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的屬性,決定了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重要角色和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通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政府所代表的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因此,無論是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還是社會保障以及公共就業等方面的城鄉差距,以及區域發展等差距,都與政府在這方面的作為有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很多弱勢群體并沒有公平的分享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這與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責任在某些方面的缺失有直接聯系。
政府公共政策的某些缺失,公共財政體制中的某些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務中市場機制的不適當,以及缺乏健全的政府公共服務責任保障制度,都是影響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困素。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充分體現公平正義
將公共利益作為公共政策選擇的首要價值取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的出現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也是社會運行的常態。但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必須超越局部利益,把公共利益作為首要價值取向。這就要求政府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基本原則,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防止利益部門化傾向。為防止以部門利益影響公共利益,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程序:盡快制定《行政程序法》,規范部門職責;積極推行立法回避制度,確保立法程序公正;建立公共政策的咨詢制度,確保公共政策的科學性。
公共政策的實施要防止“走形變樣”。在加強公共政策統一規劃的同時,對公共政策的執行結果實行嚴格的行政問責。防止政策執行過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確保公共政策在執行中實現既定目標。
制定全國性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戰略規劃
考慮到我國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貧富差距仍在拉大的現實,應盡快著手在全國范圍內制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戰略規劃和實施策略,統籌安排、系統規劃,分步驟地推進。
制定基本公共服務全國最低標準,設置明確的時間表,使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到全體社會成員,并明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施進度和保障措施。
在正視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前提下,先行在全國統一制度安排,解決不同省(市)、不同部門各自制訂政策,政策口徑不統一、方向不明確,跨城鄉、區域對接困難的問題。
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要改變公共服務機構“上下一般粗”、職能趨同化嚴重的現象。從我國的實際看,應將中央專屬事項、中央和地方共管的事項、地方自有事項嚴格區分開來,中央和地方共管事項也應盡量用列舉法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盡量避免在同一區域內按管理對象分工,由多層政府管理同一公共事務。
要克服公共服務管理事務分工過細,有關部門職能交叉、相互扯皮的現象。按照“一件事由一個部門主管”的原則,合理界定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凡相同或相近的職能應由一個部門承擔,防止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現象的發生。根據國際經驗,中國可以在時機成熟、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進行試點大部制管理模式。
按照構建公共服務體系的要求,統籌設計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事業單位改革的基本目標是建立統一、有效的公共服務體系。在公共服務體系總體設計方案沒有出臺前,事業單位改革在實踐中難免以“減少開支、縮減人員”為目標。如果把事業單位改革置于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框架下統籌設計和安排,這項改革就有可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改革和完善公共財政制度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把更多資金投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進一步加大財政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加強對重點支出項目的保障力度,向農村傾斜,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困難地區、困難基層、困難群眾傾斜。
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進一步深化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縣的財政管理體制,減少政府間財政關系的層級;積極推進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進一步規范和調整縣與鄉之間的財政關系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省級政府調節地方財力分配的責任,增強省級財政對市縣級財政的指導和協調功能,逐步形成合理、平衡的縱向與橫向財力分布格局,逐步強化基層政府供給基本公共服務的體制保障能力。
完善和規范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使其成為轉移支付的主要形式;加強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管理,強化政策規劃、指導和監督職能;建立監督評價體系,著力提高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效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