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里把集結號看完了,是個槍版,質量不好,不過故事大概明白了。
好像今年關于這個的討論挺多的,包括很多什么這個那個,都已經用上了“XX集結號”的名稱。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還專門做了節目。此前上過新聞聯播的電影或者什么當然也是有,不多,而且時間也比較短。這次集結號的報道是一份零九秒。焦點訪談做電影好像也是極少,或者是第一次?
我覺得這個片子確實還是挺危險的。很多人也有這種論調了,我就說說我的想法而已。
我這里有幾套老電影,按片子類型分類的。早先來說,我們的戰爭片一般還是比較宣揚那種,為了民族、國家拋棄個人、家庭的類型,最典型大概就是董存瑞吧。舍生取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精神是一直被弘揚的。為了大家而舍棄自身,是一種高尚的行為。這種行為往往是不計得失的。
在集結號里,無名英雄們要正名了。烈士的撫恤是700斤小米,失蹤是200斤。要是以往的話,只要是干革命,個人得失是要拋棄的,怎么會有了多要點兒小米的想法呢?如果是以前,這是要受到批判的吧,污蔑了革命先烈。
連長谷子地偏偏就是要較真,不單單是這個500斤小米的問題,關鍵還是個名聲的問題。烈士怎么就變成了失蹤呢?如果是以往,應該會出現一個思想政治的什么委員一類的,給他講,都是為革命做出了貢獻,而且現在國家這么困難,少拿點兒糧食,那更是為了全國人民做貢獻了。然后主人公就熱淚盈眶什么的。
從無名英雄要有名英雄,莫大的轉變。
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這句話是很熟悉的。但是我們也經常看到共和國忘記了功臣的故事。最著名的那個就是網上流傳的那個志愿軍老戰士要飯為生的故事,沒看過的可以去百度一下。我們告訴那些戰士,共和國不會忘記你們,然后實際上又忘記了,還要他們發揚風格,為國家民族做貢獻,確實是挺沒有道理的。
我想到上邊的那些的時候,想起了一本書,叫《保衛馬克思》,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物阿爾都塞的作品。他的內容姑且不提,就說名字。很多時候我們一點點的變化。舉個例子比如蘇聯,列寧時代實行過新經濟政策,然后斯大林上來就取消了。到赫魯曉夫的時候,搞農業生產,開始稍微有一點點搞活。然后勃列日涅夫的時候要求要更加的靈活,取消了赫魯曉夫時代設置的工業黨委農業黨委,恢復到一個黨委的領導,不過更加的放活。到戈爾巴喬夫就不說了,直接完蛋了。
變化都是一點點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古語了。事實也是這樣,美國的哪個國務卿,早就說,要把和平演變的希望放在中國的第三代第四代領導人身上。現在我們是第四代吧,其實應該說是中間好幾代省略過去了。原因都明白。這樣算下來還真是第三代第四代左右出了事情,不過算是被力挽狂瀾了。
總是覺得,大概變一點會對人民群眾更好吧,于是變一點,挺好。過幾天又覺得,這里變一點也會挺好吧,又變一點。等到之后再回頭的時候,發現已經面貌全非了。這就是和平演變。
文藝作品里邊體現這種東西是很明顯的。集結號也是。一些東西就是從這些文藝作品中慢慢的透露端倪。
今年好多東西好像都有這個趨勢,比如央視同時熱播的一個片子,叫《闖關東》,有一種解釋,說這個片子的主人公代表了中國的新階級的特點和利益要求。闖關東的故事挺早就有,很著名的就是《金光大道》,也有人做了這兩個作品的對比,我還沒細看,過兩天再說。
就這樣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