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新報道看通鋼新景象:工人階級失去的只是鎖鏈
云淡水暖
《瞭望新聞周刊》33期(最新一期)發表了一組有關通鋼的報道和評論,總共有四篇, “通鋼悲劇的邏輯”(王健君)、“通鋼事件是我國勞資關系發展的標志性事件”(楊琳)、“迷信行政權力的重組悲劇”(葉檀 評論)、“正走出陰影的通鋼”(褚曉亮 王曉明)。
除去“學者”葉檀女士的老調重彈,其余的三篇報道,力圖以更深入細致的視角,反應事件親歷者們的聲音。特別是一些參與了改制執行階段操作者們的聲音,這如果與前段時間的相關報道聯系起來看,會更有所得。
有意思的是,第一篇報道的記者,開篇引用了通鋼一位退休工程師的話:【“調查研究是‘十月懷胎’,作出決策、解決問題是‘一朝分娩’。”…兩周前“一個人被活活打死‘的通鋼悲劇,’完全是不走群眾路線的結果。】
不能不說這位退休工程師具有比吉林省目前已經出來表態的國資委副主任、政府秘書長等人,具有更為具備說服力的認識,高官們坐在舒適的辦公室里制定種種改制“方案”、“計劃”,究竟有多少是順民心、合民意、講道理、循實際的,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檢驗,結果怎樣,已見分曉。而上述退休工程師的方法論,應該來自毛主席的《反對本本主義》的論述。
毛主席的原話是“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毛主席還說“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只有蠢人,才是他一個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調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須知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辦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換一句話說,他一定要產生錯辦法和錯主意。”
但是,面對通鋼自2005年被“強行”改制以來所凸現的、日益增多的種種矛盾和問題,相關方面的領導,特別是國資委、省政府那些言之鑿鑿地說“2005年通鋼集團引進戰略投資者建龍集團等,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企業重組后,得到了較快發展。”的領導們,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了么?
結論是否定的,現實說明了一切,報道說:
【從焦化廠現場回到辦公樓的吉林省國資委副主任馬明,向在當時也在通化鋼鐵的吉林省副省長王祖繼匯報稱,在有人身攻擊的情況下,企業工作人員已不敢出頭做工作,建龍集團和省國資委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中午11點前后,吉林省副省長王祖繼傳達了意見,調集警力,對現場布控。待傷者診斷出來后,再追究打人者的責任。…中共通化市市委書記齊曉光則要求,在場的通鋼集團領導提供鬧事者姓名。】(《中國新聞周刊》)
可以看出,當時有大批的中高層政府官員在現場處置,如果職工群眾對政府官員的信任度足夠地高,政府官員作出的各種指示、號召足夠地有效,在場的職工群眾內心的訴求得到及時的回應,何故有后來的悲劇。而事實上是:
【最令劉吉(退休工程師)不能理解的是,當7月24日下午事態已經失控后,從15時到18時的3個小時內,省政府分別以“暫緩”、“終止”、“永不”,連續作出了三份停止重組的省政府決議,以期平息事態。“自2006年以來,因通鋼改革矛盾的上訪一直不斷。就在7月10日還有職工去長春上訪,都沒有觸動主管者去解決問題。現在,3個小時作出3份決議,決策者的行為給群眾留下什么印象?”】(《瞭望新聞周刊》)
老工程師問得好,職工群眾“因通鋼改革矛盾的上訪一直不斷”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政府官員們是否做到了深入最廣大工人群眾中間去,做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把“懷胎”做足,“分娩”就在其中了呢?顯然沒有。而廣大工人群眾爭取的是什么?相關政府官員們是心知肚明、還是盲人瞎馬?
報道說: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常凱教授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現在的工人已不再像國企改革之初那樣懵懵懂懂了。如果改革措施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職工權益保護考慮不周,工人已經不再答應了。”…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政黨長期執政。國有企業職工接受黨的教育最多、政治覺悟最高、組織紀律性最強,是我國工人階級的核心力量,是黨保持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的重要根基。作為勞資雙方的中立者和矛盾調處者,政府部門在處理國企改革所引發的勞資矛盾時,其立場應該更加靠近工人。(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瞭望新聞周刊》)
草民以為,給工人群眾戴上“國企改革之初那樣懵懵懂懂”的帽子有失客觀,正是因為“企業職工接受黨的教育最多、政治覺悟最高、組織紀律性最強,是我國工人階級的核心力量,”,工人群眾相信這樣那樣的改革、改制“一定會”帶來他們長遠利益的“保證”,特別是還有為國家的發展強大而奉獻的傳統情結,才在“之初”沒有對抗情緒,但是,當最廣大工人群眾的切身利益被日益剝奪的時候,當國有資產通過各種各樣的“運作”變少,而私有者的話語權在各種各樣的“運作”中越來越膨脹的時候,工人們發現,他們面臨的,是資本的鎖鏈,這個鎖鏈的厲害之處,就是頃刻之間讓你生活無著,前路渺茫。
【最慘重的是造成技術工人的大批浪費。改制前,通鋼技師以上的職工1000多人,改制后僅剩下300多人了。…2006年10月份,通鋼辦公大樓出入要預約登記,二樓的經理辦公層加了一道隔斷門,從樓大門到二樓加了兩道警衛。…建龍除了強硬的成本控制和利潤第一外,并沒有在技術和管理上拿出讓通鋼職工信服的本領,尤其是管理上的粗暴和缺少方法。…“在收入上過高拉大管理人員和一線工人的差距,依靠體罰和罰款貫徹執行力,不是把工人當做企業財富而是像機器一樣對待工人,讓自己與通鋼職工完全處在水火不容的對立面上。”】(《瞭望新聞周刊》)
有理由認為,自從一個總公司黨委書記可以同普通職工打乒乓球的場景,轉換為一個“通鋼辦公大樓出入要預約登記,二樓的經理辦公層加了一道隔斷門,從樓大門到二樓加了兩道警衛”場景之后,資本“專政”的格局,已經形成,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中展現的資本家對工人如同機器的含義,真實地展演。
然而,事件已經過去半個多月了,人們并沒有看到一個頹敗和混亂下去的通鋼,而是看到了一個面貌一新的通鋼,雖然“現在,通鋼工人的情緒還是比較壓抑的,把勁頭都用到了生產上。”,但是,能夠迅速“把勁頭都用到了生產上”,就是比較好的階段性結局。【“這一段時期的生產形勢非常喜人,不斷創出歷史新高。”通化鋼鐵股份公司生產處處長趙國越手里拿著一份生產數據單告訴記者。】
毛主席講的“群眾路線第一”,就是要把絕大多數人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成為工作、事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而從通鋼干部、職工熱議的“通鋼向何處去”的內容來看,通鋼人的自信心和決心至關重要:
【一是堅持通鋼集團自己干,通過自身努力做大企業。受訪的很多職工都持這樣的想法。…二是繼續走重組之路,再尋找新的合作伙伴。但選擇的合作伙伴一定要讓職工真正放心。這樣的合作伙伴不應是資本炒家,而應該是進行實業發展的,真正能對通鋼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投入,新上一些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項目。…三是先自己干再適時擇機重組。還有一些通鋼集團的干部職工提出,通鋼集團可以先試著自己發展,看能不能依靠自身力量做大做強,實在不行再考慮重組。】
其中有兩個方案,都立足于“自力更生”,即便是重組,也要引進真正的讓職工放心的,并非資本獨裁化的那種合作方。
有理由為一個社會主義的新生的通鋼而期待,工人階級失去的,只是鎖鏈——私有化的鎖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