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請教育官員注意兩條報道
謝小慶(北京語言大學)
希望教育官員們能注意到最近報紙上的兩條報道。第一條是《中國青年報》2007年8月21日的報道《學生層次和企業層次不對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8/21/content_1866541.htm)報道說,在8月12日舉行的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高層論壇上,有色金屬工業人才中心總經理丁學全指出:“一邊是企業招不到人,一邊是學生找不到合適的企業。”丁學全指出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行業已經發展到21世紀的高科技了,一些大學還在用20世紀的教材,講授20世紀的知識”,一是由于“有色金屬企業大多在深山里,學生們都不愿去”。他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
第二條是《南方周末》2007年8月30日報道《中國彩電“踏空”液晶時代》(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830/jj/chanj/200708300097.asp)報道說,2001年在液晶面板領域,國內企業與國際領先企業的差距是兩代。到2008年,這種差距將從2代擴大到4代。中國彩電企業將“踏空”液晶時代,將被“邊緣化”。
希望教育官員注意這兩條報道,是因為這兩條消息從兩個不同側面反映了今日中國教育的低效率,可以幫助那些陶醉于“中國教育處于歷史上最好時機”的教育官員們清醒一下。
今天,“企業為找人發愁、畢業生為找工作發愁”的現象在各行各業都很普遍。筆者曾經參加過一個關于人力資源的工商企業界高峰論壇,到會的是惠普、聯想等世界知名大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管。他們共同的看法是:今天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爭奪。他們說,企業之間的人才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已經是“刺刀見紅”。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大學畢業生求職競爭的白熱化。這種“人才短缺”和“人員過剩”同時存在的現象凸顯了教育低效率的問題。這種低效率既表現在能力培養方面,也表現在人格發展方面。丁學全總經理所說的“課程陳舊”表現了學校教育在能力培養方面的低效率,他所說的“不愿去艱苦地方”則表現了學校教育在人格發展方面的低效率。
今天,在許多尖端科技領域,中國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例如,蘇聯和中國分別在1949年和1964年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1961年,蘇聯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2003年“神舟5號”的發射,意味著中國與俄羅斯的差距從1964年的15年擴大到2003年42年。2005年5月在巴黎進行的中歐貿易談判中,商務部薄熙來部長曾說:“為了買回一架空中客車A380,中國需要出口8億件襯衣”。這句話,突出地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缺乏科技含量的問題。
人才短缺,就業困難,與先進國家科技水平差距增加,這些,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教育,但是,教育的低效率是導致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20年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現了一系列的變革。相比而言,教育領域的改革表現出最遲緩、最穩健、最保守的特征,確實已經成為計劃經濟最頑固的堡壘。盡管國家的教育投入不斷增加,資金的使用效率卻不高,至今未能建立起人才和資源配置的優化機制。投入在增加,浪費也在增加。導致“讀書致貧”的“教育金錢化”突飛猛進,導致人才和資源配置優化的“教育市場化”卻寸步難行。
作為一個長期在學校任教的教師,耳聞目睹教育領域中的低效率和資源浪費,痛心疾首。我懇切地希望教育官員們能認真讀一讀這兩篇報道,正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激發起多一些的社會責任感,拿出更大的改革魄力,在高校管理體制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等關鍵問題上,推進更大力度的改革。
(主要部分發表在2007年10月8日《中國青年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