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狼煙四起
胡雄
中國的銀行系統,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最艱難的部分之一。曾有一個專門研究中國金融問題的加拿大專家表示,中國經濟如果要出現危機,這個危機就一定在銀行系統,就一定是金融危機。從去年起,長期生存在政府庇護下的中國金融業開始引人外水,外資從并購我國多個壟斷行業中嘗到甜頭后,又紛紛以戰略投資者或財務投資者的身份進入中國銀行業。
“目前中國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外資對中國產業的掃蕩,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收購中國的產業資本和銀行資本,價格之低完全如同搶劫。”“外資實質上在勾結中國買辦集團,用廉價并購方式把中國五十八年來創造積累的財富席卷而去!”這些震撼了眾多網民的話來自學者張宏良,但同時在金融業界內外也出現了眾多相反的聲音,認為面對這種中國與世界接軌的表現無須大驚小怪。哪些是偏激之辭?哪些又是肺腑忠言?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數家銀行近一年間所歷經的風流云散。
——中國工商銀行。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95億)入股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工行約10%的股份,收購價格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盤中價格677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755億元,三家外資公司凈賺2460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93倍,世界罕見。
——中國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共51.7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03億),收購價格122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5月10日盤中價格6.26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822億元,四家外資公司凈賺2419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6.6倍。
——興業銀行。2006年,香港恒生銀行、新加坡新政泰達和國際金融公司共出資27億元,以每股2、7元的價格購入興業銀行10億股,上市后,股價達到37元多,三家外資公司凈賺約370億元。根據2007年2月12日《參考消息》報道,以后每年部有300%以上回報。該銀行上市募集資金共15995億元,等于全部送給了三家外資公司。該銀行國內發行價格每股1598元,吸引的網上同下申購資金高達11610億元。
——深圳發展銀行。美國新橋投資集團以每股3.5元購買深圳發展銀行3.481元/股,目前股價已達35.8元,投資增值10倍,按照深發展20億多股計算,新橋用1218億獲得了700多億。根據新橋目前的做法,很快將達到1000億元。而新橋集團本身就是莊家,根本不是銀行,如何能我國銀行治理結構?況且整個銀行都被美國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對我國顯然毫無意義。
——華夏銀行。德意志銀行和薩爾奧彭海姆銀行聯合組成的財團將出資26億元人民幣,購入華夏銀行約5.872億股份,占華夏銀行總股數的14%。每股價格4.5元,現在近14元,凈賺56億多人民幣。目前已被德國銀行控股,500億落人對方手中。目前德國人對華夏已形成了聯合控股,該銀行名義上還是中國的銀行,實際已成為外資控股銀行。
——中國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匯豐)持股交行19.9%的股權,出資144.61億元購買91l億股,每股為1.86元。交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現在市價超過10港元,凈賺800多億,2007年國內A股發行上市又賺取500多億,合計將近1400億,10倍回報。
——中國建設銀行。上市前,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分別斥資25億美元和14.66億美元購買建行9%和5.l%的股權,每股定價約0.94元港幣。發行價格2.35元港幣,最高市價5.35元港幣。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億股計算,兩家凈賺1300多億港幣!
——浦東發展銀行。花旗集團出資6700萬美元收購浦發行4.62%的股份,超過1.8億股,每股約2.96元,并且協議規定日后花旗集團有權收購19.9%的股份。目前浦發行股價超過38元,花旗凈賺62億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權,一旦行權將賺取62億元的數倍。
——中國民生銀行。2004年,淡馬錫控股旗下的亞洲金融公司以1.1億美元(約折合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民生銀行2.36億元的股份,占民生銀行總股份的4.55%,約3.72元/股,目前該股已達12元多,加上兩年送配,市值已達50億元,凈賺約40億元(上述交易低價轉讓外資凈賺約9200多億元,加上下面廣發行,損失超過1萬億人民幣,其中絕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轉讓的損失,再加上已經全部完成合資的等待上市的幾十家地方銀行,未來損失將越來越驚人)。
——廣東發展銀行。2006年美國花旗銀行以聯合收購的名義,自己出資不過60億元,就控制了擁有3558億元總資產、27家分行、502家網點,與世界83個國家和地區917家銀行具有代理行關系,連續多年位列全球銀行500強的廣東發展銀行。并且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和中國信托還各搭進去60億元,共180億元。把銀行白白送人還要再搭進去180億元,已經完全超越了市場交換的范疇。
目前,外資銀行在華進人了加速發展期、中國全部銀行無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資銀行參股或控股。
去年底,我國銀行開始正式對外資開放,當時就有學者疾聲大呼提醒銀行和地方政府一定要以眾多民族工業消失為前車之鑒,面對外資“無須夾道歡迎,更無須戰戰兢兢,但必須冷靜應對”,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還是讓這些學者感到絕望。
花旗入主廣發行,是在2006年底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前夕,外資銀行第一次獲得中國商業銀行的管理權。我國為了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專門規定,外資單獨參股中資銀行不能超過20%,聯合參股中資銀行不能超過50%,這本來是保護我國利益的一個法規,結果反而起到了反作用。為了繞過這個法律,美國花旗以聯合收購的名義,聯合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和中國信托各掏60億收購廣東發展銀行,并且收購協議明文規定,中國移動、國家電網、中國信托只是“陪太子讀書”,不得參與任何經營活動,包括人事權在內的銀行全部經營管理權,統統交給美國花旗銀行。之后花旗銀行便以聯合收購的名義,出資60億人民幣收購了擁有3550億資產的廣東發展銀行,一個3550億的大銀行加上中國移動等三家交付的180億現金,換來的是區區60億,中國辛辛苦苦創辦的一個大銀行就這樣送給了美國人。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買賣方式,根本無法令國人接受。
同期,40元的興業銀行上市之前以2.7元的價格賣給外資,6元多的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分別以1.66元和1.22元的價格賣給外資,僅這三家銀行2006年差價損失就超過5000億人民幣,整個金融界損失超過1萬億元!外資并購本身沒有錯,但是應該按照市場價格買賣資產,像如上這樣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市價賣給外資,以高于外資數倍甚至十數倍的價格賣給中國人,這樣做的動機和利益是什么,能給中國帶來什么好處,實在令人霧里看花。
據一位接近廣東省政府的知情人向媒體透露,在廣發行的重組與引資中,廣東省政府一直在起主導作用。花旗銀行、法國興業、平安集團這三家的競標團的挑選也是廣東省政府在主導進行。綜合權衡后,廣東省政府最終決定選擇花旗財團。其實,中國官員的政治風險意識向來敏感,白送外資一個銀行還搭上180億現金,別說老百姓知道了會罵娘,即使落到政敵手里也是一個擺脫不掉“漢奸”的招柄,應該是沒人輕易做這種事們的,很顯然,誰愿意為外資白白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可偏偏花旗銀行就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有官員曾經專門就民眾的疑問給出了一個看似頗有道理的答復,說賤賣銀行股是為了引進戰略投資者,改善銀行法人治理結構,但是這實質上卻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托詞。像廣發行,已完全搖身變為外資銀行,法人治理結構有無改善,其實與我國已經沒有了絲毫關系。
上述廉價賣給外資的銀行股,無一不是遠遠低于市場價格,最低的如興業銀行甚至不到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僅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交通銀行四家損失就超過7500億元,僅2006年一年銀行股賤賣報失就超過6000億元,整個銀行金融領域能統計到的損失就超過萬億。這些損失如同戰敗賠款那樣讓國人痛心。學者張宏良舉了一個例子:目前解決全國的醫療問題每年6800個億就夠了,可是僅僅幾家銀行就把全國的醫療費用送給了外資。
這是怎樣觸目驚心的掠奪!
金融和國防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標志。因為在國際分工已十分發達的當代社會,許多需求都可以通過交換或貿易得以滿足,但唯有金融和國防是花錢也買不來的。當今世界,誰有發達的金融市場和強大的金融產業,誰就成為世界經濟舞臺上的主角。在金融猶如國防的情況下,我們還在大量廉價地賤賣金融企業(賣股份或合資),有些監管高層還明文規定商業銀行改革必須引人境外戰略投資者,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必須與境外戰略投資者合資。這樣“大躍進”式地在金融領域招商引資,正可謂引狼入室,不出五至十年,我國金融企業的股份將有一半以上被外資廉價獲得;從而使我國的金融業*控在外資之手,也就是說我國的經濟命脈絡掌握在外資的掌心。這樣的前景不值得我們警惕嗎?
正因為金融的重要,外國政府總是千方百計地對他國金融資本進入設置障礙。試問中國的金融企業哪家能輕易地在西方發達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或廉價獲得他們的金融股份?中國建設銀行在紐約和倫敦己設了十多年的代表處,至今還不能升格為分行。根據新加坡銀行法規,如果一個銀行的控制權在外國政府或政府代理機構手里,新加坡政府就不會批準這個銀行在新加坡開展銀行業務,中國銀行在新加坡至今沒有領到完整的銀行執照。而淡馬錫和星展銀行是新加坡政府控制的金融機構(類似于我國的匯金公司),卻在中國大量購買中國的銀行股份、基金管理公司股份,甚至還要在中國控制一家全國規模的銀行。為什么我們沒有類似于新加坡政府的金融保護政策?
全球金融進入一個飛速變革的時代,中國的銀行業狼煙四起,到處是外資貪婪的目光,真讓大家的心都緊了。面對外資狼友何去何從,中國銀行業已經到了抉擇的關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