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個管理學家,名叫彼得。他的一大成就,是發明了木桶理論。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水桶,其價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于是就有人因為一輪考試或一次排隊,當作短板被末尾淘汰了。如果不斷考試或排隊下去,最終只能剩下無所謂長短的一塊木板,當然這塊木板僅是木板而已,而不是木桶。有上了年紀的木工在尾數淘汰后生氣地說,自己做了一輩子的桶,從沒見過這樣的破桶。我做的木桶板長一樣的,你硬說它不一樣,長短也不差毫厘,影響不了水。你見過誰把木桶裝得滿滿的?能從不差毫厘的短板處漏出水來?十個手指有長短,人也不能一般高,哪能跟木桶的板條比?我聽說有閉門造車的,沒見過誰會拿一只破桶忽悠人。當然他不知道這是一個美國人,叫彼得。
聊天之際,木工告訴我,桶有大小,還講形狀,這些才是影響裝水的主要原因;而木桶盛水,還跟木料跟手藝跟板縫跟水的浸泡等,都有關系;要是木桶邊上爛了大洞,那么裝水肯定要受影響了,而底部有洞壓根兒就裝不了水,這是能夠碰到的實際問題,跟短板沒有關系。生活中要是真有木桶因為使用不慎,折損后能夠出現影響裝水的明顯短板,這跟人有什么關系?真有明顯的短板了,也好辦。叫我說,從短板處裝一截桶嘴,讓他變成農村那種澆地施肥的糞桶,這不結了?
木工是生氣了,但憑心而論,我以為這個木桶理論,聽起來還是很有道理的。理論就是理論,不能過多地拘泥于實際生活,也不一定都能應用。木桶會破,短板是有,把這個姑且叫做理論的,僅僅用于研究木桶,倒也不妨。一旦拿到現實中、拿到組織中、拿到企業中來忽悠,尤其拿來忽悠人,問題就大了去了。如果木桶代表一種組織,那么任何組織、任何工作,結合部的包括漏水在內的種種問題,才是真問題。
木桶上是有短板,要是比作人,衡量人的長短可就復雜了,根本不是一碼事。通常人各有長短,這方面可能你強些,那方面興許不如他,而且你真有能耐把某人認作短板了,短板去除,那木桶就有一個見天地的豁口,還叫木桶嗎?你說換,換是可以的,這符合勞動力商品的市場思維,但換成合適的,并且讓木桶不漏,還真叫困難。那個被淘汰的木工,想要學成他那手藝,還真不容易。
另外木桶非裝水不可嗎?桶里的水真就代表企業的全部內涵嗎?要是這樣,這桶水就太容易流失或蒸發了,短板不是主要的,不是彼得所謂的關鍵。別說企業的全部內涵,就拿國企的資產來說,它就非常容易流于無形,跟短板沒有太大關系。
我看關鍵在于,有人被忽悠了,錯把彼得認作高師,又把他那忽悠人的木桶理論,奉為管理或經濟上的圣經,又接著忽悠一群人,才影響了木桶盛水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