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憲政思路固然可以作為形式民主的一種實現形式,但憲政真就可以實現真正的民主么?我看即使當今在憲政方面最先進的“美國”,也沒有實現。有沒有憲政以外的思路呢?是否憲政以外就是封建專制主義?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一翻。僅從文化層面來看中國近現代史,也許就不夠了。
yewn
2007.4.27
中國近現代史是中西文化碰撞相融的歷史
經歷第一鴉片戰爭后,中國政府與民間有兩個不同文化思路展開,官方開始睜眼看世界,并把船堅炮利作為學習核心,推動洋務運動的展開;而民間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階級則在苦難中走向拜上帝教,將西方的宗教文化與農民革命相結合。在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階級與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地主階級較量中,事實上是中西背景下的兩種文化的較量。曾國藩以儒家思想武裝湘軍,而經洪秀全改造后的上帝教與自身民族傳統沖突矛盾中喪失了宣傳優勢,尤其以天京事變太平軍內部對權力的血腥爭奪為標志,事實是本民族文化傳統在太平軍內部的回歸。最后湘軍則以傳統文化代表的優勢獲勝。
洋務運動則在與日本的甲午海戰慘敗宣告了失敗,日本學習了西方的君主立憲在制度上的優勢促使中國統治階級的開明人士的改革愿望上升。這是新一輪的向西方理性學習表現。但由于以光緒為代表的維新派力量的薄弱,在宣傳組織上都有先天的不足,當觸動到舊有官僚的傳統勢力利益時,就宣告了維新變法的失敗命運結局。而民間積聚的能量則以傳統的方式組織的義和團扶清滅洋的排外主義釋放,以慈禧為首的上層勢力采取先利用,被八國聯軍打敗后又鎮壓的手段遏止了民間傳統的上揚局面。辛丑條約簽定后,清統治者開始重新考慮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而民間則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力量開始聚集。革命力量主要以共和政體為目標,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組織力量。當清政府的預備立憲的騙局被戳穿時,辛亥革命爆發,雖然結局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傳統力量占據上風,但民主共和觀念已經在相當一部分人中流傳。袁世凱、張勛復辟帝制的行動很快受到應有的懲罰。
建設共和國體,在觀念上已經在先進中國人心中達成共識。而新文化運動則繼續了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西學的潮流,將其中的本質提煉出來,那就是民主與科學,直接針對專制主義及愚昧主義開火,全盤西化浪潮在知識分子中迅速傳播。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將馬克思主義學說送到了中國。這一學說的希望之光很快聚集了一批反帝反封的知識分子,并在五四運動中開始與中國革命相結合,西學的一支開始與中國傳統相結合。而孫中山也整合國共兩黨優勢,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號召,兩支革命的隊伍達成共識走到一起。建立了廣州革命政府,并開展了東征與北伐,革命陣營迅速擴展。而這時,革命陣營內發生了變化,一派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力量一方面以美國為后援,與封建傳統力量相結合,組建南京國民政府。而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得到蘇聯為代表的國際共產主義的支持,積極發動工農群眾,繼續為推翻帝官封而奮斗。兩支西學后的隊伍又都和中國傳統實際相結合。而日本的侵華戰爭,則促使國共兩支隊伍再次走向聯合,在戰場上共產黨人的群眾路線為取得抗日及打敗國民黨反動統治取得革命最后勝利提供了基礎保障。真正說明了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
民主由資產階級民主真正走向了人民大眾民主。民主已經由觀念、概念踏踏實實地與中國勞苦大眾相結合。建國后,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在蘇聯支持下,迅速走向工業化道路。將西方的科學技術大幅度地實踐起來。在文化大革命中,實際是有中國特色的割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觀念的尾巴。而實際運行卻喚醒了封建專制主義,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表現出嚴重局面。鄧小平上臺后,執行改革開放政策,重新打開學習西方資本主義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抵制蘇醒的封建專制主義。但全盤西化聲浪又將改革提速,激化了社會矛盾。1989年的政治風波其實就是這種新舊文化在沖突中的顯現。改革派激進派要提速改革進程,改革漸進派認為穩健前進,將出現的矛盾逐步解決。到九十年代,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表現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在不斷交織在一起,到今天這種東西碰撞又在制度層面上提出爭議。而繼續推行憲政,執行自由化市場走向正成為時代發展的一種趨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