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資產階級為中國叫好意味著什么? (3)
編者的話:最近,《參考消息》連篇累牘地轉載西方媒體為中國叫好的文章,什么“‘全球年輕領袖’認為中國2030年將主導世界”啦,“中國人購買力影響全球時尚”啦;連美國思想家福山主編的新書預測未來世界可能發生七大“戰略意外”,把“世界轉向中國式社會主義,美國霸權地位結束”也列入其中,說什么“人們將許多不平等現象歸咎于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全世界對這些不平等現象的不滿,可能會將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轉向像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模式,從而結束美國的霸權地位。”最為典型的是法國《世界報》1月4日題為《如果沒有中國,我們該怎么辦》的文章,1月5日即第二天《參考消息》便以《世界經濟“感謝中國”》為題,在頭版中心地位以楷體字引人注目地加以轉載。這把西方資產階級為中國叫好和中國當局為這些叫好津津樂道的原因都透露出來,值得我們好好玩味。
這篇文章把世界經濟“感謝中國”諸多事實告訴了中國人民。一是中國用其巨額外匯貯備1.4萬億美元中的70%投資美國國庫券 ,阻止美元大幅貶值;二是中國向美國的貝爾斯登公司或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提供流動資金使得它們克服了因自己的管理失誤而造成的巨額虧損;三是中國低廉的價格在西方有助于維持一種有節制的通貨膨脹,從而保護了工業化國家居民的購買力;四是中國從非洲大量購買原材料,促使各種金屬和農產品價格上漲。中國不僅向一些經濟脆弱的國家支付外匯,同時也在那里出售價格比富裕國家產品更適用的制成品。五是中國宣布從2007年至2009年間給非洲提供50億美元援助,填補了西方七國集團成員已表示無力向非洲提供他們在2005年許諾的每年250億美元援助的空白。作者在列舉了這五件事實之后,首尾相呼應地說:“中國是一種恩惠”,“一切都經過深思熟慮,感謝中國!”
我想,這些事實是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很難知曉的。我們的工農勞苦大眾在國內經受著復辟王朝一手制造的壓在人民身上的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新三座大山的壓抑,連氣都喘不過來,他們卻背著人民把搜刮來的大量外匯慷慨無私地、大大方方地“饋贈”給西方資產階級,幫他們渡過難關。這是何等的背叛!難怪說,年前的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高層對話,美國首席官、貿易部長保爾森帶著“允諾人民幣升值”和“允諾銀行持股”兩大談判勝利果實,高高興興回國了。這篇文章也透露說,美國財政部雙年度匯率報告認為人民幣加快升值的腳步是“受歡迎的”,并對“期待中或正在取得的進步”感到滿意。中國談判首席官(女)向來是美國談判令其頭痛的人物,這次卻成為人家夸贊的對象。角色的轉換,也使這位首席官尷尬透了,她一再表示退下來什么也不當,并要求人們盡快把她忘掉。真是在修正主義向主子實行跪拜政策下,想伸直腰桿講話也難啊!人家的贊譽聲大大傷害了她做中國人應有的那份尊嚴。
西方資產階級向中國叫好意味著什么?
第一,西方資產階級已經看準了中國。在毛澤東時代,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線團結了全世界的革命人民,組成了反帝、反修、反對各國反動派的統一戰線,使得帝修反的反華大合唱一時陷入啞聲。這以1971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為標志。鄧小平翻案復辟后,推行一條投降賣國路線,和帝修反的關系完全改變了。當然,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西方資產階級、帝國主義者不是一下就看準的。他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仍然把中國看成敵人,“和平演變”,武力顛覆,兩手并用,借“六四”風波,興風作浪,一時達到高潮。此后,隨著修正主義投降路線的進一步推行,特別是派特使鄭必堅到美國游說,把投降的底牌交給美國主子,西方資產階級就把中國從“潛在的敵人”改變成“戰略伙伴”。十七大公開拋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西方資產階級當然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它們這時一片叫好,決不是偶然的,說明它們已經看準了。修正主義中國在世界上起的欺騙作用是它們所不能的;它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投了贊成票。至于經濟上那點“恩惠”,不過是“叫化子賜舍”罷了。人家就此感謝,只是臺前的話好說而已。中國的修正主義集團當然很看重這張贊成票,所以樂不自禁地轉載宣傳。
第二,我國修正主義集團將進一步投靠國際資產階級。西方資產階級把中國巨額外匯稱
作“中國的風屏”,言外之意是說它可以把中國的一切問題都遮苫住。怕中國人看不明白,還把巨額外匯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打比喻說摞起來就有珠穆朗瑪峰那么高。這么高的人民幣是多少人民的血汗和眼淚摞起來的啊!可是,修正主義集團為了給自己的政權找靠山,竟然把它的大部分拿去為主子“救火”。復辟王朝在中華大地上演著慘絕人寰種種悲劇,中央電視臺《道德觀察》、《今日說法》等欄目播放的那些因窮困而導致的人間故事,法學家屢屢說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他們花大錢找靠山,何曾把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放在心上。他們投靠主子,幕后的老百姓不知道;臺前的開始都是一驚:炸我大使館,撞我軍機……一件一件沒有想到的事都發生了。現在,這種“恩惠”主子的事也發生了;不僅如此,還花大錢在國外大建特建孔子學院,從原來計劃建100座擴展到建500座。向世界推薦這樣一具封建僵尸,就是要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本主義。這種種事實都表明,中國的修正主義集團自知,和人民的反抗力量相比,他們的力量不過是沙灘上的一棵無根的樹。他們要死心塌地地依靠西方資產階級。叫好聲淹沒不了主子和奴才之間的矛盾,爭斗、磨擦還會有;往后的投靠,還有更多讓人想不到的事。
第三,我國人民將有一場大災難。就在一片叫好聲里,西方資產階級又放出另一種聲音:美中經濟同時放緩將是“壞消息”。文章說:“美國消費者的消費和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共同拉動了世界經濟。美國經濟衰退和中國經濟的硬著陸可能會共同將全球經濟推向衰退。”不幾天,華爾街就傳來了“噩耗”:美國經濟衰退可能性增大。布什給美國經濟下猛藥,減稅1450億美元,也“刺激”不了衰退之勢。被西方戲稱“世紀巨嬰”的中國,面對這種衰退之勢,又是發燒,又是感冒,銀行狼煙四起,多重危機待發。既然把中國復辟資本主義的末班車緊緊地捆綁在美國戰車上,那只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資本主義火車頭美國經濟衰退時,中國的末班車還不掉鏈子嗎?金融危機引動的經濟危機,從而整個社會危機的爆發,不是預料中的嗎?我黨歷史上兩次錯誤路線占主導地位時造成的危害是那么慘痛,這次修正主義路線在整個國家搞資本主義復辟,那危害決然是災難性的。這一點,修正主義當局是決然不會告訴人民的。先進的人們,從現在起,就要把這個災難性的前景向人民講清楚,讓人民有個精神準備。用不著悲觀,大災難必然喚起人民的大覺醒。人民覺醒了,帝修反還有好日子嗎?
最近,一位革命老同志針對這條日益腐朽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提出了揭露其本質的“三拋棄、三依靠”的論斷,這就是拋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拋棄工農勞苦大眾,拋棄革命;依靠私有化、市場經濟即新自由主義,依靠國內外資產階級,依靠滋生腐敗的國家機器。圍繞這個論斷,我們提供文章和材料,供大家學習思考。丁公毅老人的文章就是一篇。
黨內通訊: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康模兄:你好!時間過得真快,“一年容易又秋風”,轉眼又過了霜降。得悉你身體一直不錯,很高興。這次通信是想說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作為前些時那次通信《一場大騸局的開端》的補充。
實行市場經濟是美帝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政策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美帝為首的國際反動勢力對于“改制”了的原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交往及以參加他們所控制的世貿組織的一個重要條件。中國在幾年前丟盡國格才得到美帝及其它帝國主義“恩準”為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在國際貿易方面風光得很,在國內復辟資本主義的進程也得到進展迅猛的結果。外國金融壟斷資本洶涌而來,本屬全體勞動人民公有的國有企業日益凋零,兩極分化日益嚴重,工人階級、貧苦農民和下層知識分子的貧困化愈來愈嚴重。這份“大功勞”不能不首先歸于鄧大人。
鄧小平在毛主席逝世后,重新上臺,篡奪了黨和國家最高權力,自封為“第二代領導核心”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復辟資本主義。他寫在一個發言提綱上沒有公開講出來但已被人揭露的那句話,就是鐵證。他之所以沒有公開說出來,是因為在當時情況下,公開亮出“搞資本主義”的牌子,會招來黨內外絕大多數人的反對,他們那伙走資派就要翻船。因此,他精心設計了一套“曲線走資”的修正主義路線,打著紅旗反紅旗,繼續披著“共產黨”的外衣和打著“社會主義”的牌子,保持著從無產階級手中篡奪過來的統治地位并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復辟資本主義。
為此,他首先就要“修正”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而用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嫁接起來的形式搞市場經濟,則是同他“修正”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相配合的。
一、他從抹煞歷史事實入手,對于在毛主席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農業以占全世界耕地面積7%的耕地,養活了占全世界20%的人口,而且還有大量備戰備荒的儲備;工業建成了獨立的基本完整的體系,核彈、衛星上天,整個經濟以超過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等國的年增長速度發展著這些舉世公認的偉大的成就,一概抹煞。胡說什么,從1957年到1975年毛主席逝世時二十年間“我國經濟處于緩慢發展和停滯的狀態”,文革期間更是“到了崩潰的邊緣”。他大言不慚的說這是由于“過去對社會主義并沒有搞清楚”,只有他才搞清楚了。于是,他就端出他的修正主義的“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他的“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主要是由以下三個觀點組成:一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二是其經濟基礎應是公有制為主體,其它各種私有制為補充;三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個人發財致富才是社會主義。雖然他也說了“防止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等等,但這些話同上述三條相矛盾,實際上只是為了欺騙群眾而已。所謂“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披著共產黨外衣的、官僚資產階級專政下的、掛著“社會主義”招牌的新式半殖民地資本主義。
由于當時黨內多數干部受到多年馬克思主義教育,認識市場經只是適合資本主義的經濟運行方式,搞市場經濟就是搞資本主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提出搞市場經濟的時機和方式不當,會受到多數人的反對,不利于曲線走資路線的推行。因而,鄧小平對于市場經濟雖然深感必要,但提出的時機和方式卻經過周密考慮。
公開提出要搞市場經濟的時間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這時,農村人民公社已經被解散十年了,廣大貧下中農失去了集體經濟的依托,生產生活日益困難,不得不離家別土,外出打工,成為城市勞動力后備軍;工人階級由于黨變修國變色企業“改制”,已由國家和企業的主人公重新淪為雇傭奴隸,大批工人被迫下崗失業,成為勞動力的又一支后備軍;有限制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完全放開了,完整的生產資料市場逐步形成;“兩頭在外”的“特區”搞起來了,對外貿易“自由”了;一九八九年的“六四”鎮壓,借鎮壓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為名,把群眾反官僚腐敗的運動也鎮壓下去了;資本主義大發展的政治條件和經濟條件,特別是勞動力市場和完整的生產資料市場實際上基本上形成了,欠缺的只是公開的市場經濟政策。他抓住這個時機,出來作“南巡《講話》”,一面強調不問姓資姓社,“發展是硬道理”,一面公開提出只有市場經濟才是適合他的“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運行方式。
即使這樣,他提出的方法還是欺騙的方法。他假裝糊涂,把“市場”和“計劃”這兩個普通名詞分別同特定的經濟學術語“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相混淆,據此得出結論,“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經濟”,兩種都“只是經濟手段”,與社會基本制度無關。他這一招,欺騙作用不小。有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竟然為之嘆服,認為這樣“解決了歷史的理論難題”。
可是,實際情況卻和鄧小平的謊言完全相反。一個社會的經濟運行方式是和這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生產關系的特點密切相聯的,也是這個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產生的基本經濟規律及基本運行規律的體現。絕對不是人們可以隨意決定的。
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都是如此。它們都是在各自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都是適應各自不同的社會經濟基本制度的產物。在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社會里,經濟運行方式是客觀規律的自然表現,不是人們認識了客觀規律而自覺運用它的。只有以公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里,人們才能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自覺地掌握客觀規律并據此決定應當采取的經濟進行方式。
二、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最高形式。它是隨著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封建主義自然經濟的崩潰,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勞動力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勞動力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的出現,貨幣轉化為資本,是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的主要條件,也是市場經濟形成的主要標志。
市場經濟形成的主要條件與主要特征是:
(一)它是資本主義社會里,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私有制同時并存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與生產關系特點的綜合反映的體現。
(二)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而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的目的是以盡可能獲得高額利潤為目的。這正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經濟的規律的體現。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所說的“經濟人”,就是這個規律的描述。
(三)產品的所有權是和生產資料所有權一致的。在生產社會化的情況下,資本家私有的企業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核算單位,它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自然只有通過市場才能完成;它的產品只能作為商品通過市場才能變為貨幣與別的商品相交換。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只能由市場起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四)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一切經濟活動的實現,只能以市場為中介,由價值規律這個“看不見的手”起調節作用。
(五)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整個社會的生產是“無政府狀態”,而各個企業為追求高額利潤,其生產經營活動就不能不加強計劃性和組織性,加強對生產勞動的工人剝削,以降低成本,使產品在商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六)因此,劇烈的競爭,弱肉強食,優勝劣汰,就是市場經濟的天然特色。而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劇烈的競爭不可避免地要使“市場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恩格斯),使經濟運行由平衡趨于劇烈的不平衡,造成每隔十年左右來一次經濟危機。危機使生產力遭受大破壞,也使經濟的不平衡恢復平衡。這已為一八二五年第一次經濟危機爆發以來的一百多年的歷史事實所證實。
二戰結束以后,資產階級國家為鞏固其統治,大都以金融、財政等經濟手段和相關政策、法律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中國修正主義叛徒集團美其名曰:宏觀調控),甚至采取增加軍事定貨、擴軍備戰和發動侵略戰爭等方法來延緩危機,減少危機損害,但無法改變市場經濟必然會產生危機的客觀規律,反而,只會使危機的時間延長,兩次危機的間隔時間縮短。
顯然,市場經濟是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水火不相容的。
三、社會主義低級階段的經濟基礎是由無產階級專政國家代管的全體勞動人民公有制和集體經濟組織里的集體勞動人民公有制所組成的。直到亡黨亡國之前,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社會都還是在這個階段上。以這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不可能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里生長起來。它們只能在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推翻了保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國家政權,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之后,在無產階級先鋒隊的領導下,國家政權和工農勞動群眾自覺的革命運動相結合,消滅了資產階級私有制,改造了農民及其它個體小生產者的私有制,才能建立和發展起來。而當私有制被消滅,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起來之后,市場經濟所由產生的歷史條件,如:社會化生產和資產階級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以追求高額利潤為生產經營目的的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經濟規律和“看不見的手”的價值規律對生產經營所起的決定性調節作用也消失了;作為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的弱肉強食的劇烈競爭消滅了;由于工人階級已掙脫了雇傭奴隸的枷鎖,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農民已擺脫了小生產者不斷破產淪落為無產者的苦海,成為在工人階級領導下和工人階級結成工農聯盟,能夠參與國事管理和集體企業領導的集體農民了,作為市場經濟又一主要特征的勞動力市場消失了;由于生產資料都是由全體勞動人民公有制企業所生產并由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掌管、分配、調撥的,大部分都是不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流通,因而作為市場經濟又一重要特征的完整生產資料市場也基本上消失了。由此可見,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即使是在其低級階段,市場經濟也沒有存在的條件,也不可能存在。
但是第一,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上,經濟基礎是由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所組成。這兩種公有制,對私有制來說,都是公有制。但這兩種公有制的公有性質是不同的。按照產品的所有權是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一致的原則,這兩種公有制企業生產的產品,不能以互相調撥的方式進行交換,只能以商品形式進行交換。同時,這個時期,社會主義生產力還不夠發達,兩種所有制經濟的產品產量還沒有達到足以滿足社會全體成員需要的程度,按需要互相調撥產品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沒有足夠數量工業品調撥給農民,要平調集體經濟產品,農民是肯定不愿意的。因此,為了鞏固工農聯盟,為了引導農民從集體經濟逐步過渡到全體勞動人民所有制經濟,使社會主義社會由以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為經濟基礎的低級階段,逐步過渡到以單一的全體勞動人民社會主義公有制為經濟基礎的高級階段,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一定范圍內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仍然有存在必要。所以,毛主席指出:“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因此,即使到了單一的全體勞動人民公有制的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初期,如果某些產品還不是很豐富,“某些范圍內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仍然有可能存在。”只有在單一的社會主義全體勞動人民公有制經過一個相當長時間的發展,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產品豐富到足以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人的思想覺悟又極大地提高了的時候,以社會主義單一的全體勞動人民公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才能向以單一的全民公有制為經濟基礎的共產主義社會過渡。只有到了那時,商品經濟存在的歷史條件才完全消失,商品經濟就成為人類社會歷史的陳跡。
尤其是在這個時期,新建立起來的以兩種公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還不完善。首先是生產關系中與公有制相適應的人與人之間,主要是領導者與勞動群眾之間、上下級之間、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之間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平等一致的同志式關系不會隨公有制的建立而自然出現。資產階級法權的存在,一定要從各方面妨害這種關系的形成和發展。資產階級法權的核心是以財富收入多少分尊卑貴賤等級的思想和制度;其次是生產關系中的分配關系上資產階級法權還占著統治地位,分配還只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那種按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的表面平等而實際不平等的按勞分配制度。這些情況,加上這時期還相當普遍地存在著的資產階級思想和小生產者的習慣勢力,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特征相反的等級森嚴、上下尊卑分明、收入高低懸殊的人際關系,逐步形成一個與工農勞動群眾相對立的特殊階層,并進而演變為黨內資產階級,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商品經濟也就成為他們復辟資本主義的工具。所以,毛主席說。“列寧說建設沒有資產階級國家,為了保障資產階級法權。我們自己就是建設了這樣一個國家,跟舊社會差不多。分等級,有八級工資、按勞分配、等價交換、要拿錢來買米、買煤、買油、買菜。八級工資,不管你人多人少。”在這種情況下,“林彪一類如上臺,搞資本主義制度很容易。”
這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和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危險的根源。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社會商品經濟的負面作用是很清楚的。他在“徹底否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及其實踐以后,強迫解散農村人民公社,把幾億農民推到多數人日益頻于破產的小農經濟苦海,瓦解工農聯盟,孤立工人階級,大肆向工人階級進攻,“打破大鍋飯,砸爛鐵飯碗”,改變社會主義全體勞動人民公有制企業的領導制度為承包廠長負責制,為把公有企業私有化大開方便之門,取消對資產階級法權的一切限制,實行“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工資獎勵制度,鼓吹“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資產階級的發財致富思想的同時,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在理論上極力片面夸大流通過程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否定毛主席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兩重性及其負面作用的理論,在實踐上鼓勵“全民經商”,任憑他和其他官宦子弟大搞“官倒”,使對商品經濟負面作用的一切限制全面松動,造成市場經濟實際上基本上形成的既成事實,使資本主義復辟“迅猛發展”。
因此,必須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社會商品經濟的兩重性,不僅是一個重要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政治問題。它既是關系引導農民社會主義道路、鞏固工農聯盟、使集體經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全體勞動人民公有制經濟,使存在著兩種公有制的社會主義低級階段過渡到單一的全體勞動人民公有制的社會主義高級階級,并進而逐步過渡到單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問題,又是和社會主義社會里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矛盾與斗爭密切相關的問題。利用商品經濟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必須像利用其它資產階級法權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一樣,堅持用其有利,防其不利的方針;對其負面作用,必須在理論上加以批判,在制度上加以必要的和恰當的限制。這種批判和限制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一個重要任務。
四、計劃經濟是以公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當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消滅了資產階級私有制、改造了農民小生產者階級私有制,建立了與社會化生產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之后,發展生產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經濟規律和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經濟運行規律就隨之產生了。人們也就有可能認識并自覺地運用這些規律,有計劃按比例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社會主義社會經濟不僅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母胎里生長,即使在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建立之后,也不會自發地形成和發展。它只有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由工人階級和集體農民在無產階級先鋒隊領導下,自覺依照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經濟規律和有計劃按比例的經濟運行規律,采取計劃經濟運行方式,經過艱苦奮斗才能建設起來。恩格斯在《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部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對這個問題作了非常明確的闡述。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列寧根據馬恩關于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提出有計劃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領導蘇聯人民在資本主義包圍的國際環境中和黨內修正主義派別的干擾破壞下,根據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創造了計劃經濟的經濟運行模式,在短短十多年時間里,使蘇聯經濟發展水平,由比較落后狀態,成為超過歐洲所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僅次于美國的社會主義強國。盡管中國修正主義分子在鄧小平的指揮棒下,對蘇聯計劃經濟百般誣蔑,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經受了抗擊德國法西斯的衛國戰爭的嚴峻考驗并迅速恢復和發展是鐵的事實,卻使得這些桀犬吠堯的吠聲,除了留下一些臭氣外,絲毫抹煞不了當年蘇聯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
當然,無庸諱言,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取得了偉大成績的同時,也有其缺點和失誤。但這不是計劃經濟本身的問題,而主要是由于:第一,斯大林不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階級斗爭的特點,第一個五年計劃勝利完成,有了一定的物質實力之后,就輕視了政治對經濟工作的統帥作用,片面地強調經濟技術的作用;輕視了工農勞動群眾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片面地過分依靠專業技術干部;忽視了資產階級法權和商品經濟的負面作用,不但不對這些負面作用從思想上加以批判,制度上加以限制,反而片面地強調物質刺激,因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特權階層迅速形成。黨內以赫魯曉夫為代表的修正主義集團潛伏在黨的領導核心內,造成斯大林逝世后,黨內走資派迅速篡黨奪權,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的惡果;第二、他不了解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這個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能運用這個規律去制定和執行經濟計劃,片面追求死板的平衡,使經濟工作缺乏生動的活力;第三、他不理解農業是基礎、工業是主導的關系,片面地突出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滯后。
毛主席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借鑒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總結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對社會主義經設建設(包括計劃工作),形成一套精辟的系統的意見。這些意見主要是:
(一)抓革命,促生產,促科研。經濟建設工作應置于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路線的指導下進行。離開了這條路錢,經濟建設就會走上斜路。
(二)計劃是上層建筑,是社會主義社會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這一客觀規律的反映。所謂按比例就是按平衡(合比例)——不平衡(不合比例)——平衡(符合比例)的發展規律。人們對這個規律的認識,一是會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二是主觀上的認識也會有一個由不認識到認識,由淺入深,由粗到精,由不全面到全面的認識過程,因而計劃、決策的制定和執行都有一個不斷修改補充的過程。
(三)計劃的制定和執行,要統籌兼顧,留有余地;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實行農業與工業并舉,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輕重工業并舉,重工業為主導;中央工業與地方工業并舉,中央工業為主導,在全國一盤棋的條件下,發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大中小工業并舉,大工業為主導;土洋并舉,洋為主導。
(四)在這種計劃經濟運行方式下,工業發展所需勞動力,全部納入國家計劃之內,由國家統一調撥。勞動力市場消失了;生產資料,除大型農機可通過市場買給農村人民公社和三類物資可以以商品形式在市場上銷售外,大部分都不以商品形式進入市場了;包括生活資料在內的一切進入市場的商品生產與交換都在國家計劃的安排控制下,而且商品價格也是由國家按計劃穩定地控制著。銷售集體農民少量的自留地上生產的農副產品的農貿市場,也有與之相適應的市場管理。這時,價值規律對進入市場的商品的生產雖然還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但主要作用卻是被用來為經濟核算服務。它對整個經濟的決定性的調節作用消失了,弱肉強食的市場競爭機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相互幫助的社會競賽,因而十年左右一次的經濟危機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經濟波浪式的螺旋式的發展。
(五)對外貿易完全是由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統制。
(六)計劃的制定和執行,要實行黨委領導、政治掛帥、領導干部、經濟技術專業人員和生產勞動群眾三結合,專業統計與領導干部重點調查相結合的工作體制。
計劃經濟體制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而搞什么市場經濟,無論給它戴上什么好看的帽子,也就是搞資本主義。 這些意見,供你研究參考。 丁公毅 2007年10月10日于沅江之濱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科學概念 迎 春
早就有人提出要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與實踐,現在是時候了。這里僅準備從理論探討的角度,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進行一些分析,供大家討論。
我國從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命題以來,人們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著述,真可謂是汗牛充棟。對于這些論述我們不可能一一探討,首先從所謂“市場經濟”概念的源頭論起。
一,所謂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市場經濟并不是我國人們的什么“理論創新”,作為一種經濟制度,西方經濟學早就有市場經濟的概念。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等在《經濟學》(第12版 高鴻業等譯 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 以下引用《經濟學》的,都出自該書)一書,對“經濟組織”分類說:“最后一種方式是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經濟或市場經濟。”(第40頁)有時他們也把市場經濟叫做“市場機制”。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魏塤等著)介紹,西方經濟學把經濟制度分為:自給自足;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等。而所謂的市場經濟,“一般是特指生產資源私有,經濟決策高度分散的自由私人企業制度”,(第21頁)實際上就是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可見,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制度的概念,在西方經濟學中早就存在,而且就是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在西方經濟學中,市場經濟是與計劃經濟對立的,實際上是作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對立。《經濟學》說,蘇聯經濟制度與所謂“市場經濟”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同市場經濟的關鍵區別是經濟活動的方向是由國家,而不是由具有統治權的消費者決定。”(第1299頁)《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也把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區別開來,說計劃經濟的主要特征是:“生產資源如資本品和土地歸國家所有,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基本上上由中央計劃當局的指令性計劃決定的。”(第19頁)而市場經濟“是特指生產資源私有,經濟決策高度分散的自由私人企業制度。”可見,在西方經濟學中,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實際上就是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不過是用一種錯誤的概念表達吧了!
二,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概念的錯誤
市場經濟、計劃經濟都是錯誤的概念。
市場經濟概念的錯誤很多,主要是劃分標準錯誤;把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說成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等。
1,劃分標準的錯誤
人類社會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經歷了各種不同的經濟制度,正確區分經濟制度,是建立科學社會學的重要內容。而科學地確定劃分社會經濟形態的標準,是正確劃分經濟制度的前提。什么是科學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呢?
馬克思主義對經濟制度的分類方法,是依據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根據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占有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經濟制度的客觀現象和本質的不同加以區分。如把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本身的經濟制度稱為奴隸制度;把封建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勞動者依附于地主的農奴制度稱為封建制度;把勞動者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制度,稱為資本主義制度等等。總之,是依據生產關系的不同,劃分為不同的經濟制度。正如列寧說所說:“在此以前,社會學家總是難于分清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的主要現象與次要現象(這就是社會學中的主觀主義的根源),不能找到這種劃分的客觀標準。唯物主義提供了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它把‘生產關系’劃為社會結構,使我們有可能把主觀主義認為不能應用到社會學上來的一般科學的重復律應用到這些關系上來。當他們還局限于思想的社會關系(即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關系)時,始終不能發現各國社會現象中的重復性和常規性--------一分析物質的社會關系(即不通過人們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系------)立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復性和常規性,就有可能把各國制度概括為一個基本概念,即社會形態。只有這種概括才使我們有可能從記載社會現象-----進而極科學地分析社會現象,譬如說,劃分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和另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東西,研究出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共有的東西。”(《列寧選集》第一卷 第8頁)
馬克思主義根據生產關系劃分經濟制度,把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區分為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在商品經濟中,人們是通過市場交換發生社會聯系,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商品經濟稱為市場經濟。但是,當勞動力成為商品,形成雇傭勞動制度時,生產關系就發生了性質的變化,就不再是一般的商品經濟,而是資本主義經濟了。把資本主義經濟與商品經濟統稱為市場經濟,就是混淆兩種不同本質的經濟制度。
西方經濟學以歷史唯心主義為其哲學基礎,認為社會制度是人們主觀選擇的結果,因此,他們對經濟制度的分類,也是按照什么人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作為標準。依據這種標準,他們把經濟制度劃分為:自給自足經濟;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等。(參看《現代西方經濟學教程》第19—22頁)。“基本上是由中央計劃當局的指令性計劃決定的”,就是計劃經濟;按照“消費者”意愿決定的(或者說由“價格機制決定”),就是“市場經濟”。西方經濟學者根本就不承認經濟制度的發展,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而且最終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所以,他們根據人們的意志,以由什么人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 誰生產”,作為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是錯誤的,因此,把一般的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混同,認為兩種經濟生產什么,都“取決于消費者的貨幣選票”,所以統統屬于市場經濟。這種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是一系列錯誤的根源。
西方經濟學者把歷史上的經濟制度,劃分為自給自足、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但是,他們既不能說明人們為什么會選擇不同的經濟制度:自給自足經濟、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也不能解釋這些經濟制度之間的聯系、發展變化,更不用說對自給自足經濟制度中,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劃分了。
2,把資本主義的兩個階段,劃分為兩種經濟制度
西方經濟學把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統稱為市場經濟;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說成是市場經濟和混合經濟兩種經濟制度,目的是掩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真實面貌。
a,一方面把不同性質的兩種商品經濟統稱為市場經濟,另一方面又把符合同一標準的經濟,區分為兩類經濟制度
西方經濟學劃分經濟制度的標準,是看由誰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按照他們的說法,市場經濟與混合經濟都由或者主要是由“消費者”決定,可是又劃分成為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這不是與它的劃分標準相矛盾嗎?
按薩謬爾森等的說法,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經濟或市場經濟,“最終是被兩個主宰所控制的:即消費者和技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先天的或后天的愛好,用他們的貨幣選票指明社會資源的最終用途------消費者是統治者。”“生產什么東西取決于消費者的貨幣選票”等。(參看《經濟學》第74、72頁)可是他們也承認:“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決策是通過價格和市場作出的。”(同上書 第41頁)按照他們的說法,今天的美國是混合經濟,那么市場經濟與混合經濟還有什么區別呢?怎么能說前者是市場經濟,后者是混合經濟呢?
b,把具有同樣經濟問題的制度,說成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
自由資本主義經濟與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存在著共同的經濟問題:失業、通貨膨脹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等,所以說它們是同一經濟制度的兩個階段,而西方經濟學卻說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顯然是錯誤的。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存在著失業、通貨膨脹和不斷發生經濟危機等不可克服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所謂的市場經濟存在,被稱為混合經濟的國家也存在。薩謬爾森等說:“我們現在來看一看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有如此之多的工作可做時,800萬或1000萬人怎么會失業的?是現代混合經濟的什么缺點來迫使如此之多的想要工作和需要工作的人無所事事呢?”他們承認:“美國經濟在我們的整個現代史上一直受著經濟周期的折磨。”(《經濟學》上冊335、313頁)通貨膨脹是“困擾資本主義”的問題之一,說“通貨膨脹像市場經濟一樣古老”等等。(參看第1306、370頁)總之,所謂的市場經濟存在著的經濟問題,混合經濟也都存在,怎么能把存在同樣經濟問題的經濟制度,說成不同的經濟制度呢?
c,把具有同樣本質的經濟,說成是兩種經濟制度
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制度,一切活動都為著資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所謂的市場經濟是這樣,混合經濟也是如此。怎么能把具有同一本質的經濟制度說成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經濟制度呢?
商品經濟發展到勞動力也成為商品,就成為雇傭勞動制度,不再是一般的商品經濟,而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了。馬克思揭示了它的本質,就是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列寧又根據資本主義發展,把資本主義經濟劃分為自由資本主義與壟斷資本主義(包括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認為兩者都是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其本質都是生產剩余價值。
馬克思主義正是按照生產關系劃分經濟制度,才能像所列寧所說的那樣,把重復律運用到社會科學中來。所謂的市場經濟與混合經濟的概念,根本就不科學,目的是掩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的本質。所以說,市場經濟是錯誤的概念,根本不能運用。
總之,西方經濟學混淆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的區別,把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混為一談,統稱為市場經濟;反過來又把雇傭勞動制度的壟斷資本主義,稱為“混合經濟”,與“市場經濟”區別開來,這種分類方法顯然不科學,所謂“市場經濟”的概念是錯誤的概念,目的就是掩蓋資本主義占有工人剩余價值經濟制度的本質。
計劃經濟的概念也不科學,既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也不能全面反映社會主義經濟的現象。
1,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是與雇傭勞動制度對立的公有制
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是與雇傭勞動制度對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公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主人,不存在顧主與“打工仔”的對立,勞動者不存在“下崗”、失業等現象。社會主義公有制還有一些現象特征,如沒有兩極分化的現象;勞動者的生、老、病、死都有保障;產品、商品總是供不應求;整個社會經濟呈現出計劃性等等。有人曾把社會主義經濟稱為“短缺經濟”,也有人把社會主義經濟說成是“平均主義”,顯然都不是科學的概念。同樣,正如不能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稱為“短缺經濟”一樣,也不能把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稱為“計劃經濟”。因為它不能反映社會主義制度中人與人的經濟關系,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只是從經濟現象的方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某些特征。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用計劃經濟的概念概括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認為這個概念模糊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不是科學的概念。
2,社會主義的經濟現象既有經過市場交換的商品,也有通過計劃調撥的產品,把社會主義經濟概括為計劃經濟,顯然不符合實際。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決定著它的經濟活動具有一些特點,如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具有計劃性,這是公有制經濟本質的表現,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的競爭無政府狀態對立的。但是,不能把社會主義經濟概括為計劃經濟,因為,一方面社會主義經濟中有按計劃活動的產品,同時還存在競爭無政府狀態的商品經濟運動,雖然這種商品經濟的運動,要受有計劃的產品經濟的影響,但是,社會主義經濟仍然存在著競爭與無政府狀態的一面。用計劃經濟的概念,也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經濟的全貌。可見,計劃經濟也不是科學的概念。
三,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據說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改革的目標,是馬克思主義的又一發展。其核心“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等等。
這種理論也來源于西方經濟學。所謂的市場機制“配置資源”,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配置資源等,就是薩謬爾森等所謂的“消費者的貨幣選票”決定“資源配置”;“消費者-----用他們的貨幣選票指明社會資源的最終用途”;“價格制度是給社會提供訊號的器具”等等。(參看《經濟學》上冊 第72、74、73頁)這哪里是什么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完全是跟著西方經濟學在“爬行”。至于在“市場經濟”前面加上“社會主義”,更是不倫不類的東西。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實踐的結果。我國經過“市場配置”以后,和一切資本主義社會一樣,“配置”出大量的失業工人和農民工;“配置”出兩極分化;“配置”出“內需不足”;“配置”出“結構性物價上漲”;“配置”出“經濟過熱”等等,總之,“配置”出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所存在的全部問題。事實足以說明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純粹是一個騙局,實際上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代名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