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從無錫臭水事件中多汲取一些教訓
磚引玉
這次太湖水臭觸發的無錫市民飲水危機,由于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采取“引江濟太”、“人工降雨”等應急措施,不日可望緩解了。鄙人在心有余悸的同時,又情不自禁地要想從中盡量多汲取一些教訓:
第一、 這種發生在無錫市的、殃及數百萬人的臭水事件,如何杜絕在中國的其他地方發生?如何防止在無錫再發生第二次?各級黨、政“一把手”,如何主動積極地“預防為主”,不要直到火燒眉毛、危及烏紗帽了,才來被動消極地“高度重視”?
第二、這次還能引長江水來救太湖之急,但長江也前景不妙;一旦這條中國最大的、貫通多省的母親河也被污染得像太湖一樣臭不可聞,又從何處引水來救她之急?
第三、除了飲水安全之外,對環境污染和過度開發引發的其他各種公共安全問題,如何進行系統性和根本性的預警、預防,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按下葫蘆浮起瓢?
第四、環境污染和過度開發之所以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是不是在于用GDP作為官員政績、升遷的硬指標,而把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和諧作為軟指標?
第五、盡管太湖藍藻惡化到如今這種地步,跟人類包括我國過度耗能排廢引發的氣候變暖密切相關,盡管中國對石油進囗已形成剛性依賴,盡管以目前的開采速度計算,全球石油儲量僅可供生產40年,盡管人類何時找到切實可靠的替代能源還是個未知數;但是,我國仍在不斷增加汽車擁有量、仍在不斷占地擴建又寬又密的公路網、仍在不斷拆遷造房邁向城鎮化,仍在過度耗能排廢加快氣候變暖、從而促使太湖藍藻惡化,等等等等。如果人類在石化燃料資源耗盡前找不到可靠而又足夠的替代能源,那么,城鎮化和城鎮化離不開的公路網及大量汽車,就將小部分、大部分乃至全部成為無法活動的多余之物。以環境污染和過度開發為代價的城鎮化、公路網和汽車普及化,到底值不值得、到底可不可靠?是不是該留點兒余地和退路?這一系列問題,是不是到該認真反思和權衡一下的時候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