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失業率,當務之急是抓緊組建國營企業
金融危機之后是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最為直接的惡果,莫過于失業。由于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來,因此失業的直接惡果,就是導致貧困甚至衣食無著。何況,經濟還沒危機的時候,中國已有下崗職工數千萬,如果危機一旦來臨,其情景可想而知。
因此,如何抑制失業是亟待考慮和研究的問題,是頭等大事。那么解決這等大事,根據理論指導來講,當然可以有兩種方法供選擇:一種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另一種是“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方法。用前一種方法因需要實際上的試驗過程,不太適合眼下即將來臨的緊急情況;而按后一種方法就比較對癥了:不必拘泥于形式,而只注重結果即可,只要降低失業率就是好方法。
在就業方面,我們過去其實已有成功的做法和經驗,那就是全國都是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時候,我們國家就沒有失業的現象,或者即便以國家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主體的情況下,失業現象也并不突出。另外從國家統計局的有關數字中也可以得到驗證,如2007年城鎮就業人數29350萬人,比1978年增加了19836萬人,增長了2.08倍,年均增加684萬人,年均增長約4%。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1979-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按照正常的邏輯,就業的增長應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同步才對,然而4%的就業增長與9.8%的經濟增長實在相去甚遠,那么這只有一個解釋,就是經濟結構的變化即國營集體企業的銳減導致了就業增幅小、而失業居高不下甚至持續增長的結果。因此,抓緊組建一大批國營企業也許是扼制下崗失業的不錯的選擇。
當然,組建國營企業最大的困難無疑是經費問題和科學計劃問題,后者自然不成問題,畢竟計劃手段本來就是我們社會主義的老本行,怎么樣全國一盤棋,怎么樣有效配置資源、產品,怎么樣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等等,是輕車熟路、信手拈來的成熟技術,因此拿出一整套包括企業分布、分類、規模、招工等科學、合理、詳盡的計劃,是有把握的。而前者本來應該困難很大,因為全球性金融危機,資金緊缺是其重要特征,不緊缺就不是金容危機了,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國家及時出臺政策和措施,并推出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以及全國各省聞風而動,雷厲風行,信心百倍,幾乎一夜之間便出臺了18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最多的甚至一個省就作出了投資3萬億元的計劃。因此,資金也不成問題了。
而從目前的計劃安排看,4萬億也好,18萬億也罷,因主要準備投資于電力、鐵路、交通、機場等基礎設施方面,對拉動經濟增長率也許有效,但對促進就業的作用就相當有限了。如果能及時糾正這種思路,將這22萬億元直接用于建設國營企業,而且重點建設一些與百姓吃飯穿衣等聯系比較緊密的生活必需品的工廠,或者建設一些國營醫院、學校、科研機構等,必將對就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比如,每一億元建一家企業,可以建設22萬家,每家企業招收500人,就可以解決1000多萬人的就業問題,而且這種就業相當穩定,長遠,能收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當然,還可以用更間捷快速的方法,直接收購因金融危機而瀕臨倒閉的民營或個體企業,并將其轉成國營企業,而成為國營企業后所解決的就業人數要比原有企業的人數要多很多,因為民營或私營企業是一種資本家的經營模式,追求利潤最大化,不顧工人死活,延長工作時間,加大勞動強度,三天的活一天干,三個人的活一人干。當然由此也造就了中國的許多廉價產品,比如襯衣,襪子,皮鞋,玩具,家電……,等等,卻白白讓外國人享盡了物美價廉的商品。如果轉成國營企業那情況就不同了:就會有計劃、按比例、可持續地生產產品,而產品主要供應本國國民,工人就會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就可以正常的生產和休息;產品就會保質保量,而不會造成積壓、過剩和廉價。還有更好的一方面是廣大工人可以拿到比較合理的工資報酬,當然企業的經理或廠長也就只能拿到比工人多不了多少的工資了。
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斷增加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比重。目前國有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大約只有20%左右,而且還在不斷縮小。如果立即叫停國有企業改制,并將其再恢復為國營企業,加之不斷組建新的國營企業,相信不需太久便會使中國經濟恢復到以公有制為主體的軌道上來。到那時,再有點零星的失業之類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