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說中,北歐的幾個國家,瑞典、挪威、芬蘭、丹麥、冰島是當今世界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度,人工高福利好,簡直就是樂土。甚至有人說,北歐這幾個國家,其實就是社會主義國家,要不然怎么會那里的人民收入又高、貧富差距又小呢?
今天,就讓我們通過瑞典這個例子,來看看北歐能不能說是社會主義。
為什么要用瑞典做例子呢?因為瑞典在北歐國家中,不僅綜合實力最強,而且有著比較全面,甚至是先進的工業體系。與另外幾個國家或者依靠某個突出的產業、或者依靠旅游業、石油等天然資源并不一樣,更能說明問題。而且在國際社會上,像聯合國這樣的團體時不時把“最適合居住”、“最適合移民”之類的贊譽給到瑞典,就更多人向往瑞典的生活了。
再加上近年來,一些國內的青年移民到瑞典,終于有機會參與到那傳說中老板不敢要求員工加班的工作中,再比照一下國內的苦逼生活,幸福感獲得感一下子全有了,然后把這些幸福體會在國內社交平臺上再給同胞們普及一下,讓人覺得似乎真是這么回事。甚至連美國的政治明星桑德斯,也用瑞典的例子來描繪社會主義藍圖,在美帝種下了社會主義信仰,社會主義就在眼前呀!
莫急!讓我們認真看看,是不是真的這么一回事。
福利制度與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
首先,瑞典在政治上,自1917年以來大部分時間都是由社會民主工人黨執政。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這個政黨與社會主義運動,有一定的淵源,甚至這個黨后來還分裂出了瑞典共產黨,這稱呼對咱們來說就更有親切感了,好像是在資本陣營里找到親戚一般。
該黨雖然在創始之初,在黨綱上將“社會主義”定為目標,但在1924年選舉失敗后,便放棄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綱領。1969年黨員奧洛夫·帕爾梅就任首相后,該黨高級代表就很少提到社會主義。直到1990年,在該黨第31次代表大會上,直接把以社會主義為目標從黨綱上刪除!
如果要說瑞典是社會主義,那簡直是一廂情愿,首先是人家自己就不承認啊。這種情況,不僅瑞典如此,整個資本主義陣營歐洲——當然也包括北歐——許多曾經執政的各國社會民主黨、工人黨,這些我們看上去親切的名字,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5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采納戈德斯堡綱領,公開明確地拋棄階級斗爭和馬克思主義。
臭名昭著的修正主義者、第二國際的叛徒——伯恩施坦
實際上,他們的理論淵源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義。修正主義是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的資本主義思想,不過在歷史上,當這些國家的工人黨剛剛走上修正主義道路的時候,還會拿馬克思主義來掩飾一下,到了后來,修正主義者把這塊招牌也拋開了,直接撲進了資產階級的懷抱。
福利制度的歷史基礎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說:“別這么較真吶,人家社會幸福這可是事實。也就是一個名字的問題,難道人家有先進經驗,就不能好好學習么?白貓黑貓,抓到老鼠不就是好貓?”
要學習先進經驗,這話不假。但首先要確定那的確是先進經驗啊。瑞典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經濟實力,那也是另有故事。
傳說中瑞典的福利政策,那可有一句名言,叫“從搖籃到墳墓”,意思是福利水平涵括民眾從出生到死的各方面生活。這句名言,是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在1932年,也就是在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中提出來了,當時主要是為了降低失業率。通過提高就業,增加稅收,以高稅收保證社會福利,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也就是趁著資本主義危機,通過工會協商制度,跟資本家老大們說: “老大們,現在只有對民眾好一些,工人才不會造反,您的統治地位才能維持下去吶!”
當然了,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那可是要在歷史書上單獨成章節的存在,事情沒這么簡單。為了應付當年的資本主義危機,各資本主義大國幾乎對“經濟放任自由”的信條產生了信仰崩塌。英美以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經濟來應對,德國政治勢力則推動希特勒上臺,以軍事管制和對外侵略轉移矛盾的手段應對。實際上這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到了不得不由資產階級的統治機器——國家——出面,大力協調矛盾的地步了。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在二戰中,由于歷史原因,瑞典是名義上的中立國家。但與瑞典一樣,同屬中立國的國家也不少,但大多數都被德國直接一波推了,可瑞典還能保持獨立,使瑞典免于戰亂,生產力水平并沒有大幅下降。
為何當年瑞典能以中立國的身份保持獨立呢?首先是因為瑞典并非出于戰略要地,德國無暇他顧。另外最重要的是,瑞典的中立身份非常不中立。社會民主工人黨執政下的瑞典在二戰前非常迎合德國納粹思想,反猶太的事情干得非常積極。而在二戰時,瑞典更是德國軍隊鐵礦的重要提供者,甚至德國地面軍隊要借道瑞典進攻,空軍在瑞典上方飛行,那也是大開綠燈。有著這樣的侵略好幫手,德國還為什么要對瑞典下手?直到二戰后期,瑞典眼看納粹德國大勢已去,才又倒向同盟國一邊,斷絕了對納粹德國的物資供應。
憑借著這么一波操作,當二戰結束(其實一戰時瑞典也是類似的操作),歐洲百廢待興,眾人才發現, 瑞典在二戰時不僅生產力沒有下降,還憑借著長期向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大量提供資源、武器、貸款,大發了一筆戰爭財,躋身發達國家之列!二戰以后,已經家底雄厚的瑞典還憑借著鐵礦、木林、制造業等傳統優勢,在信息技術等新領域也發展出自己的優勢,發展出一批又一批跨國大公司。
“從搖籃到墳墓”實際上已經不存在
上世紀70年代,是瑞典的黃金年代。實際上,當桑德斯以瑞典為例子描繪心中的理想時,說的就是70年代的瑞典。
當時的瑞典,已經成為發達福利國家的典型。福利國家的風潮,一時刮遍了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宣稱無產階級當家作主時,資本主義福利國家便以提高本國工人的收入、消費水平來安撫本國的無產階級,似乎找到了消解階級斗爭的鑰匙。
瑞典等國家實施的福利制度,并不是建立在無產階級獲得生產資料的基礎上,它的目的是在不剝奪資本家的基礎上,消解本國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在這個方向下,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大力發展勞資談判制度,試圖進行所謂的“階級合作”。
在這樣路線下,瑞典的工會領袖們身份逐漸變得曖昧起來, 他們開始進入企業的董事會,以董事的身份收受企業薪水過生活。在政治立法上,工會領袖們和社會民主工人黨的代表們開始主動立法限制工人的罷工權利,以此來維護工會與企業之間訂立的集體談判結果,以至于如今瑞典如果在集體談判協議生效期間進行罷工,便會構成刑事犯罪。而同樣為了維護集體談判這個“階級合作”的重要法寶,工會領袖與社會民主工人黨政要們甚至還多次比資本家更主動地削減民眾的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所鼓吹的“階級合作”,其實根本無意于挑戰資本主義及其對生產資料和分配的私人占有。即使在瑞典黃金的70年代,雖然民眾表面上有著讓人羨慕的消費水平,可當時40%的工業勞動者受雇于瓦倫堡家族。 福利國家的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早已形成壟斷,正在蓄勢反撲。80年代資產階級國家工人運動的失敗,正是資產階級經濟政治上的勝利。
實際上,這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在70年代后就因為無法長期向民眾維持高昂的稅收,從而無法繼續高水平的福利措施而崩潰了。比如像失業救助等重要福利所包含的范圍、以及它與正常工資的比例,也自70年代以來不斷下降。
與此相應的,是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屢屢出賣工人利益的無恥行徑。已經腐化變質的黨步步退讓,以削減福利、限制工人斗爭行動來換取自己的執政機會,徹底淪為資產階級的代理人。80年代起,該黨開始了“制度改革”——社會福利的倒退與放松管制和私有化相結合。瑞典工會工人參與率與社會民主工人黨競選得票率接連下降,特別是后者,在2018大選當中,該黨得票率僅為28.3%,比1911年的得票率還要低,已經失去了民心。
在如今的瑞典,福利水平的不斷削減,失業人口、臨時工比例的上升,這些新老問題的出現,都讓人發現社會民主工人黨不僅與社會主義無關,甚至連離自己的老口號“讓所有人有工作”也越來越遠。
福利制度的本質
讓人津津樂道的瑞典福利模式,雖然讓許多人把它錯看成社會主義,但它實際上卻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的壟斷經濟基礎之上。
瑞典的福利政策,除了來源于民眾的高稅收之外,也基于壟斷資本的迅猛發展,使瑞典的跨國公司在國外獲得高額的超額剩余利潤,才得以從跨國企業中征收高額稅費,來維持福利政策。
如今瑞典依然能夠維持一定的福利水平,是因為瑞典的壟斷資本依然能夠在國外獲取超額剩余價值。 以國際家具品牌宜家為例子,宜家公司的家具大都是由海外的代工廠生產的,瑞典人只擔任高級管理人員。而一線的海外工人在提供更大量勞動的情況下,卻并不在宜家公司與工會的集體談判保護之中。這意味著他們的工作報酬、勞動保護、工作量分配等問題都得不到平等對待。近年來歐洲多地的宜家移民工人對此發起斗爭,但都難以改變這一普遍狀況。而在政治上,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一直呼吁以寬松的政策對待移民問題,人們將之視為該黨左翼立場的表現時,不知道有沒有想過,這政策目前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壟斷資本?
瑞典福利制度的這套方法,說白了就是 壟斷資產階級在加大對國外無產階級,或者是國內臨時工人、移民工人的剝削時,把其中的一部分剩余價值分配到國內正式工人身上,使這部分人成為“工人貴族”,以達到維持社會穩定的作用。這種做法,與當年美國大鋼鐵資本家卡耐基一邊槍殺美國工人,一邊大做慈善,沒有什么本質區別,不過是手段更加高明而已。
瑞典模式之所以受到媒體吹捧,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樣可以消解無產階級的斗爭,來試圖避免資產階級自己被消滅。
要知道,做工人貴族是沒有前途的,無產階級不掌握生產資料,不建立自己的政權,資產階級的反撲、復辟就是不可避免的;做工人貴族更是罪惡的,享受瑞典式的福利待遇,相當于和資本家分食了其他國家工人兄弟姐妹的鮮血!瑞典福利制度的歷史變化正是在告訴我們,社會主義斗爭不僅僅是要在現存制度中爭取高一點的工資、多一點的福利,也不僅僅是爭取跟資本家坐下來談判的權力,而是要徹底打碎資本主義的制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