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有種哭法,叫嚎喪。原來有人過世后,親屬就要哭靈。靈床擺上幾天,親屬總要輪流上前,不停地哭到幾時,以免亡靈寂寞,直至靈柩上路,才算了結;為不至冷場,往往人剛過世時,本家也會邀請親朋好友,時時地圍坐一圈,掏出事先備妥的手帕之類,大家共同嚎哭,以壯聲勢。這種群體哭靈,通常就叫嚎喪。
歷經變遷,嚎喪有幾大特點,一是無論親屬還是鄰里,也許開始還有幾分真情,嚎到后來,一般沒了眼淚,拿著手帕擦來擦去,也不過是裝模作樣,當不得真。往往有小孩兒不明事理,總要湊上前去看個究竟,一旦發現嚎喪者沒有眼淚,就要興奮地大叫起來,結果免不了被大人訓斥。二是嚎喪者必須拿捏調門兒,高低入韻,抑揚有致,哭腔中絮叨著死者的生前功德,宛如一曲幽傷的詠嘆調。男人們倒無關緊要,若是娘們兒哭得毫無路數,四周層層圍觀的鄰里人,必然指指戳戳。三是嚎喪也是一門技術,能說會嚎的,一個調門兒一氣能哭老半天。經圍觀者傳頌,嚎喪優勝的就能遠近聞名,于是經常被人請去助威。
一本正經地嚎喪過后,在平日里原意就被引伸了。那些高調門兒的假哭,就一概稱作嚎喪。比如頑童想在父母跟前討要好處,往往會一個勁兒地拼命嚎哭,父母心疼之時,成功的概率畢竟很大;若趕上大人們正心煩意亂,就會遭到一頓呵斥:你嚎喪呢。結果只得跳將起來,拼命地撒腿而去。即使是鄰里遇到傷心之事真正大哭,往日心存介蒂的也會在旁人跟前數落說,嚎喪什么呀?總而言之,嚎喪算是虛假的。
但是,會嚎就有奶吃。這個道理到社會上也同樣適用。單位一有領導下來調研、檢查或座談,聰明人就會大堆地擺困難,大聲地訴苦衷。領導們到現場不易,遇到這類場境,既要體諒人,又得給面子,還應辦實事,無論你對現場情況是否把握,總該給點糖果吃,這是“嚎喪”成功的一種。書生們受不得委屈,也干不得農活,從孔夫子起,就根本不屑于耕田種地,否則就能哭訴一輩子,直到昏天黑地也難罷休;甚至哭得死去活來,即便吃著糖果也會抽噎不止,這是嚎喪成功的經典。
也有進化了的“嚎喪”,為著一種需要,虛情假意地說事兒,干打雷不下雨,甚至不帶一絲哭腔。情場上高叫我愛你,實際沒見幾個白頭偕老;官場上大喊為人民,暗中貪污受賄倒不在少數。這類“嚎喪”省卻了不必要的眼淚,卻更加具有目的性。但歸為嚎喪,不管如何演繹,也總是虛假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