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曾把太平天國運動看作引發歐美大陸民主革命的引信,即德、意國家資本主義(陸)對英、法自由資本主義(海)的鼎革,以致于日、美的新經濟政策(以西南戰爭和南北戰爭為依始)。
以此為拐點,海岸線的殖民貿易向全面的工業建設過度(一種相對于自然變異的社會保障),這在中國稱之為洋務運動(或同治中興)。
但是,煤油為基礎的工業模式是有限的非人性經營、只能是機械化的官僚資本,并不能調動全民經濟。這種結構在“后”太平天國時代的內部修整與國際資本集團的劇烈碰撞之下,成為民族國家向大同世界(在西方叫《理想國》)蛻變的蠶蛹……
20世紀后半葉的民族工業包含著之前離岸的貿易城市(英法)、中部的民用工業(生活)及東北的蘇、日重工(生產),而其形成的內外機制可謂“百轉千回”。譬如導致戊戌變法的甲午戰爭、須與之前的中法戰爭及左宗棠的新疆保衛戰(俄)作整體的觀照,那種海陸沖激、捉襟見肘的歷史景遇應使我們對先輩有一同情之理解。要知道后來民族獨立的中堅力量是在那“最危險的時候”孕育的(如毛、蔣的同以曾國藩為偶像,而左宗棠和李鴻章是旗下的海、兩派)
也許我們可以把國共合作指為海(浙)陸(襄)聯軍,而北伐戰爭所導致的裂變,也必需考慮到英美集團與蘇聯集團在東方的合縱連橫。至于對日、德的綏靖,是海陸沖積期的明暗交界面。
世界大戰的教訓不只是德、日的法西斯,更是海陸生態的和諧共生。我們必須在核彈與核能之間做出抉擇(INTERNET)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