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由后代來評論的
--大宗師
我們平時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多少年以后,對當年所作的決策、選擇,有的會感到滿意,甚至得意,有的會感到不如意,但是有的如果再來一遍,恐怕還會做出同樣的決策和選擇;而有的如果再來一遍,則會做出不同的決策和選擇,甚至對當時的決策和選擇很是后悔。可是當年做出這些決策和選擇的時候卻沒有現在的這種感受,那時覺得在當時的情況下,就得那么做或只能那么做或覺得也是不壞的選擇。一個人在當時條件下,只能由著自己的性情、好惡、能力就事論事,不可能什么都看得清,不可能看得那么遠,不可能沒有一點意氣用事,有時就是碰運氣,結果也只有多少年以后才能看到,所以事后諸葛亮總是好當,當事前諸葛亮就難了,坐著說話總是不腰疼。
一般的人是這樣,歷史人物也是一樣的。歷史人物在做決策時,也是按照當時各方面的具體情況,考慮著個人和集團的利害,估摸著人、事可能的反應和演化,依著性情和好惡做出自己以為當時條件下可能的最優的選擇。雖然歷史人物一般較平常之人聰明些,對各方各面的信息掌握得多些、清楚些,看的遠一些,但他們比尋常的人又多了許多的責任和壓力,事情也比一般人面對的要復雜的多,人在局中,一樣不可能什么都看得清,不可能都看得那么遠,不可能沒有一點感情用事,很多時候一樣是碰運氣,其選擇的結果也要多年以后,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看到,所以歷史一定是要由后人來評論的。
其一,歷史人物面對的是十分復雜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問題,它牽扯到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每個份子,社會的每個人、每個集團都是利益相關者,正由于問題的覆蓋面、復雜性極其巨大,解決問題的措施一般需要很長時間才會體現出效果;再者,歷史人物一般較尋常老百姓,目光深邃遠大,著眼于集團、社會的長遠利益,因此短時間內與切身利益相關的同代人不容易對這個歷史人物的決策有客觀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體會和評價,只有當歷史人物的決策的效果在未來完全徹底的發酵出來后,在后代全面的、深入的了解、體會后,才能作出客觀的評價。
其二,歷史人物也是人,人是復雜的,有感情,有愛憎,有好惡,有私心,有七情六欲的,人無完人。一個人說過的話,辦過的事,一舉一動雖然自有其道理,但不可能讓其他每個人都了解、都理解、都同意、都滿意,總免不了有些事是有爭議的,要得罪很多人。但一個人一生的軌跡,一生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總有主次之分,其中大多數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隨歲月的沖刷很快就消失殆盡了,只有真正核心的部分,所謂真金不怕火煉what really matter的東西,經歲月的沖刷反而stick out,遺留了下來,凸顯了出來。當年一個歷史人物太多的細枝末節的東西,往往使當時的人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多少年后,當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被時間大浪淘沙沖刷掉以后,這個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反而能夠清晰的展現在后人面前。那什么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真金不怕火煉what really matter的東西呢?那就是人類社會百代不易的文化核心的元素—有關道德、德性,有關人類未來,有關社會發展,有關民生、民族、國家長遠利益大是大非原則性的東西,這些是后人對歷史人物忠奸善惡評價的根本。十幾年前,有人指出培根原本是個怪人,而且曾貪污受賄,還有人拿愛因斯坦的感情私生活來說事,但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小風小浪,很快就平息下去了,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培根依舊是偉大的啟蒙主義先驅,他的充滿啟蒙主義思想光芒的著作依然給后人帶來思想的震撼。愛因斯坦仍然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偉大的人類主義和世界主義者。瑕不掩瑜,人們心中自有一桿秤,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曾為他們謀求利益,在黑暗里為他們點亮明燈,指明方向的人的!
歷史人物們如果想得以后人景仰,務必要有好的德行,好的操守,務必要有天下為公的情懷,在有關人類未來,有關社會發展,有關民生、民族、國家長遠利益大是大非原則性的問題上,不能有絲毫的含糊,不能有絲毫的猶豫,不能有絲毫的私心,只有這樣,后人才會有可能對這些歷史人物們有良好的評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