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激情燃燒的牛市燒昏頭
■蘇培科 來源:4月25日《中國經濟時報》
近兩年來的財富神話效應和“全民炒股”現象,不但改變了人們對財富的管理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連大家見面之間的打招呼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以前的“你吃了嗎?”到現在的“你買基金了嗎?”……
“這一切似乎來得太快了!”一位基金管理公司的老總曾在前段時間召開的“2007金牛基金論壇”上與筆者交流時感嘆。他說,“如果在一個成熟的市場,市場估值過高,投資者會利用做空機制與機構之間的博弈來平抑泡沫,但在目前我國股市只能單邊做多的情形下,盲目的投資者在財富效應驅使下只能繼續推波助瀾,但卻在下跌時束手無策,這種‘接力棒’游戲的市場風險是顯而易見的。”
在深圳大盤沖過萬點、滬市大盤挑戰4000點、中國股市總市值突破15萬億元之際,中國股市財富暴漲的神話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矚目。尤其是2007年以來,投資熱和基金熱等話題一直是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重點,也成為街談巷議的焦點。而最讓“基民”們驚訝的是2007年4月10日,上投摩根內需動力基金采取100億元限額配售機制發售基金時,竟然引來了近900億元的認購額,創下了基金市場認購金額的歷史新高,最后認購者的獲配比例才10%左右,也創下了基金采取比例配售以來的新低。同時,讓“基民”們記憶猶新的則是2006年12月7日,嘉實策略增長基金一天之內便發行了419億元,創下了當時全球投資基金發展史上單日募集金額的最高記錄。這些瘋狂的記錄讓全世界都矚目:2007年的中國股票市場究竟還能不能繼續給“基民”高額回報?專家理財的基金是不是可以閉著眼睛買?在股市火爆、基金火熱中究竟是誰在輕松的賺大錢?股市非理性上漲是基金之禍端?虛擬經濟如何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基金火爆的今天還會不會出現六年前的“基金黑幕”?……
對于這一系列的疑問,4月29日播放的央視《對話》節目一改對話新聞人物、企業精英的常態,而在前幾天,邀請了資本市場中以老年人、中學生、家庭主婦、白領階層為代表的投資者;以中信證券、招商銀行、晨星幾家公司為代表的渠道與服務;以長盛基金、嘉實基金和QFII馬丁可利為代表的基金公司;以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為代表的政府管理;以經濟學家夏斌和央視《證券時間》評論員老姜為代表的市場與監督等五大陣營,進行了一場長達三個半小時的現場對話,錄制了一期以基金過熱為主題的《基金燃燒的歲月》。我也有幸參與了這期節目,被安排在市場與監督的陣營之中,本想就上述一些問題也闡述一下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現場氣氛極度活躍,各方陣營中的代表們爭相發言,陣營中的其他人很難爭取到發言機會,用祁斌在節目錄制結束后的話來說,“他們搶話筒搶的太厲害了,我最后差點都沒機會說話了!”此次對話雖然碰撞出了不少火花,但在激辯的環境下大家很難表達完整的觀點,大多都是零敲碎打和技巧性的答復,而對問題的核心矛盾卻缺乏具體的解析和闡述。
不過可喜的是在對話過程中,通過旁敲側擊等提問技巧和利用道具“溫度計”測量市場溫度等互動方式,卻清晰的展現了各個陣營對目前基金熱和股市熱的看法和觀點。在這個環節中最有意思的是投資者和市場與監督兩大陣營給出了極高的溫度,他們認為目前的基金和股市有些過于火熱,市場中出現了大量的盲目者和泡沫;但在基金公司和渠道與服務的陣營中卻出現了反差極大的低溫,他們認為目前中國股市和基金規模仍然較小、發展空間很大,相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市場規模和中國宏觀經濟總量,仍然屬于比例偏小、溫度過低,所以目前的市場氣溫很合適;而作為政府管理部門的代表祁斌卻在這個環節中拒絕測量溫度,他的理由是證監會作為管理部門不能隨意干預市場和指數,更不能隨意判斷市場的冷熱溫度。他雖然拒絕了,但其意義遠大于不拒絕的模棱兩可,他的表態清晰的反映出了證監會的立場和態度,對市場的冷熱和指數的高低,以后將不再采取行政手段等強制性調控,而且以往揮之不去的“政策市”陰影給中國股市造成嚴重的父愛主義情節和各種歷史頑疾,目前似乎有所改觀。因為,市場天生就有盲目、泡沫和非理性,追求計劃經濟式的完全均衡顯然是不太可能,所以只有通過市場自身力量的博弈和嚴格監管才能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因而,各大陣營給出的不同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的。因為,作為“買方”的投資者和“中立”的監督方則希望估值越便宜、投資者越理智越好;作為“賣方”的基金公司是希望市場和基金銷售越熱越好,以便賣更多的基金、賺更多的管理費;而作為“中介”、“媒婆”的渠道與服務部門也是希望越熱越好,以便出更多的貨、賺更多的傭金。所以,幾方的心情都可以理解,但是過于偏重自我利益而忽略事實和隱瞞真相,則有損其客觀形象。從這個環節中的表現來看,目前的基金公司和渠道與服務部門顯然不很誠實,非要把熱的說成冷的,非要拿一些國際市場標準和相對規模來衡量中國股市,以成長性的幌子來掩飾眼前的現實矛盾,原因是那些遮羞布顯然不符合中國現行的市場,雖然將來會有日新月異的發展,但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僅發展了近30年,股市的歷史則更短,顯然大部分人缺乏市場投資經驗和風險控制意識,盲目程度也是顯而易見的。
就拿最近市場中熱炒的基金公司“老鼠倉”丑聞和基金私自違背招股書等事件來說,顯然我們沒有理由保證“基金黑幕”的歷史將不會再重新上演。有報道稱,在今年一季度中一些基金進行了調倉,很多打著“價值投資”幌子招募的基金,卻紛紛減倉曾經爆炒過的大盤藍籌股,開始聯手炒作小盤股和ST股,美名其曰為資產重組之后的價值創造,等在這些重組股上建倉完畢之后,再聯手上市公司進行各種真真假假的重組,然后將股價拉上天,最后將快速出貨,將盲目的投資者套在高位。
基金們如此之舉動,讓ST股和10元以下的低價股在今年一季度升幅就達到了70%以上,尤其是以*ST長控1000%以上的漲幅讓市場對此類股票更加追捧。這似乎又回到了當年“垃圾股”滿天飛舞的時代,而這一幕后的作手恰恰是那些追求“價值投資”的基金們。因此,在目前證監會必須加強對基金、中介機構和上市公司等狼狽為奸的行為進行嚴格查處,讓基金務必遵守招股書中的契約準則,讓中介機構客觀推銷理財產品,切勿繼續忽悠投資者。在這樣的市場環境和誠信氛圍下,投資者顯然不能閉著眼睛買基金,不但要睜著眼睛而且還要更加理性,何況目前高位運行的中國股市也不允許投資者打盹,因為目前大多數人都是買股票型基金,所以股價的一舉一動都牽系著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得失。
2007年年初股市優異的表現,讓人們普遍對全年充滿了幻想。可是,離4000點近在咫尺的中國股市僅在一年中運行僅一個多季度,其余大部分時間尚充滿變數,現在幻想仍然為時尚早。俗話說:“牛市不言頂、熊市不言底”,在目前股指屢創新高之際,往往提醒市場風險者和談論“泡沫”者就成了眾矢之的,可是在激情過后,暴富幻想破滅之后,再后悔則為時已晚。往往在激情的牛市中,大眾的風險防范意識經常會被屢創新高的股指給麻痹了,還有那些一直在等待中國股市回調后吸貨的投資者在為此輪踏空而懊悔不已,于是他們就在股指不斷泛紅的現實誘惑下,也紛紛在高位介入了股票、基金,以彌補他們的踏空遺憾,但是究竟是陷阱還是餡餅?目前仍是一個大大的未知數。但是,在一個“零和”博弈的場所,沒有只漲不跌的股市,或許只是回調的時機尚未成熟,歷史的經驗表明,回調往往會選擇在大家都完全麻痹之后的沉睡期。
從近期每天震蕩上揚的走勢來看,在一輪小幅跳水之后就立即反攻、恢復,再隔三岔五的來一次大跳水,爾后再立即反攻、恢復,曾震驚世界的“2.27”和“4.19”行情也同樣如此,沒有給投資者留下任何懸念,只是在跳水當時給人心頭一棒,然后用很多搶反彈的機會再給人們以胡蘿卜誘之,大玩典型的“狼來了”游戲,估計等到市場中的所有謹慎者和恐慌者不再殺跌時,投資者對回調不再戒備之后,真正的災難可能就會降臨。
在股市中,人們總是不相信眼淚、也不相信歷史會重演,但往往歷史會重新上演,曾經多次的教訓就是最好的例證。最近,筆者在研究2001年中國股市轉熊的那輪K線圖時發現,當年6月底那輪真正的下跌是在成交量萎縮的情況下進行的,而前期每次放量跳水都沒有真正跌下來,只有在數次跳水、反彈的演習之后,在殺跌的中小散戶在高位喪失了警惕、完全高位換籌之后才真正跌了下來,而當時給市場打麻藥的過程竟然持續了整整大半年,等真正跌下來之后被麻痹的投資者卻很少有人殺跌,還是在習慣性的等待反彈。結果,2001年那次下跌一等就是近五年的熊市,在那個過程中,很多備受煎熬的人都沒有熬到盛市繁榮的今天,難道當年的痛苦就早已經忘記了?
仔細觀察目前的股市情形,會不難發現這與當年打麻藥的階段似乎是驚人的相似。所以,希望股民和“基民”在一片欣欣向榮之際務必要保持一份清醒和一份謹慎,切勿好了傷疤忘了痛,也千萬別被激情燃燒的牛市給燒昏了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