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風論
學風,史風,德風此三風基于學習思想和學習途徑。先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方法和正確的獲取知識途徑,然后以史為鑒知興替,了解別人先要了解自己,解析別人先要解析自己,正史風亦正愛國之風。最后有了鮮明的學習態度,懂得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采取合理的學習途徑,重道輕藝,心懷道德而不想著利益,心懷法度而不貪圖實惠,見賢思齊,喻之以義,這樣,思想道德的建設,和諧社的建
設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一論:正學風
學風就是學習之風氣。正學風就是端正學習的風氣。什么才是正確的學習風氣呢?那就得問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中庸》里這么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意思就是: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經很久了!那么什么是中庸呢?中庸即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就是:喜怒哀樂在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天地各在其位,萬物生長繁育,也難怪孔子把中庸視為做人的最高境界,德行的最高境界了。
在今天,和諧就中庸,中庸也就是和諧。和,相安協調,也正如《中庸》所論,“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諧,配合得適當,不偏不倚,不極端。中庸,中和,和諧其實都是一個本質上的問題。無為而治,上善若水。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即是不為,不為即是為,我們平常所見到的水,是世間上最柔弱的東西,它裝在方的盛器則方,裝在圓的盛器里則圓,裝在扁的盛器里則扁,遇到一點小障礙就改變其形狀和方向,一旦形成了兇猛無比的洪水之勢,是什么東西都不能夠阻擋的。風中的湖面也是如此,其實這里面就貫穿著一個字,“柔”。風柔水也柔,故萬物生焉吧!中庸其實也就是柔,柔和了天下萬物,柔和了天下之“達道”。孔子拜問老子,老子反問孔子,我的牙齒還在嗎?我的舌頭還在嗎?中庸是儒家的思想,無為來自道家,其實他們都追求著至高無上的和諧之精髓,追求著光明正大的德行。
推行至高無上的和諧,追求光明正大的德行,這就是正確的學習風氣。
第二論:正史風
史,簡言之就是歷史,把史定位在一個歷史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史,還有一個更偉大的精神內涵,那就是反省,反思。上文中已經說了,唐太宗以史為鑒;曾子三省吾身,曾國藩靜坐三刻。鑒也好,省也好,靜坐也好,都是調劑自己的情緒和欲望,從而不斷的完善自己。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歷來欲成大事者,哪一個人不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和欲望?這可能就是史之所以為史的地方吧!
正史風,就是端正人性之風。
知史,知己,明史,達己;知史,知國,明史,愛國。
第三論:正德風
對于德,我實在是望而生畏,更不敢用一個定義來概括。
子云:“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載者培之,傾者覆之。”《詩》云:“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楚書》說,“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中庸》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遠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又說,“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又說,“德行輕如毫毛,輕如毫毛還是有物可比拭。上天所承載的德,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由崇高的德行而明白和諧的道理,這是天性;由明白和諧的道理而去追求崇高的德行,這叫做人為的學習。達到崇高的德行就會自然明白和諧;明白了和諧之后,也就會去追求崇高的德行。不管是先天的天性也好,不管是后天的人為學習也罷,修養德行都是學習的核心,都是做人的起點和歸宿。
對于德,讀書人窮終生之力所追求的境界。因為有了德,我們的技能才會如虎添翼;因為有了德我們才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因為有了德,我們才會幸福快樂。天下的德,就是普天祥和吧!天下的德,應該就是和諧社會吧!
德,就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德,就是特色社會主義的和諧之道。
多么崇高啊!多么偉大。觀宇宙啊!我們是多么的渺小,追求中庸和諧啊!我們是多么的刻不容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