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產也是目的
1、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如何變成干癟說教的
這里,我們且不談社會主義社會的運動規律。顯然,背棄了馬克思發現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斯大林就不會懂得:即使撇開那些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物質產品和文化產品不說,社會主義生產也不是沒有目的的。因為,生產勞動者本身以及他們所處身于其中的企業、社會等也都這個生產的必然產物,因而也都應該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這里,我們且來討論一個有關生產勞動與勞動者關系的最著名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生產本身也是目的;用斯大林的話說,也就是“為生產而生產”——特別是與那些物質和文化的產品相比,它就更是目的了。這又為什么呢?就因為與那些物質和文化的產品一樣,勞動也是人的需要;而且,眾所周知,它還將是人的第一需要。
遺憾的是,正是斯大林把這個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變成了世界上最干癟、最拙劣、當然也是最令人厭惡的說教!
他說:“…只有把這一切先決條件(即:實現共產主義的先決條件)全部實現之后,才可以希望,勞動將會在社會成員心目中,從累贅變成‘生活的第一需要’(馬克思語),‘勞動就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恩格斯語)”。
請看,斯大林輕輕一推,就把這個問題一下推到共產主義去了,而且,似乎還更加遙遠。因為即使到了那時(即:實現共產主義的“先決條件全部實現之后”),勞動是否能變成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否能從一種負擔變成一種快樂,那也還只是“可以希望”,只是“將會”——也就是說:很不確定的事。可見現在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不過,這里且撇開時間問題不談,我們知道,繼列寧之后,斯大林就是全世界馬克思主義最高權威了,況且,他還把馬、恩兩位導師一起抬了出來,試想,那個時代,誰還能懷疑這里面有什么問題呢?正是打那以后,在社會上一直流行著這樣一種解釋,即:在社會產品極大豐富的基礎上,當人們的覺悟有了足夠的提高,那時,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勞動“當成”生活的第一需要了。
正是這么一來,勞動是否是第一需要,這就與勞動本身的性質沒有任何關系了。似乎只要勞動者有了足夠的“覺悟”,他們就會“在心目中”把那些毫無內容的,枯燥無味的,奴役性的勞動也都統統的“當成”第一需要了。用恩格斯的話說:“他們的‘覺悟’竟會高到樂于自身被奴役和片面發展的地步《反杜林論》”。
2、第一需要的科學依據
a、人的需要只能是指只有人才有的需要
那么,勞動將變成生活的第一需要的科學根據又在哪里呢?人,我們從也是一種生物的角度講,第一需要無疑是空氣,緊接著是水、給養與排泄… 連十歲的兒童都知道:人不勞動不會死,不吃不喝就活不長。但是,請注意,這幾樣基本需要不僅人離不開,所有動物也離不開,所有植物也離不開,乃至所有生物都離不開。也就說,它們是所有生物的共同需要,是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大家知道,動物除了這幾種需要之外還有一些它們所必需的,而非動物則至少不是必需東西。比如動物必須吃草或者吃肉,而對植物來說這就不是必須的了。可見吃草或吃肉并不是所有生物的共同需要。同理,我們人類也有許多只有我們人類才必須的需要,比如:社會交往、思想與情感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理解等等。正是這些需要才是我們人類區別于非人類的基本特征。
一句話,馬克思主義所說的“人的需要”就是指,也只能是指:只有對人類來說,才是必須的或不可或缺的那些需要。
b、勞動為什么是第一需要
那么,在種種人類所特有的需要中,為什么勞動將會是第一需要呢?沒有別的什么原因,僅僅因為:人也是勞動的產物,是“勞動創造了人”,而且,這還不是早已完成了的歷史,而是沒有盡頭的過程(不用說,人類的不斷進化是沒有盡頭的)。
人類至所以從動物界里走出來,就因為特殊的生存環境的演變,迫使人類的祖先不得不越來越頻繁地動手和動腦——正是那些越來越復雜多樣的活動形式,使得人類祖先的猿手逐漸向著人手轉化;同樣,也正是那些時常變換,越來越豐富的活動內容,使得人類祖先的猿腦逐漸向著人腦轉化。
這一點,我們也不難在動物界里找到證明。我們知道:
1、各種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活動的方式;
2、動物的等級越低,它們生存活動的方式就越簡單、僵化,它們生存活動的內容也越貧乏、單調;(反之亦然)
3、各種動物的形態、結構、大小,以及各器官的功能等,都與它們各自的生存活動方式相吻合;
4、它們各自的生存活動方式又總與它們生存于其中的環境條件相吻合。
5、另一方面,一般的說,越是原始的物種,它們生存于其中的環境條件也越原始,或者,這個環境條件的變遷史也越簡單(這也許不太好懂,可以暫不考慮)。
6、越是古巴老的物種,其物種的穩定性越強,變異性或可塑性越小,反之,越是年輕的物種,其物種的穩定性差,變異性越強,或可塑性越好。
這就說明了:環境條件(適中)的演變,必定會迫使那些不得不依然生存于其中(即非遷徙或遷徙也在這個環境影響中)的物種,隨著逐漸改變自己生存活動的方式,而就是在這個逐漸改變著的生存活動方式的長期作用下,動物的形態結構,器官的功能等也必然要隨著改變,于是,這些物種就進化或演化了。
c、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
需要說明的是:這只是馬克思主義的進化觀,又叫:適應與遺傳。它與資產階級的進化觀——現代達爾文主義(請注意,不是達爾文主義)所主張的唯自然選擇論是不可調和的。正如封建統治階級必然要維護神創論一樣,因為神創論是君權神授的理論基礎;資產階級為了維護他們的反動統治,就必然要堅持唯自然選擇論,這并不是因為唯自然選擇論有什么科學根據,僅僅因為它是天才論以及英雄造史論的理論基礎。天才論是為那些在自由競爭中僥幸成功了的機會主義者,那些投機家、陰謀家、野心家們辯護的理論,說明他們的成功就證明了他們的“天才”,而這個“天才”又是自然選擇的,天生的。而且,“天才”就理應成為社會的管理者和統治者,而廣大勞動群眾只能俯首貼耳的任憑他們的壓迫和剝削。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從這們一個例子說起:
據有關報道,有個遠離基地的守島部隊,曾經用養狗來排解遠離人群的寂寞。可不久他們就發現,狗還遠不及人類能夠耐得住寂寞;那些狗,有的病了,有的死了,有的甚至瘋了…
這說明什么問題呢?說明動物也離不開與它們祖先生活方式相應的活動。所有養馬、養鳥的人都知道,只給那些動物吃喝、清洗等還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必須經常去“溜鳥”、“溜馬”,否則,那些動物也是要生病的。
我們人類就更是如此,當我們長時間從事那些一但學會就失去了內容的枯燥無味的勞動(也就是奴役性的勞動)時,我們總是會感到煩躁、感到壓抑,這樣工作也容易疲勞… 不用說,這不只發生在個別個或少數人身上的現象,而是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普遍現象,這就說明它反映出人的一種本能,說明:人本能的反抗那種奴役性的勞動而要求一種能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的勞動(即:解放性的勞動)。
大家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程度不等的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越年輕,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強,這也是這種本能具體體現。
問題是:這種本能對我們人類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
正如浴缸中水在排放時的自然旋轉,總是在無數次證明地心說的荒謬一樣;人類的這個本能每時每刻都在駁斥著唯選擇論進化觀的荒謬。
眾所周知,再好的教育也不能把一個動物變成一個專家或學者,也不可能讓它溶入人類社會,即:不可能象人一樣的生活。只有人類本身經過自身的努力或受教育才成為一個專家或學者。不用說,這就因為人有任何動物都無可比擬的潛能素質。正因為人類具有這種潛能素質,才能在他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學會象常人一樣生活的各種知識與技能。從而成年后溶入人類社會,過正常人的生活。
人類的這種潛能素質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當我們的遠祖還不能稱之為人的時候,當然是沒有這種潛能素質的,也就是說,這種潛能素質只能是隨著人類的形成而形成的。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就因為特殊的生存環境的演變,迫使人類的祖先不得不越來越頻繁地動手和動腦——也就是說,不得不盡可能的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這才使得我們人類具有了這樣的潛能素質。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人類一連數代的潛能素質都得不到開發的話,那么,這個潛能素質也必然會退化。而也正是為保證人類的潛能素質不至于退化,從而保證后代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就能學會成人后所必須的各種知識與技能,我們人類才具備了這樣的本能。
實際上,各種動物都是生存活動的有形化和生命化。它們各自的形態、結構、大小、顏色,以及各器官的功能等,都象文字一樣記錄著該物種生存活動的歷史。不過這已遠遠超出了本文的范圍,只能在另一本小冊子里討論了。
總之,將成為“第一需要”的勞動只能是那些能夠充分發揮勞動者潛能素質的勞動,而決不包括那些動物類型的僵化的勞動。顯然,只有前者才能使勞動者實現為一個真正的人,而后者只能使勞動體現為一個會說話的勞動工具。同樣,人類也只有在能夠充分發揮和發展自己潛能素質的活動或勞動中才能不斷的進化。
試想,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人類本身的不斷進化更重要更偉大更有意義的事情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