是農村城鎮化,擴大城市面積經營城市的理念,使大量的土地使用權變為私人所有,擴大了無業無產者的隊伍,大量的無業農民走向城市。使得已經人滿為患,不堪重負的城市就業雪上加霜。試問國家失去了權力和經濟、拿什么去為絕大多數人服務?所以,現在國家服務的對象只能是精英階層,而不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普通大眾。
二、文化教育是對思想靈魂的凈化,是國家長治久安、民族興旺發達的保證。國家的未來始終是下一代,對他們的文化思想的教育始終是民族未來興旺的基礎。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什么呢? 精英們說文憑決定一切,大家拚命的準備考文憑;精英們說財富決定人生的價值,大家便又挖空心思去賺錢;精英們說教育要產業化,學校的各項成本便全歸到家庭,困難者只好“望學興嘆”放棄接受教育的權利;精英們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可事實上他們尊重甚至崇拜的英雄都是漢奸賣國賊,而真正的英雄他們卻不斷的謾罵詆毀誰;精英們批評古代八股取士的黑暗,可他們卻不停的制造新八股,舊時的八股那到底是普通人的希望所在,而新的八股卻不同了,你雖然考中了大學,而大學畢業可能面臨的是失業。精英們說要誠信、要實事求是,可他們出臺的政策卻引導人們作假,就拿英語來說吧,對絕大部分國人來說是沒有用的,可精英把它規定為晉級的條件,人們只好做假(其實號召或強迫全民學英語是搞殖民文化的)。曾經被批判的規范,現在又被精英們拾起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但他們卻“色居仁而行違”。道德淪喪問題是政治制度的結果,更是所謂的精英們宣傳的結果。現實與理論的矛盾,宣傳與事實的不一致,終于讓普通人迷失了本性,孩子迷失了方向。
民族的精英們,應該是民族的脊梁,他具有超越時代的遠見,是社會的把脈者,他眼里的社會是美好的,但看到的更應該是社會的缺陷和未來的危機。而現在的文化精英,因為沒有了時代責任感和獨立思維能力,便成了依附豪門的祿蠹、權貴的門面、權門的奴才,是為利益失去獨立人格的傀儡。
“吾善養我浩然之正氣”的真正精英沒有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理想中的人物。我為精英的墮落而悲哀和失望。
按精英們的知道意見辦教育,教育界充滿銅臭,教育為眼前的蠅頭小利所惑,教育成了當今我國最大的消費,經濟實力成了接受教育的必須條件,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了貴族的權利。因價值觀出現了問題,現在的學生成了考試機器,成了沒有思想的勞動工具,成了攫取利益的動物。把拯救貧苦,以及對貧苦者的教育寄托于富商大賈們,是民族最大的悲哀;教育產業化是最大的失誤。他使人民失去了精神支柱,民族陷入信仰危機的陷阱。
三、依法治國、以德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但是因為人們社會道德的淪喪、利益的驅動,法律成了各精英階層獲取更大利益的保護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失去了法律的尊嚴和公信力。
從我國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改革思路中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民族整體的價值取向只有一個“利”字,人們已經沒有是非標準,我國的社會倫理道德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由“利”來決定。
四、原因分析
三十多年的改革一直以利誘人,現在的所謂的經濟建設,其實就是利益的爭奪、欲望的放縱,已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出現貪污腐敗,賣官鬻爵,假冒偽劣、走私販毒、浮夸,假數據假政績,鋌而走險。如:煤礦事故層出不窮,私營企業工人的工時無限延長。工作中,工人明知有危險,工頭明知違法,還是照干了,為什么?政策的缺陷,利益的驅使。經濟是治國安邦的一部分,是服務于政治的,若一味的以經濟而經濟,就錯了十萬八千里了。
利是欲望的誘餌。自從有了利益積累,也就產生了階級和爭奪。一切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欲望。利益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以有限的利益去滿足無窮欲望是不可能的。欲望的放縱會使道德淪喪,他誘發人類原始性格中貪婪,殘暴、陰險等丑惡的暴發。
人區別與動物除有高的智商思維和創造力,還因為他摒棄和抑制了原始的獸性的發作,所以防止這魔怪的發作必須教化,抑制原始性,增加人文性。故 古人有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不可輕取,利不可輕許。老子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這話雖有失偏頗,但對為政者應該是有啟示的。在以權力決定利益、是非的今天,統治者還能 “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為往圣繼絕世,為萬世開太平”?
三、 社會倫理道德建立
從影響社會道德建設的因素和中國現階段的情況看,我國倫理道德建設的關鍵問題,就是出在文化思想教育和道德范疇的價值取向上,建立新的符合我國民族性格的社會倫理道德規范是時候了。
社會倫理道德的建設包含著民族整體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所以,他的建立一定會涉及法律的制定與經濟政策以及民族文化思想的建設,而這又決定于當政者的品行,也就是走什么樣的路,行什么樣的政,做什么樣的人。
(一)為政者的道德
為政者的個人因素會影響民族的倫理道德建設方向,這是因為目前還是以權利、權力來決定是非、對錯的時代。觀西歐美國日本的歷史,他們的法律意識、社會倫理道德的建立,都是來源于非常時期一個道德高尚的領導和集體,用非常的權力和強制的手段建立和推行的,開一代風氣,惠及子孫萬代。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判別走什么路的最明顯的標志。現在有人極力推崇私有制經濟體制,把他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法寶,大家都知道私人經濟,私有企業是最原始的,最黑暗最不公的經濟體制。是產生經濟壟斷與經濟寡頭,拉大貧富差距的根由。 私有制是不民主的表現,是專制獨裁另一種形式,是“我說了算”欲望的膨脹,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那些精英、私人企業主,高呼民主人權,他們給打工者人權民主嗎?你打工者要人權要民主,要工資那你明天就在家喝西北風。“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金牌,草民們的一點點財產他們保護了嗎?巧立名目拆遷,草民們立錐之地沒有了,銀行利率稍微調動,草民們的錢縮水了。新中國建國二十七年和三十年的改革實踐證明,私有制不能滿足倫理道德要求,更不可能走向社會大同。只有公有制才能使是人類真正幸福和諧。在漫長的封建文化的作用下、農業為立國基礎的影響下,我國民眾的思想深處有極濃的自私性和奴性,這是走公有制之路的障礙,也是私有制得以推行的基礎,要想走好公有制之路,必須要對這樣的思想加以改造,而改造這樣的思想方法就是毛澤東思想。就是說我們的統治者應該有走公有制之路,舉毛澤東思想之旗幟,是富民強國的唯一辦法。
怎樣為政呢?首先是立德。《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其次立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政者,正文也,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政令不一,是不能取信于民的。
再次是立公。對等級之間的權利、待遇等各個方面的差別,百姓在心理上有無奈的平衡。不患不平,所患的是不公。《洪范》“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呂氏春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易云:“君子不器,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者必須公正。
以身作則的不言之教,是不需要豪言壯語和浮華的文章。“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事實確實如此,為政者的思想行為會影響社會倫理道德的建立。
(二)法律制度
法制建設是維護國家安定的萬古常新的話題。
法律的本質是統治者意志上升為的國家意志,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從這個層面講法律是不平等的產物,他的本質決定法律同情弱者,保護強者。他又受當時的經濟利益和社會現象的影響,所以法律有其滯后性,她不能預見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故法律永遠不會完善的。又因為法律永遠由人制定,永遠由人使用,必定帶有個人的主觀意向,若單純以帶有先天性缺陷的法律來規范動態的人類社會簡直是癡人說夢。
有人片面理解道德教育與法律的作用,以為道德是柔的看不到的,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法律能解決社會一切問題。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們片面理解了道德與法律關系,是對法律的迷信。
倫理道德是民族的精神靈魂,強調的是社會責任,法律維系的是統治階級的權力,是為利益而存在的。道德追求的是真與善,法律講的是利害;道德解決根本問題,法律解決具體問題,道德表現的是出于心靈的自覺行為,法律表現的是被動的強制的不能行為,道德是治未病、法律治的是已病。他們有本質區別,道德為本,法律為用。所以,制定法律條文,既要體現法律的威懾力也要體現道德的震撼力。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怪現象。
(三)倫理道德與經濟的關系
物質文明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精神文明是社會發展的支柱。從社會發展的歷史看,高度物質文明的社會沒有精神文明的支撐都是曇花一現。所以物質文明建設必須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時進行。
事實上道德建設是會受經濟的影響,因為不管你是什么道德標準,對利益的追求是人們正常的行為,一是生存需求,一是心理需求和享樂需求,但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而放棄社會道德責任,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利益是永遠滿足不了人的欲望。同樣道德文化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的道德建設以維護封建社會的穩定,輕利重義,這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后期經濟不能發展的主要文化原因,西方的道德觀是以利為基礎的,后來發現以利為基礎的道德是不能滿足社會穩定的需求,故將道德范疇的行為以法律來強行推行,《史記》有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往”。獲利是人之本性,作為統治者應懂得如何用“利”富民安民,而非以“利”誘民亂民。其實就是應該損當權者之利以益民之利。所以我們現在的道德建設既要考慮人們趨利的實際情況,還在于控制和引導人們的欲望,滿足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四)文化教育
黑格爾講:國家不是建立在物質上,而是建立在精神、思想上。人們說:“千年大計,教育為本”,所以要建立社會良好的道德秩序,必須加強思想文化教育,也就是信仰教育。
西方社會一些國家的立國基礎是建立在宗教文化之上的,我國封建社會時代,用于維系統治的思想是儒家的忠孝思想。所以文化思想的教育直接影響國家的和諧與安定。
文化思想教育是構建社會道德的必要措施,作為建立新時期倫理道德規范的教育重點應該是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不是把人變成工具,變成攫取獵物的野獸。
因西方國家經濟的強大,近一百多年來國人對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進行了深刻反思,認為傳統文化是我國落后的主要因素,終于導致了徹底打倒傳統文化的五四運動,為了建立新的價值觀和新的社會秩序,他們否定傳統文化、打碎了儒家牌匾。實事上儒家文化與專制政權經過兩千年的相互作用已經水乳交融,成了封建社會的“根本大法”,不揭開這個外衣我們不可能看清楚封建制度的落后與封建文化的虛偽。毋庸諱言,中國傳統文化有其局限性,甚至還有愚昧落后的成分。但孔孟積極進取見義勇為的人生態度,獨立的人格,民本思想,法家的公平公正,道家的人性自由,墨家尚同兼愛和追求科學精神,都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不承認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文化因素,就解釋不了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解釋不了社會的進步。
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化核心、沒有民族文化精神,就像人缺少了靈魂一樣,所以在構建新的倫理道德規范時一定要加強民族文化的教育。
總結
中國不以宗教立國,但歷代統治者都要樹立信仰座標,封建社會以“忠孝”治國,維系了二千年的統治,新中國以共產主義為信仰,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度過了一個個難關,使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國家初步繁榮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二十多年的國策都是圍繞經濟而定的,忽視了社會倫理道德的建設。就是因為重利輕義,居然到了笑貧不笑娼得地步,民心向利,忘記了國家。一個不顧國家利益,一個將命運交給他人掌握的人,一個以并賣家產維持生活的人,一個連廉恥都沒有的人他的前途不言而喻。一個道德失范,自尊心失落的民族,一個以利益為價值衡量標準的民族,這個民族必定要消失在歷史的長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