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我的父親鄧xx》
李老實
第一章,本章記述的是1989年鄧xx正式退休那一天的情況,作者為鄧的退休大加歌頌,賦予了極高的意義。我頗不以為然,因為鄧的退休純屬虛偽做秀,只是為了安撫8*8后洶涌的社會輿論,事實上并未退休,否則如何解釋鄧3年后還能掀起南巡風暴,而且在南巡時提出“不換思想就換人”?這難道是一個普通退休干部所能做或者所應做的事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鄧的行為使當今中國各級官員競相效仿,做秀成風,影響很壞。鄧的垂簾聽政嚴重破壞了黨的組織原則和正常工作秩序,毛澤東1959年退二線好歹還保留了一個黨主席的頭銜,名義上還說得過去,鄧則直接以軍委主席身份指揮總書記和政治局,用槍指揮黨,后來更是以普通公民身份指揮總書記和政治局,這比毛澤東當年的無法無天要嚴重得多。
我對鄧的看法是:從參加革命到1976年以前他基本上是無可挑剔的,即使犯過錯誤也是正?,F象可以理解和諒解。文革后他重新出山之初提倡改革開放和解放思想,是對國家和民族的重大貢獻。但晚年開始犯錯誤,而且日益嚴重。他把經濟改革逐漸引向了歧途,一個是過分追求gdp,破壞了社會的協調發展;再一個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培育出一個新的資產階級,使中國重新出現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現象,造成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對立。至于政治體制改革,鄧從未有過這個愿望,因為這樣做會嚴重削弱他的個人權力,他是不能忍受的。
第六七八三章,作者寫這三章主要是為了騙稿費,因為都是抄自中學教科書上的內容。不過對我個人而言,瀏覽一下,也能增長點知識。過去我對中國近代史興趣不大,因為那是一段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太黑暗,太壓抑,我不愿涉獵,所以了解不多。看了這三章后,我至少知道了兩件事,第一,澳門是1849年被葡萄牙人事實占據的,而不是象《七子之歌》中說的300年;第二,第二次鴉片戰爭除了英法聯軍以外,美國俄國也有參與。對我的孤陋寡聞,在這里汗一下。
第九章,鄧xx的大妹妹鄧先芙和鄧xx既不同父也不同母,是鄧的繼母夏氏與前夫所生,拖油瓶帶來的。
第十章,作者在本章中的一段話我非常贊同:“私塾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背誦,死記硬背不解其意固然不正確,但小時候背的東西可以記一輩子,而且背的多了,對人的文化功底可以起到相當大的影響。現在強調理解為主,不要填鴨,但古文讀的太少,背誦太少,結果很多孩子盡管大學畢業,仍然文化很低?!蔽艺J為現在在小學階段強調理解為主根本就是錯誤的,理解只有在具有豐厚的知識積累下才能實現,初出茅廬的小孩子能有多少知識積累?很多東西他根本無法理解,硬要他理解只能是浪費時間,因此,只能先死記硬背下來,以后隨著知識的逐漸累積而慢慢了解。
第十一到二十章,這十章是介紹鄧xx留法勤工儉學5年經歷的。其中有三章是背景資料,一章是介紹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來歷,一章是介紹勤工儉學生在法國進行的三次大的運動,一章是介紹旅歐共產黨的建立情況。
毛毛花了這么多篇幅介紹鄧xx的留法經歷,我認為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5年的經歷對鄧xx一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個四川偏僻鄉村的土包子,突然來到繁華的世界之都,周圍都是中國當代青年的精英,想不迅速進步都不行。就像《天龍八部》里的虛竹,突然被無涯子灌輸了70年的功力,一下子就成為武林高手了。更重要的是,這個年齡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資本主義的環境、共產主義的理論對他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直接影響了半個世紀以后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鄧這個人一生重實踐而輕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數年的感性認識使得他執掌大權后大膽的向那個方向前進而毫不畏懼。假如文革后是劉少奇或者陳云掌權,他們也必然要大力發展經濟,也要搞改革和開放,但決不會達到鄧的程度,因為他們受蘇聯影響較深,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較深,共產主義信仰也更堅定,他們搞經濟肯定要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而且他們依然要抓階級斗爭,但比毛澤東要緩和的多。鄧在法國5年,在蘇聯僅1年,因此受蘇聯意識形態影響要小得多,當然,即使在蘇聯多待幾年也未必會有太大改變,畢竟對法國的感受已經先入為主,溶化在血液里了。
鄧xx沒有十分堅定的政治信仰,善于相機行事,也就是他自詡所謂實事求是的人,他不是個革命家而是個實干家,這種性格的形成跟他這段留法經歷也有關系。他和周恩來蔡和森這些人不同,周蔡這些人在國內的時候就已經充滿了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并為之上下求索,東奔西走,尋找革命理論。他們到國外是為了開闊視野,更好更方便的尋求先進理論,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也就是說已經是一個初步的革命家了。鄧在國內時只是“具有初步的愛國思想和進步思想”,他到法國只是想學點本事回國,當時和他一樣抱著實業救國思想赴法勤工儉學的人很多,比如江澤民聶榮臻李卓然等,也就是說他并非主動尋求革命道路,而是被動的帶進革命陣營的,是黑暗的社會現實使得他傾向革命進而投向革命。毛毛說鄧很喜歡讀書,最喜歡讀的是資治通鑒,但他并沒有通過讀書接受或者形成一種理論,他讀書只是為了實用。他的這種性格好處是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缺陷是不適合擔任引路人。如果當總理,他會是一個出色的總理,當主席就容易出問題了。
兩點小問題
1、 第十三章記述鄧xx等人乘船赴法國的一段經歷,轉貼了馮學宗的來信,其中的兩處地名應該加以注釋:哥倫布現譯為科倫坡,奇布特現譯為吉布提。這樣便于閱讀。
2、 第十五章記述二二八運動時,有一點小錯誤,勤工儉學生大會選出的10個發言人中肯定不會有趙世炎,因為這次運動是蒙達尼派(即湖南幫)蔡和森李維漢等人發動的,趙世炎則是勤工派(四川幫)的領袖,雙方當時正處于尖銳矛盾之中,在大街上見面都要互罵,勤工派是堅決反對這次行動的。
第二十一章,鄧xx在蘇聯留學前后不到一年,主要任務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我前文中曾分析過鄧是個實用主義者,對理論研究興趣不大(若干年后發明“不爭論”也是緣于此),所以這一年的經歷對他一生不算重要,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認識了一個同學蔣經國,但也只是泛泛之交,多年后兩人分執兩岸大權,這段交情也沒有對兩岸統一起過什么特別作用。
有一點很有意思,當年和鄧一起從法國到蘇聯的還有傅鐘李卓然兩人,三人同行同班同支部,關系密切,傅李兩人早期的資歷經歷都差不多,解放后也都因四方面軍的背景而不受重用,但十二大時鄧提拔傅鐘為中顧委常委,李卓然只是中顧委委員,為何厚此薄彼呢?是因為傅鐘是四川老鄉?還是李卓然在四方面軍時犯過嚴重錯誤?不得而知。說起李卓然,一生挺坎坷的,他是毛澤東的老鄉,曾當過毛澤東辦公室的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五軍團政委,遵義會議上表態支持毛澤東,本來應屬毛派,但一四方面軍會師后靠近張國燾,并因此受到重用(任四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結果后半生郁郁不得志,和他經歷相似的還有何長工,但何晚年當過政協副主席,比李還是要強。
第二十二章,本章敘述的是鄧xx在馮玉祥部隊工作的經歷,鄧在馮部僅干了4個月,資料太少,難成章節,作者于是大量交代時代背景,這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背景資料太多。為了更好的闡明主題,適當的背景交代是必要的,但最好有點新意,那些人所共知的教科書內容還是少抄點好。
書中說陳延年被派到過馮玉祥部隊,顯然有誤。后文中還說鄧跟陳延年很熟,恐怕也未必。
第二十三到二十六章,這幾章記述的是鄧xx離開馮玉祥部隊后到上海黨中央工作的經歷,他先后在中央秘書長鄧中夏李維漢手下擔任秘書,后來自己擔任秘書長。有部電影《鄧xx1928》就是反映的這段歷史。這幾章比較有內涵,作者采訪了幾位歷史老人,所述內容頗有史料價值。對康生的一段描寫也很生動,沒有臉譜化、漫畫化。根據鄧與康的關系分析,80年開除康生黨籍未必是鄧xx的主意,可能是陳云主導的,陳云似乎很痛恨康生,大概是很了解他的緣故,兩人從二十年代就在一起共事。
文中有一處略有疑問,朱月倩說他丈夫霍步青當時在中央軍委工作,但根據霍步青的簡歷,他當時是中組部的接待處主任,從未在軍委工作過。不知是否老人記錯了。
毛毛在文中提到,鄧當時與李維漢關系非常密切,不論是工作關系還是個人關系,李既是鄧當時的上級,又是他留法的學長。沒想到這位老大哥5年后突然翻臉不認人,為了取悅當時的領導,大肆批判小兄弟的羅明路線(實質是“批鄧射毛”),還把兄弟媳婦給拐跑了。說起來鄧還是蠻有度量的,50年后寬宏大量的把被打入冷宮多年的老領導提拔為中顧委副主任,還把前妻的兒子提拔為政治局委員,可稱得上“度量大如海”了。
第二十七到三十五章,這幾章記述的是鄧在百色起義和紅七軍的經歷。這是鄧經歷了留法留蘇的打基礎階段和在中央高層的磨練之后首次獨立開創一個地區局面,首次獨立指揮一支部隊。這時的鄧雖然年輕,但政治經驗已相當老道了,把握政策的水平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在這次行動中基本上顯示出來,百色起義基本上是成功的,如果不是鄧崗等人的搗亂,效果會更好。當然,這也跟井岡山經驗當時已經開始普及有關。
但鄧的兩次離隊是重大敗筆。
第一次是在百色起義前夕,中央發電要鄧回上海匯報工作。按說,在這么關鍵的時候主要領導人離開是非常不適宜的,起義馬上就要發動,廣西又是桂系苦心經營多年的地方,情況復雜,有那么多工作要做,人心不穩,組織機構不健全,政工干部嚴重匱乏需要盡快培訓,很多重大政策要制定,重大決策要鄧拍板,這時怎么能走呢?他完全可以向中央說明情況要求緩行,周恩來應該不會拒絕的。毛澤東也曾遇到這種情況,中央要他和朱德離開紅四軍赴蘇聯,他拒絕離隊,事實證明毛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也許這就是鄧與毛的差距?或者也許鄧本來就想離隊?結果在上海討論紅七軍問題時,中央的很多看法都是錯誤的、脫離實際的,有害的。廣西正在緊要關頭,上海卻在夸夸其談,可以說這次上海之行消極意義大于積極意義。直接惡果是造成了紅八軍的失敗,以及紅七軍的隆安戰斗失利,如果鄧當時在廣西,情況肯定會大不相同。
第二次是紅七軍千辛萬苦到達江西后,鄧得知六屆四中全會召開的消息后又一次離隊赴上海中央匯報工作。上次是中央要求的,這次則是鄧主動提出來的,不知鄧是出于什么動機,無論如何這次離隊同樣錯誤,而且更無價值。身為前委書記,部隊正在危難時期,丟下部隊獨自離開肯定是錯誤的,向中央匯報有什么當緊的?事實也證明,鄧到了中央后根本無人理睬,除了和幾個老友發發牢騷,整天無所事事。鄧當時大感后悔,想再回紅七軍也回不去了。
關于紅八軍,書中說是中央批準成立的,根據是袁任遠韋國清等人的回憶,但我看到一篇文章說是紅七軍自行成立的,并未經中央批準,中央知道后還埋怨說,湘鄂贛已經有了一個紅八軍,你又成立一個。中央原定的是紅七軍下轄兩師,李明瑞任軍長,張云逸俞作豫分任師長。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可能,因為七軍是桂系的番號,八軍則是唐生智部隊的番號,應該不會給廣西紅軍部隊的。如果不成立紅八軍,可以集中兵力對敵作戰,八軍也許不會那么快被打垮。我分析成立紅八軍的原因可能是為了李明瑞,畢竟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是個虛銜,不如作為紅七軍軍長直接指揮部隊那么得力。也說明鄧對李明瑞并非象后來宣傳的那樣充分信任,因為鄧很清楚中央對待舊軍閥的態度。書中曾披露,在李明瑞被殺前不久,鄧曾在一次大會上見過李明瑞,但沒有打招呼,鄧顯然知道了什么,有意在躲避。李明瑞的被殺太可惜了,就個人品行、軍事能力相比較,李明瑞比同樣被冤殺的季振同要強的多,李明瑞帶領七軍千里轉戰,如果是季振同就未必能做得到,李如果不死,在軍事方面肯定會有更大建樹。想象李明瑞含冤而死時的情景,真讓人痛心疾首。鄧對此也很清楚,所以在后來形勢轉好以后,多次為李鳴冤叫屈。
看到紅八軍余部在袁也烈率領下歷盡艱辛與紅七軍會合時,我激動不已,這也是我讀此書時第一次被感動。袁也烈55年僅授少將太不公平。
毛毛在介紹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的時候,提到了兩個數字:大革命失敗時中共黨員銳減到一萬余人,但到了六大時,又恢復到了四萬余人。黨史教科書多年來也是這么寫的。但我一直有疑問。大革命失敗到六大召開不到一年時間,正是革命低潮時期,大量黨員或被國民黨殺害或意志消沉退黨或因盲動主義而犧牲,怎么可能突然增加這么多黨員呢?須知抗戰前夕中共黨員也不過四萬余人而已。我估計是當時為了鼓舞士氣,虛報了這個數字,(周恩來在六大上作報告時甚至說黨員人數有13萬)以后就一直稀里糊涂流傳下來了。按實際情況,六大時能有兩萬黨員就不錯了。
第四十二章,關于遵義會議參加者的幾個問題:
王稼祥:毛毛在書中說王稼祥是政治局候補委員,這是過去的傳統說法,王稼祥在七大填寫的簡歷中也說是在遵義會議后增補為正式委員,陳云楊尚昆也是這樣回憶的,但最新版的中央委員大詞典中卻說王在六屆五中全會上已被增補為政治局委員。
鄧xx:對鄧xx是否參加過遵義會議一直有爭論,過去說他是以紅星報主編的身份參加會議,現在說是以中央秘書長身份參加的??梢钥隙?,如果以紅星報主編的身份是絕對沒資格參加的,紅星報主編充其量相當于總政宣傳部長,級別根本夠不上。那么中央秘書長呢?首先,鄧擔任的是中央秘書長還是中央縱隊秘書長?有爭論。楊尚昆說是中央隊秘書長,劉英說是中央直屬隊秘書長,不過,即便是中央秘書長也不見得必然有資格參加,李維漢身為中組部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紅章縱隊司令兼政委尚且沒有被“擴大”進會議,何況一個“整天沒有事情干(鄧xx語)”的含糊不清的秘書長呢。不過,當事人都已不在,這個謎恐怕永遠解不開了。
在遵義會議上,當時中央身居高位者幾乎都參加了,唯獨李維漢沒有參加,稍微有點奇怪,因為這是政治局“擴大”會議,李維漢作為中組部長被擴大進去應該是很正常的。李維漢在湖南八杰中屬于崛起比較早的,在法國時是湖南幫的實際領袖,(蔡和森是精神領袖),后曾擔任過中央主要領導人,幾經沉浮,遵義會議后基本上就脫離中央核心層了,大概是因為和毛澤東不大對付的緣故。對于湖南革命的教父毛澤東而言,李維漢和李立三差不多,都屬于腦后有反骨的人。
還有一個奇怪現象,中央委員大詞典中說,康生1935年1月被增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顯然是在遵義會議上增補的,但歷來的遵義會議資料上都未提到過這件事,也完全不合乎常理,憑什么要增補一個遠在蘇聯、跟當前形勢完全不沾邊的人呢?沒有道理。
第四十三章,鄧xx在1934年底再次擔任中央秘書長,毛毛說,這是在毛澤東的影響下中央任命的,因為當時毛澤東已經有了發言權。毛毛這樣說不知依據是什么?毛澤東怎么影響了?影響了誰?讀到這里時我突然發現,毛毛已經好久沒有提到周恩來了,在上海搞地下工作那一章里,毛毛曾說過,當時和鄧關系最密切的第一是周恩來夫婦,第二是李維漢。但從鄧到了紅七軍以后,就不再有周的消息。這次任命不知是否周的主意?因為博古是不會提拔鄧的,毛讓鄧擔任中央秘書長似也不大可能,因為中央秘書長當時并非要職,跟搞軍事的毛也沒什么關系,如果是周就順理成章了,但毛毛為什么不指明呢?
第四十四章,毛毛說,1935年11月,紅1軍團和紅15軍團合并組成新的紅一方面軍時有11000多人,這個數字有疑問。1935年9月陜甘支隊和紅15軍團成立時,人數分別是7200人和7500人,加起來應該是14700人,兩個月時間就損失了近4000人?
第五十四章,1945年8月25日,20多位中共高級指揮官從延安乘坐一架美軍連機門都沒有的破飛機到前線去,毛毛列的16人名單中大部分都是元帥大將最低也是上將級,只有鄧克明一位少將,不知為何鄧少將有此殊榮?還有,另外幾人是誰?為何不提名字?
抗戰后期我軍與日軍作戰較少,主要原因大概不是有意消極避戰,而是因為精兵簡政、分散部隊、戰斗力降低所致,而這樣做是因為經濟困難所致。
第五十八章,劉鄧挺進大別山后,炮彈仍要靠東北運送,軍衣仍要靠邯鄲運送,不知道減輕了老根據地什么負擔?
毛主席給劉鄧一份絕密電報,說“陜北情況甚為困難”,以此要求劉鄧盡快南下,以救陜北危局。我不明白,既然如此,中央為何不能東渡黃河,非要堅持陜北呢?如果是為了解救陜北危局而要劉鄧南下,這個代價也太大了。
鄧說:在大別山要站住腳,關鍵是不打硬仗,避開敵人主力。我又不懂,不打仗你來這里干嗎?在冀魯豫本可以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干嗎非要損兵折將跑到大別山來引著敵人轉圈,戰爭的目的難道不是消滅敵人嗎?
劉鄧挺進大別山這一戰略行動正確與否的關鍵是:劉鄧在大別山轉圈是否減輕了其他部隊的壓力?減輕了那支部隊的壓力?東野?華野?西野?還是華北?這種減壓具體表現在哪里?
不要說什么調動了敵人的兵力、打亂了敵人的部署這類空話,這種話沒有多少實質意義,戰爭各方的部署本來就在頻繁的變動之中,敵變我變本來就是正?,F象,這不能算成績。
47年底,陳粟陳謝兩路大軍圍繞大別山作戰,目的是為了調動圍攻大別山的敵軍,解救劉鄧危局。既然還得要別人來救,當初何必非要跳入虎口呢?劉鄧后來實在無法堅持,不得不兵分兩路,一路離開大別山,一路繼續在山里被追得亂跑,這能算是戰略成功嗎?
劉鄧南下的理由之一是把戰爭引向蔣管區,保護解放區。其實是解放區沒有進攻的價值,如果消滅了你的主力部隊,你的解放區還能保住嗎?
第六十章,讀這本書時,有一種感覺,劉鄧大軍的主帥是鄧xx,真正的軍政一把手,劉伯承在129師初期還具有軍事指揮權,后來,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實質上只是一個軍事顧問的地位。鄧對待劉有點像宋江對待晁蓋的樣子,“哥哥山寨之主,豈可輕動?小可不才,愿親領軍馬下山”。經過延安整風,劉大概也明白了自己的位置。
第六十五章,文中有一句話:“有人說,二十世紀最引人注目的偉人是鄧xx?!边@句話太不實事求是了。鄧xx固然是一代偉人,但就如俗語所說:勺子再大能大得過鍋去?鄧再偉大能超過毛澤東?毛澤東馳騁中國多少年?鄧才執掌中國權柄幾年?最重要的是,毛澤東的思想不僅影響當代中國,還將影響未來中國,不僅影響中國,還將影響全世界。這絕非夸大其詞,因為思想家和實干家的影響力絕對是不一樣的。
此書只是上部,毛毛在結尾說還要接著寫下部,但我估計下部很難出版。因為對鄧xx前半生評價比較簡單,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后半生就不那么容易評價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鄧的所作所為以及這段歷史中所涉及的人物與事件,以鄧榕的身份和地位恐怕很難進行權威的評價和客觀準確的描述,涉及的很多敏感人物和事件如果不符合中央口徑未必會允許出版,畢竟鄧氏家族現在已經不再是中國的特權階層了。毛毛可以先寫中部,內容是從建國到76年文革結束,這一段涉及敏感事情不多,應該問題不大。下部則以后再說。
http://jsqg.cn/bbs/ShowPost.asp?id=1649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