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說起戈爾巴喬夫,其實他不過是在蘇修大廈即將傾倒之際,再臨門踏上一腳的那個人,真正的蘇修大廈卻不是他建立起來的。
蘇聯修正主義應該從誰的時期開始算起?有人說斯大林時期就有,有人說是赫魯曉夫時期才開始的,甚至有人說赫魯曉夫也不是修正主義,說他是信仰共產主義的,只不過是赫魯曉夫改革沒有改好,結果改出了一個修正主義。
其實到底是誰在搞修正主義,這不是一個主觀問題,修正主義這詞也不是為赫魯曉夫量身定做的,也就是說并不是因為赫魯曉夫搞了一套改革,然后我們把它這一套改革扣上一個修正主義的帽子。而是修正主義這事本身就有標準,只要你按那一套標準去做了,那么你就是修正主義。
修正主義可不是斯大林時期就有了,早在十月革命很久之前就有,它的意思是: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打著“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旗號,而實際上卻是篡改、歪曲、否定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資產階級思潮,以及在這種思潮指導下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
那么問題就來了,到底做了些啥,才算是篡改、修正、否定馬克思主義呢?
這事我們的革命導師列寧是系統論述過的。
修正主義有一套自己的體系,這套體系可以從思想、政治、政策三個方面去加以判斷。
在思想方面,列寧說:
他們的毛病就是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勢必號召農民或推動農民去接受業主的觀點(即資產階級的觀點),而不是推動他們去接受革命無產者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列寧全集》
在政治方面,列寧說:
在政治方面,修正主義確實想修正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即階級斗爭學說。——《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列寧全集》
在政策方面,列寧說:
臨時應付,遷就眼前的事變,遷就微小的政治變動,忘記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忘記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整個資本主義演進的基本特點,為了實際的或假想的一時的利益而犧牲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這就是修正主義的政策。——《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列寧全集》
這三個方面的核心點在哪里?核心點就在于修正主義從根本上否定階級斗爭,即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
實際就是只要你否定階級斗爭,那么政策就自然而然地隨著對階級斗爭的否定而衍生和發展出來,這一點我們稍后從赫魯曉夫的改革政策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來。
所以我說斯大林不是搞修正主義的,是因為從列寧到斯大林,都是以階級斗爭學說為基礎,去進行一系列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改革,包括革命。
注意,我不是說斯大林不犯錯,而是說他不搞修正主義。
也就是說,斯大林的錯誤,始終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錯誤,而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則完全不同,他的改革是赤裸裸的修正主義改革。
這話怎么說?我們可以從赫魯曉夫的改革路線去看一看就明白了。
二、
赫魯曉夫的改革路線起點,要從他在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說起。
這件事我們可以稱為他改革的第一件事,叫“去斯大林化”。
1956年2月25日,蘇共二十大最后一天的凌晨,代表大會的代表們突然被緊急召集到會議大廳,然后赫魯曉夫就作了一個長達四小時、轟動世界的“秘密報告”,題為《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
這個報告在批判個人迷信的旗號下,全盤否定了斯大林,極度丑化蘇聯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丑化蘇聯自己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這么一批判,不僅僅是造成了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思想和意識混亂,而且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了嚴重的反共反蘇浪潮。
這種批判一經發起,溫度就很難降下來,原因也很簡單,既然斯大林錯了,而且是全盤錯,那么以前在斯大林階級斗爭路線下被“冤枉”的人自然就都是對的。
既然他們都是對的,那么就必須給他們翻案,這批人一旦翻案,那么他們就會更進一步的瘋狂攻擊和否定斯大林。
因此,盡管赫魯曉夫等人已經發現了全盤否定斯大林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但是只要他們否定了斯大林時期的階級斗爭路線,那么就根本壓制不住這種批判斯大林的熱潮持續發展下去。
這種批判高潮發展到1961年的蘇共二十二大時已不可收拾,大會直接作出搬尸焚尸的決議,把斯大林的靈柩從列寧墓中遷出并予以火化。
這場“去斯大林化”的運動高潮一直持續到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臺為止,此時斯大林已經是被徹底批倒批臭了。
斯大林有錯誤,當然可以批,但是把這種錯誤說得過了頭,同時又拒絕肯定斯大林的成績,這實際上就是給蘇聯歷史和社會主義制度抹黑,為否定社會主義和否定共產黨領導的思潮打開了閥門。
后來的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這批蘇聯最后的“掘墓人”,就是在批判斯大林的大浪潮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
伴隨著“去斯大林化”的運動幾乎同時發展起來的,是文學界的“解凍”,也叫解凍文學。
這是啥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要大家解放思想,不要被斯大林時期的階級斗爭敘事所捆綁,應該大膽的“百花齊放”。
百花齊放有沒有錯?當然沒啥錯,可是問題是當時的百花齊放是在批判斯大林的熱潮下進行的,這就必然出現大量以斯大林時期的所謂社會“陰暗面”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實際造成的結果就是只許資產階級百花齊放,不許無產階級百花齊放。這就有點像以前我們搞過的那一套傷痕文學。
這樣一套傷痕文學一搞,整個民間輿論就進一步形成了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自由化思潮。
這一套操作下來,輿論實際上就造好了,有了社會輿論的支持,下一步就是用理論的形式把去階級斗爭化給明確下來。
所以同樣是在蘇共二十二大上,赫魯曉夫提出了著名的“兩全”理論。
有人說赫魯曉夫搞修正主義是從三和理論就開始的了,這話也沒說錯,但是他那個三和理論跟兩全理論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什么是兩全理論?
非常簡單,就是指的“全民國家”和“全民黨”。
所謂“全民國家”,指的是:“無產階級專政在蘇聯已經不再必要了,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而產生的國家,在新的階段即現在階段已經變成了全民的國家。”
所謂“全民黨”,指的是:“社會主義完全地和最終地勝利了。共產黨,工人階級的黨,現在成了全體蘇聯人民的黨。”
這個理論要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大家都是人民了,沒有階級,也沒有斗爭了,國家是全民的國家,黨代表蘇聯所有人民的利益。
這個理論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國家一定是某個階級專政的國家,不可能有所謂的超階級的國家,不是官僚資產階級在專政,就是無產階級在專政。
除非階級完全消失了,那時候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的國家,才會自行地逐步的消亡下去。
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的最基本的原理學說,本質就是階級斗爭學說。
同樣地,一個政黨它不是代表這個階級的利益,就是代表那個階級的利益,怎么可能代表所有人的利益?
你能既代表地主、買辦,同時又代表工人和農民嗎?你能既代表要私有化的一伙人,又代表要公有制的一伙人嗎?
所以,當時蘇聯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就那么被莫名其妙的代表了。
兩全理論的實質,就是全面地取消階級斗爭。
有了理論的支撐,那么蘇聯所有的社會改革阻力,自然就大為減少了,因為沒有階級斗爭了嘛,想怎么來就怎么來。
三、
赫魯曉夫的改革,是伴隨著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而逐步展開的。
今天有很多人,之所以認為赫魯曉夫不是修正主義,說他也是為共產主義的信仰而奮斗的奮斗者。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沒看清赫魯曉夫改革的實質。
當時赫魯曉夫改革火力的集中點,主要是圍繞著農業和工業展開的。
他在農業上的改革最為著名,如果要總結的話,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個是搞開荒運動,大力開墾哈薩克斯坦北部、西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山的西部地區的荒地,可是這項開荒運動事先沒做調查,那些地方的地理條件根本不適合開荒,開荒的結果是造成土地植被被破壞,很快又變成無法種植的荒原之地。同時,在墾荒的過程中,他還大力推廣玉米種植,還因此得了一個玉米帝的稱號。
雖然這項改革成果有限吧,但總算也是一種嘗試,哪怕是失敗的嘗試也算不得什么。
赫魯曉夫農業改革的致命點是農業制度的改革,他這個農業制度改革主要有兩點:一點是搞物質刺激,一點是推廣國營農場。
大家一看,這多好呀?多給農民以實惠,多給農民以眼下看得見的利益,這是大大的好事嘛。
同樣的,把以前蘇聯的集體農莊,改造成大型的國營農場,這更是大大的社會主義啊。
因為集體農莊是帶有集體所有制性質的,把集體所有制推向全民所有制,不正是社會主義的方向和路線嗎?只有把集體所有制解散成個體所有,搞小農經濟,那才是修正主義路線嘛。
如果那么看,那就把這事想簡單了,當時蘇聯的集體農莊發展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了,想要回到包產到戶的小農經濟是根本不現實的了。
直線走不了,那就走曲線。
所以赫魯曉夫在改造集體農莊的時候,同時干了這樣一件事,那就是把當時代表機械化生產的拖拉機站打包出售,直接賣給了集體農莊。
原本這個拖拉機站,是國家專門搞的一個農業服務站,因為是國家性質的,它在服務的時候不會嫌貧愛富,不會以利潤為導向,也就是說,它不僅服務于那些富裕的集體農莊,它同時也服務于那些產量不高,貧困落后的集體農莊。
這里面就有政策的區別,對于因為自然等種種條件而落后的農莊,在享受機械化成果的時候,自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傾向和照顧。
可是你把拖拉機站一賣,這問題就來了。
表面拖拉機站是公開拍賣,誰都可以買,但是實際上呢?
實際上是只有富裕的集體農莊才可以買,貧窮的那些集體農莊是根本買不起的。
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兩個問題:
一方面,那些貧困買不起機械化設備的農莊,會因為失去了機械化的扶植和幫助,很快地繼續貧困下去。如果失去了機械化,實際上集體農莊本身的意義就不大了,搞不好還不如包產到戶,這樣一來,這一批農莊自然就解體了,根本都不用政策去解體。解體后的農民開始轉變成另外一個身份——農民工,然后逐步涌入城市。
另一方面,將以拖拉機站為代表的機械化設備賣給集體農莊的后果,實質是把全民所有制的拖拉機站,轉換成了集體所有制。其結果是在富裕的集體農莊中培育出了一批以機械化、技術化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專政勢力。
不僅如此,國家因為失去了這個全民所有制的拖拉機站,失去了機械化的領導,實際上對于集體農莊的控制就進一步減弱。
這些富裕的集體農莊,在物質刺激的政策下,農民逐步開始更加關注個人利益,而失去了對集體,對權力的重視。加之以去階級斗爭化以后,這些集體農莊在向更大規模的國營農場轉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在國營農場里形成了一個農場主階級。
這種改革,在物質利益的幌子里,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照顧農民的個人利益,同時又通過發展輕工業,來滿足農民的生活水平。
雖然也是照顧農民利益,但是其實本質上是拿短暫的物質利益交換農民手里的權力,使農民逐漸由統治階級淪為被統治階級。
一旦淪為被統治階級,失去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權力,那么此前農民拿到的那么一些好處,就會立刻被收回去。
大量破產農民變成農民工,就是這種利益被收回去的體現和證據。
赫魯曉夫工業改革的實質,也沒有脫離這樣一套邏輯,這套邏輯是什么呢?根本不需要我們總結,就是列寧同志已經總結好了的那一套政策邏輯,即:
臨時應付,遷就眼前的事變,遷就微小的政治變動,忘記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忘記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整個資本主義演進的基本特點,為了實際的或假想的一時的利益而犧牲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這就是修正主義的政策。——《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列寧全集》
這里列寧所說的實際的或假想的一時的利益,就是物質刺激的利益,而無產階級失去的根本利益,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利益。
所以,提到蘇修,怎么能少得了赫魯曉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