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領導和群眾在物質待遇上有適當差別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說特權是存在的。在毛時代也是一樣。隨著社會發展,物質條件改善,領導辦公條件得到改善無可厚非。關鍵的是一個很私人化的很正常的一件事,為什么會被媒體追捧贊揚呢?
我有種感覺就是近三十年來,有一個字得到了復活和不斷的強化,重煥生命力!當然不是個“和”字而是那個“私”字。在公有制條件下,它處處受制,生不如死。而現在,它登堂入室風光無限而又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我們常可看到一個現象就是我們黨委政府幾乎年年要下禁止公款大吃大喝、過年送禮、公車超標、大建樓堂館所的文件,但這種情況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越演越烈。領導個個氣宇軒昂、高高在上、一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不凡氣度。食有魚出有車是自然的,并且好馬配好鞍,出入有豪車也成了領導身份的象征。省、市領導騎自行車上班,縣委書記坐班車下鄉成了稀罕物,一經出現自然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可黨和政府的形象、凝聚力卻不可同日而語,社會民心渙散,道德淪喪,階層對立。省、市領導騎自行車上班,縣委書記坐班車下鄉竟然成了新聞,那究竟是為什么呢?我覺得
一、政策的資本化是帶來意識形態顛覆、階級矛盾激化、官員腐敗、社會亂象的根本原因。今年的甕安事件和云南孟連事件就是征兆。三十年來,我國進行的所謂漸進式改革實際走的是一條資改派的路線。而到了今天我們的政策有多少不是為資本服務的?我們的股改、金融改革不是為資本服務嗎?國企改革把工人推到了黨和政府對立面,制造了一批先富起來的人。醫改、教改、房改是把一般群眾壓上了新三座大山。征地拆遷把農民推到了黨和政府的對立面。政策的資本化將是把我國經濟帶進被殖民化的直接原因,因為我們和強大的國際資本比暫時力量太渺小了。現在我們的黨和政府也做了不少好事,如種田補貼、低保、免學費,但這一是以前政策的回歸,二是和資改后被先富起來的一批人和外國資本家所掠奪的財富比真是談不上什么,雖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但效果恐難以持久。《集結號》、《闖關東》、《亮劍》被主流媒體追捧其實就是意識形態變化的反映。
二、權貴階層的強勢和腐敗是黨心民心喪失的直接誘因。近三十年了,我們奉行專家治國精英治國的路線。毋庸置疑,專家和精英在治國中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在一個資本橫行的時代,我們的專家和精英很容易成為資本的二奶。官員、學者、奸商鐵三角所形成暗流和濁浪,對國民經濟和國民生活的沖擊我們不但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政策資本化,決策精英化,經濟殖民化,官員貴族化,工農兵邊緣化所導致的官員、學者的腐敗積重難返越演越烈。實行資本主義道路,資本必然就要主導這個社會,不管資本做如何的妥協來遮羞,終極目的必定是為資本服務的。而由精英所組成的權貴階層在資本的腐蝕和合流下巧取豪奪,黨積累的信譽越吃越少,新的正面效應被負的效應抵消,精英和普通群眾階層撕裂,“說話沒人聽,做事沒人跟,群眾拿刀砍”的現象出現也就不奇怪了。省、市領導騎自行車上班,縣委書記坐班車下鄉成新聞也就不奇怪了。
官員其實不需要騎車上班(以此來鍛煉身體者除外),關鍵是上班的交通工具應不應該由國家提供,公共財產使用底線在哪,開自己清白的車去上班誰會說呢?公車私用是我們的法規所不容許的,但現實卻是另樣并蔚然成風。
官員也不需要坐班車下鄉,關鍵的問題是心里真有老百姓,制定政策時才能真正以群眾利益為上,才會真正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群眾聯系群眾,而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升遷、聲譽去營造氣氛。由于我們官員的考核體系無不體現資本化(如招商引資,說白了就是為資本服務),因而我們的官員為人民服務口是心非、用客觀效應來掩蓋主觀意圖甚或秀上一把也就順理成章了。不過在現在這種氛圍中,我寧肯相信那些騎車坐班車的領導是真心的,因為我們也確實需要有這樣的事例來滌蕩一下那潭腐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