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師節前夕,溫家寶總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看望師生。上午在三十五中初二(5)班聽了5堂課,中午和同學們一起吃了飯,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學教師座談。昨天,新華社播發了溫家寶對聽課的點評,以及在聽了教師代表發言后講話全文。今天我想談談對溫總理聽課筆記刊發的看法。
9月4日,溫家寶總理到北京35中學聽課。據新華社等媒體報道,溫家寶總理贊成地理課把地理和地質、氣候結合起來,也指出了教材中的問題——教材對我國地區的劃分不清楚,甚至有錯誤,缺乏自然的或行政的依據。溫總理認為新版本的教材區域劃分有問題,陜西、甘肅不應該劃在華北地區中。
當時我看到這則消息時就覺得很奇怪,所謂“華北地區”,包括自然地理概念和行政概念。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華北地區”,北界是長城一線,南界是秦嶺—淮河一線,西界是青藏高原東緣,東臨渤海和黃海,包含了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行政概念“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五個省級行政區域。初中地理區域劃分講的應該主要是自然地理區域劃分,而不是行政區域劃分,把陜西、甘肅的一部分劃在華北地區中有什么不應該的呢?后來想想,溫總理也是人,盡管是地質專業出身,但是畢竟不是自然地理專業,而且脫離專業很多年了,犯點錯誤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事情真相究竟如何也不很清楚,有關方面一定會很快澄清的?! ?/p>
果然,9月15日,署名易葦航的朋友就網絡上發表了圖文并茂詳細介紹區域劃分的幾種說法的題為《對溫家寶總理質疑中學地理教材的質疑》的長篇文章。(http://www.chinaelections.com/NewsInfo.asp?NewsID=156948)文章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七種中國自然地理分區分案中,羅開富方案、任美鍔方案、趙松喬方案、席承藩方案、趙濟方案、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撰寫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總論》一書中所使用的區劃方案都直接使用‘華北’這個地理概念指稱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祁連山以東這個自然地理區域。黃秉維方案則對這個區域做了更細致的劃分”。也就是說,不僅新版本的教材區域劃分沒有問題,溫總理上學時學的“華北地區”和新版本的教材區域劃分也是完全一致的。
9月21日,中國地圖出版社在其網站發布聲明稱媒體報道不實,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華北地區”,包含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與通常認為的原行政或經濟概念中的“華北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表示“我社出版的該地理教材,其講述的‘華北地區’范圍在課文中的表述為‘北界是長城一線,南界是秦嶺—淮河一線,西界是青藏高原東緣,東臨渤海和黃海’,很明確是自然地理概念的分區,而非行政或經濟概念的分區”,“ 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華北地區’,包含了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它與通常認為的原行政或經濟概念中的‘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五個省級行政區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樣,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西北地區’,也并非包括陜西、甘肅、寧夏整個省級行政區域,它與通常認為的原行政或經濟概念中的‘西北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個省級行政區域)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應該說,到這里事情的是非已經很清楚了。
今天我看到溫總理聽課筆記刊發的消息,第一反應是這個刊發的聽課筆記一定會為尊者諱,不提溫總理聽課的錯誤。結果出乎我的意料,這個刊發的聽課筆記不僅包括溫總理聽課的錯誤,還用著重號特別指出:“第四堂聽的是地理課。老師用提問的方法,問學生暑假到過哪些地方。我真沒想到學生到過那么多地方,不僅是國內,而且到過國外。我仔細翻了課本。這門課把我們過去的地理與自然地理合并了,甚至擴展到把地理、地質、氣象、人文結合起來,是一本綜合教材,可能現在學地理的時間要比過去少了。但是講華北一下子我就聽糊涂了,因為課本講的既不是自然分界,又不是經濟分區,也不是行政分區,華北怎么把陜西、甘肅和寧夏包括進去了?課本對中國區域劃分的依據不足,無論是自然的、經濟的還是歷史沿革的劃分都沒能講清楚,有的是錯誤的。此外,課本關于中國的區域差異一章就講了中國的五大區域,即華北、青藏、沿海、港澳和臺灣,這就更不全面了。我贊成把地理、地質和氣候結合起來,這就如同把人與自然、環境結合起來一樣。過去大學的地質地理系就包含這三個方面。已故的劉東生院士之所以在研究黃土高原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中國有世界上最厚、面積最大的黃土層,這給他提供了有利的研究條件;另一個原因是他對地理、地貌、地質和氣候的關系,特別是黃土的成因以及黃土形成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研究得很深。我贊成編寫教材時把這幾方面結合起來,但要把基本概念講清楚。現在孩子們見識很廣,他們到過很多地方,老師講得也很好。課本要保持嚴謹規范和學術的百家爭鳴,使學生從本質上理解地理學真正的科學內涵”?! ?/p>
這件事讓我很感動,刊發溫總理聽課筆記必然是得到溫總理本人同意的。這個刊發的聽課筆記不僅包括溫總理聽課的錯誤,還用著重號特別指出,顯然絕不是溫總理堅持自己的錯誤,而是勇于承認自己曾經的錯誤。把這種絲毫不為自己的錯誤掩飾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實在太難得了。我相信溫總理聽課筆記上面一定有這樣的注釋:“溫總理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華北地區’,包含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與通常認為的原行政或經濟概念中的‘華北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地理教材,其講述的‘華北地區’范圍在課文中的表述為‘北界是長城一線,南界是秦嶺—淮河一線,西界是青藏高原東緣,東臨渤海和黃?!?,很明確是自然地理概念的分區,而非行政或經濟概念的分區”。當然,如果在刊發的聽課筆記中,溫總理肯為自己的錯誤對出版社和作者造成的傷害做出道歉就更好了。
附帶說一句,溫總理指出:“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我堅決贊成溫總理的觀點。眾所周知,建國60年來我國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教育迅速發展,1976年學齡兒童率達到96%以上,1979年25歲以上受過教育的人口比例為62%,比新加坡的52%高出10%,迅速從一個80%人口不識字的“文盲之國”變成了“第三世界教育事業的成功樣板”, 而且教育的內容和社會實際密切結合,美國驚呼“中國教育培養的符合實際需要的人才足以使中國在2000年時遠遠超過美國”。但是高等教育遠未普及,當時估計2000年才能實現“人人上大學”的目標。特別是1978年以后,一方面教育產業化使愈來愈多的人上不起學,另一方面教育的內容嚴重脫離實際,英語教育排擠了專業知識。再加上課本里《狼牙山五壯士》的愛國主義文章不斷被為李鴻章、袁世凱、蔣介石翻案的漢奸文章取代,以及“畢業即失業”的現狀,“七旬教授騙錢騙色”等丑聞層出不窮,使廣大人民一提起“教育”兩個字馬上眉頭大皺。我相信,溫總理的“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就是重新確立教育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恢復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成功經驗,糾正1978年以后教育改革中的嚴重錯誤,而絕不是繼續推行“教育產業化”、“與國際接軌”等廣大人民深惡痛絕的資本主義方向的教育“改革”?! ?/p>
附1《媒體報道溫家寶為地理教材糾錯出版社回應》(http://news.qq.com/a/20090921/001493.htm)
中新網 9月21日 電 今年教師節前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北京35中學聽課,期間指出該校使用的地理教材中的問題——對中國地區的劃分不清楚,把陜西、甘肅劃入華北地區,此事引發熱議。
日前,上述提到的教材出版方——中國地圖出版社在其網站發布聲明稱媒體報道不實,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華北地區”,包含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與通常認為的原行政或經濟概念中的“華北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p>
以下是該網站發布的“ 關于最近媒體對我社地理教材有關報道的情況說明”:
關于最近媒體對我社地理教材有關報道的情況說明
最近,個別報紙和網站等媒體,對我社出版的一套地方用初中地理教材進行了不實報道。現就有關情況說明如下:
一、在中國地理研究中,有關區域的劃分可以依據不同的指標體系,例如自然的、經濟的、行政的、綜合的等。如大家通常理解的原行政、經濟區域劃分,包括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區。而目前現行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中國地理分區普遍采用中國自然地理分區方案進行表述,即全國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區。其中北方地區的范圍大體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北方地區內部包括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兩個亞區。
二、我社出版的該地理教材,其講述的“華北地區”范圍在課文中的表述為“北界是長城一線,南界是秦嶺—淮河一線,西界是青藏高原東緣,東臨渤海和黃?!保苊鞔_是自然地理概念的分區,而非行政或經濟概念的分區。自然地理概念的“北方地區”及所含“華北地區”實際都包括黃土高原地形區——太行山以西,伏牛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烏鞘嶺以東地區,涉及山西大部、陜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等地區。同樣,自然地理概念的“西北地區”僅包括甘肅西北部、寧夏北部、陜西北端以及內蒙古和新疆大部;秦嶺以南的陜西南部和甘肅南部被劃入“南方地區”。
由此看出,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華北地區”,包含了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它與通常認為的原行政或經濟概念中的“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五個省級行政區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樣,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西北地區”,也并非包括陜西、甘肅、寧夏整個省級行政區域,它與通常認為的原行政或經濟概念中的“西北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個省級行政區域)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三、上述中國自然地理劃分方案的基本依據,一是中國自然地理區劃方面眾多權威專家多年的科研成果,二是全國高校地理專業師生普遍使用的《中國自然地理》教材,三是根據《辭?!分邢嚓P詞條的解釋,四是長期以來初中地理教材編寫中形成的共識?! ?/p>
附2《“總理為地理教材糾錯”事件的冷思考》(http://comment.scol.com.cn/html/2009/09/011008_734448.shtml)
今年教師節前夕,溫家寶到北京35中學聽課,期間指出該校使用地理教材中的問題——對中國地區的劃分不清楚,把陜西、甘肅劃入華北地區。21日,中國地圖出版社回應稱,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華北地區,與原行政或經濟概念中的華北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種說法都沒錯。(《南方都市報》 9月22日?。?
從溫總理提出教材有誤,到媒體廣為報道和時評人大力批評出版社,到現在出版社回應反駁,筆者認為每一個環節,全社會都有必要冷靜下來深深思考一番。
第一,溫總理對自己不熟悉的地理領域,以過去自己的知識和觀點提出反駁或者是糾正,一方面體現了溫總理對教材的重視,也反映了溫總理的學術批評意識;另一方面地理領域畢竟是溫總理不熟悉的領域,以過去知識就輕易認定教材有錯,又帶有不嚴謹、不科學的態度,當然畢竟溫總理是普通人,錯誤在所難免。但是錯誤畢竟是錯誤,對出版社和作者造成的傷害又相當大,從這個角度說,溫總理有必要對自己的不當言語出來道歉。
第二,當時溫總理說出教材有錯誤觀點時,在場的地理教師應該知道溫總理的說法有錯,為什么當時沒有當場指出來呢?是因為認定教材有錯的是溫總理而不敢指出總理錯誤,還是自己本身對教材也把握不準呢?當時在場的地理教師有必要出來說明清楚。關鍵是這一事件報道后,為什么廣大的地理教師不出來反駁呢?是因為總理說錯話就不敢糾正總理錯誤嗎?無疑宣告廣大教師應有骨氣在總理錯誤面前而喪失。
第三,總理指出教材錯誤后,全國各地媒體紛紛轉載報道,而現在出版社出來說明、反駁了,前段時間報道總理糾正教材錯誤的新聞的大多數報紙閉嘴了,只有像《南方都市報》這樣少數幾家報紙報道,這說明我國廣大媒體在職業道德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敢報道出版社之失,而不敢報道總理之過。同時,先前各大媒體在報道總理糾正教材新聞時紛紛批評出版社,但是這些帶有主觀色彩的言論都是建立在沒有基本地理常識的基本上,特別是少數記者、編輯是接受過非過去傳統觀點的地理教育的,這又說明我國的記者隊伍中不少記者文化素質還不夠過硬,有必要繼續提高各方面素質和知識。(這里有必要指出,筆者的觀點有誤,《對溫家寶總理質疑中學地理教材的質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溫總理上學時學的“過去傳統觀點的地理教育”的“華北地區”和新版本的教材區域劃分也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當總理糾正教材錯誤新聞報道時,廣大時評人紛紛撰文批評出版社和教材編寫者,個別時評人更是痛罵出版社和編寫者為了賺錢隨手編寫教材。我們先不說這些時評人基本地理常識的缺失,但是為賺稿費不惜對自己不熟悉、不了解領域亂發言的行為應該予以重視。不過很遺憾,現在出版社糾正了,為自己錯誤文章道歉的評論員沒看見一個,這不能不說我們評論員隊伍素質也是良莠不齊。
第五,出版社敢于與總理辯駁,勇氣可嘉,值得稱道,總理也該為有這樣敢于與自己叫板的出版社感到高興和開心,因為他們還有著學術道德和勇氣,有著為知識而戰斗的精神,有著為學生負責的思想。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出版社的澄清文稿中沒有提到總理的錯誤,只是說新聞報道有錯誤。同時筆者認為出版社之所以在半個月后才出來說明,也是不得以而為之,之前可能存在不出來澄清的想法。因為出來說明這個問題根本不需要時間考慮,但是拖了半個月,筆者猜測一方面出版社可能已經受到有關部門的指責和壓力,批評教材有錯誤被總理發現了;另一方面由于新聞媒體報道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對以后的教材發行造成重大影響,可能一些地方已經提出拒絕使用出版社教材的想法,迫使出版社出來說明。
第六,對于溫總理的錯誤觀點其實很早就存在質疑聲,在出版社說明之前就有有識之士寫為之駁斥了溫總理的說法,只是由于種種原因不被媒體轉載報道而已。比如一個多星期之前,署名易葦航的朋友就網絡上發表了圖文并茂詳細介紹區域劃分的幾種說法的題為《對溫家寶總理質疑中學地理教材的質疑》的長篇文章。(http://www.chinaelections.com/NewsInfo.asp?NewsID=156948)我們有必要質問各大媒體為什么不轉載質疑總理聲音的學術性文章?難道總理的錯誤公民就不能指出來了嗎?
錯誤已經發生,繼續追究沒有意義,全社會都應該以此事件為突破口,繼續探討學術研究,努力實現學術領域的“雙百”現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