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夫:獄中求學記
前 言
毛澤東同志說:“不準備付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而空談什么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那就是有意無意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就不是一個自覺和忠誠的共產主義者(《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08—1009頁)”。他主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斗爭中,要有“五不怕”精神,即:不怕撤職;不怕開除黨籍;不怕老婆離婚;不怕坐牢;不怕殺頭(吳冷西:《憶毛主席》第157—158頁)。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他向“一切同我們共同奮斗的人們”提出:“‘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我們在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斗爭的時候,必須有這種大無畏的精神。”
在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年代,三千多萬先烈和人民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如今,在為重建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的斗爭中,我們正在經受著“五不怕”的考驗。
不準備坐牢的革命者,絕不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
對于無產階級革命者來說,坐牢是一種考驗,一種斗爭;一種學習,一種磨礪;一種積累,一種成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馬賓同志,在他至今近八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曾經多次坐牢——坐敵人的牢和我們自己的牢。他在他的《紀念毛澤東》一書中,對于坐牢有著極為精到的描述,讀來令人油然起敬,受益非淺。
不管怎么說,坐牢都是人生的一種特殊經歷,幾多反省,幾多沉思,幾多感受,幾多心得,是永遠不會忘懷的。寫出坐牢的所得,使共同奮斗而尚未被捕過的戰友們對牢中情景有一個概略的了解,從而做好可能應對的準備,這或許并非是一件多余的事——這就是寫作本文的初衷。
一、監獄和看守所
所謂牢房、班房、監牢,其實就是監獄和看守所的統稱。
看守所大致只關押涉及刑事案件的六類人員:1、正在偵察、審理而尚未起訴,或雖已起訴但尚未判決,或雖經一審判決但本人正在提出上訴的被捕人員;2、一審判決或最終裁定,刑期在一年以下的服刑人員;3、外地公安人員來當地抓捕后,委托寄押而待解往案發地的疑犯;4、依法判處刑事拘留的人員;5、刑期在一年以上,等待送往監獄實施勞動改造,即“投勞”人員。6、已經判決死刑,但尚未最后核準執行的待處決案犯。
看守所天天人進人出,流動性是很大的。
監獄則既是一個強制規戒的專政機關,又是一個工農業生產實體,因此,對外常常有一個企業名稱,比如密縣監獄,對外也稱密縣水泥廠;我被送去“投勞”的西華縣監獄,大門口外便霍然立著西華縣五二農場的路標。
監獄只關押刑期較長的服刑人員,這樣既便于長期的管治,又利于勞動力的穩定。
監獄和看守所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國家的統治工具,并且其管理對象都是犯人(把逮捕后而未判決的人,稱為“犯罪嫌疑人”或“在押人員”,只不過是一種虛偽的但卻是合乎邏輯的稱謂,其實際待遇與犯人沒有區別)。因此它們的某些制度、法規和紀律也是相同的。
我被判了三年,當然是要“投勞”的。于是,在“投勞”前,對監獄的種種情況,我向同號(監室也叫“號”)里幾進幾出的慣犯們作了堪稱廣泛、深入的調查。這些慣犯們個個都是坐牢的百科全書,凡是牢里的事兒,幾乎沒有他們不知道的。(沒有火柴、打火機,卻要吸煙,如何摳出棉被里的棉花用“鞋底取火”,他們講起來真叫你不能不嘆服,人這種生靈確實有著無窮的智慧!)他們之中資格特老的,不僅能告訴你國內東西南北的監獄、看守所在管理方式和伙食品種、質量上的差異,還可以告訴你省內幾處監獄、看守所的號里是由什么“幫”(同鄉群)所把持。這些“飽學”的先生們無一例外地告訴我,就其給予服刑人員的自由度和生活條件來說,監獄遠比看守所好多了。據說判了長期刑罰的人,沒有不盼著早日“投牢”的。
他們說,在監獄,每個犯人都有自己的勞動崗位,有上下班時間。下了班,可以從事個人的或集體的學習與文體活動,可以料理一些諸如洗衣、寫信、散步(在監區內)、訪友(在本監內)等私人活動。不但有自己的一張床,還有自己的一個衣物箱,一個馬扎,一只暖水瓶。購買日用品,可以到監獄超市(或小賣部)。洗澡有浴池,理發有理發室,甚至還有照相館。因為勞動創造價值,所以伙食也得到了改善,葷菜天天都有,自己還可以買加菜,買熟食。吃飯有餐廳,餐廳內有坐位。家屬探監,可以在接待室內面對面地促膝而談,不象看守所那樣被密封的玻璃屏幕隔開。吃飯時可以同家屬一起到監內食堂就餐。表現好的,作為獎勵,還可以與家屬一同在監中招待所住宿一夜。生了病,監獄有醫院,醫院里還有住院部。我“投牢”時作的入獄體檢,便是在西華監獄的醫院進行的。平時,從遵守紀律好壞到勞動效率高低;從學習成績優劣到個人內務、衛生是否達標,都要評分。好的加分,不好的扣分。分數累計到一定數量,可以獲得減刑的獎勵。凡此種種,都是看守所里所沒有的。在看守所里雖然也要勞動,但是這種勞動既沒有規范的管理,也沒有必要的工具(怕用來行兇),而且勞動定額很高,實在苦不堪言。
幾個熱心的老犯,吃飽了飯沒事干,常常湊到我的跟前,替我謀劃著“投牢”后的“幸福生活”。綜合他們的見解,我“投牢”后,因為年紀已經超過了60歲,肯定會住進“老殘號”。住“老殘號”的,可以不參加集訓隊,接受那三個月的入獄教育,背誦那二百多條各種各樣的規則和紀律。進了“老殘號”,可以不參加勞動,也可以不出操,參加過每天一次的點名后,打掃打掃室內外衛生,就可以自由活動了。可以自己學習,可以在號里看電視,可以在監區內散步,也可以和別人下下棋,打打牌。他們說:“你去了以后,很可能分配你當教員,或是到監獄報社編輯部當編輯。那可是老美氣,天天坐在辦公室。辦公室里,冬天有煤爐子,夏天有電扇,喝著茶水吸著煙,一年下來還給你加多少多少分。你要再寫寫稿子,登上監獄內的小報,可以加多少分,登上當地的報紙可以加多少分,如果登上全國的大報,你可就發財了,可以加老多老多分哩!那你可不愁減刑了……”我說:“那我就不要減刑了。在這么幸福的敬老院里歡度晚年,我還出來干什么?”每每說到這里,大家哄堂一笑,似乎都輕松了許多。
笑過之后,彼此都依然呆在看守所里,而這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待續)
二、看守所比工棚強得太多了
許多被關進看守所的農民工,都慨嘆他們從來沒有享受過看守所這么好的物質待遇。2005年9月,因討薪被辱而怒殺4人的農民工王斌余,在行刑前對記者說:“呆在看守所比呆在工地好”。據網絡報道,2006年冬,一位走投無路的老人,寧可在光天化日之下,故意去偷自行車,希望被警察抓起來,關進免費的看守所,也不愿享受著昂貴的自由,卻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就連上了大學的馬加爵,當穿上了囚衣以后,都情不自禁地說,這是他穿過的最好的衣服。
這真叫人費解:難道在如今這盛世之下,生活在看守所里的人們果然過上了闊佬般的好日子?還是我們的社會其實已經不如了看守所?
但是,看守所的居住條件確實比工棚強得太多了。
請看2007年5月1日,《半月談》雜志對農民工居住條件的一段敘述:
【武漢市漢正街上有一處老樓,樓頂上的平臺是民工棚戶聚集地,簡陋的棚屋是當地居民用鐵皮、油氈搭建起來租給民工住的。每間一般住三四十個人,大多是“扁擔”師傅,上下大通鋪,汗臭、腳臭味混合在一起。棚屋夏天熱得像蒸籠,冬天又一點也不擋寒,但這就是他們在城市的家。住在里面的一位師傅說,漢正街上有兩三千人做“扁擔”活的,大都是一人離家在外,勞累了一天,只求有地方躺下,也顧不上條件不條件了。】
2007年7月31日,《工農之聲》網站轉載清華大學學生,在2006年冬季所做的一項《對民工勞動、生活條件的調查》。其中,對幾處工人的居住狀況是這樣報告的,一處:
【從居住條件上,工人住的是簡易房,里面塞滿了床,雙層的,一屋有六十多床位,現在住了三十幾人,可能是因為即將竣工,許多工人已搬到其他工地去了。床上一般有兩套被子,也有三套的,這體現了工人之間的差別,被子質量很差,里面棉花結成一塊一塊的。門上的玻璃破了一塊,沒有人修,工人舍不得出錢,老板更不會管,冷風就從空洞吹進來。屋里沒有暖氣。】
又一處:
【在剛開始談話這段時間,我留意了一下這些民工的生活條件。二三十人擠在一間十幾平米的小屋子里姑且不說,每張床都是下邊墊一層薄被,上邊蓋一層薄被(這個"薄"是什么概念呢?大概是0•5厘米厚吧),而屋子里又沒有暖氣——或許我們不應該稱之為“屋子”,頂多能算個“人棚”吧。】
另一處:
【住的是工棚,半間小教室大的房間,密密麻麻的住進了三四十人。被褥并不厚,且摸上去棉花結成一塊一塊的,保暖性不好,又沒有暖氣,所以是"熱水基本沒有,取暖基本靠抖"。聊天期間,我就看見兩位民工擠在一張床上不斷發抖。】
看守所里可不是這種景象。
我住的是鄭州市第一看守所,所里有八個監區,每個監區有十個監室(也叫“號”)。“女號”、“少年號”分布在不同的監區。我因為患有嚴重的高血壓和心臟病,年齡又大,從一入看守所就住在設在第二監區的病號監里。
全所建筑渾然一體,卻又曲折迂回,不熟悉的人進去了是不容易走出來的。據老犯們說,這是仿照北京秦城監獄修建的。全部建筑的外墻都貼著豎條形白瓷磚,陽光之下,熠熠生輝,整個環境顯得那么整潔、肅穆,看起來恰似一座醫院,然而誰會想到這卻是一個真正的藏污納垢的所在!
第二監區是一個條式建筑,從200號到209號,十個監室座北朝南并列。204號、205號是兩個病號監,我關在204號里。
204號,寬約四米,長約十五米,地面距屋頂約五米。高大寬敞的室內,屋頂和四壁粉刷得一白落地。十五米長的監室,從十米處,由一個加了鋼條的鋼化玻璃窗和一扇沉重的由室外操縱的鐵門隔離成兩部分:靠北的約三十五平米,是居住間,靠南的約二十平米,是“風場”。在長有十米的居住間里,用一半的面積砌了一個長十米,寬一米八的大通鋪。鋪的前臉用磚砌后罩了水泥,大鋪的上面鋪著一層貼著木紋紙的木板,木板的外沿兒用5x5的角鋼與床體壓合。整個大鋪光潔、平整,連一條縫隙都找不到。
水泥地面是提漿后抹平的,十分光滑、平展,便于打掃。
大鋪的對面,北、南兩頭各有一個高三米,寬一米的壁柜,壁柜有上下兩扇門,每扇門里分成四棚。壁柜內徑約80x80厘米。一個號里在押人員的衣物、牙具、餐具和公用的書籍,便分門別類地放在壁柜里。兩只壁柜之間,有一段光墻,另有一個約三米寬,深一米五左右的凹進部分。這是一個開放的衛生間。其中,在北端有一個高出地面二十厘米、占地約一平方米的高臺,裝有一個蹲便器,便后可以腳踏閥門沖水。南端按了一只淋浴噴頭。南北之間的一面短墻上,靠北,裝著一只立式小便器,可以手按閥門沖水。靠南,按裝了一個大型陶瓷洗面盆。大鋪的北、南兩頭,各有一面安裝了鋼筋護欄的鋼化玻璃窗。在北面窗戶的上方用角鋼吊裝著一臺21英寸彩電和一個有線喇叭。人們坐在大鋪上便可以看電視,聽廣播。2005年夏季,在每個監室還安裝了兩部吊扇,使本已通風良好的監室里更多了兩件度夏的設備。
居住間的北面是監室的正門。正門裝有兩道鐵門:一道由直徑二十毫米鋼筋焊成的“防盜門”和一道用厚厚的鋼板焊成的、只在上方留有一個約二十厘米見方的窺視口的外門。北面的正門和南面通往風場的外控鐵門的位置是相對應的。南門和北門的右邊,各有一面加了直徑二十毫米鋼筋護欄的鋼化玻璃窗,兩面窗戶的位置也是相互對應的。室內大通鋪的兩端就在兩面窗子之下。兩邊門和窗的上方,距地面約三米處,又都有與房間等寬的一排拉門高窗。兩邊高窗的外邊是高空走廊。北邊門外是地面走廊,走廊里鋪著淡粉色的地板磚。走廊朝外的一面,在一米矮墻的上面,按裝的是長長的塑鋼玻璃窗。整個走廊,地面干凈,墻面潔白,窗戶明亮,空氣清新,絕不亞于任何一座圖書館。不管是地面的走廊,還是高空的走廊,不僅可供管教民警隨時居高臨下地看到每個監室的各個角落,而且使各個監室都具有了充足的采光和通風條件。
這個長條監室的南端,約有二十平方米,便是“風場”,它是在押人員們活動、健身和曬衣、晾物的地方。風場的修建,廢除了古老的“放風”制度。這個風場的東西兩面是高高的墻壁,其北面,通過外控鐵門和窗戶與居住間相連接,其南面只有高一米的矮墻,矮墻之上全部開放。由矮墻的上端直到屋頂,安裝著一個巨大的用直徑二十毫米的鋼筋,以間隔每十厘米的距離,橫向與豎向相交叉焊接起來的鋼鐵柵欄,柵欄之外又用孔徑不足兩厘米的機軋鐵編網包裹起來,除去陽光和空氣,連一只小小的蝴蝶也休想飛了進來。在風場的頭頂上方,距地面三米左右的高度,從南面的鋼鐵柵欄到北面的高空走廊下端,又用直徑二十毫米的鋼筋,以間隔每十厘米的距離,東西和南北方向相互交叉焊接起來的一個鏤空屋頂,以防止在押人員攀爬上高空走廊后逃脫。
看守所里所有的監室都是204號這樣的規格。整個監室就是一個用磚塊、水泥、鋼筋和鐵板構筑的可以通風透氣的鐵籠子,別說是人,就是帶進來一只耗子,它也絕難再跑了出去。
住在這種鐵籠里的,少時有三十人,多時有四十人,他們除去沒有自由,無論是安全度,還是舒適度、方便度,都是民工棚所無法比擬的。(待續)
三、看守所里的吃和穿
這里先說穿。
在監獄,為了方便監管和集體生活的需要,況且監獄的生產創收,也提供了足夠的財力支持,因此,服刑人員一年四季都有統一的著裝,而看守所就不同了。
看守所里在押人員的高度不穩定性,決定了他們基本上只能穿自備的服裝。這在從晚春到早秋的幾個月里,當然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中秋節一過,氣溫漸漸下降,而天熱時就被關進看守所的人就難以御寒了。特別是那些盲目流入城市而失足犯罪的在押人員,當他們被關進看守所以后,其家中常常無人、無意或者根本無力到看守所給他們送衣送被。
要解決這部分人的御寒過冬問題,就必須向他們發放棉衣和棉被。這些棉衣、棉被大抵來自兩個渠道。
一個渠道是從上級有關部門領取的。這些物資基本上是軍隊內部回收的舊被服,經過衛生處理后,由主管部門劃轉過來的。這部分物資都按數打包,清潔整齊,質量良好,多為棉衣。
另一個渠道是前期“學長”離開后拋棄的。據老犯們說,服過刑的人,不應該將在牢里蓋過的被子再帶回家,因為“被子”就是“背字”——就是倒霉,是很不吉利的。拋棄者大都是家在當地或城市居住,并且經濟寬裕。有一個年紀輕輕的小老板,因為打傷了人,被關進了看守所,家里立即送來兩條厚厚的新棉被和一條厚厚的新褥子。他在看守所里只住了五天就被釋放了。離開的時候,抬腿就走,什么牙具、餐具、衣服、被褥,一概不要了。
這一類被丟棄的衣被,款式繁多,五花八門,不乏嶄新被褥,名牌服裝。
由于看守所里人員流動大,這些被子、棉衣很多,多到穿用這些物品的人對這些東西也毫不珍惜。有的病號被褥弄上了糞便,嫌臟的人就把他的被褥一卷,扔進了垃圾車。有的人身上有了虱子,別人怕繁衍,就把他全身的衣服扒光,統統扔了。有個人竟然揀了五件毛衣,日夜不脫,穿臟了一件扔一件。盡管管教民警要求保管好獲釋人員丟棄的棉衣棉被,以備時需,但是,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的人們,有誰還會替別人著想?號里的地面,每頓飯后都要打掃,但是所里既不給掃帚,又不給拖把(墩布),沿襲下來的做法,就是拿人們不穿的單衣當抹布,蹶著屁股擦地面。這就形成了一種循環:穿單的扔棉的,穿棉的扔單的,過一天算一天,反正總會有衣服穿。而且,人們穿的確實比農民工強得多,就是那些穿著破爛衣服進來的,過不了幾天也能混上一身好衣裳。
至于吃,也相當不錯。
看守所里一天三頓飯。早飯七點開:開水、饅頭、咸菜(天天不變地腌芥菜絲兒)。中午十一點半開午飯:開水、氣蒸菜(白菜、蘿卜、包菜、粉條之類)和饅頭。下午五點半開晚飯:開水、饅頭、氣蒸菜。
饅頭是用那種俗稱“一風吹”(含麩率高)的面粉做的,又好吃,營養價值又高。饅頭是手工切的,很不勻稱,有大有小。最小的也有二兩,大的在四兩左右。不管大小,每頓飯一人只給一個。我一頓只能吃一個最小的。可是年輕人們,一個大的也吃不飽。打飯的人總是給我一個最大的,起初我不要,換成最小的。可是后來我就不換了,這樣,我就可以把省下的一半,輪流給那些十八、九的孩子們吃。
所謂“氣蒸菜”,是從加工工藝上講的。這種菜,不是用鍋炒熟、燉熟或蒸熟的,而是把菜、油、鹽和醬油放在密封鍋里,用蒸汽打熟的。因此,這種菜總是被打得很透、很爛,也總是帶著一股濃濃的蒸鍋水味兒。
即使是春節期間伙食“大改善”,吃了兩頓香噴噴的大米飯,而那菜依然還是蒸鍋水的味兒。
春節期間,頗有個“過年”的樣子。我現在保存著一份《鄭州市第一看守所在押人員2005年春節食譜》,那上面的飯菜名稱并非都名副其實,有的如“稀飯”、“糊辣湯”、“炸雞塊”、“鹵面”等,一頓也沒有;而“帶魚”也不過就是最寬處不足兩公分的帶魚尾巴;“紅燒肉”是些約一厘米寬,三、四厘米長的肥肉膘;“牛肉丸子”則大不過花生米,而且少得像黎明時的星星。不過餃子倒是真的吃上了,而且確實是豬肉、羊肉兩種餡。
除夕那晚,給每個人發了幾塊水果糖,全號的人們坐在大鋪上看“春節晚會”。不管是騙了財的,還是殺了人的,現在都忘了,人們一律仰著脖子,瞪著眼,全神貫注地看著有錢的演員們玩鬧著而笑得合不攏嘴。晚會散了以后,把大鋪擦了擦,就在上面揉面、搟皮、包餃子。沒有搟面杖,就用喝水的塑料杯軋。包出來的餃子比五百羅漢的長相還多,扁的像鐵餅,長的像織梭。他們自己說:什么人包什么餃子——沒一個好東西!哈哈哈!哈哈哈!……這頓餃子不是煮熟的,是用蒸籠蒸熟的。蒸籠一抬進號里,拿不下一個完整的,全成了蒸面片,只好連面片帶餃子餡,用手抓到塑盆里,用飯勺挖著吃。
不管怎么說,春節的伙食總還是有所改善,人們還真是樂了一回。
下面就是2005年春節的食譜:
鄭州市第一看守所在押人員2005年春節食譜
==================================
時 間 上 午 下 午
除 夕 饅頭、稀飯、大燴菜 饅頭、稀飯、油炸帶魚雜燴菜
------------------------------------------------------------------------------------------------------
初 一 回族:羊肉餃子 漢族:大肉餃子 饅頭、稀飯、油炸雞塊燴菜
------------------------------------------------------------------------------------------------------
初 二 回族:牛肉丸子燴菜 饅頭、稀飯、炸帶魚海帶悶子
漢族:紅燒肉燴菜 豆腐燴菜
大米 白糖水
------------------------------------------------------------------------------------------------------
初 三 回族:羊肉鹵面 饅頭、稀飯、牛肉丸子油炸豆腐
漢族:大肉鹵面 燴菜
雞蛋湯
------------------------------------------------------------------------------------------------------
初 四 回族:羊肉燴菜 饅頭、稀飯、炸帶魚海帶悶子
漢族:大肉燴菜 豆腐燴菜
大米 糊辣湯
------------------------------------------------------------------------------------------------------
初 五 大燴菜、油卷、雞蛋湯 饅頭、稀飯、炸帶魚海帶悶子
豆腐燴菜
------------------------------------------------------------------------------------------------------
祝在押人員年春節愉快! 大伙房全體職工
盡管對大多數身強力壯的人來說,主食的量不足;盡管對挑剔口味的人來說,菜的味兒不好,但是,它還是比農民工的伙食強——它不要錢!不信,如果把這種飯菜拉到任何一個建筑工地,叫工人自選,我想大多數人寧愿吃這種不要錢的飯,也不吃他們老板賣的那種賊貴的鹽水煮白菜幫子。
值得說一說的是,在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社會,一切都是為有錢人服務的,包括在看守所。
為了滿足有錢人的需要,看守所里除了賣茶雞蛋、油炸花生米、豆腐乳、醬肉、鹵豬頭肉和糕點、餅干、方便面、米線之外,還辦了一個“小伙”。在開過午飯和晚飯以后,小伙的賣飯車便推著幾種肉、蛋炒菜和大米飯、水餃、肉包子來到了監區的走廊。那味道真是好極了!
看守所里在押人員不準使用現金,自己隨身帶的錢,或是家里送來的錢,在進入號里前,便被換成看守所發行的“購物券”了。每張券,面值十元。因此,在看守所里購物都以十元為單位。市場上雞蛋賣兩元八角一斤的時候,里面一塑袋茶雞蛋(12——15個)賣十元;一塑袋油炸花生米(一斤多),十元;一瓶豆腐乳,十元;一塑袋鹵豬頭肉(一斤多),二十元;一只燉雞,四十元。小伙的一份米飯加一份葷菜,十元。以我的飯量來說,這一份飯菜吃上兩頓,米飯還不一定吃得完。當然吃不完沒關系,吃不飽肚子的大有人在。
205號監室里,關著一家大超市的總經理。這位老總,人都坐牢了,因為有的是錢,就又有了一身坐牢的威風。所里上上下下都稱他X總,從不見有人叫他的名字。他每天除去睡覺回到號里之外,整天基本呆在民警辦公室里取暖、抽煙、喝熱茶。他每天早晨吃自備的食品,中午和晚上,頓頓吃小伙。專門有一個小青年給他當“馬崽”,每天把他專用的暖瓶備足別人渴都喝不上的開水,供他洗臉、刷牙,一天三餐侍侯他吃飯,還要為他保管那么一堆衣物、用品、吃食和高級煙。據他告訴我,他一天要吸四包煙。當然,這些煙不會都吸進他的肚子里。他說他一天要一百元的費用,可是,對一個資本家來說,一個月三千元的生活費,難道這不正是有錢沒處花的艱難歲月嗎?
號里有實力(權力或財力)的人,可以合伙吃飯。我一進號里,就被號長(號里的犯人頭)拉著和他們兩個人一起吃飯(這里的“毛膩”以后再說)。我們三個人每次把等額的購物券湊在一起,然后由一個人掌握著使用。除去我的家里經常送進牛肉、燒雞、火腿腸和大蒜之外(他們二人,一個老婆提出離婚,不管他;另一個,家在外地。兩家都不管他們),我們還買了茶雞蛋、咸鴨蛋、小磨油、豆腐乳、油炸花生米、鹵豬頭肉以及方便面、米線和豆奶粉之類。
我們每天的三頓飯,大致是這樣吃的:
早飯:吃饅頭夾雞蛋(或鴨蛋),喝豆奶,有香油調咸菜、油炸花生米和豆腐乳三個小菜。
午飯:買一份小伙,我吃米飯,他們二人吃一些米飯再加一個饅頭,菜則有炒菜、肉類和氣蒸菜(不吃蔬菜是不行的)。
晚飯:買一份米飯、炒菜,他們二人吃些大米、饅頭,再各自泡一碗方便面或米線。或者買兩份包子(四十個),三個人吃包子和方便面。
在有了燒雞、牛肉或鹵豬頭肉的時候,就不買小伙。有時,每天中午或晚上只買一次小伙。另一頓飯,就吃饅頭、蛋類,氣蒸菜和小菜,喝方便面。
這樣,一個月,每人貼進二百元(不算家里送進的食物),就吃得很好了。
在看守所住過一段日子以后,因為不活動,人們普遍增加了體重,特別是吸毒人員增加得更明顯。一個“大煙鬼”告訴我,他住了三個多月,到衛生所一稱,居然體重增加了二十公斤。
即便如此,老犯們還是懷疑“國家給的供給標準”,在押人員沒有吃夠。他們雖然沒有證據,但是分析得也并非沒有道理。他們說,一個所里三個伙房:民警食堂、在押人員大伙房和在押人員小伙房,都承包給一家。承包人每年要向所里交幾十萬“承包費”,他自己還要賺錢,這些錢都是哪來的?能從民警嘴里摳嗎?嚇死他也不敢吶,還不是從咱們的嘴里摳!?何況,現在到處都黑,惟獨這看守所不黑?誰信啊?(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