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午睡,突然思考起帕累托最優的問題來,不等記憶消失前,寫下若干看法。當然自己并非經濟學科班出身,個中見解僅能一家之言,甚至是錯誤的論斷,還請各位斧正。
首先,對于帕累托最優的定義是在不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那么對于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妨模擬一個理想的實驗。假定現在世界上有100個人,每人每天能創造1份的必須需求品(包括生命需求和生活需求)且需求是剛好足夠的(即假定一個人一天的需求為100%,那么這些物資剛好能補充完這個人一天的需求),也就是說可以完全不通過交換而得以自足,那么從長期看,這是一個平衡且密閉的空間。但經濟學又告訴我們,人是理性的,而對于人來說,從生物角度看,人不會總不得病,所以生病的人都會選擇不勞作。那么如果有一天,某人生病而沒有產出,那么當天的物資分配是100個人要分配99份物資。那么該如何分配?其實不過就三種情況,一是100個人分配99分物資,每人結余一部分留給那個沒有產出的人。二是沒有產出的人主動放棄物資,剩余的99個人剛好可以分配99分物資。三是有98個人分到了98份物資,剩余由兩個人自行決定分配。那么我們再設想一下這三種情況吧。
對于第一種,由于每個人所產剛好是每個人所消耗,所以如果都拿出一點的情況下,是只有1個人獲得好處,其余的99個人的利益都受損了,所以根據帕累托最優這種情況是最糟糕的。而且由于是必需品,所以每個人的狀態都不是在100%,那么第二天的產出也不會是100%,這樣一來第二天就不是自然因素導致的分配問題而是之前分配中的人為因素了。也許第二天就是100個人分配98份物資,長期下去到最后就是100個人還能分到,但物資已經趨近于無窮小(這還不包括期間某些無法支撐下去而衰亡退出這個空間的人),所以不論如何,完全的平均分配是誰都分不到足夠東西。對于平均主義的思想,不要說我們是在假象的密閉空間中,真實中還會有外部勢力的干擾(比如搶掠物資、分化組織等),所以要維持這個平衡體是極其困難的,所以對于缺乏分配核心的契約平均主義(只依靠個人的自覺分配)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
對于第二種,由于人還是理性的,所以不可能自愿放棄生存(雖然分配的資格并不充分),所以必須是剩余的99個人聯合的抵制他一人,而第一個人一旦被這樣的規則踢出局后,這種規則就變成了默認規則,如果有第二個這樣的人出現也會按同樣的規則處理。那么根據帕累托最優這也不是最優狀態,因為有人是處于絕對最壞的情況。弱肉強食好不好?對于有限的個體而且占據優勢的個體(表現在實驗中就是可以一直生產的人)是決定贊成,因為他們總是可以分配到物資,可以維持下去,然而對于更多的人來說是不希望的,沒有人能保證下一次不是自己得病。但即使這樣,一旦出現要選擇的場合,既得利益的集團也會不惜犧牲個體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這點上,優勢群體和次優群體利益是一致的,但把所有的劣勢群體都踢出局后,次優群體就會變成相對的劣勢群體,其實從結果看,最后的結果勢必是只留下少數人(均勢)甚至一個人,更多的人只是在長期中為優勢群體的順利除掉劣勢群體而增加選票罷了,自己是難免逃避的。所以從長期看,大多數人都是利益受損者,對于這樣的寡頭、精英下的分配,契約的形成雖然是大多數人,但契約的主導力量只能是寡頭、精英,普通人只能作為附庸的存在,而且隨時有可能被拋棄。
對于第三種,有98個人是既得利益的人,一個是既得利益而不能全得的人,一個是不得利益而得部分利益的人,比之第二種情況,第三種情況可能要稍微好一點,因為損益的人損失的不多,把自己的那份分給了最弱者。但從事實上看,則是比第二種情況更為糟糕,因為獲利的人只有98人,這些人是全得利益的,他們所壓迫的是中間階層。而第二種情況是漸進的,中間階層是不斷變化的,但第三種情況的中間階層比較固定,就是“倒數第二”。可見中間階層的存在是既得利益獲利和不得利益補償的平衡點,受損失最大的就是中間階層。從全局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兩極,有實力的爭取進入上層,沒有實力的也不會甘于定位在中間階層而自降身價去下層,而被剝削的只是中間階層。推及社會,福利的存在的確幫助了下層人民,但上層的固有人士受損失的遠遠不如中產階層要來得多。劫富濟貧未必是劫最富有的,因為經濟地位的使然,這些最富有的人士必然參與政治分利當中,所以不管是哪個國家都不會存在最富有的人被分配其大量的財產,而出力最多的只能是中間階層。
這只是在無政府狀態下的自然分層,如果有政府介入,情況會是如何呢?第一種,由于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很容易評選出一個得到大家同意的政府,政府的介入會有目的地進行分配,比如并非是全部人負責,而是一天只有一個人受損失,每天的人并不一樣,雖然短期中總有人是受損的,但從長遠看只有一個人受損,而且如果每個人都輪到一次,那么其實每個人都沒有損失了。但背后的過程是更為艱難的,因為人的本性驅使,并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滿意或接受這樣的分配,所以就必須利用到強制力。而政府在過程中也必須保證公正,也就必須保證政府官員的絕對清廉。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這樣的分配雖然有效,但執行很困難。第二種則是出現寡頭政府,或是經濟寡頭或是政治寡頭,因為這些原有的分配者是掌握資源的人,他們掌握了大家的物資分配也就有力量成立一個迫使大家接受的政府,或許過程中有民主,但政府首腦和執行者只能從最上層人中誕生。而下層人民是被政府否決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既得利益或是被分配到利益的,利益從何處來?當然只能是下層的勞作。第三種情況中或是組成一個福利政府,這個受到上層和下層共同滿意的政府或許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因為既保證了經濟又兼顧了貧窮,但中產人士得到的利益并不如預期,他們固然得到一部分利益,但得到的同時也必須付出相對同等的代價。若加上勞動的成本恐怕是所失大于所得的。
按教科書的分類,所謂奴隸、封建、資本、社會、共產五個階段,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讓自己(或自己的國家)過的更好,這是符合人的理性的。奴隸社會由于地廣人稀,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所以其國家的目的在于獲得勞動力,也就是奴隸。封建社會是地少人多,所以常見的方法就是開荒掠土,目的在于獲得土地。資本社會是地少人多而且沒有可開發或輕易得到的土地,但同時交換的成熟可以從交換中獲得預想的利益,所以目的在于市場的爭奪。而社會主義不過是共產社會的初級階段,他的目的是讓人過的更好(也就是進化到共產社會),所以所做的事情是讓社會有足夠的能量進入共產。共產社會由于每個人都能在不損失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獲得自己的必須(甚至富余),那么整個社會都是達到了帕累托的最優。但我們也要明確看到,所謂帕累托最優是把人當作是理想的人和單純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人,而現實并不完美,人是有區別的,有的人不追求利益,有的人追求過分的利益(如侵占他人利益)。那么整個社會看,利益的達成一致并不容易,而調和矛盾的政府也不會是理想政府,由于有各種利益集團的侵入就必然會導致調和的傾向性。所以我們看到的是當前世界中各種形式的社會都能在短期內能比較完好地存在,但再按帕累托最優來看,由于有最優就會有調整,那么最后能調整到什么情況,應該只能是達到帕累托最優的共產社會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