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河南禹州退休職工齊春信老人自籌費用(前前后后共計50多萬元)、自己勞動,通過數十年的努力修建了全國首個民間毛主席紀念館,受到當地百姓歡迎,并收到全國各地群眾卷來的展品和其他幫助。然而一年以來,這所民間首個毛主席紀念館卻在采石場的狂炸中面臨倒塌。齊春信老人四處求援。最近,原湖北省委書記李爾重寫信給禹州市委書記要求幫助解決問題。希望官方能夠尊重民間對毛主席的紀念,保護首個民間毛主席紀念館,保護為這一紀念事業付出巨大的齊春信老人。
原湖北省委書記李爾重致禹州市委書記信:要求解決民間毛主席紀念館問題
李爾重同志給齊春信館長的信
春新老人:
你遇到的困難,要由黨幫助解決。我寄了一封介紹信,請持信前往新鄭或禹州的黨委,要求匯報一切。請求幫助。
敬祝
離休干部 李爾重
2008-5-28
李爾重同志給禹州市委書記的信
禹州市委書記同志:
齊春信老人個人建立了一所毛主席紀念館,起了愛國主義教育作用,許多干部和群眾都去參觀(免費)。
最近齊春信老人遇到了困難,希望黨予以幫助,在和諧兩利的原則下,予以調整解決。
現由齊春信老人持函前往匯報一切,望撥冗接待。
敬禮
離休干部 李爾重
2008-5-28
附1:
緊急呼吁河南省政府:停止采石場的狂轟濫炸!
/Article/Class22/200806/41057.html
附2:
河南禹州退休職工齊春信,自費建造毛主席紀念館
河南省新鄭和禹州交界處有座陘山,懸崖邊有座毛主席紀念館,這是中國首座由個人建造的毛主席紀念館。紀念館建造者,是一位靠幾百元的退休金生活的普通禹州市民。就是這樣一位71歲高齡的老人,用10年時間,在世代都不通路的陘山上建立起一座260多平方米的紀念館。
這是一位什么樣的老人?是什么原因讓她在山上建立紀念館?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建館過程?2006年12月14日,帶著疑問,記者踏上了探訪陘山毛主席紀念館的歷程。
見到齊春信時,老人正在院子里吃面條。見到客人到來,老人趕緊起身招呼,得知記者來自省城報社,老人很激動,盛了一碗老人們都喜歡吃的豆面面條,又拿來一瓶啤酒和一袋花生米來招待記者。
老人很慈祥,花白的頭發,炯炯有神的眼睛,點綴著國旗色的大紅棉襖,使她看起來神采奕奕。她就是齊春信,一位71歲高齡的老人,用10年時間,花費50多萬元,在新鄭和禹州交界處的陘山懸崖邊建了一座毛主席紀念館,這是中國第一座民間毛主席紀念館。
念頭:1976年萌生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9月10日,全國各地開始開追悼會。“追悼會當時是在禹州一中大操場上開的,參加人非常多,群眾哭得很悲傷,我也流了很多淚,當時我想,毛主席這么偉大,應該建立紀念館,讓他的思想祖祖輩輩往下傳。”齊春信說。從那時起,她就有了建立毛主席紀念館的想法。之后,齊春信就開始收集毛主席的照片、像章、語錄等。
建館:山里劈出來的紀念館
1997年,已經為建館奮斗了20年的齊春信,第一次把建毛主席紀念館的想法告訴了老伴張永建。齊春信說,陘山與毛主席家鄉的韶山走勢相像,她很滿意。
“當村民得知她是建毛主席紀念館后,紛紛來幫忙。”齊春信說,要建館,必須平山,我們順著山路,選了路邊不太陡的一處,開始開山。陘山是石頭山,沒有炸藥,他們只有一點一點地用鐵錛撬。有時碰到重達幾噸十幾噸的大石塊,十幾天才能把它拿掉。
半年之后,方圓百里的群眾都知道了,新鄭、禹州和長葛三縣的百姓,不遠百里上山干活。山上沒吃的,他們就自己帶來面、菜。人多時,干活的有200多人。家遠的晚上就住在山上,睡在蒲席上,四個人才蓋一條被子。冬天冷的時候,就多墊點草。“大家干活很積極,下小雪都不停,一聽說為毛主席干活,離陘山100多里的禹州市順店鄉幾個六七十歲的老人,都背著蘿卜來了。”提到這些,齊春信很是感動。一直到2000年,他們終于把建館用地平好。
2001年3月開始建館,9月份才建成130平方米的5間平房。“拉磚車要爬坡,山路沒硬化,裝磚的時候只能裝前面一點,一輛三輪車一車才拉200塊,每天我都是在提心吊膽中度過的,生怕拉磚車出事。”齊春信心有余悸。
坐像:四處奔波
2003年,毛主席塑像開始提上齊春信的日程。她先是跑到南陽,想把塑像做成玉的。無奈造價太高,只好作罷。然后她又到洛陽銅加工廠,看看能不能把像做成銅的?做成銅的需要幾十噸銅,重量太大,也只好放棄。之后,她去毛主席的家鄉,看看當地是怎樣塑像的,在這里她學到不少東西。
后來,有人建議他去北京,在一熟人的幫助下,在北京定做了一尊毛主席坐像。“這座主席坐像高2.99米,底座長2.36米,寬2.16米,白色漢白玉質,立在紀念館的正中心,非常肅穆莊重。”齊春信告訴記者。
展品:來自各地
據齊春信介紹,紀念館展品一部分來自自家的收藏,一部分來自主席家鄉,還有一部分來自北京。“我去韶山3次,在家鄉的毛主席故居,先拍照,然后再洗出來放到紀念館。”齊春信表示,現在展館展出毛主席各個歷史時期的照片64幅,還有好多展品由于空間不足,沒能展出。
資金:絕大部分是自己的
“山上建館花費巨大,您是一位普通退休職工,哪來這么多錢?”記者問。
齊春信說:“都是自己的,有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子女給我的錢,還有向親戚朋友借的,還收到的群眾募捐款3萬元。富人幾乎沒有贊助的,也有不少干部來參觀,都沒有捐款。”說到這,齊春信有點心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