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形勢下黨的理論工作,在當前,必須正視和解決好三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它們是:
一、如何看待一個現實
建國以來,理論工作在我們黨的意識形態中多年占據特別重要的地位,這是無可置疑、誰也否認不了的事實,十多年前,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關于宣傳思想工作“四個人”的表述中,排行第一的就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然而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情況是,盡管從上到下各級黨委都在強調理論工作的重要,但實際操作中,近十年來理論工作卻一直成為裝點門面的“幌子”,地位早呈逐年下滑的態勢,各級黨委政府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真正看重的,是新聞宣傳和新聞報道。這一點,行業內早已心知肚明,只是沒有明說罷了。
理論工作的地位之所以被新聞宣傳替代,是因為新聞宣傳見效快,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在反映地方政績、展現地方形象上,廣播里有聲、電視里有影、報紙上有文,它比地方干巴巴地向上級匯報工作更便捷,效果上也要好上許多。所以,在地方,不少黨政要員都十分重視對上新聞宣傳,可以說,新聞宣傳就是地方黨委的“形象工程”。相比而言,理論則冷寂許多。現在,理論的重要更多是停留在黨委文件與領導講話中,即使抓,也不過是象征性地學學文件、讀讀報紙而已,至于象新聞宣傳那樣的大手筆、大投入,那是幾乎不敢想象的事情。
就黨的意識形態來講,理論是什么?理論是思想,是靈魂,是方向,是黨和國家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事情。理論工作的地位之所以日漸下降,地方各級領導之所以一方面下大于理論工作幾倍的力氣去抓新聞宣傳工作,一方面卻樂此不疲地一級模仿一級,一級一級地高喊著理論武裝,這說明新聞比理論實惠,說明理論比新聞重要,說明黨內一定程度的浮躁。理論學習是一件乏味且收效甚慢的事情,遠非一日之功,沒有孜孜不倦的精神很難湊效。在這個問題上,如果說一般干部動力不足還無可厚非,但是,擔負各級領導職務的領導干部們如心沉不下去,人坐不下來,書讀不進去,那就值得十分警惕了。可以說,當前對待理論的虛無主義態度,反映出相當一部分領導干部思想的浮躁,而思想的浮躁 ,結果一定會帶來工作的浮躁。這不是危言聳聽,實踐中早已被反復證明。
所以,嚴峻的現實告訴人們,當前,嚴重的問題是教育官員。這句話,估計沒有人不會贊同。
二、怎樣認識兩種差異
在理論表現上當前有兩個較為突出的現象:一方面,在主流媒體如一些報紙雜志上,理論表現幾乎都是對政治觀點的解讀和對政策規定的闡釋,既枯燥單一,又遠離生活回避矛盾,而且從上到下一個聲音。讀這樣的文章如同嚼蠟,毫無任何新鮮刺激;另一方面,在非主流媒體如學術期刊和學術網絡上,一些思想深邃、主題鮮明、時代感強、針對性好的理論成果卻經常出現。讀這些文章豁然開朗,總是給人以豐富的思想啟迪。
兩種差異形成兩種不同的理論景觀。因為如此,所以圈內對主流媒體理論現象的評價通常是“三大一空”:大作者(都是領導干部和有派頭的學者)、大文章(作品篇幅很長)、大制作(文章發表時位置顯著、標題醒目)、內容空(觀點立意四平八穩空洞無物)。而對非主流媒體的總體印象是:開口小(不提倡宏大敘事面面俱到)、立意高(主題有新意)、觀點新(能給人思想啟發)、剖析深(言之有物,分析透徹)。
其實,主流媒體并不乏思想深邃之人,但人們感到納悶的是,為什么這些人一到這里就變得四平八穩缺乏生氣了呢?很顯然,這里面有個人所不能掌控的因素在起作用。
長期以來,我們在意識形態上一再強調求穩,對意識形態最為敏感的理論工作尤為如此。所以,與此相適應,我們的陣地意識非常強烈,在傳播革命理論的過程中總不敢與時俱進,總不敢直面現實,總不敢創造發揮,總不敢突出個性。這樣一來,陣地的革命性雖然愈加堅強穩固起來,但理論所應有的思想性、思辯性、創造性卻淹沒其中,“理論類同”已成為理論工作中最普遍、最無可奈何的現象,政治說教已成為理論工作的最大“亮點”。若不信,隨便翻開幾份報紙刊物比較一下,那些研究革命理論的鴻篇巨制,哪一篇不是重復闡發著同一個大道理?
相比之下,有一定獨立性的學術期刊、特別是近年興起的理論網絡則開明活躍許多。以網絡為例,網絡講究平民視角,講究言之有物,講究針砭時弊,講究百花齊放,講究語境寬松,這就為大量上乘之作的出現提供了土壤條件。有經驗的人們已經發現,現在,真正有價值的理論不在報刊而在網絡。經常在網絡瀏覽的人閱讀報刊,會有一種隔世之感。
當然,網絡有糟粕,有文化異類甚至反文化的情況出現,但這不是網絡本身的錯誤,就繁榮理論這一塊來講,網絡的作用和影響實在不可忽視,因為在所有理論平臺中,還沒有一種平臺能有網絡那樣快捷、方便與靈活,這還只是就形式而言,在內容上,網絡條件下的話語表達,則更容易體現出思想解放與人人平等的民主追求來。所以,一味排斥甚至反對網絡對社會包括對理論繁榮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不對的,具體到理論表現來說,如何改變主流媒體語言呆板、內容空洞、思想沉悶、遠離現實的問題,如何借鑒非主流媒體語言活潑、內容實在、直面現實的問題,這應該是我們理論工作中認真思考的一個課題。不正視兩種差異,不確實改變目前主流媒體思想禁錮的情況,理論要真正繁榮發展并且為干部群眾乃至全社會所接受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三、如何做好三項工作
理論學習、理論宣傳、理論研究是理論工作的三項主要任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理論工作要有所作為,必須改變現有狀況,改變一味政治說教的方法,真正從干部職工所認可喜愛的方式方法入手,切實把三項任務落到實處。
首先,理論學習是基礎,這個工作要真抓,松懈不得。反觀各級干部特別是落馬官員的自我剖析,在問題與不足上哪一位不是說重視學習不夠?當然,這里面有敷衍應對的成分,也有避實就虛或避重就輕的考慮,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習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這是任何人不容置疑的事情。所以,抓學習第一是要抓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學習,領導干部坐不下來、學不下去,要求別人學習顯然缺乏說服力。最近,媒體對黨校學員的校風問題提出質疑,就直接反映出社會對領導干部學風不正的不滿。黨校是黨的唯一學府,黨校學員都是擔負一定職務的領導干部,黨校學風理應是黨的表率。然而,如今黨校卻成為“學習學習、放松放松、咪西咪西(指吃喝)、走動走動(指拉關系)”的場所,這不能不令社會失望。二是要豐富內容。當前,黨政干部的學習還是主要以政治政策和文件講話為主,內容上明顯過于單一。其實,法律、科技、文化、業務都應包括在學習之中。學習不僅是一次政治教育過程,還同時是一個文化灌輸過程,只有明確并且認真強調這一點,學習內容才能真正拓展開來。三是要開展活動。這幾年,各級黨委中心組的學習檢查已更多的流于形式,同時,對機關干部職工和其他社會人群的學習缺乏抓手,曾經開展過的建設學習型城市、學習型單位、學習型社區的活動已悄然放松,其它有助于學習氛圍形成的活動開展更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學習的經常化。這方面應組織一些群眾喜聞樂見、與時代合拍的活動加以引導,同時通過典型推廣,促進學習的深入。
其次,理論宣傳應講究技巧,以便為群眾所接受。理論宣傳有紀律,這不用多講。然而,以為有紀律規定就可以放松對宣傳技巧的要求,這顯然有失偏頗。當前,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最大不足就是圖省事,說教與灌輸的痕跡太濃,潤物無聲的方式運用太少,好象不直來直去別人就會不懂。這方面我有深刻的實踐感受。去年,在宣傳黨的新農村建設理論時,我們曾先后組織過兩次送理論下基層活動。第一次,我們請專家進課堂,直接向干部群眾灌輸,工作雖說完成,但反映平平,效果平平。第二次,我們請專家先去農戶調查,在掌握宣講對象基本現狀的基礎上,讓宣講的專家、機關涉農部門干部與村民在農戶門前圍成一圈席地而坐,村民們提出什么問題,專家或涉弄部門干部解答什么問題,如果對解答的問題不滿意,村民可以自己作答。這種互動式宣講整整進行了四個小時,到后來村民們越聚越多,情緒高漲得不愿離去。當時,參加宣講的那位國家級專家盡管被太陽曬得汗流浹背,但卻毫無疲倦之意,宣講結束后連連感嘆“過癮,真過癮!”可見,講不講究宣傳技巧,宣傳效果完全不同。
再次,理論研究要提倡推陳出新,改變單純的政治解讀現狀。研究應有一定的思想性與學理性,有研究者個人獨到的觀點和認識,然而,現今對理論尤其是政治理論的研究,卻主要局限于對某個精神的闡釋與解讀,基本觀點人云亦云,都是相互抄來抄去,連遣詞造句甚至謀篇部局,許多文章也是高度類同,而且,這種現狀存在多年,居然沒有一個部門出來予以批評制止,這直接導致八股式、假大空式理論成果的泛濫盛行,導致直面社會熱點難點和群眾關心問題的研究少之又少。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之所以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與共鳴,就在于該文切合了人們對社會重大問題的關心;在于該文用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民主的基本道理做了實事求是的理論回答;在于該文一反官文的假大空做派,用一種平實、平和的語言娓娓到來。所以,這種研究成果別看不大,但社會歡迎、老百姓愛讀,遺憾的是有這種理論勇氣、有這種創新精神的學者還不是太多,與這種勇氣與精神相適應的研究氛圍也尚未形成,就政治理論這一塊來說,迎合說教需要,迎合領導意圖的所謂研究還是太多,而如何迎合社會和群眾需要,象《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樣既通俗易懂又釋疑解惑的研究,在當今還是理論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